男儿行(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358

  “噢,也是硬帆么?船身比起河船来,会不会稍微结实一些。航行速度怎么样?”朱八十一想了想,继续笑着刨根究底。
  淮安水师目前所用的战舰,是从运河上最大的粮船改造而成的。总载重不过七百石,也就是八万多斤的模样。最多能装二十门重炮,但作战时,火炮却必须一门一门轮番发射,否则就会导致船只倾覆,或者船身因为无法承受火炮的后坐力而开裂,自寻死路。
  如果能借鉴一些福船的优点,将战舰进行改造的话,淮安水师的战斗力将大大加强。此外,在通州海门港重新清理出来之后,淮扬商号名下的船只,就有了从此港出发,进行海上贸易的可能,淮安军和淮扬官府的自给自足能力,也将得到成倍的提高。
  沈富是个野心勃勃的商人,但毕竟受这个时代的整体海洋意识所限,猜不到朱八十一已经谋划着自己打造一支远洋船队。见对方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船上,便又偷偷松了一口气,如数家珍般回应道:“禀大总管,都是硬帆。主要是这样做,桅杆可以弄得稍微低一些,也省人手。若说结实么,海船需要承受的风浪大,必须造得比河船结实。但最结实的,并且跑得快的,还是大食人的三角船。就是载重比福船又小了许多,只有一千五六百石左右!”
  “如果能兼在内河与大海上航行的话,一千五六百石也足够了。”朱八十一想了想,快速补充。
  “大总管是想打造战船吧!”沈富想了想,试探着问。朱八十一把大片地盘都送给了人,让领地四面被大河与大海环绕,明显是想充分发挥火炮在水战方面的优势。所以试图打造一种可兼在河道与海面上航行的船只并不足为怪。
  想到这儿,他又快速补充,“那用大食人的船就不错。灵活,结实,并且跑得飞快,任何风力下都能航行。广州那边有人仿造过,因为载货量太小,
操作起来又需要太多人手,所以除了大食商贩自己需要换船之外,很少有人问津。”
  “那以前有没有人,我是说可能不可能将福船和阿拉伯人的船结合起来,打造一种全新的船?”朱八十一依旧不满足,带着几分试探的味道追问。
  “没听说过!”沈富果断地摇头。“其实单论运货,咱们这边的福船,比大食那边的船好用许多。他们之所以用自己的三角帆,主要是船主都是些黑心肠,在自己老家那边昆仑奴来操帆。死一个往海里扔一个,不用支付任何赔偿。而每次装货,也不装全满。沿途遇到同行,只要实力比对方强,就可能直接开抢。说是海商,其实全都是一些海盗。”(注3)
  这,倒是朱八十一从没听说过的奇闻了。想来沈富之所以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到扬州找自己洽谈购买六斤炮,很可能打得也是兼职做海盗的主意。不过,如今以淮安军的实力,也管不了那么宽。看在今后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粮食输入渠道的份上,朱重九干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可以做主,让淮扬商号卖给你六斤炮!”想到今后的发展需要,朱重九将心一横,沉声宣布,“不过,价格你得自己去谈。”
  “多谢,多谢大总管成全!”沈富喜出望外,立刻跪了下去,重重地给朱重九磕头。
  “还有!”这次,朱重九却没有拦着他,而是缓缓坐在了椅子上,继续大声补充,“接下来的二十万石粮食,我需要你用大食船给我运来。三个月后,在海门港交割。把船和粮食都留下,然后你另外找船带了炮走。具体用在什么地方我不管你,但是三年之内,如果让我看到一门六斤炮出现在岸上,我保证会想方设法将你全家斩草除根!”
  注1:梁家。历史上,三佛齐被满者伯夷从印尼驱逐后,有华人梁道明自立为三佛齐王,对抗满者伯夷。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梁道明国王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归国。由副手施进卿继续统治旧港,并接受大明官爵。
  注2:元代占城和陈朝,是两个不同国家。位于现在的越南、老挝一带。三佛齐属于中国商人对马六甲和马来西亚一带的统称,包括三佛齐、满者伯夷等很多部落国家,当时还处于半蒙昧状态。
  注3:截至到明代早期,从综合性能上来讲,中国船远超过同期世界上任何船只。但其他国家的船只,也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阿拉伯三角帆船,就以灵活迅速而著称。
第270章
沈万三(下)
  最后一句话他纯属虚张声势,却把沈富吓得一个哆嗦,差点又瘫软在地上。要知道这朱屠户虽然有佛子之称,手下却养着一伙怒目金刚。真正把他得罪狠了的人,至今没一个落到过好下场。
  “当然,如果不是从你沈家流传出去的,我也不会栽赃给你!”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手段,朱重九用得并不熟炼,但凭着连战皆胜的余威,施展开来,效果倒还不错,“你如果现在后悔的话,本总管就当你先前的言语都没说过。你能运来的多少粮食,只要价格合理,我让淮扬商号全部收购就是。回去时想拿银锭还是拿玻璃、水泥等淮扬货,你自己跟商号谈,我绝不干涉!”
