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881

  “堂兄今年连续游说了吴国、楚国、秦国、郑国,除了吴国楚国相互提防,态度模棱两可外,秦国的大庶长和郑国当国都被堂兄的话折服,愿意与齐国结为同盟,相互扶助,同进同退。堂兄若是个辩士,成就已不亚于那端木赐了……”
  “你懂什么?”比几年前又成熟了不少的陈恒叹了口气:“游说,结盟,这是弱者的无奈之举,赵无恤根本不需要如此,自然有无数趋炎附势的小邦倒贴上去,愿意做他的傀儡。”
  如今的情势是,齐、郑、秦面对晋国扩张,为了避免各个击破,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才难自保。
  秦、齐两个两千乘之国,郑一个千乘之国,三国联合的实力是恐怖的,甚至能凑出十余万大军出征。但仅仅能与赵氏东西两边的兵力持平,在战斗力上还略有不如,所以这个同盟,还需要其他人加入。
  陈氏本来的计划是,利用吴王夫差的自大和他显露出来的北上意图,诱使吴国进入泗上,牵制赵氏在东方的兵力,那样的话,赵氏就没法尽情进攻齐国了。
  另一边,陈氏也想要利用秦楚同盟,将国力雄厚的楚国拖下水,让他们成为第二次反赵同盟的一员。
  只可惜,吴国和楚国显然都把对方当做最危险的敌人,狡猾的吴国大宰说要再考虑一下,楚王也没有给予肯定的答复。
  若是赵氏在三国夹击下手忙脚乱,吴国必然会北上鲁邾,若是诸侯联军没有进展,吴国就会乘着楚国帮秦国之际,乘机偷袭陈、蔡,真是打的一手好主意啊……
  可这样一来,所谓的三国同盟就尴尬了,他们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能够撕开赵氏的口子,主动进攻,收复失地。
  比如说,魏氏……
  但魏曼多老谋深算,绝不会趟这堂浑水,连陈乞都没把握,陈恒对魏氏就更不抱希望了。
  也恰在这一天,他在新郑听说了魏曼多在安邑遇刺的消息。
  “机会来了!”陈恒本来已经安寝,听闻后立刻掀开被子,光着脚在冷冰冰的地上走来走去。
  他将陈豹唤来:“立刻派人去传播消息,就说魏卿是被赵无恤指使刺杀的!”
  陈豹一愣:“当真?”
  “就算编,也要编得有鼻子有眼,此番刺魏的无非是秦人和赵氏,尤其是赵无恤,无论如何解释,他都脱不了干系!”
  这还没完,考虑到秦魏从秋天起就在河西对峙,现在说不定都打起来了,陈恒又让人连夜备下车马,他决定亲自去河西一趟!
  轻车疾驰,夜间的冷风吹得他脸皮发疼,但陈恒心里却欣喜若狂。
  “若能得到魏氏入盟,那此番诸侯联合抗赵,便足以成事了!”
第948章
战战兢兢
  天空乌云密布,森林死寂阴沉,少水沿线的战场上,长达四年的晋国六卿内战终于迎来了终点。年轻气盛的知瑶驾着车奔向他的命运,在阵前,魏驹信誓旦旦地承诺会守好侧翼,在清晨的突然攻击中一起击败赵氏。
  然而在进攻的鼓点敲响后,他却喊出了“义在东军”,选择倒戈!
  无数知军在惊慌失措中被杀死,赵魏韩赢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可还不等魏驹享受胜利,死者却复苏了,像是挥舞干戚与天帝战斗不休的刑天一般,知瑶被斩掉头颅的尸体站了起来,他的胸部变成了眼睛,血红无比,他的肚脐化作嘴巴,长满尖锐的牙齿,不断朝魏驹靠近,质问道:“竖子,为何叛我!”
