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5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6/881

  蒯聩当即皱起了眉:“姊丈此言何意,我是为了让卫国避免战祸而来,还希望姊丈能辅佐我,这新朝廷的执政,就是给姊丈留着的。”
  孔圉冷笑:“执政?孔圉虽不才,却并不稀罕。”
  他朝帝丘方向一拱手:“何况卫国只有一个国君,我虽然失信于君上,却绝不会对你俯首称臣,你还是另请高明罢,若还念我是你的姊丈,就放我回封地去!”
  眼见孔圉这里说不通,蒯聩的坏脾气也要爆炸,赵无恤这才出言道:“卫侯稍安勿躁,孔君才刚刚过来,一路困乏,不是谈国事的时候,何况你还没去拜见卫国公女。”
  他又盯着孔圉笑道:“天色已晚,孔君要走也得等明日,你的住处已经让人安排好了,随我过去何如?”
  孔圉气鼓鼓的胸膛这才停止了起伏,起身道:“岂敢劳烦赵将军亲为。”
  无恤笑着摆了摆手:“无妨,作战的计划已经制定好了,兵卒们自有将吏去管理训练,我在大帐里也是闲着,不如陪孔君走一走,看一看。”
  ……
  赵军大营坐落在名为城俎的小邑旁,此处距离帝丘不过二十里地,随时可以前进围城。
  在营外,孔圉遇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他长期在朝中任职,常和卿大夫们打交道。所以透过兵士们打着的火把,他认出了公叔戍,此人是卫献公曾孙,还是卫国的卿。公叔戌骄傲,并且家资富有,甚至已经到了侵犯公室权力的地步,加上公叔又是反对与齐国结盟的,于是便被驱逐,逃到了鲁国。
  还有北宫结,原本是位高权重的卫国行人,在卫侯年轻时一度擅权,也因为被卫侯厌恶,故意让他被齐国人拘押,受尽羞辱,同样是反对与齐结盟,便被清洗驱逐。
  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前车之鉴,孔圉在见疑于卫侯元时,才只得仓皇出逃,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舅翁疑心很重,是不听人解释的。
  “现如今,我的处境和他们一模一样了……”孔圉与熟人们嘘寒问暖,心里的坚持不由又冷下去几分。
  “这楚丘卫庭的执政,本来是要给公叔、北宫甚至是赵阳等人的,但考虑来考虑去,还是觉得孔君最为合适。”
  仿佛听到孔圉心里的叹息,赵无恤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赵将军何苦要逼我呢?”孔圉依然在拒绝,却没有方才面对蒯聩时义正言辞了,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
  他的心中,依然十分抗拒引狼入室,同时也有一丝希望,觉得赵氏四面受敌之下,也不可能一举攻灭卫国……
  “请这边走。”赵无恤引领孔圉走出大帐,带他穿过几个营垒,进了小邑的墙垣内,来到一座塔楼的阶梯前。
  “赵将军不是要带我去休憩么?”
  “天色尚早,只怕孔君到了榻上也无法安眠,不如随我登高呼吸下新鲜的空气,顺便眺望下桑间濮上的夜景。”
  孔圉看了看身后跟着的赵氏虎贲,只能无奈地跟着向上爬去,途中赵无恤问道:“我能称呼孔君的字否?你也可以称我为子泰。”
  称字是同等地位的人友善的表现,这是赵无恤在示好,孔圉却没有拒绝的理由。他之前那趟火发的并非没有道理,对蒯聩引狼入室的行为,孔圉是有很大怨气的,正好宣泄一番。可对赵无恤,他却不敢持这种态度。
  因为孔圉很清楚,这赵无恤虽然站在蒯聩侧面,却是将自己诓出帝丘的主谋!也是能对他生杀予夺的敌军统帅!
  在直呼对方的字后,气氛稍微缓和了一点,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听子贡说,子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在卫国时没少受孔氏照顾,若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答谢。”
  孔圉苦笑:“子贡是做行人的人才,我虽然欣赏他,却不能让他在卫国得到重用,明明是卫国的种子,反倒在子泰那里开花结果,真是惭愧。”
  “就算重用了又能如何,以卫侯的心胸,恐怕不能善始善终,卫国现在的状态是在将人才往外赶啊……”
  赵无恤瞥了孔圉一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卫国的桑间濮上不但出美女佳人,还很容易滋养出人才来。且不论当今的端木赐,还是一百年后提兵七万天下无敌的吴起,开启战国改革浪潮的李悝,亦或是奠定秦国一统基础的卫鞅,都是从卫国跑出去的,小小卫国,在人才输出方面竟不亚于硕大楚国,也是奇葩,这也让赵无恤对于把这个邦国攒在自己手里,多了一份欲望。
  这是事实,故而孔圉默然,他们又走了几步后,阶梯到了尽头,赵无恤朝持戟的卫士点了点头,推开一扇木门,带孔圉踱到塔楼顶端。
  “卫国一直在反抗,但却不知道自己在反抗的是怎样的力量,现在,让我给子明展示一番。”说完,赵无恤伸出手臂,朝四野指去。
  ……
  这座小邑的哨台其实没有高到可以称为塔楼的程度,只因四周都是平坦空旷的原野,他们才能极目眺望遥远的地平线。不论孔圉望向何方,惟有营地的焰火可见。营火如同坠落的繁星,覆盖四野,组合成无穷无尽的星辰大海。
  在营中时还没感觉,可如今登高而眺,孔圉心里顿时凉下去一截。
  “子明,请你好好算算。”赵无恤平静地说,“即便数到旭日东升也数不完,我军大营夜间有多少营火,能告诉我吗?”
