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8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0/881

  “子棘何必如此客气。”赵无恤抬抬手让他起来,又道:“既然你对兵法感兴趣,那今日寡人便与你论兵。”
  伸出三根手指,赵无恤说道:“孙子对我说过,古往今来,善于用兵之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兵阴阳家,兵技巧家,还有就是兵形势家……”
  ……
  “所谓兵阴阳家,是古人迷信鬼神,常常在作战前,通过卜筮、占星、占云气、占梦、祭祀、禳祷、厌胜等,来削弱对方,强大自己。传说黄帝与蚩尤,在大战前就不停玩弄阴阳方术。到了近世,智者已经知道这些东西没什么用,只是基于传统,常在作战前演戏,求个吉兆,以安人心。”
  见赵无恤谈兴很浓,子棘也不得不强打精神应对,笑道:“不错,听说秦国与人交战时,常常会先派人去雍地附近的祠中,向巫咸祈求好运,诅咒敌国。毕竟鄙国愚昧落后,学习了很多戎狄之俗,跟中原无法相比。”
  公子刺在故意把秦军说得愚昧落后不值一提,赵无恤却不以为然:“战场上,装备落后一方战胜先进一方,并不少见。说起这个,寡人就要说用兵的另一个流派,兵技巧家了。”
  “兵技巧家认为,每个士兵都应具有作战杀敌的本领与技能,所以要勤联角力、手搏、射法、剑戟之道、战阵规则,否则就是让兵卒去送死。其次,兵技巧家对甲胄兵器也很关注,认为这是决定成败的因素,故而讲究锐甲兵,便器械。其实寡人当年被甲胄,帅赵武卒与范、中行战于河内时也是如此。”
  他话音一顿,继续说道:“是故那之后,世人都以为,赵兵之强,强在甲胄技巧,攻城器械。于是魏氏率先效仿之,建立了所谓的魏武卒,等到魏氏灭亡后,一些魏氏残将也流入秦国,为秦所用,寡人听说,秦国的大庶长在蓝田组建了一支常备军,名曰秦锐士?”
  此事乃机密,然而赵无恤却了如指掌,公子刺心中震惊,面上却努力保持镇定:“小子常年在赵,故而不知,想来秦国就算效仿赵国军制,也是为了防御戎狄,为君侯守着西面,不敢有其他心思……”
  “大庶长的心思,寡人还不清楚?”
  赵无恤哑然失笑:“孙子又说过,夫战,庙算为先,但凡大战,必要知己知彼,料敌制胜,这才是用兵之法的上乘之术。是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简言之,就是要让敌国摸不透我方的真实意图,从而打乱敌国的兵力部署和国策,在这种情况下,敌国就会由实转虚,由有备转化为无备,甚至是内乱……”
  后世所谓“声东击西”、“暗渡陈仓”、“抛砖引玉”,都是属于“形兵”的范畴,都是欺敌误敌的妙计,都是兵形势家的拿手好戏。
  见赵侯话里有话,公子刺只能强作镇定,恭维道:“此番君侯明伐朝鲜,实则欲南下灭郑楚,便是兵形势家的谋略罢,真是神乎其神,难怪能如此顺利。”
  “这都是孙子为我划定的谋略,寡人岂敢居功?”
  赵无恤摆了摆手,又道:“但你若觉得,这就是全部,那就太小看孙子的本事了……”
  公子刺心里咯噔一下,问道:“小子愚钝,无法领会妙计,还望君侯明示。”
  “孙子的战略兵势,一环接一环,通过不断地制造玄虚,将示形诱敌的手法运用到极致,我方谋略,敌国却看不出一点形迹。这样一来,敌国就是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就是有高明的将领,也想不出对付我方的办法。”
  提到“间谍”时,公子刺已经如坐针毡,大汗淋漓。
  “子棘面色不太好看,想必是在屋内憋久了。”
  赵无恤笑眯眯地指着窗外道:“光天白日之下,为何紧闭门户?二三子,打开窗,让公子透透气。”
  侍者领命,将本来就是奉赵无恤之命封死的窗户打开了,一股凉风顿时吹了进来,夹杂着一阵烟火尘土气息。
  “扶公子去窗边喘口气!”