  “还不赶紧叩谢大总管!”没等沈富回应,施耐庵抢先上前狠狠推了他一把,大声敲砖钉角。无论买卖成功不成功,总得先把该死的家伙性命保住。否则自己此番扬州之行,断送得就不止是财迷心窍的沈富。得意门生罗本的前程,恐怕也到此嘎然而止。
  “谢,谢大总管不杀之恩!”沈富被推得向前扑了一下,就势以额头触地,向朱重九大礼参拜。“沈某已经想清楚了,明天一早,就在扬州城内买个宅子住下。然后再买下几处像样铺面,专门经营粮食!从现在起,未经大总管允许,沈某绝不离开扬州城半步!”
  这家伙真是豁出去了!施耐庵和自己家弟子罗本互相看了看,无奈地摇头。站在他们二人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这姓沈的鸟人明明都富甲东南了,为何还要冒如此大险?就为了多赚几万贯铜钱么?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要那么多钱还有什么意义?以眼下江南最奢侈的人家,每年有十万贯的花销也足够了。再多,就全成了数字而已,除了换成银锭堆在仓库里长毛没任何用途!(注1)
  朱重九的灵魂经历过另一个时空花花世界的洗礼,所以反而成了整个院子内最能理解沈富的人。见后者坚持要以身为质,替家族换取火炮的购买权,便也不多客气。笑了笑,伸手再次将此人从地上拉起:“既然如此,本总管就欢迎沈兄来扬州养老。你也不用只是经营粮食,这淮扬各地,凡是官府准许经营的产业,只要你看得上,尽管下手去做。本总管保证,对你沈家的商号,绝不会另眼相看!”
  “多谢大总管照顾!”沈富哆哆嗦嗦地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大声道谢。明明只是谈了几句话,他却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被消耗殆尽。平生以来所有交易,没一次比这次更耗神!
  “不用谢。对于所有敢来扬州做生意的商贩,本总管都会一视同仁!”朱重九笑了笑,继续说道,“你也不必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扬州,想出城去,跟知府衙门打声招呼,让他们派人陪着就行。另外,如果你还有其他什么要求,也可以一并提出来。只要能做主的,本总管今天都可以当面答复你!”
  “多谢,多谢大总管!”沈富闻听,赶紧再度躬身施礼。然后抬起头,小心翼翼地说道:“大总管,那个,那个二十万石粮食,如果全用大食三角帆船来装的话,差不多,差不多要一百五十多艘呢。草民,草民怕一时半会儿凑不出那么多船来,所以,所以能不能请大总管宽恕则个,换,换一部分福船来,来装?”
  “这个,倒是我疏忽了!”朱八十一轻轻拍了下自己的脑袋,笑着道歉。先前光顾着想尽快从沈富手里拿到可在内河与海面兼用的船只,却忘记了这个时代阿拉伯船载重远不如沙船和福船来得大。“一百五十艘船,的确是太难为你了。这样,第一次,你最少给我送二十艘阿拉伯船过来。其他,则用你沈家的货船,卸完了米尽管拉着当地货物回去,我不会留下其中任何一艘。”
  “多谢大总管,多谢大总管!”沈富的腰杆就像上了弹簧一般,不停地直直弯弯。
  “你先别忙着谢我!”朱重九想了想,轻轻摆手,“如果有合适的造船工匠,还劳烦你沈家帮朱某请一些过来。本总管想起一座船坞,专门造这种可以兼在大河与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其实你沈家,也可以自己来扬州开船坞。只要造出来的船坚固好用,本总管就可以直接向你沈家购买!”
  “大总管,大总管说,要向,要向沈家买战舰?”沈富闻听,立刻顾不上再作揖了。瞪圆了眼睛,用颤抖的声音追问。“沈某,沈某可只是一介商贾?”
  自古以来,官府的武器,都是由专门的作坊打造,如军械监,将作监等。非但材料由官府提供,里边的各级管事,也都由官员充当,有着各类品级,领着统一的俸禄。谁曾经想过,可以商人来完成同样的任务?有谁肯相信,商人也会讲信誉,也有替军队制造武器的资格?
