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校对)第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881

第451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言语就像风,赵无恤对自己如是说。
  阳虎啊阳虎,你还是放不下过去,临走了,还是想在我心里插下一根刺么?要知道,猜忌比利剑更伤人。
  “先生所说之事,我知之,勿须操心。今日相别先生赠我良言,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送先生一席话吧。”
  赠言?阳虎收起了失望,竖起耳朵细听。
  无恤凑近了阳虎的耳朵道:“先生休要以为离开了齐鲁,世人便不认识你了。先生前年伐郑,在匡城大肆杀戮,郑人对先生恨之入骨,据说一见到身量高大的人就会把他当成先生围住殴打;先生回来时又不向卫国借道,卫侯暴怒,几乎就让弥子瑕率军追逐。此外秦、周、宋、楚、吴,诸侯卿大夫们谁不知道鲁国曾有个以陪臣执国命的阳虎?所以先生去晋国后也要好自为之,千万不能暴露了身份,到时候就无处可逃了……”
  他笑得意味深长:“此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阳虎闻言,脸色微变,心惊不已。
  他的名声在诸侯间已经坏透了,当年庆封还能投奔吴国,可他在鲁国的作为却被贵族们愤恨,根本不可能有人能收容他。
  除了招贤不问出身、德行的赵氏!
  他毁容吞炭,除了想博得赵鞅信任外,不就是不想让人看破自己的身份么?
  两人曾互为敌手,如今也是极为了解对方的“知己”了。
  看透不要紧,有些事却不能说出来。
  赵无恤这话里有话:你或许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来揣测我,我现在还能容着你。可千万别忘了,谁是主人,谁是下臣,除了赵氏,你无处可去?你我现在的关系已经不同了,最好打心里放敬重些!
  阳虎疤脸上阴晴不定,最后认输般垂首:“谢君子赠言,仆臣谨记在心。”
  看似亲密的耳语,旁人根本不知道刚才他们又进行了一场交锋,一下子便分出了君臣之别。
  只见赵无恤也不下马,朝那位“乌有先生”一点头后,一晃马辔,疾驰而走的马蹄便踏着青苔向东返回。
  接下来,他还有另一场送别要去赴呢!
  ……
  吴国使节团从五六月时便开始北上中原,途经数国,还卷入了晋齐战争。在棘津协助赵鞅顺利夺取渡口后,他们便请求随军行动,一方面请盟友保护自己安全,另一方面也就近观察齐晋的战事,窥探这些中夏人的军事装备和战法。
  因为他们的大王阖闾,乃至于太子夫差,都有北观中原的志向!
  在赵鞅于绵上阅兵出发时,专伯鱼还对晋人军阵露出了一丝不屑,在孙武子的调教下,吴人的凶悍配合着无敌的方阵,已经越来越有模有样了。
  来到鲁卫侯,赵鞅用傅叟、张孟谈之策,故意以减灶计示敌以弱,一路装作败退,对此专伯鱼更是鄙夷至极。
  “就这么一路跑跑跑,就能打赢齐人?”专伯鱼抽抽着满是鼻涕的蒜头鼻不屑一顾。
  你别说,最后还真赢了。
  赵无恤轻骑奔逐逆转了战局,专伯鱼亲眼见到的雪原一战更是让他瞠目结舌。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专伯鱼在孙武的尺子下,虽然无法领会兵法的奥妙,但这段话却记得牢牢的,他不能活学活用,却也会把理论套在赵军的战略上,竟然无比切合!
  他心中疑惑不已:“赵无恤又没学过孙武子的兵法,怎么会运用得如此巧妙?”
  “亦或是天下善用兵者,其兵势都有共通之处?”
  非但如此,这些晋人居然还能在冰冷的雪地上作战,而赵无恤率领的轻骑也是孙武子不曾叙述过的新鲜兵种,这些都让专伯鱼眼界大开。
  可惜他没功夫去消化这一战的信息了,之后没几天,作为一个没经历过北方寒气的吴人,作为吃惯了饭稻羹鱼的南方土著,专伯鱼染上了伤寒,奄奄一息。
  经历了一个月生不如死的衰弱和病痛后,今天,站在濮水之畔,专伯鱼眯眼感受着和熙春日阳光,他感觉自己的生命再度回归了。
  就是嘛,他的生命是雷泽边上炭烤的炙鱼,是祭祀水神时双手紧握的船桨,是战阵上锵锵敲击的鸣金声(吴国人作战与中原相反,鸣金则进,击鼓则退)。他的生命是手握鱼肠剑,跳着奔放的吴地战舞乘车迎敌,青黑色的花纹在面孔和手臂上反射着阳光。
  才不是在天寒地冻的北国,窝在被褥里等死。
  所以他对赵无恤还是十分感激的,临别他行了一个重重的礼:“伯鱼之命是司寇让医吏救下的,吴人信诺,大恩必有所报!”
