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精校)第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655

  张原道:“这绝不行,参股的银子必须出,不然姐夫在陆伯父那里也不好交待。”
  张若曦轻笑道:“就让小原出这一股吧,俗语有云,亲兄弟明算账嘛。”
  陆韬想想这也好,陆氏自去年以来陷于董氏的骚扰,蚕桑纺织损失很大,要筹办盛美商号的话还真有点银钱不敷,便道:“那好,我明日禀明父亲,与介子订一份契约,以后盛美商号为陆氏和张氏共有。”
  陆韬是很端谨的人,所以要立契约,张原也觉得立契约最好,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要延续到子孙后代的,契约关系比单凭感情来维系更稳定。
  又商议了一会儿盛美商号的事,陆韬、张若曦便回房去,张原浴罢归来已是三鼓后,见穆真真把那十只撬掉的铜锁又扣上了,说道:“少爷,这锁还能用。”
  张原笑道:“难道每次都要强行撬吗,嘿嘿,这是什么心态——明日让来福去买十把铜锁来。”
  穆真真答应了,次日早起便吩咐来福去买了十把铜锁来,一一将箱子锁了,见少爷与西张的大公子、三公子要出门去,赶紧追过去说道:“少爷,这是钥匙,少爷收着。”
  张原笑道:“我腰带上系一挂钥匙,这倒是稀奇了。”
  张岱、张萼皆笑。
  穆真真涨红了脸,手里捏着那串钥匙,有点不知所措。
  张原道:“真真你收着就是,你是我的女管家。”
  穆真真感着少爷的信任,心里沉甸甸的欢喜,又问:“少爷去哪里?”
  张原道:“去杨秀才的印书坊,你不用跟去。”说罢,与大兄张岱、三兄张萼出门去,门前有杨石香的仆人在等着。
  张萼回头看了一眼那堕民少女,不胜歆羡道:“介子也真是运气好,从三埭街也能找出这么个宝贝,象我那贴身侍婢绿梅,还有大兄的侍婢素芝,都只床上有用,下了床就一点用都没有了——”
  张原道:“嗯嗯,那叫花瓶。”
  “花瓶。”张萼先是讶然,随即顿足大笑,显然体会到“花瓶”的深意了。
  说说笑笑,早到了杨石香的印书作坊,这作坊连着杨家后园,就在青龙河畔,离水仙庙不远,一溜十间大瓦房,杨石香陪着县户房的一个老吏已经先到了,这老吏是来估算杨家这印书作坊值价几何,边看边问,估价颇为细致——
  书铺雇佣的工匠分为写工、刻工、印刷工,杨氏书铺有写工一人、刻工十二人、印刷工六人,还有杂工两人,这样的规模只能算是小书铺,县户房老吏给杨氏书铺房产、现存的刻版、刻版用的梨木和纸张总共估价一千二百两银子,这应该是高估的,张原也不计较,就按杨石香以一千二百两银子入股翰社书局,十两银子一股,那就是一百二十股,杨石香道:“我再出八百两银子,凑成二百股。”
  洪道泰也来了,他出银五百两参股翰社书局,这样,翰社书局一万两的本银已经凑起六千五百两,其中张氏三兄弟三千两、杨石香二千两、陆韬一千两、洪道泰五百两,剩下的三千五百两由华亭、上海的六个社首、社副出资参股,这是张原笼络诸社首、社副的手段,其实以他现在的财力,独立办翰社书局也不难,之所以要拉杨石香、洪道泰、夏允彝等人参股,其实就是利益共享——
  杨石香封了一两银子酬谢那户房老吏,送走了老吏,几个人在临河的树荫下饮茶,张原看着坐在门前刻版的刻工,问:“石香兄,这一个刻工,一天能刻多少字?”
  杨石香道:“这要看刻的是什么字体,若是要颜、柳、欧、赵字体的刻版,那就慢了,一天只能刻百把个字,而若是一般的宋体字,也叫匠体字,这种字体虽然不甚美观,但笔划横平竖直比较好下刀,一个熟练工匠一天能刻两百多字——我这里的书工只会写宋体字,若要聘请善楷书的书工那工银不低。”
  张原知道那本《张介子选评松江时文百二十篇》用的就是匠体字,那册集子约六万字,十二个刻工一天刻三千字左右,那也要二十多天,便问:“石香兄,活字印刷不好应用吗,为什么至今书坊依旧采用雕版?”
  杨石香道:“活字成本高,而且排版也不易,小批量印刷还是雕版比较方便。”
  张原点点头,心想:“泥活字不经用,铜活字费用太高,铅活字还得组织人搞科研,暂时还是用雕版了,雕刻印刷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晚清、民国时才被西方传来的铅字印刷淘汰,可见还是很方便的。”说道:“那石香兄就要多费心了,翰社书局的刻工、印工今年先扩充一倍,年底前再扩充一倍,雇佣两类刻工,一类就是匠体字刻工,另一类是能刻颜、柳、欧、赵字体的刻工,有些精品书籍刻工、用纸都应该要讲究一些,书工也要请两个善楷书的,老童生或者老秀才皆可。”
  杨石香点头道:“介子兄放心,我经营书铺有年,做这些是轻车熟路,往年是无书可印,也怕赔本,如今有翰社为后盾,我尽可放手去操办——不过在下要问一句,目下除了介子兄新点评的这本时文选本,还有何书可印?”
