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太行侧/岳维汉抗日笔记(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461

  “老丁,这是因为缅甸没有明显的四季划分。”竺可桢先生笑着答道,“缅甸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划分,却又不像非洲中部大草原那样径渭分明,在非洲中部大草原可以连着六个月滴雨不下,可在缅甸这却是不可能的,在缅甸,即便是旱季也仍然有充足的雨水。”
  丁颖先生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地道:“是啊,缅甸很少出现极端恶劣的气象状况,因此农作物的收成比较有保障,不像国内,经常会因为出现大旱、大涝或者台风等恶劣气象而出现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乃至绝收的情形……”
  丁颖先生的话似乎是触动了竺可桢先生,因此不等丁颖先生说完,竺可桢先生就强行打断道:“岳将军,老丁这话却提醒我了,据我观察,明年上半年四川、西康、云南、贵州以及广西等省份很可能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旱!”
  “百年一遇的大旱!?”岳维汉闻言顿时吃了一惊。
  在岳维汉的印象中,民国32年(1943年)西南数省似乎没有大旱的官方记载,不过也不排除因为岳维汉的穿越而引发了气象条件的变更,尤其这话还是竺可桢先生这样的大科学家提出来的,岳维汉就不能不引起重视了。
  “对。”竺可桢先生点了点头,肃然道,“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可能性很大。”
  岳维汉的脸色顿时变得越发的凝重,假如竺可桢先生的预判成真,那麻烦可大了。
  眼下的中国,大半河山已经沦陷,只有山西、陕西、四川、西康、云南、贵州以及广西廖廖数省没有沦陷,这些省份除了原有的居民,还涌入了多达8000万之众的难民,稍有灾害就会引发饥荒,更何况是百年一遇的大旱?
  可以预见,如果事情真如竺可桢先生所说的,西南数省真的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那么即便是保守估计,也至少会有千万以上的百姓死于饥荒,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景象?岳维汉光是想想就觉得不寒而栗了。
  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到时候即便远征军倾尽全力,怕也只是杯水车薪!
  到目前为止,远征军生产建设兵团的番号已经排到了农15兵团,总计有超过150万壮丁外加600多万老幼妇孺涌入缅甸从事农业生产,人口数都已经跟缅甸的原住民持平了,然而,缅甸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虽然绝佳,可这15个兵团毕竟刚编成不久,农作物也才收了两季,并没有太多余粮。
  当下岳维汉也没多少心思再视察农4兵团的农场了,走马观花草草走了一圈就带着众人返回了密支那。
  当天晚上,岳维汉就连夜从密支那飞回了仰光。
  当岳维汉回到官邸时,陈嘉庚先生、庄西言先生、李清泉先生、李秋莲女士以及荣德生先生等人早就已经等候在官邸客厅了。
  荣德生先生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民族资本家,不仅提倡实业救国,而且大力办学,在买办资本横行的近代,民族资本要想生存着实不已,可荣氏家族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在30年代趁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大好机会得到了极大发展。
  抗战爆发后,荣氏家族的企业遭受重创,西迁内地之后,又遭到了以孔、宋两大家族为首的买办财阀的打压,局面越发艰难,因此当岳维汉向他们伸出橄榄枝之后,荣德生先生就毫不犹豫地将荣家的产业迁到了缅甸。
  荣氏迁入缅甸虽然只有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岳维汉和远征军的大力支持,荣氏创办的缅新纺织厂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英国的竞争对手,完全垄断了缅甸的纺织业,荣氏的缅新面粉厂也迅速占据了近半的市场份额,此外,荣德生先生目前还兼着南洋银行的行长。
  对于荣德生老先生的人品,岳维汉是绝对信得过的。
  事实上,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家几乎个个都是心系民族、心系国家的精英,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家几乎都热衷于办学,一个心系祖国、心系教育事业的民族资本家,其人品绝不是目光短浅、长于钻营的买办资本家所能比拟的。
  寒喧过后,岳维汉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各位先生,根据竺可桢教授的研究,明年上半年,西南数省可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而且可能性极大,冒昧将各位连夜请过府来,就是想商量出一个妥善的应对之策来。”
  “既然是竺教授的研究,想来不会有差。”陈嘉庚先生道,“我们理应及早准备。”
  “据我所知,国民政府的战略储备粮几乎为零!”荣德生先生也神情凝重地道,“如果西南数省果真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可以预见,西南大后方将肯定会爆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到时候将会有无数同胞死于饥饿!”