  赵无恤待这位南方勇士还是十分礼遇的,于是他笑着问道:“伯鱼若反吴国,将如何回报我?”
  专鲫想了一会,却先不答话,而是拉着旁边的言偃耳语询问了一番,才回应道:“若伯鱼得反吴国,他日晋吴治兵,遇於中原,我为大王先锋,当辟君三舍!”
  ……
  晋吴治兵?遇於中原?退避三舍?
  都什么跟什么啊!
  此言既出,四周一片寂静,赵无恤这边的属吏们面面相觑,正在和屈无忌闲聊的邢敖张大了嘴巴。
  中原人交际讲究引经据典,断章取义,都要切合氛围才行,可专鲫方才那句话,完全就不对味啊!
  如今晋国与吴国是共同对付楚、齐的同盟,之前一直合作愉快,利益的分割也没太大冲突,怎么突然间就说起两国交兵的事情来了?
  吴国人也很是尴尬,言偃暗道不好,他前几日陪着吴国行人去了趟鲁城,却觉得周公之国许多地方都衰败崩坏了,除了孔子及其弟子外并无甚出奇之处。最后还是转回了西鲁,想要在无恤的地盘上停个一年半载,学周諀数字,再到孔子门下诵诗书礼乐。
  所以他今天并不在被送别之列,专鲫刚才问他关于晋文公回答楚成王“退避三舍”的事情时也没在意,随口就告诉他了。孰料这个莽撞的大嘴巴就这么直刺刺地说出来,连忙狠狠踩了他一脚。
  果然,吴国行人屈无忌怒斥道:“晋吴方睦,伯鱼休得乱言!”
  他又笑着对赵无恤解释道:“子泰切勿误会,此乃武夫一时失言。”
  无恤表示理解,但他心里想的却是,专伯鱼的这句失言倒是不幸言中了,这的确是未来将发生的事情。
  他没记错的话,在历史上,当今的老吴王阖闾没几年好活了。吴国现在的策略是伐楚越,然后北上争霸,但这个战略被推迟了许多年,因为阖闾是被越王勾践干掉的!
  他的儿子夫差则走上了和勾践相爱相杀的命运,这段故事家喻户晓,就不用一一赘述了。
  总之,新吴王夫差最后还是实现了北上的夙愿,和晋国,和日后名为晋卿,实专晋权的赵鞅一争伯长的!
  无恤虽然已经对中原的局势和人物命运产生了一定蝴蝶效应,但应该还没波及到数千里外的吴越去。随着天下局势的发展,晋吴这对南北的好盟友迟早会有分手交锋于中原的一天。
  届时,鲁、宋首当其冲!