  魏驹亡命逃窜,战场上的尸体攫住他的脚,寒冷的雨点抽打他的脸,身后的知瑶挥舞武器在他背上留下猩红的细长血条。他害怕不已,跌撞前行,一直进退维谷,这才直面知瑶的复仇,看着他愤恨的样子,只觉恐惧和愧疚交加,几乎无法呼吸。
  “我并非存心背叛……只是,只是……”
  他啜泣不已,身前却撞上了一具高大的身躯。
  伟岸高大,衣冠博带,杀人不用剑,用心眼。
  是他的父亲,魏曼多。
  “高尚的君子全都死了,活下的都是卑鄙无耻之徒,宁可万夫所指而活,也不愿坦荡荡地灭族亡家,这就是魏氏在晋国这么多年学到的东西。吾等不为忠君,不为兴国,只为了魏氏全族,无论做了何事,都是正当的。”
  父亲的训导就在耳旁,再定睛一看,知瑶的鬼魂消失了,魏驹才舒了口气,却不料天空中刺目的白光传来,是白虹贯日……
  随即,洋洋得意说出这一切的魏曼多,就被一个看不见脸的刺客割了喉,一脚踹下粪坑,这是对血口未干却食言而肥者最大的惩罚么?
  无头的知瑶又出现了,这次是和刺客,还有那从粪坑里爬出来的父亲亡魂一起追杀魏驹,蠕动的白蛆爬满他周身,从眼角鼻孔嘴巴里涌出来,空气里满是血腥与腐败的恶臭,充斥魏驹的鼻腔。
  魏驹急速躲避,呼救,却不慎跌倒,跌落之中慌忙抓住一直放在床边的剑,朝那些挥之不去的亡魂猛地斩去!
  “堂兄,堂兄!”
  他一剑挥空,滚下了榻,却见堂弟吕行飞快闪开,满脸惊惧,身后是几名同样害怕的甲士,高举的灯烛映得脸庞闪闪发光。
  魏驹心头一紧:“出了何事?难道是秦军……”
  “秦军前锋已出现在河西,但主力尚未到来。”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魏驹擦了擦满头的汗,近来他所有的梦都离奇无比,而且一个比一个恐怖。大前日梦到小时候在泮宫斗殴,变成了赵无恤和知瑶的对手戏,他们其他人却只能在哦旁边充当配角,干看着。
  前日他梦见那个刺杀了父亲的刺客又来了,魏驹撕扯下他的蒙面后,却发现那人长着一张赵无恤的脸……
  至于昨晚,更是被各路亡魂纠缠不休。
  他瞥瞥窗外,黎明的第一束朦胧曙光正扫过少梁城的城头,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又是难熬的一天罢,所谓的左右为难,再恰当不过了。
  “打一盆冷水来。”不能让少梁魏军瞧见他这副衣冠不整、浑身是汗的模样,否则肯定会军心大乱的,寒冷彻骨的冷水有利于他从噩梦里清醒过来。
  看着铜鉴里憔悴的自己,魏驹拍了拍自己的脸,说道:“是时候打起精神来了,父亲已然不在,吾现在是魏氏家主。”
  然而他依然战战兢兢,而魏氏面临的局势,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
  门外,一众侍卫在候着他,魏驹要带上他们去巡视城防。自从魏曼多遇刺以来,他无论到哪儿都带着卫士,尤其是上厕所也不例外。魏驹总感觉魏氏的仇人太多了,知氏余党、秦国人、赵氏,仿佛每个人都想要他死,一个不留神,刺客就会从不经意的地方一跃而出,取他的命。
  现在已是十一月初,天气一日冷过一日,迟早会下雪,但魏驹现在就盼着下雪,因为雪天能让敌人的进攻延缓。他虽然号称要与魏氏在河西的两万军队共存亡,可实际上,他没有与秦人野战的打算,上一次的大战,魏军差一点就失败了,现如今所有人都心中不安,上阵必败。
  所以魏驹果断放弃了多余的城邑,把两万军队放在了紧邻大河的少梁、王城,仅仅留下新城、辅氏等作为前哨。倘若形势不妙,大军便可以从龙门、蒲坂撤到河东去。
  他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在安邑之变后短短半个月内,秦人便抓住机会,开始大举进攻——魏驹甚至没脸皮以“军不伐丧”向秦国人喊一声暂停。秦人的推进很迅速,一些来不及撤离的魏军被他们的骑兵追上击溃。秦人手下还有不少河西人效力,比魏氏更熟悉地形,庆幸的是,大多数人撤回了城邑,开始转入坚守模式。