  不由分说,羽林侍卫架起公子刺,将他带到了窗前。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而这处行宫馆舍更位于洛阳东西南北的大道附近,一眼望去,四方都在眼中。
  公子刺看见,源源不断的辎车、兵马,正在从馆舍外的道路经过,扬起了阵阵灰土。这不奇怪,赵国在南方集结大军准备攻伐楚国,兵力粮秣调动自然不少,但是……
  但是奇怪的是,他眼前这些辎重兵马,都是往洛阳西门去的!
  如坠冰窟般,公子刺愣在了原地,也恍然明白了赵侯那些话的含义……
  “君侯……”
  他回过头:“楚国在南,兵卒辎重为何西行?”
  “自然是为了讨伐秦国了。”
  赵无恤理所当然地如是说……
  ……
  “寡人从前年开始,便听从孙子建议,以讨伐朝鲜为由,大肆调动南方兵马北上,是为了欺骗楚国,让白公大胆变法,从而生乱,届时,寡人便可以再度挥师南下,兵逼楚国了……”
  “只不过,外人并不知晓,在淮北、广陵声势浩大的赵国水陆大军,加起来也不过三万人。而在郑国、宋国向楚国方城逼近的赵国主力,同样只有三五万,如今占领了楚国放弃的城邑,帮陈国收复失地后,便偃旗息鼓了,寡人的真正目标,并不是楚国。”
  “公子年初随寡人南下洛阳,自然不知道,真正的赵国主力,早在初春便在新绛集结,然后向西开拔。此时此刻,代郡、上郡、冯翊、河东、太原、三川、上党七郡外加邺城精锐,共计十万大军已打着寡人的旗号,越过太华山,兵临秦国东境……”
  原来,敌国说的不是楚国,而是秦国,而公子刺本人,就是那个给母国传递了假情报还蒙在鼓里,暗暗得意的笨蛋间谍!
  “君侯……”公子刺瘫坐在窗前,心中充满了绝望,过了半晌,他才回头朝赵无恤质问道:“秦国何罪?”
  赵无恤面沉如水,说道:“寡人给秦国大庶长的国书里,是如此写的,赵国刚兼并郑国为郡县,但灭人邦国不绝社稷,古礼也。对于郑伯,寡人想要留他一点香火,寻一个城邑安置,最好的地方,自然就是数百年前郑国的始封地西郑了……”
  郑国的始祖是周宣王的儿子郑桓公,最初被封在华山附近的郑地,属于周室的畿内诸侯,这才有了郑国之称。到了骊山之难前后,郑国才迁徙到了东方新郑,于是渭水流域的郑便称之为西郑,为群戎所占,后来才被秦国收复……
  现如今,西郑位于秦国的渭南,左扼华山,右据渭水,是阻止赵国西进的门户,一旦失去了西郑,渭南便无险可守,赵军可以长驱直入到丰、镐了。
  讨要西郑,跟要秦国的命没什么区别,公子刺苦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郑国如此,我秦国亦如此,想来,纵然秦国愿意割让西郑,乃至整个渭南,君侯也不会放过秦。”
  “那是自然。”
  赵无恤起身,为铜爵里满上酒水,递给了公子刺,叹了一声,对他说道:“子棘啊,毕竟寡人也算你的养父,今日,便教你最后一课罢。天下无义战,所谓的义理,只不过是伐国的借口。寡人心中真正的目的,也不妨在此说与你听。”
  他目光炯炯,直视西方:“秦赵同为嬴姓,伯益、飞廉之后,如同一奶同胞的兄弟。四百年前,秦赵被迫分为两家,沦为姬周牧奴御者。如今姬周德尽,新天子将出,秦与赵,也是时候重新并为一家了!”
第1198章
太华巍巍
  二月正望,桃林塞的桃花开得正盛,在这里祭拜了十多年前战死于此的柳下跖,又感慨了西行八年未返的柳下越一番后,赵无恤继续帅羽林军沿着崤函古道入秦。
  此战,是一统中原的收官之战,基于对秦人那股子韧性的警惕,赵无恤觉得自己还是得在前线主持全局,毕竟此次伐秦的穆夏、赵伊、赵葭三人,虽然都是将才,但真要统领十万大军,还稍嫌不足。
  二月中旬时,狭窄的崤函古道终于走到了尽头,一座险峰嶙峋的大山徒然出现在他们视野里。
  因为在学宫的考试中表现优异,被赵无恤辟为郎官的翟璜看见这座故乡边上的名山,不免有些兴奋,当即指着它道:
  “君侯,太华山到了!”