  张原道:“出书来源石香兄不用愁,我会想办法,你只管把技艺精良的刻工、印工招揽过来就是,书局也可自己培养刻工,雇佣一些贫家聪慧的少年当学徒,三、五年后不也可用了吗,我们要作长远计。”忽问:“石香兄可认得苏州冯梦龙?”
  杨石香道:“冯梦龙我曾见过一面,他三兄弟都颇有名气,人称吴下三冯。”
  张原道:“我这次去苏州,要会一会儿冯梦龙,请他为我们书局写一些拟话本小说,定然大卖。”
  张萼笑道:“不说其他,单那一百回本的《金瓶梅》就能让翰社书局忙碌一年,我这回去南京,定要找到全本《金瓶梅》的手抄本,然后刻印。”
  第二百三十八章
朝中无人莫经商
  当日下午,张原与杨石香、陆韬、洪道泰立下了翰社书局入股的契约,十二名股东各持一券,书局暂由杨石香、陆韬和洪道泰管理,遇事三人共议,将聘用精通做龙门账和四脚账的人负责核算翰社书局的银钱进出,定期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每年各大股东齐聚审核,翰社书局不是小打小闹的小书坊,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月计岁会,必须严谨——
  杨石香经营书铺有年,自以为颇精商贾之道,但与张原接洽,发现张原在经商方面的学识远胜于他,杨石香的家庭书坊只有一本进出账,“进缴表”和“存该表”他倒是听说过,这是管理钱粮的老吏和大商贾聘用的账师才有的本事,是万历以来才出现的新式记账法,没想到张原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张原解释说这是对每一笔账款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款的来龙去脉,如此,书局收支盈亏一目了然——
  杨石香心道:“所谓天纵其才、高深莫测,就是指张介子这样的人了,这样的奇才我杨石香生平仅见,看其立文社、建书局,胸有大志啊,八股文作得好、人情又练达,这样的人不青云直上更待何时!”
  同一日,陆韬向父亲陆兆珅禀明,与山阴张氏合办“盛美商号”,经营棉布、丝绸、织绣,要在华亭、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开办分号,陆兆珅道:“你看着办就是了,现在是你当家作主,与张氏合伙很好,张氏是一大靠山。”
  要经商、要发财,朝中无人是行不通的,大商贾都是延请名师教子弟读书,希望本家有通过科举做官的,还有就是以大笔银钱攀结朝中高官,关键时刻有高官一封书信撑腰,就能渡过危机,不然的话,钱再多那都是让人宰割的肥羊,所以一些家财亿万的大商贾在朝中都是有代言人的,陆兆珅原以为自己有举人功名也勉强能镇得住了,没想到遭遇董氏侵凌,差点家破人亡,血的教训哪,所以听儿子陆韬说要与山阴张氏合伙开办布行商号,当然是赞成的——
  张萼现在也知道张原从董氏沉船里发了一笔大财,张萼虽然心直口快,但不是傻子,也知这事利害,当然不会在外人面前乱说,张原投资翰社书局和盛美号布行都是以他三兄弟的名义,这让张萼很满意,介子还是很顾兄弟情义的——
  五月二十八日,“盛美商号”的合股契约也已订立,张原将一万两银子交给姐姐张若曦,这些银子将用来收购蚕丝、购置织机、招揽织工,按照张原的意思,盛美商号还要设计一个标志,也就是商标,店铺门前要有醒目的标志,出售的每匹布的布头也要印上这商标,当然,店铺门前的商标要大,布头上印的商标有瓜子粒大小即可,这商标一时想不好,也不要急,多设计几个再定夺,要让人看了就记得住,一旦定下就不能更改,不要过两年又换个标志,那是愚蠢的——
  那册时文集子也选评已定,只待刊刻印刷了,这将是翰社书局刻印的第一本书,松江之事大致已了,张原与大兄张岱、三兄张萼要去南京国子监就读,他们是端午节后从山阴启程的,这都已经五月底了,在苏州还要耽搁几天,所以必须抓紧上路,宗翼善随张原去南京,张原在南京读书,他就去帮助焦太史整理藏书楼书目,宗翼善的父母暂时留在青浦,待张原年底归绍兴时,宗翼善再把双亲接去,青浦离华亭太近,宗翼善不大放心,还是想让父母在山阴安家——
  张原以白银五十两酬谢柳敬亭,柳敬亭却只肯要二十两,只当是张原这些日请他说书,每日酬金一两银子,张原也就作罢,二十八日一早送柳敬亭和随侍小僮上船回杭州,相约下次杭州再会——
  傍晚,张原兄弟三人收拾好行装,准备明日一早启程,张岱问张原:“介子,要不要派人去东佘山告知陈眉公一声,就说我等明日启程,若眉公女弟子王微姑要与我们同行,就请明日一早来青浦,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