  秦国东部各县的兵卒唱着“岂曰无衣”加入大庶长的大军,秦人这次至少凑出了三个军的兵力来,还有十几只大船顺渭水东来,满载骑从、步兵、战车。
  水陆并进,这次秦国大庶长是铁了心要一雪前耻了,在第一场雪落下前,秦人至少会进攻一次,而魏氏若是抵挡不住,就要彻底和河西说再见了。
  其实从事实上,魏驹已经放弃河西大部分领土了,这里的民心不向魏氏,他没法做到寸土必争,只有在撤离前运走大部分的粮食。
  在他抛弃百姓的时候,百姓也抛弃了魏氏,他们宁可做秦人的子民,或者北上赵氏的上郡,投靠那里日益兴旺的商站。
  魏氏的根本,还是在河东。安邑的族人并非没有来力劝魏驹,既然秦人攻之甚急,不如干脆放弃河西,带着大军回河东去,确保家族大本营不失。
  但不知为何,魏驹却一直拖到了现在,他也曾怀疑,自己为何不听他们的话,赶紧回到河东,那处没有秦兵威胁的地方?
  可是慢慢地,魏驹明白了,他并非不想回,而是害怕回去。
  害怕他一走,河西的局面便分崩离析,过去几年的辛苦全然白费,如何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
  他也害怕回到河东后,将面对更可怕的敌人,赵无恤虽然向魏氏派出了吊丧的使节,也承诺会从向上郡派兵,保护魏氏的侧翼,但魏驹就是信不过他。
  毕竟赵无恤是杀害魏曼多最大受益者,纵然他前几日宣布了刺客的身份:知氏家臣豫让,也洗不去他的嫌疑。
  魏驹想着,若是赵氏突然反目,自己在河西,或许是为魏氏留了一条后路呢……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当秦军主力开始横扫魏氏的前哨城邑时,河东那边也传来了最新的消息。
  “赵无恤要派人入魏氏赈灾?”
  魏驹一愣,在他看来,这简直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想都不想就决定拒绝。
  “让叔祖父严守赵魏交界,不许放赵氏一兵一卒入魏。”
  “但是……”河东来的信使面露难色,对魏驹说道:“但赵氏此番行动,是打着国君旗号进行的,有晋侯诏令在,若是强行拒绝,就是首祸者,而且……”
  魏驹头疼不已:“而且什么?”
  “而且河东百姓已经缺粮许久,听闻赵氏赈灾,靠近边境的已迫不及待地迎过去了……”
第949章
树挪死人挪活
  赵魏领地在换地后,以霍太山为分界,山北为赵氏太原,山南为魏氏河东。在去年的蝗灾里,魏氏的北部领地吕县、霍县、杨县、垂棘等地离大卤泽最近,是蝗虫南下的必经之地,所以是受灾最为严重的,比起安邑附近的盐池,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县位于汾水中流,在西周时是赵城所在,赵氏肇兴之地,后来在下宫之难后,赵氏失去了这里,便划给了羊舌氏,羊舌灭亡后,又辗转到了魏氏手里。此地在后世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洪洞。
  杨县最著名的,就是枝繁叶茂如同车马华盖的大槐树了,几乎每个乡,每个里都长着一棵,他们的乡社就设在树下。
  这里原本土地肥沃,能养活许多人,是一处重要的产粮地。但天灾无情,蝗虫也啃尽了地里的庄稼,于是杨县便落到了饥荒的窘境,当地人的腰带,在一天一天地勒紧。
  杨县的百姓半饥不饱地过了几个月后,极度缺乏营养,脸上皮包肉骨头,显得眼睛很大,闪着饥饿的亮光,他们现在除了饥饿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来后,整个杨县都有点儿萎靡不振,除了去到处寻觅山上和水里的食物外,平时就一动不动地呆在他们引以为傲的大槐树下,省省力气,实际上就是省省粮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