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鼎(精校)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436

  项庄若有所思道:“你刚从东瓯回来?”
  “回禀大王,小人大半个月前贩了两船生丝前往东瓯国,昨天才刚刚返回山阴。”
  “哦,你往东殴贩了两船生丝?”项庄饶有兴趣地问道,“你是做生丝生意的?”
  “呃,倒也不是,小人并不是专做生丝生意,别的像茶叶、陶器、木器、布匹甚至是铁器什么的,小人都在做。”
  项庄点了点头,又道:“在东瓯时,你看到东瓯军正在集结?”
  “嗯。”屈不才点了点头,道,“东殴王姒雒摇下了诏令,各乡出壮丁百人至五百人,各县出壮丁千人至五千人,小人离开东瓯国时,东瓯城内至少已经集结了不下万人!还有,东瓯王正让他的丞相四处筹集钱粮,小人的两船生丝都被征用了。”
  项庄皱了皱眉,又道:“你可知道,东瓯国能征集多少壮丁?”
  “这个可真不好说。”屈不才面露为难之色,好半晌后才道,“不过,以小人估计,东瓯国的人口总在三十万左右,召集五万壮丁应该不在话下。”
  “五万壮丁?!”项庄略略吃了一惊,道,“会不会要跟闽越国打仗?”
  “东瓯国跟闽越国系出同宗,不过关系一向不好,打仗是常有的事。”屈不才点头,旋即又摇头道,“不过东瓯王这次大规模地召集壮丁,应该不是要跟闽越国打仗,因为东瓯国准备的粮草都是往北边送的,小人担心他们要对大楚不利,所以才紧着赶来禀报。”
  “很好,屈不才,你做得很好。”项庄摸了摸唇角的胡子,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这个屈不才不但善于经商,还善于观察、长于分析,天生就是个搞情报的好手,是不是可以帮他在各国铺展商路,然后利用商路搜集情报?
  见项庄沉吟不语,屈不才不禁有些心中打鼓,心忖别怀疑自己是在谎报军情邀功吧?当下屈不才又战战兢兢地道:“大王,小人,小人所说句句属实,绝无半句假话,大王若是不相信,尽可以派人前往东瓯国核实。”
  “不必了,寡人信你。”项庄微微一顿,又道,“屈不才,你想不想把生意做大?”
  “想,当然想,小人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生意做遍天下每个角落,积累起比陶朱公还要多得多的财富……”屈不才不假思索地应了一句,遂即心头一惊,讷讷地道,“大王,小人也就是说说,说说而已,呵呵。”
  项庄不禁莞尔,这个屈不才,显然是担心自己觊觎他的财富才会改口,这却是小看他项庄了,当下项庄道:“屈不才,你不用担心寡人会觊觎你的财富,恰恰相反,寡人还要助你一臂之力,帮你在中原各国铺展商路,不过……”
  屈不才先是两眼一亮,遂即又是心头一跳,竖起了耳朵。
  项庄顿了顿,又道:“不过,你也得帮寡人做一件事,那就是搜集中原各国的情报,然后暗中送回江东,怎么样?愿不愿意跟寡人做这笔交易?”
  屈不才眼珠一转,遂即伏倒在地:“能为大王效劳,是小人的福份。”
  “起来吧。”项庄微笑肃手,又道,“你先回去,到时候自然会有人来找你,届时你有什么需要,尽可以向来人提出来,去吧。”
  “小人告退。”屈不才再拜,然后起身告辞。
  屈不才前脚刚走,呼延正德就匆匆而入,作揖禀报道:“大王,百里军师来了!”
  话音方落,百里贤已经匆匆走进了行辕,向项庄作揖见礼道:“大王,江北有变!”
  “哦?”项庄回了礼,又肃手请百里贤入席就座,一边说道,“子良,出什么事了?”
  百里贤甩了甩衣袖,洒然入席,答道:“臣于数日前接到蒙殛将军急报,说是盘踞九江郡的周殷、靳歙、李左车都在暗中集结军队,意图不明!”
  “嗯?”项庄凛然道,“周殷、靳歙、李左车也在集结军队?!”
  “怎么?”百里贤愕然道,“大王,还有别家也在集结军队不成?”
  项庄点了点头,凛然道:“寡人刚刚得到消息,东瓯王姒雒摇也在集结大军!”
  “东瓯王姒雒摇?!”百里贤闻言倒吸了一口冷气,悚然道,“大王,这么说来,此事绝不简单,搞不好就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除了周殷、靳歙、李左车和东瓯王姒雒摇,只怕衡山王吴芮、淮南王英布和闽越王姒无诸也在集结军队!”
  “十有八九。”项庄点了点头,沉声道,“这可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哪!”