  “当然,有什么不可!”朱重九做事,向来就不合常规。今天,他的选择也是一样,“既然火炮可以交给淮扬商号来造。为什么战舰不可以交给你沈家?只要你能造出让本总管满意的战舰,本总管照价收购就是。如果你敢偷工减料,本都督也不会吝啬立刻退货索赔。反正你的船坞就建在扬州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沈某,沈某这就派犬子去南方召集人手,在扬州路开设船坞!”沈富毫不犹豫地跪下去,大声宣布。
  “起来,起来,别动不动就跪。你不嫌累,我扶你还嫌累呢!”朱重九用力将沈富扯起,笑着调侃。
  “大总管,大总管!沈某,沈某如果,如果这辈子敢,敢做半点,半点儿对不起您的事情。就,就让,就让沈家倾家荡产!”沈富浑身哆嗦,语无伦次。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激动。大元朝的商人地位虽然高,但也都是官府养下的猪,想要杀了吃肉,随时可以动刀。而在朱重九这里,他却感觉到了明显的不同。平等,真真正正的平等。把商人和读书人、官吏、军人当作同样的子民,而不是打上另类的标签。一边窥探着他们的财富,一边又把他们踏进泥坑。
  “在商言商!”朱重九拍拍沈富的手,以示安慰,“朱某不求你对得起谁,朱某只求你在赚钱的同时,不要触犯我淮扬的规矩。你是个有眼光的人,应该能够看出我这里跟别的地方有很多不同。先把船坞和粮食铺子做起来,如果做得好的话,其他新产业,无论是玻璃还是水泥,将来也不是没有参与的机会。”
  “一定,一定!”沈富很没礼貌地拉着朱重九的手,像揪住一根救命稻草般,迟迟不肯放开。
  已经年过花甲的人了,他竟然发现,自己心脏,此刻跳得竟是前所未有的轻快。战舰可以造,玻璃可以参与,水泥也可以参与,只要自己遵守淮扬地区的规矩。而淮扬地区的规矩表面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却比天下任何地方都简单。从来不准许有潜规则的存在,并且沈家今后还能得到朱总管的直接撑腰。
  这可是比自己预想中的最大程度,还要高出十倍的收获,无法令沈富不感到激动。早知道这样,当初又何必冒险求购火炮。沈家支持梁家在海外立国,不就是为了被真正当成人,而不是当作一头既可生钱,又随时可以被宰了吃肉的牲口对待么?
  “嗯哼!”实在为老友那奴颜婢膝的模样弄得脸上无光,施耐庵用力咳嗽的一声,笑着插嘴,“沈兄这次扬州可是来对了。光凭大总管这几句承诺,你那十万石老米,恐怕已经连本带利赚了回来!等下离了大总管这儿,施某可得好好宰你一刀!”
  “不止,不止!”沈富回头看了他一眼,讪讪地收回双手。“那十万石老米是送的,回头沈某就让犬子通知家人运来交割。此外……”
  想了想,他又郑重补充,“以后占城、大陈那边的粮食,沈某只要买到,随时都往扬州运。价格,价格绝对不会比淮扬商号卖得高。我就不信,那些倒卖粮食的黑心家伙,能把整个南洋的粮食全吃下去!”
  这就是在像朱重九展示实力了。以沈家的本事以及其与沿海各路豪杰的交情,把扬州路境内所有粮商打翻在地,简直易如反掌。甚至不用远赴占城买米,直接从大元朝的漕运万户方谷子那里,把南方官府准备从海路运往大都的粮食,“赊借”一批到偷偷运到扬州来。然后再想办法用占城稻米给方谷子弥补亏空就是。反正海运这事情,谁也说不出个严格时间。为了自保,方谷子替朝廷运米,也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绝对不肯将官府托运的粮食,一次性全部运往直沽那边的港口。(注2)
  注1:古代铜钱的购买力很高。文中处于元末,江南米价不过三百文一石。而到了明初,由于生产力恢复,三百文铜钱可以买到二点四石。几乎一文钱能买一斤大米的地步。所以一文钱的价值,相当于现在的三块到五块左右。
  注2:方谷子,就是方国珍。最早起义的绿林豪杰之一。后接受元朝招安,为漕运万户,江浙行省左丞。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全靠着他的海运功劳,才使得蒙元一方的大都城一直不受缺粮的困扰。最后此人被朱元璋招降,闲置在南京,直到去世。因为他始终胸无大志,投降果断,没让沿海百姓过多地承受战争之苦,朱元璋对他很尊敬,亲自去祭奠他,并让宋濂给他写了墓志铭。
第271章
沈万三(下二)
  “那就有劳沈兄了!”朱重九笑了笑,嘉许地点头,并未因为沈富的大手笔感到丝毫震惊。以他两世为人的头脑想来,既然沈富敢丢出十万石米探路,实力当然不会太差。在淮扬商号和淮扬各地官府的全力配合下,将那些零散的投机商人打得血本无归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输了,才真正值得诧异。
  这个动作看在沈富和施耐庵等人眼里,却愈发显得高深莫测。未经过另一个时空商业社会洗礼的他们,可不知道什么叫做股票、期货,卖空卖空,风险对赌之类乌七八糟的东西。见朱重九面对几十万石粮食的大买卖,竟然眼皮都不眨一下,忍不住心中暗自感慨,“到底是成大事的人,胸怀沟壑,换了别人在那个位置上,怎么可能如此淡定?”
