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精校)第3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4/655

  张岱皱眉道:“三弟,等下见了高、邹两位先生切忌这般口无遮拦。”
  张萼不满道:“大兄,我不是三岁孩童,这私下的玩笑话我岂会乱说。”
  张岱笑道:“那就好。”
  祁虎子道:“几位仁兄请随我来,景逸先生和南皋先生在依庸堂。”
  寒冬季节,昼短夜长,就这么一会儿时间,天就黑下来了,书院守门人将一盏灯笼递给祁彪佳,祁彪佳提着灯笼在前引路,来福等五个健仆在仪门旁的耳房等候,张原五人跟着祁彪佳进到东林书院——
  一进门,就是一个大广场,沉沉暮色下,地上的那层薄雪颇显亮色,但一片茫茫的白中有一块巨大的黑色半月,这是泮池,长约二十丈,宽二丈,呈半月状,因为地表被白雪覆盖,这泮池的水就显得墨汁一般深沉——
  张原心道:“看来十年前顾宪成等人重修东林书院下了不少本钱,一进门就是这么一个大广场,有一种庄严大气,还有泮池,和地方儒学一般。”
  半月形的泮池上有一座小石桥,张原一行从桥上过,白雪皑皑,履迹串串,过了泮池前行数十步就是东林精舍,有负责迎客的知宾等候着,手里也提着一盏灯笼,与祁彪佳一道将张原五人迎至精舍后的依庸堂——
  依庸堂是东林书院的最重要的建筑,高大宽广,类似地方儒学的正堂,是聚众讲学之所,堂前一联: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两侧盈柱还有一联:
  “坐闲谈论人,可贤可圣;日用寻常事,即性即天。”
  张原正想顾宪成那副名联怎么不见,迈步进到内堂就看到了,高悬着的两盏大灯笼光映着那二十二个大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去世已两年,正是这位东林党的精神领袖首倡讲学和议政,顾炎武提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承袭了顾宪成在野议政的思想,万历年间各种思潮极其活跃,士人对朝政也敢言,风气开放,天启年间魏忠贤毁天下书院,钳制言路,严禁士人聚众讲学,满清入关后对读书人更是严厉,不但不能聚众讲学,凡士人立盟结社一概禁绝,敢妄议朝政者斩,此后近四百年,大抵如此——
  ……
  高攀龙五十出头,红脸膛,高鼻梁,目光锐利;邹元标六十开外,高额锃亮,目光相对温和,东林这两大魁首看着张原五人进来执末学后进礼,听到张原自报姓名,高攀龙与邹元标交换了一个眼色——
  入座,上茶,黄尊素年长,率先说了在国子监与魏大中、阮大铖为同学,表达了仰慕东林之意,张岱四人也表达了同样的仰慕——
  高攀龙开口说话,声如洪钟:“五位南监才俊,仰慕东林什么?”
  黄尊素见张原不作声,他就答话道:“晚生五人仰慕东林诸君子的学问、气节。”
  高攀龙道:“那我来问你,读书为的是什么?”
  黄尊素道:“读书明理,行立身、修行、忠君、爱国之大道。”
  倪元璐、张岱也是这么回答的,很堂皇,而张萼的回答是:“目不识字,比盲人还郁闷——”
  一句话把严肃的高攀龙都逗笑了,高攀龙道:“不是说识字,是读书。”
  张萼的意思是不识字就不能看《水浒传》、《金瓶梅》了,岂不郁闷,听高攀龙再强调读书,知道高攀龙指的是读四书五经,便道:“那当然是为了做官。”
  高攀龙哂笑,对邹元标道:“尔瞻兄,张肃之的这个孙子倒是肯说实话。”目光炯炯,凝视张原,要听张原有何高见?
  张原道:“晚生读书也是为了做官——”
  张萼回答说做官,高攀龙只是一笑,但张原也这么回答,高攀龙却脸露鄙夷之色,心想这个声名鹊起的张原不过是个俗物——
  但听张原又道:“不做官,如何利益万民。”
  邹元标一直观察张原的言行神态,这时开口道:“好大的口气,你有何能耐利益万民?”
  张原道:“可否先让晚生向两位先生请教一些问题?”
  邹元标和高攀龙对视一眼,一起点头道:“但问无妨。”
  张原问:“二十多年国本之争,奏疏如雨,贬谪、廷杖,纷纷扰扰,耗费君臣精力无数,晚生愿听两位先生对此持何意见?”
  高攀龙听张原开口就问这件大事,精神一振,答道:“天下事非一家私事,立储君乃是天下事,岂能任由皇帝废长立幼。”
  张原问:“为此争得朝政荒废亦不惜乎?”
  高攀龙一听这话,勃然作色,厉声道:“若国本都不争,还争什么!”
  张原不动声色,稳稳道:“晚生明白先生的意思了,晚生还有一问,两位先生以为我大明国可有近忧?”
  高攀龙道:“国本未固,此乃大忧。”
  张原道:“福王已就国洛阳,国本之争已定。”
  邹元标目视张原,说道:“张生对国之近忧似有高见,愿闻其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4/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