  翟璜是冯翊郡下邽县人,他的家乡与华山只隔着一条渭水,因为精习典籍,又对渭南渭北的地理烂熟于心,故而能够在赵侯身边参赞,为赵无恤指出沿途山川形势,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不曾想,看到这座赫赫高山,赵无恤心里也满是感慨,赞叹道:
  “太华巍巍……西岳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这太华山,也就是后世的华山,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上古之时“花”、“华”二字通用,故称之为“华山”。
  这座大山与华夏的形成密切相关,传说此地乃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此后,华山声名日隆,据说唐尧虞舜都数次来此。至于西岳之名,大概是因平王东迁,华山在成周之西,故称“西岳”。
  远远望去,便能窥见此山的峥嵘,高峰四面悬绝,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真可谓世间绝有,第一次路过这里的羽林侍卫,以及押送辎重的兵卒民夫,都不由看呆了。
  年轻的翟璜少年得志,衣锦还乡,不由兴奋地说道:“臣离开数年,今日故地重游,竟觉得太华比以往更峻美了几分。”
  “游子离乡,便会觉得乡音更亲切,乡景更动人,此乃常事。”
  赵无恤嘴上说得平淡,其实心里,依然被这景色激起了一丝波澜,不由脱口说道:
  “此山之上,有一座东峰,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东峰顶有一平台,名为朝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观日出的好地方……”
  翟璜又惊又奇,这太华山陡峭险峻,无人能登上去,君侯更非此地人,是如何知道的?
  他好奇地追问,赵无恤笑了笑:“听老子说的,老子曾经在此隐居,他或许有过人的本事,能如猿猴般攀登险峰。”
  翟璜接受了这个说法,殊不知,他只是离乡数年,而赵无恤,却是离开了这里整整两千五百年啊……
  驻军于山下歇息时,赵无恤陷入了回忆之中。
  还记得那年夏天,正是陕西最炎热的时候,年少轻狂的他夜登华山,将身体紧紧贴着冰凉的山体,手脚并用,像一只壁虎般在陡峭的石梯上攀爬,气喘吁吁,伤痕累累,只为登顶高呼,声动层云的那一刻。
  不过等到了东峰后,却发现“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太对了,他准备不足,只穿着一身短衣短裤,被冰冷刺骨的山风吹得瑟瑟发抖,只能租借又贵又重的军大衣,躲在某处墙角瑟瑟发抖,身体困倦不已,但却被呼呼作响的夜风吹得睡不着。就这么捱了一夜,次日清晨,露水打湿了全身,嘴皮也冻得发白……
  但天亮时分,他也看到了平生所见最美的早霞,还有印象最深的一次日出……
  红澄澄的太阳是如此温暖,山里的草木葱翠,他几乎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过那一切,都是前世之事了,距离现在的他,已经太远太远,远到有时候,甚至会怀疑那一切是否是真的,就像是迷失在大山里的游人,身临其境久了,也会不识此山真面目。许多时候,赵无恤必须在未央宫的密室里翻阅太史墨为他留下来的那份“秘史”,方能让自己重新找到正确的位置,看清前进的方向。
  是啊,路就在前方,虽然春秋时代的临潼人烟稀少,荆棘丛生,但路一直曲曲折折,沿着华山北麓通往西方,通往欲行王霸者必要夺取的关中雍州!
  前世的事只回忆了片刻,赵无恤再次鉴定了前行的道路,挥鞭指着太华山道:“此乃西岳,寡人当祭祀此山。”
  说做就做,他让人从辎重里取牛、羊、彘各一,在华山脚下杀之,献予西岳之神,同时让一队兵卒和部分工匠留下来,在这里修建一座西岳庙,待伐秦大胜归来后,再来此还愿。
  秦人迷信,祀当地山川,也是征服做戏的一部分……
  数日后,赵无恤一行抵达了赵军大本营咸林。
  ……
  咸林,也就是赵无恤此次伐秦的借口西郑,这里原本是周朝的畿内领地,周宣王时封他的弟弟郑桓公在此,是为郑国。骊山之难后,这里被群戎占领,后来才被秦收复,在这里设置了郑县,是为秦国东方门户。
  此地前据华岳,后临泾、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蓝田之关,为关中喉舌、用兵制胜者必出之地。秦人对此地十分重视,三千兵卒扼守于此,哪怕十年前赵军已经直逼泾阳,却依然无法突破华山之险占领这里。
  “多亏了君上与孙子的妙计,使得秦国忙于与义渠交战,吾等才能从桃林塞深入此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0/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