  “山雨欲来风满楼?”百里贤点了点头,又道,“大王,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大楚就必须尽早筹划了,否则,等这几路诸侯同时打上门来,则刚刚打压下去的敌对势力也必定会兴风作浪,届时我军可就要陷入内外交困、八方受敌的绝境之中了。”
  项庄点了点头,又扭头喝道:“呼延,晋襄,快把地图呈上来!”
  “喏!”呼延正德、晋襄轰然应诺,遂即将一方屏风搬进大厅,又展开一方地图在屏风上悬挂了起来。
  项庄、百里贤当即起身站到了屏风前。
  百里贤指着地图道:“大王,江东周边的诸侯之中,威胁最大的莫过于淮南王英布,淮南大军自广陵郡南渡乌江,不出十日便能兵临吴中城下!威胁最小的则是闽越王姒无诸,闽越大军要想进入江东,少说也得三个月,而且还得途经会稽郡南的大末县。”
  “衡山王吴芮也不能小觑。”项庄拍了拍地图,沉声道,“吴芮坐拥衡山、庐江两郡,幅员千里,人口百万,带甲不下二十万,梅鋗更是世之名将,一旦衡山军倾力来袭,非寡人亲提大军前往,只怕是很难抵挡得住啊。”
  
  第226章
灭国之战
  
  项庄道:“看来有人针对咱们大楚编织了一张大网哪!”
  百里贤摇了摇羽扇,说道:“大王,看来有人心虚了,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咱们大楚强大起来后,势必会对周边的势力用兵,大王的雄心可不仅仅只是当个楚王,而是要当将来大楚帝国的皇帝的,不是吗?”
  项庄摆了摆手,道:“子良,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百里贤沉吟了片刻,道:“大王,周边各路诸侯虽然来势汹汹,可他们距离江东的距离却不尽相同,因此很难形成真正的合击之势,因此,各个击破并非难事,臣以为,应该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击破其中一到两路诸侯。”
  “那么,又该拿谁先开刀?”百里贤的意见跟项庄可谓不谋而合,作为一个穿越者,项庄可是接触过后世某位伟人的战略思想,那位伟人的经典语录就是,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伸出五指去戳人,肯定不如握成拳头有力量!
  百里贤道:“按说应该首先拿英布开刀,因为淮南军对江东的威胁最大。”
  说此一顿,百里贤又道:“不过,英布坐拥薛、泗水、东海三郡,幅员几千里,带甲几十万,急切间要想迅速重创淮南军难度很大,要想灭亡淮南国更是绝无可能,所以,对于英布军,臣以为还是应该以防御为主。”
  项庄道:“你的意思是,拿吴芮军开刀?”
  “对,就是吴芮军!”百里贤道,“吴芮军的威胁仅次于英布军,绝非周殷、靳歙、李左车所能比,如果大王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吴芮军,再以大将挡住英布军,则周殷、靳歙、李左车他们绝不敢贸然过江。”
  “击破吴芮军?”项庄摸了摸唇角的胡子,忽然道,“为什么不索性灭了衡山国?”
  “嗯,灭了衡山国?”百里贤手中的羽扇所然一顿,莫名地道,“大王的意思是,联合临江国对衡山国下死手?一举灭其国?”
  项庄道:“如果临江王愿意出兵,为什么不呢?”
  百里贤沉吟片刻后道:“可是大王想过没有,如果要灭亡衡山国,仅仅只是击破衡山军恐怕是不够的,至少也要攻破衡山国的国都邾邑,可这样一来,我大楚精兵势必得深入衡山国之腹地,劳师远征之下一旦无法速战速决,局面有可能会失控。”
  百里贤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如果项庄带着楚军主力深入衡山国腹地,没有三五个月的时间,别想全身而退,可这么长的时间,周边各路诸侯早已兵临吴中城下,如此一来,楚军立刻就会陷入进退维谷、内外交困的绝境之中。
  更可怕的是,一旦各路诸侯兵临吴中城下,则好不容易才平靖下来的江东局面立刻就会再次失控,项冠的残部绝对会趁机造反,会稽郡的宗族势力,既便是那些已经倒向项庄的宗族多半也会反戈一击,甚至连原本支持项佗的士族也可能倒戈。
  这样的局面并非没有出现过,当初周勃、灌婴大军过江时,就有不少士族暗中投靠了汉军,只不过项佗过江之后,这些士族很快又再次反戈,重新投入了楚国的怀抱,所以,除了根基深厚的老世族,这些士族、宗族眼里都只有利益。
  项庄一时间也是难以取舍,如果能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灭掉衡山国,无疑可以极大地震慑周边的敌对势力,此战之后,周边的敌对势力只怕就没几个敢于挑衅楚军了,项庄也就可以放开手脚整顿江东的军政大局了。
  眼下的江东,只是表面上平静。