  通常宾主之间谈到了这个地步,就该礼貌地互相告辞了。然而朱重九显然不太懂这些,自己坐回了位子端起茶来喝了几口,然后又打手势请客人们也坐下。想了想,笑着说道:“其实沈家可以往扬州贩运的,也不止是粮食。有一种东西……”
  轻轻皱紧眉头,他努力在自己的双重记忆里搜索,“有一种叫棉花的东西产自天竺那边,不知道沈兄见过没有?应该和现在民间种植的小棉长得差不多。但植株要高一些,好像是多年生,就是种一次可以用很多年的那种!”(注1)
  一边说,他一边用手指沾了茶水在桌案上勾画。虽然用了很多另外一个时空的术语,但好歹让沈富最终明白了他的意思。
  “大总管说的是木棉吧,倒也不用去天竺,广南和雷州那边就有。只是此物比较娇贵,远不及小棉容易种植!”沈富想了片刻,斟酌着回应,“但若是织布的话,木棉肯定比小棉合适。产量大,绒毛长,织出来的布穿在身上也舒服。泉州那边叫吉贝,产量颇大。近年来则以松江货为优,已经超过了泉州货,号称衣被天下!”
  他是一个经商的天才,说起棉花和棉布相关的事情来,简直是如数家珍。朱重九也不打断,非常耐心地听他把所有信息都讲述了个遍,才点点头,笑着补充,“就是木棉,我想请沈家帮忙运一些到扬州来,如果有种子和幼苗的话,也麻烦沈家给我找一些。”
  “大总管想开织布作坊?”不愧是沈富,立刻猜到的朱重九的真实意图。猛地一拍自己的大腿,长身而起,大声劝阻,“大总管慎重!那东西看似简单,却极其耗费人工,利润又过于单薄。大总管花费时间和金钱在那上面,沈某看来,未免,未免得不偿失!”
  然而,很快,他又瞪圆了眼睛,急切地补充道,“我明白了。大总管深得水力驱物妙法。如果把松江的黄道婆纺车和踞织腰机都改用水力推动,只要棉花跟得上,一日夜织布百匹简直轻而易举!”
  “沈兄大才,朱某想做的就是此事!”这回,终于轮到朱重九震惊了。站起身,佩服地冲着沈富拱手。“张明鉴那狗贼一把火将扬州烧成了白地,朱某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法给六十多万百姓都找到营生。而一旦能把水力纺纱和织布的机器弄出来,一下子安置几万人都不成问题!”
  这也是他从朱大鹏的记忆里找到的灵感。另一个时空当中,某棉纺大国企改制,一次性就让数万职工全部下了岗。而在之前数十年内,正是这群庞大的纺织工人,凭着落后于整整两个时代的机器和勤劳的双手,为共和国赚回了数不清的外汇和海量的其他商品。
  朱重九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正好与记忆中相反,他需要的不是将老百姓都赶上街头,自谋生路。而是给治下几十万人找到活路,别起来造反。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而这种长耗时,低强度的体力劳动,非但适合女工。那些体型相对孱弱,干不了烧窑、铺路、煮盐和挖矿的豆芽菜类男人,也能胜任。并且有可能比女工干得更为出色!(注2)
  “大总管心怀仁厚,沈某佩服!”此刻的沈富,思维已经完全被水力纺织行业的前景所占据,说起话来霸气十足,“王伯善在《农书》当中,曾经提到过一种大纺车。以水力驱动,可装三十二个锭子,纺麻每日夜高达数百斤。比松江的黄道婆机还厉害一百倍。但沈某只见过其书,却没见过水力大纺车的实物。如果大总管能找工匠按图索骥,打造出来十几个放在江边,呵呵,沈某以为,此后天下恐怕就再无松江布的立锥之地了!”
