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骚(精校)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655

  张原让穆真真陪这两位老人说话,他挽着宗翼善的手进到客房,说道:“宗兄,因我之故,让宗兄受了很多苦,现在,应该是苦尽甘来的时候了,宗兄放心,我必设法为你另造户籍,摆脱董氏的束缚,当然,需要宗兄改名,以后宗兄也可以参加科举。”
  晚明时奴仆之子参加科举的很多,甚至一路高中成进士的,在户籍和报名上有很多漏洞可钻,在张原看来这不是舞弊,而是争取一个公平的机会,张原愿意帮助宗翼善争取到这个机会——
  却听宗翼善道:“介子兄,科举之事我没去想,有生之年,奉养双亲足矣,还有,若介子兄觉得我不是百无一用,他日介子兄为官,我愿为幕僚。”
  张原道:“先不说那些了,翼善兄这次且与我去南京,焦太史见到你必大悦,翼善兄的父母要住在青浦我姐姐家也可,若是愿意,可到山阴觅房居住,看两位老人家的意向,我会安排妥当的。”
  宗翼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执着张原的手使劲摇了摇。
  张原继续看八股文,宗翼善自然也参加进来,宗翼善深明“九字决”,对八股文的体式的了解犹胜张原,有宗翼善相助,张原大为轻松,就好比当日王静淑和王婴姿姐妹帮他选文一样——
  午后,陆续有华亭、上海的生员来拜访张原,张原相见应酬,很是忙碌,选文的事就由宗翼善负责了,杨石香起先还有点不放心,但看了宗翼善评点的几篇八股文,的确不在张原之下,这才转忧为喜,反正是借张原的名气,至于到底是谁评点的反而是次要的,更何况宗翼善的点评实在是精妙,杨石香自己就是廪生,这点眼光还是有的。
  这日傍晚,华亭诸生三十人出面请张氏三兄弟还有青浦诸生在望海楼聚会饮宴,张原展现他的交际手腕,见过一次的人、听过一次的名字他都熟记在心,让每一个与他交往的人都觉得张原很重视自己,而不只是客套敷衍,张原的交际魅力让人倾倒——
  诸生在酒楼笑谈今日见闻,说午前有一个上海老生员来华亭,这老生员还不知倒董之事,手持折扇,扇面有董其昌题字,正持扇遮阳呢,忽被人夺去,将扇扯破,这上海生员大怒,要揪那人去见官,那人大叫说这上海生员是董其昌亲戚,即有一群人围住这上海生员殴打,扯破巾服而去,可见董其昌名声臭到了什么地步,现在松江府衙、华亭县衙状告董氏父子的状纸是厚厚一叠,新仇旧恨要一起清算了——
  在座的上海县生员潘若甫大笑道:“上海蔽塞啊,还把董其昌的字当墨宝。”
  潘若甫邀请张原等人去上海一游,与上海诸生一晤,潘若甫是名门之后,其祖父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家有园林“豫园”,是松江第一名园,张原听说是豫园,答应前去,并向潘若甫询问可否在豫园举办一个松江三县诸生的雅集,潘若甫欣然应允,约定在本月二十三日齐聚豫园。
  第二百三十四章
翰社首领之争
  五月二十一日一大早,张原命陆大有和穆敬岩将那十只上锁的木箱用船送回青浦,交给姐姐张若曦保管,这十箱财物张原当然是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难道明知那沉船里有钱物却任由他人捞取或者等董氏自己来捞回去?