  孔圉听着兵卒巡视的整齐脚步声从塔楼下经过,又发散于夜空之中,他不敢去点数那些地上的繁星。
  “听说帝丘的王孙贾还残余一万人。”赵无恤似笑非笑,卫国极盛时也有两军之众,然而这几年倒了血霉,被赵无恤左削右削,国土沦丧,人民流落,已经实力大损,所以卫侯最痛恨的人,当赵无恤莫属!
  没有,连一万都没有,孔圉想,相去甚远,在赵无恤突然挥师东进后,卫国在零星的战役里折了不少兵马,还有的回家忙耕作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继续服役,如今卫国连一万兵卒都不到。
  “而在这里,我有三倍于卫国的军队。”赵无恤道,为了虚张声势,他把劳役也算进去了。
  “这还仅是赵氏力量的一部分,邮子良带着一万兵士留守邯郸,另一支强大的队伍在赵广德率领下替我看守河内,调过来其实并不远。不久宋国人也定将带着他们的军力加入我方,还有,别忘了卫国东边的鲁地,那儿也在我控制之下。”
  孔圉喉咙动了一下,额头冒出了冷汗,强辩道:“赵氏这些兵卒都被人牵制着,齐国、晋侯、知伯、中行、成周,还有郑国。”
  无恤不以为然地笑道:“不错,但如今卫国遭到进攻,这些盟友又有谁来相助了?中行氏自身难保;晋侯和知伯被晋阳、平阳和韩氏吸引了注意力;齐侯大军也还在西鲁一线,陈氏虽然近在眼前,却不肯发一兵一卒入卫;至于郑国,我听说郑人已经退守国境,同时让大军进攻蛮氏,还在汝阳和楚国叶公起了冲突,根本没心思来与我大军对抗。”
  “世人皆以为赵氏被诸侯所包围,可子明,如今的卫国,却也被赵氏团团包围了。以我这数万大军,加上能速克朝歌的利器,我不知道帝丘能坚持多久。卫国的局面,明眼人自然清楚,但子明却如鱼游于烧沸水的釜鼎之瞆中,像燕子筑窝巢于飞动摇荡的帐幕之上,这不像是智者的行为,真是太令人迷惑不解了。”
  孔圉又看了看四野,“赵将军……想要我做什么?”
  “卫侯元的朝廷,已经是一艘必然沉默的破船了,子明何苦跟着在上面陪葬,还不如为卫国的卿大夫们做一个表率,给卫国民众一个少受兵灾的机会!”
  这是赵无恤看重此人的原因,只要孔圉这根卫国的顶梁柱投靠伪卫政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卫侯元会更加不得人心,和孔圉亲善的大夫们也许就能放下观望的态度,络绎不绝地来投降,卫国,可不战而取,到时候仅剩下帝丘,齐侯便不得不发兵来救,那就是他想达到的战略目标!
  “我……”孔圉心里清楚赵无恤说的没错,卫国的局势已经烂到什么程度了。
  其实对于卫侯一意孤行投靠齐国,卫国的卿大夫们是颇有怨言的,只是卫侯手段了得,将反对者一一驱逐,各个击破,所以才没闹出大的动乱来,如今朝中还剩下的人,无不是卫侯死忠和干练之臣,所以才能保住帝丘不失。
  可外面的人,卫侯却管不住,尤其是在蒯聩僭号称君侯,那些出奔的异己纷纷来投奔,围绕着他,真建立起了一个亲赵的伪政权,赵军所到之处,没有力量反抗的卫国大夫纷纷投降,那些还没有受到波及的地方也开始人心惶惶。
  这种情况下,孔圉就算是跑回封地,恐怕也无法保全自己,如今看着赵氏的军力,而盟友却迟迟不来,帝丘的卫侯,恐怕真的大势已去了。
  “我很欣赏子明,你一直都是让卫国得以延续的支柱,但恕我直言,在这季世,识时务者为俊杰,脑筋太死,不懂能屈能伸的道理是很难让宗族延续下去的。”
  良久之后,孔圉才抬起头,盯着赵无恤说道:“我可以答应做蒯聩的卿,认他为国君,让卫国早日停止反抗,少些兵灾,但我有两个条件。”
  “什么条件?子明且说来听听。”
  “其一,还望帝丘城破后,能保证不要加害君上。”
  赵无恤略一思索,“我答应你。”
  孔圉朝无恤郑重一拜:“其二,还望将军念在卫康叔之德的份上,不要灭亡卫国的六百年社稷!”