  “水力大纺车?”闻听此言,朱八十一又是一愣。他的确一直在构想,根据眼下的实际工业发展情况,领着麾下的工匠们开发出一种高效率水力纺车来,却万万没想到,早已有人走到了他的前头。一次可以纺三十二个锭子的大纺车,那得先进到何等地步?要知道,最初的珍妮纺纱机,不过才八个锭子。而那已经是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而王伯善的纺车,竟然比珍妮挤高明了数倍,领先了好几百年!
  “是东平王伯善,名帧。做过一任旌德县令,在任期间广兴农桑,甚得百姓拥戴。后来年纪大了离任回家,百姓一路护送他回到了故乡!”施耐庵交游广阔,主动在一旁解释,“他那本农书,草民碰巧也拜读过。上面画有许多农具的草图,看起来极其高深。”(注3)
  “这个人还活着么?他有没有嫡传弟子?”朱重九的思维模式永远和别人不一样,立刻想到了前去挖大元朝的角。
  “农书成于五十年前,此公即便还活着的话,恐怕也是耄耋之龄了!”施耐庵想了想,苦笑着回应。
  朱重九闻听,约略有些失望,但很快,就又兴奋地追问,“那市面上哪里可以找到他的农书?水力大纺车的样子,先生可曾见到过?”
  “旌德那边据说有过,但是草民未曾见到。想必是夺人活路,被百姓捣毁了吧!”施耐庵摇了摇头,苦笑不止。
  “捣毁?”朱重九愣了愣,也陪着摇头苦笑。黄道婆的三锭纺纱机的出现,已经让许多农妇无法坐在家里在凭着纺车赚钱糊口。王伯善的三十二锭大纺机开动,周围岂不是“民不聊生”?好在那东西据说只能纺麻,不能纺棉和丝,否则,老王家祖坟都得被人挖出来!
  不过,如果由淮扬商号来开水力纺织大国企,用淮安军的武力为后盾的话,就没这个问题了。首先,在淮扬地区,民间手工业相对发达,家庭纺织并不是主要谋生手段。其次,他准备的倾销区域是江南和海外,对方未必有能力打上门来!
  “清源,回头安排人手去求购王伯善的农书,越快越好!”想到这儿,朱重九轻轻敲了下桌案,大声命令。
  “是!本遵命!”扬州知府罗本立刻站起来,肃立拱手。
  “买到后直接送至大匠院,让焦大匠组织人手按图索骥。”朱重九满意地点点头,继续吩咐。“松江那边的黄氏纺纱机和踞织腰机也多买几台回来,看看能不能改成水力推进的。跟焦大匠说不要着急,等抽出空来,我会跟他一起去弄!”
  对于一个有过实际操作维护经验的工科男来说,吃透十四世纪的机器工作原理,并且酌情加以改进,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朱重九对此非常有信心。但是,当新机器开发出来之后,原材料能否供应得上,却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想到这儿,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转向沈富。恰巧对方的眼睛也看了过来,心有灵犀一般说道:“棉花的事情包在我沈家身上。那种木棉,大总管要多少就有多少。至于棉苗和种子,请给沈某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肯定能给大总管准确答复!”
  “如此,那就一并拜托沈公了!”朱重九松了一口气,主动朝沈富施礼。有了粮食和棉花这两样前提,他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计划,就彻底有了发展保障。用不了太久,便会自己成长为一个巨大的怪兽。一切敢挑战它的人,都必将被撕得粉身碎骨!
  沈富却被吓得闪身跳开,立刻以晚辈之礼还了个全揖,“不敢,不敢,在大总管面前,草民哪当得起“沈公”二字。折杀了,折杀了,真的是折杀了!”
  “沈公不必客气!”朱重九笑着拉起对方,郑重承诺,“只要你能在一年之内,保我淮扬粮食和棉花供应无虞,我就敢保沈公富可敌国。并且只要朱某人还活着一天,沈家子孙就得到我淮安军庇护,永不反悔!”
  注1:小棉,即非洲棉花,从西域传入中国,宋代已经开始广泛种植。但其纤维粗,短,棉桃小,产量低,所以远不如同期从海上传入中国的印度棉,即文中所说的木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3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