  其实在平静的水面底下,仍是暗流汹涌,项庄要想真正平靖江东,没有三五年的时间那是想都不用想的,尤其是耕读战体系的推行,更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卫鞅在秦国推行变革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项庄也绝不可能一踌而就。
  楚国要想大力变革,要想推行耕读战体系,没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断然不行的,从这一点来考虑,灭掉衡山国以立威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眼下江东初定,项庄与世族、士族以及宗族之间刚刚达成政治妥协,大局不错,正好可以一鼓作气对外用兵,可是一旦变革开始施行,耕读战体系也随之推开,则各方势力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博弈,届时,楚国就无力对外用兵了。
  可是,正如百里贤所担心的,此战一旦无法速战速决,一旦楚军主力在衡山国陷入了苦战,那么英布、周殷、靳歙、李左车、姒无诸、姒雒摇之流是绝不会错失良机的,届时各路诸侯兵临吴中城下,楚国的江东根基也就完了。
  好半晌后,项庄才道:“子良,先回吴中再说。”
  百里贤默默点头,他也知道这个抉择对于项庄、对于大楚来说都很重要,所以,这个抉择绝不是那么容易下的。
  ※※※
  番邑,衡山军大营。
  梅鋗正在副将庚胜、军师庚望的簇拥下巡视全营。
  秦末时,早在梅鋗刚刚举兵造反时,庚胜、庚望兄弟还是啸聚山林的盗匪,兄弟俩闻听梅鋗的大名,举六千精壮前来投奔,梅鋗大喜过望立时将兄弟俩引为自己亲信,兄弟俩也没有辜负梅鋗的期望,成了梅鋗的左臂右膀。
  后来各路叛军攻入咸阳,秦帝国灭亡,项羽分封天下,梅鋗虽然功高,却因为是吴芮的部将,只封了十万户侯,这让庚胜、庚望兄弟两很不服气,因为魏豹、藏荼、张耳之流的功劳完全无法跟梅鋗相比,却一个个都封了王。
  不过现在,梅鋗终于又盼来了封王的机会,大约一个多月前,汉王诏令下到了衡山国,上谕:楚国无道,项庄昏聩,倒行逆施,以致江东黎庶陷于倒悬,今召天下诸侯群起击之,以先下江东者为楚王!
  此时的衡山国,衡山王吴芮已经病入膏肓,一应国事都由太子吴臣暂理,不过吴臣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孩子,哪里又懂得什么军政大事?因此,衡山国的军政事务其实全都把恃在国相吴忠和上将军梅鋗的手里。
  国相吴忠虽然是吴芮族叔,却是汉王刘邦的亲信,说起来,吴忠其实没什么本事,吴芮之所以委任他为衡山国的国相,完全是为了让刘邦放心,因为吴芮是个聪明人,他看出来刘邦其实对各路诸侯并不信任。
  所以,汉王诏令一送到,吴忠就立刻约梅鋗前往王宫议事。
  吴忠的意思,自然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汉王诏令,尽起衡山精兵攻打江东,不过梅鋗却是坚决反对,因为梅鋗心里很清楚,江东不好打,项庄更难对付!
  不过,返回上将军府邸之后,梅鋗却被庚胜、庚望兄弟说服了。
  尤其是庚望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梅鋗,庚望说,大丈夫立于世,自当提三尺剑,建不世之功勋,又岂能畏首畏尾、明哲以保身?梅鋗一想也对,人生一世,不过匆匆几十年,为什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博一回,为什么就不能替自己、替子孙博个王爵?
  次日,梅鋗就找到吴臣,陈述了自己的新主张,将相意见达成了一致,吴臣这个少不更事的太子又能怎样,当下便同意了两人的奏请,很快,大量壮丁便从各亭、各乡、各县往番邑集结,与此同时,粮草器械也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庐江。
  副将庚胜边走边对梅鋗说道:“上将军,截止现在,番邑已经集结了六万壮丁,半个月之内还能再增加四万人!”
  “十万人?不够。”梅鋗摇了摇头,道,“还得征召更多的壮丁。”
  “十万还不够?”庚胜愕然道,“上将军,项庄不过两万骑兵,既便加上项佗、项冠的兵马,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万人,又要面对淮南王、东瓯王、闽越王以及周殷、靳歙、李左车等各路大军的围攻,又能分出多少兵马对付我们?”
  梅鋗摇头道:“东瓯王、闽越王不过是跳梁小丑,不足与谋,周殷、靳歙、李左车也成不了什么气候,淮南王虽然兵力雄厚,却未必就肯下死力气进攻江东,所以,我们必须得做好独力面对楚军的心理准备。”
  说此一顿,梅鋗又道:“如果独力面对楚军,十万兵马还是不够,以项庄之能,楚军之锐,我衡山军至少需要二十万大军,才能确保胜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