  张原让宗翼善的父母一道随陆大有去青浦陆家暂住,陆韬还有书信给老父陆兆珅,无非是说营救二弟陆养芳有望,请高堂放心——
  松江府衙和华亭县衙这两日是状纸满天飞,控告董氏恶行的人络绎不绝,华亭董氏现在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完全没有任何反击和应对的手段,因为董氏没有了主心骨,董祖源、董祖常关在监牢里束手苦等老父营救他们,而据董府外逃的家奴说,董其昌自那夜栽下肩舆就卧床不起,正延医调治,命能不能保住还很难说,董其昌第三子董祖和则是深居简出、杜门避祸,至于董氏的其他近亲族人,董其昌都已卧病不起,他们又能折腾得起什么风浪,连家中奴仆上街购物都会有人冷嘲热讽甚至打骂,这让董氏家奴们极度憋屈,短短数日,天差地别啊,往日做董氏家奴那是耀武扬威仗势欺人,现在却是藏头缩尾任人欺,这谁受得了,所以,外逃的董氏家奴很多——
  张原这日依然忙碌,上午与华亭、青浦诸生去范府吊唁范昶,下午要见那些长生桥畔被董祖源占了宅屋的民户,这些民户拖儿带女、诉说悲苦,张原让来福和武陵根据这些民户生活贫困程度不同给予十两、二十两银子的救济不等,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里的卖油郎秦重以三两银子做本钱就能干起卖油的行当,所以这些民户有了这十两、二十两银子为本做点小生意,一家老小可免冻馁——
  那汪大锤的老母,来福买了一些米面肉蔬送去,还留下五两银子,更告诫左邻右舍不得欺侮汪母,说是山阴张公子说了的,念汪大锤有孝心,要照顾汪母一些,那些邻人自然是连说岂敢岂敢,心想汪大锤既已老实招供想必会很快放出来,他们哪敢欺负汪母——
  早晚空闲,张原还要评点八股文,张岱、杨石香和宗翼善已经从五百篇八股文中选出一百二十篇,张原请宗翼善与他各评点六十篇,在张原评点制艺之时,不断有诸生来访,张原耳听客言,手书点评,交际酬酢,八面应之,竟无差错,这让杨石香等人佩服至极。
  五月二十三日一早,除了陆韬、金琅之、陆调阳等少数几个需要在府衙盯着审案的诸生外,共有青浦生员二十九人、华亭生员四十九人,以及山阴张氏三兄弟,连同仆人一起两百多人在华亭城南码头分乘六条浪船,顺大黄浦曲折东下,卯时末出发,不须一个时辰,到达上海县,在左岸码头登陆,豫园主人潘若甫与二十余名上海生员已等候在那里,这日的上海大黄浦码头堪称盛况,方巾攒动,襕衫飘飘,除了在县府儒学或者乡试之时,很少有如此多的生员聚集——
  一坛坛的苏州三白酒从船上抬下来,还有大量的果品菜肴,以及数十张莞席,这些都是张原让人准备的,因为他听人说潘若甫虽是世家名门,但近些年家境败落,靠变卖田产度日,今日豫园盛会,连同仆人数百人,单单吃喝住宿就是一大笔开销,怎好让潘若甫独自承担,张原新近得了董氏的那箱银子,除了救济华亭长生桥畔那些民户用去了数百两,还有一千余两,拿出三十两银子筹办此次雅集,所以说这次豫园雅集可以说是董其昌赞助的,董其昌若知此事,必再饮恨。
  豫园始建于嘉靖三十八年,潘若甫的祖父潘允端会试落第,归乡营建豫园以娱双亲,此园前后建了二十年,到万历十年才算基本建成,占地七十亩,亭台楼阁,曲径游廊,奇峰兀立,怪石嶙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与苏州王献臣的拙政园、太仓王世贞的弇山园并称东南三大名园——
  一百多位诸生从九曲廊桥上走过,看着桥下清澈的湖水和五月初绽的荷花,四望亭台楼阁,赞叹不已,张原更是往事越四百年,想着那年他游过的豫园,不胜今昔之感。
  潘若甫先领着诸生游园,最后来到三穗堂,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植松桧,湖上风来,盛夏荫凉,这里有大厅五间,可容百余人铺席同坐,坐于厅上看湖心亭渺然如浮水上,诸生皆赞此地是雅集佳处,共议时事和时文,时事自然是关于这次倒董,诸生议论纷纷,对张原料知董其昌会焚宅诬陷称奇不已,这真是多算胜少算不胜啊,若张原没料到董氏的这一狠招,那么董其昌就会以无辜受害的形象彻底翻过身来倒打一耙,张原等诸生会被治罪,董祖源、董祖常会无罪释放,那样形势就完全颠倒过来了——
  松江府华亭、青浦、上海三县共有生员一千六百多人,参加此次豫园雅集的有一百一十二人,不到十分之一,但在座的生员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下,是松江府生员中最活跃的一群,也最有壮志和意气,所以当张原提出要成立一个跨省的大文社即得到诸生的热烈响应,这些诸生不甘心局促本县,他们要远地交友,跨郡跨省集会论文,增加自己的阅历和名声,张原的构想当然更宏大,先吸纳松江府和绍兴府诸生入社,以后凡大江南北志同道合的生员皆可入社,所谓志同道合,暂时仅指相与论文以备科举,至于其他,那要一步步来,他会逐步以自己的理念来影响社员,现在第一步就是要以文社形式把诸生联络起来,还必须成立一个印书局,他控制的印书局要成为江南最大的书局,因为文字舆论的影响力是无穷的——