  但那是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了,现如今,至少赵无恤和这些吴国人的关系不错,尤其是跟大舅哥屈无忌,在姻亲的名义下,还有不少双赢的交易有待完成。
  两人亲密得像一家人,在行船前依依惜别,吴国人此次将直接去徐地,从季子挂剑处直接回顾姑苏大城,完成这趟漫长的出使。
  无恤亲密地说道:“邢敖去吴,而子游(言偃)留在西鲁,作为两边的接应和翻译。入夏前,我会让子贡派人去吴国走一趟,运去各种式样花纹的瓷器,还有鲁曹宋的丝帛,这些都是吴国的卿大夫们喜欢的东西,对了,还有纸张。”
  屈无忌也是个精明之人,他摇头拒绝道:“纸张就算了,吴地蛮越杂处之地,为吏者里能通鸟篆者寥寥,这等书写之物实在是用不上,顶多让人瞧个新鲜而已。”
  对此无恤十分遗憾,质量上好的纸张也是种奢侈品,是他期望出口创收的拳头产品啊。到时候还能不断将中原文化向南传输,将断发文身的吴国华夏化,是长期战略的重要武器。
  他心里想着,无论如何,自己得为已经开始在鲁、曹、宋、晋都城处流行开来的纸张,在南方也找个财大气粗的大卖家。不就是忽悠人买无用之物么?应付过无数登门推销员的赵无恤便有样学样,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的寓言从脑子里冒了出来。
  跟着子贡耳渲目染,他的言辞之术也有进步,于是便学着游说之士的开场白哈哈大笑,在成功吸引了屈无忌的疑惑后才说道:“舅兄此言差矣,且听我说一个故事……昔鲁人有善织屦者,其妻善织缟,而欲徙于吴……”
第452章
青铜与镔铁
  时值一月中旬,濮水边的一条舟舫上,身穿白色深衣的少女倚着雕漆的栏杆,惬意享受春日阳光。
  濮水早已冰消雪融,但美人柔夷伸入其中荡起水花时,敏感的肌肤仍能感觉到一阵冰凉。
  在季赢的调教下,薇的仪态已经完全成了位贵族淑女,更有一番清新脱俗的气质。
  不单如此,在赵无恤的宠溺下,几年优容生活下来,她周身的肌肤像剥壳的鸡子一样白皙柔嫩,在红罗帐中,在昏黄的烛光下也不羞于展示。唯独这双手因为早年作为隶妾的劳累有些粗糙,为此她经常自愧形秽,在君子面前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
  可对于自己的阿弟邢敖,她却没什么好掩饰的,她会温柔地用它们为他扎好发髻,抚平他衣襟上的褶皱,只不过今年做这些事情,已经要踮起脚尖了。
  已经身长七尺的少年却没体会到阿姊的心意,只是一个劲地在畅谈赵无恤交付给他的重任,一路上期待的旅途,以及到吴国后的前景。
  “吾等会先从濮水至大野泽,再从济水南游淮、泗,顺流而下,过徐地季子挂剑处,观群舒遗风,浮于大江、震泽,至姑苏大城方止。”
  想到路途上能亲眼见到的壮丽山河,邢敖少年心性有些兴奋,可薇却越发揪心起来,指尖在为阿弟准备的行囊上绕了不停:“他难道不知道,此去可不是三五年能回来的,是十年,乃至于二十年,甚至一生么?”
  为了不让离别的泪水流下,薇别过了脸,她看到河岸对面,一些农人渔民家的孩子在水边嬉戏。战争才过去数月,岸边还常常能找到漂浮在水面的甲胄,和沉进泥沙里的戈头。但因为无恤控制下秩序安定,连盗寇也消失了,所以这些孩子也恢复了往年的嬉闹。
  他们当中最小的不过五岁,大的九岁、十岁,一半是女孩,一半是男孩,都是总角垂鬟的发式,光着身子潜进水里便分不清性别。薇听见他们互相泼水,以尖锐的嗓音呼来喝去。小孩子骑在大孩子肩头,于齐腰深的水中互相推搡,试图将对方撞倒,每当人倒下,水花飞溅,总是伴随着响亮的笑。
  虽然他们放在岸上的衣物十分简陋,甚至没有,但看上去多快乐啊,一番言笑晏晏的场景。弟弟邢敖也不比他们年长几岁,如今却束起了发髻,穿着冠者的服饰,将要跋涉千里,去陌生而充满恐怖传说的异国了。
  这是赵无恤的决定,也是邢敖未来最好的前途,薇不敢,也不会有抱怨,却无法消除不安。
  邢敖没发觉阿姊的失神,正说得眉飞色舞:“等到达吴国后,我会跟着伯父拜见吴国太子夫差,君子嘱咐了,除了接洽端木子的商队外,若是有机会,不妨多向延陵季子学会吴语,跟专大夫训练武技,再和孙武子请教兵势,但千万要小心大行人伍员……”
  那些陌生的名字薇并不关心,只会让她心烦意乱。
  于是她打断了弟弟的话:“敖,我听说吴越之地卑湿,丈夫早夭……”
  她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前些日子西鲁流行的伤寒,姐弟俩在赵无恤的关照下侥幸躲过,但那死者遍邑的场面她仍然心有余悸。南方的疫病更加令人担忧,中原人对南方充满想象与恐惧,瘴气、蛮荒、吃人的蛮夷、还有毒虫猛兽横行,和多数诸夏人一样,薇对吴越大抵就是这种印象,将其视为畏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8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