第717章
陈恒的救卫计
  “城外又有什么消息?”
  接过那份染着鲜血的告急信件后,王孙贾本来就阴沉的情绪,在阅读简牍上那些干燥乏味却蕴含重要信息的文字时变得更加糟糕。近半个月来,每天传车送来的都是坏消息。
  在王孙贾看来,卫侯孤注一掷开始这场战争本来就不明智,当范、中行还在时,卫国还可以尽情去收复失地,可眨眼间,这两家竟灰飞烟灭,本来觉得很远的赵氏却渡河来攻了!这一下子,卫国像是大河退潮时困在濮上的小鱼,落入了赵无恤的渔网中,越挣扎越紧!
  本来他想着,等事不可为时,要劝卫侯与赵氏讲和,然而没想到的是,赵无恤却蛮不讲理地把这个可能堵死了。
  上一封来信来自僭号称君的废太子蒯聩,他宣称孔圉已经做了他的“执政”,卫国许多卿大夫和士人也纷纷向他效忠,信中以谦逊的语气“请求”卫侯元退位,让出帝丘城,还卫人和平。
  当时卫侯元暴跳如雷,将信件扔进了火炉里化为灰烬,却无法烧毁卫国两君并立的事实,但王孙贾嘴里的“请平”只能咽回去,这就没得谈了。
  而这次的消息更让他心情沉重,他缓缓放下简牍,对殿上的人说道:“赵氏已经拿下瑕丘。”
  侍候在卫侯身边的弥子瑕顿时面如死灰,瑕丘是卫侯赐给他的封地,位于帝丘东北方数十里,理论上应该处于腹地才对,然而在赵军的兵锋之下,那里也不安全。
  “既然瑕丘已然陷落,看来赵兵已经将帝丘周边的卫城都一一拔除,不久就会聚拢过来准备围城了……”
  帝丘离河内不远,既然朝歌月余便被攻破,那帝丘又能坚持多久呢?
  卫侯元焦躁地坐在君榻上,从赵无恤偷袭甄邑开始,卫国的土地便在这几年间不断沦丧,先是济西,再是濮南,如今连楚丘也丢了,儿子还与他分庭抗礼。昔日好歹有六七百乘战力的卫国,如今却只剩下帝丘和北部一隅之地。
  站在帝丘城头向外眺望,他能看到成片成片的卫人想要入城,却被胆小的守城者拒于门外,那些卫人捶胸顿足,说既然帝丘的卫君不要他们,那他们就去投奔楚丘的卫君去了!这让卫侯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到头来,竟似是他在把自己的子民往外赶一样。
  近几日,城外的风景有了变化,或许是赵氏已经完全控制了周边,逃来投奔的人少了,但卫侯却能看到赵氏的游骑嚣张地跑到护城河里饮马,城内的守卒却不敢出去驱逐。这让卫侯在觉得羞辱之余,也感到了一种危险,一种名为亡国亡社稷的危机感。
  他做国君三十年来,还从未如此狼狈和被动过,却无计可施,如今只得将目光看向王孙贾,满心绝望下殷切地问道:“司马可有破围之法?”
  王孙贾很无奈地说道:“卫国仅剩的数千军队必须留守帝丘,故而对周边的小邑根本无法守备,而北面尚听君上号令的诸邑,其兵力也不足以驱散赵军。吾等孤立无援,为今之计,只能抓紧巩固城防,指望盟友救援……”
  说起这个卫侯就来气,他拍着案几怒道:“盟友?帝丘已经要被包围了,可寡人的盟友在何方?”
  ……
  卫侯的盟友里,晋人是不可能来救的,唯二的希望就是郑国和齐国,然而郑国执政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眼见赵无恤攻卫在即,他却调兵去西南边攻打蛮氏,还为此与楚国叶公起了冲突。
  至于齐国方面,被齐侯授权抵御赵军的正是老奸巨猾的陈氏……陈乞亲自坐镇高唐,他的儿子陈恒则征召了万余兵卒聚集到大河边,却不向南援卫,而是往西涌进了卫国北面的河间地——此处本是中行氏的地盘,在邯郸陷落后面临赵氏攻击,陈恒便打着协助防御的借口,控制了此处。
  同时他也听说赵无恤立废太子蒯聩为君,占据了楚丘,已经准备进围濮阳。
  “这一招真是狠辣,赵氏过去几年攻卫太急,卫国的大夫士人原本还担忧赵无恤会亡卫之社稷,可如今他立了蒯聩为君,还招降了孔氏和诸多大夫,这是在变相地告诉卫国人,选择投降不会让卫亡国,只是换一个能与赵氏和平相处的国君而已,如此一来,卫人的抵抗欲望便降低了……”
  一面对赵无恤的策略赞不绝口,陈恒也没有妄自菲薄,他已经不是几年前夹谷之会上被赵无恤一句话就吓掉酒杯的少年了。经过数年朝堂和军中的历练,陈恒变得心思阴沉,手段了得,和他祖父陈无宇越来越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6/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