  在座诸生热烈讨论文社命名,最后议定叫翰社,翰字有高飞、笔墨、文章诸多含义,正符合在座诸生以文章鸣世、以科举博功名之意,松江府三县,每县公推一人为分社社首,两人为社副,华亭县诸生推举少年才子夏允彝为社首,金琅之和翁元升为社副,青浦县以杨石香为分社社首,陆韬、洪道泰为社副,上海县以潘若甫为分社社首,张肯堂、徐转迅为社副,有些诸生觉得社首、社副这名称不甚响亮,和义仓主事者一样了,便提议叫祭酒,张原道:“祭酒,国子监学官就叫祭酒,毋乃僭称,还有,天师道治首也叫祭酒,这容易遭忌,还是社首、社副平易实在。”
  诸生都认同张原的意见,当今之世,虽然法禁松弛,结社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文有文社、诗有诗社,就连曲中妓女也结社,但尽量少犯忌讳当然更好——
  最后是推举总社首,杨石香等人当然提名张原,绝大多数诸生也都觉得张原合适,张原名声最响,焦太史的弟子,又是小三元,此次倒董,魄力惊人,才华、实干皆出类拔萃,翰社社首非张原莫属,但华亭分社社首夏允彝却自荐为总社首,慷慨陈词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在下慨然自荐,愿为翰社总社首,必能团结同志,壮大翰社,请诸位推举我。”团团一揖。
  夏允彝是华亭神童,与张岱一样,十二岁补县学生员,好学能文,能急人之难,在华亭诸生中名气不小,今年十九岁,长张原两岁,在座诸生见夏允彝跳出来与张原争竞,都是面面相觑,且看张原如何应对——
  张原不是这次来华亭才知道这个夏允彝的,四百年后他就知道夏允彝的大名,夏允彝有个儿子叫夏完淳,也是早慧的神童,陈继儒赞夏完淳“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清兵下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投水殉节,夏完淳被捕,不屈而死,年十七——
  所以,夏允彝是张原很敬重的人,但这翰社他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等翰社按他的意愿发展壮大后,他才能退居幕后,草创之初,岂能旁落。
  张萼对夏允彝显然不象张原这般敬重,冷笑道:“要做翰社首领,那就要拿出本事来。”
  十九岁的夏允彝英俊挺拔,不亢不卑道:“介子兄是在下极佩服的人,在下见识了介子兄处乱不惊、一击致命的魄力,却尚未见识介子兄的文才,在下知道介子兄的本经乃是《春秋》,巧的是在下也是专治《春秋》,所以想就《春秋》经义与介子兄切磋问难一番,不知可否?”
  张原在《春秋》上用功甚勤,去年王婴姿帮他搜集了很多历代名家论《春秋》的典籍,他都一一精读,在南屏山居然学堂,他又得到黄汝亨和焦竑这两位当世大儒的指点,可以说在春秋三传的经义上已经融会贯通,前贤今哲关于春秋的释义无不了然,在《春秋》学上应该没有人难得住他,夏允彝虽然是神童才子,但想必不如他有两世阅历和名师指点,那么,就当场辩难吧,让诸生见识了他倒董手段之后,再见识一下他的好学深思,一致通过太平淡,有人竞争才跌宕——
  第二百三十五章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正午日光朗照,三穗堂前松桧森森,清澈的南湖水在烈日烤灸下蒸腾起氤氲水气,那湖心亭仿佛在水中缥缈摇曳——
  三穗堂上悬有一联:
  “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幽间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
  送青仰灵岫,曲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
  张原与夏允彝就在大厅正中同席而坐,开始《春秋》经义的问答辩难,夏允彝年长,先开口道:“久闻山阴张三元有过耳成诵之智、口占八股之能,在下今日想请教一春秋题——”
  张原微一躬身,说声:“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