  李秋莲女士道:“印度倒是有大量余粮,不过现在欧洲战事吃紧,英国政府绝对不会把粮食无偿援助给我们,实业公司帐上现在又没多少资金,南洋银行的帐面上倒是有四亿美金的款项,可那是南洋联大的科研和办学经费,唉……”
  “岳将军,在下倒是有个主意。”庄西言先生忽然说道。
  “哦?”岳维汉闻言心头一动,急道,“西元先生(号),愿闻其详。”
  庄西言先生微微一笑,说道:“据我估算,缅甸拥有可耕地将近亿亩,而且大多都是肥沃的高产水地,只可惜缅甸人不懂得经营,又舍不得使用化肥,因此产量极低,坐拥宝山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实在是浪费资源。”
  “而缅甸联邦政府划给生产建设兵团的又多是荒地。”
  “将军何不设法从缅甸联邦政府租界良田,然后从西南数省大量招募壮丁前来耕作?也不需要全部,只需租借五千万亩水地,如果栽种蕃署、土豆等高产作物,每亩至少收成2000斤,五千万亩那就是1000多亿斤,足够2亿人吃半年了。”
  岳维汉闻言大为意动,缅甸人口尚不足千万,却霸着近亿亩良田,的确有些浪费。
  只不过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时日不久,而英国人对缅甸的影响力却可谓是根深蒂固,如果这事在操作过程中稍有过激,便极有可能引起缅甸土著的强力反弹,英国人再趁机在屁股后面煽风点火,那中国远征军就很被动了。
  岳维汉正犹豫间,荣德生先生忽又说道:“将军,老朽也有个法子,只要操作得好,我们不必拿出分文就能筹集到足够的粮食,确保西南数省2亿同胞度过明年的饥荒,而且绝对不会激起缅甸的民变,呵呵。”
第457章
国共合作
  岳维汉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急道:“还请荣老赐教。”
  “赐教可不敢当。”荣德生老先生摆了摆手,说道,“老朽想说的是,我们何不通过倒买倒卖,从暹罗、缅甸、印度以及澳洲筹集粮食呢?”
  “倒买倒卖?”庄西言先生闻言一愣,一下没反应过来。
  “对,倒买倒卖。”荣德生老先生道,“其实就是投机倒把。”
  “投机倒把?”岳维汉却是回过味来了,所谓的投机倒把其实就是期货炒做。
  荣德生老先生接着解释道:“具体的操作也很简单,先垫入大量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悄然收购缅甸市场上的余粮,等到收购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把竺教授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以引发粮食市场的抢购潮,把粮食价格炒上去。”
  “等粮食价格处于相当高位的时候,美英法国甚至是日本的粮商肯定会从澳洲、印度以及暹罗等国往缅甸调运粮食,以牟取暴利,这时候我们再大量放出前期收购的存粮,一来可以大量回笼资金,二来可以将粮食价格压回到低位。”
  “这时候,各国粮商紧急调运的粮食大多已经运至缅甸,而粮价却已经落到低位,他们如果不愿低价出手的话,粮食就只能烂在手中,运回原地的话还要再搭上一趟运费,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只能低价处理,这时候我们就能以极低的价格大量收购了。”
  “只要操作得好,我们贱买贵卖的差价就足以支付全部粮食的收购款,不过,这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前期我们得准备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恐怕无法吃下缅甸市场的存粮,很难将价格炒上去。”
  “资金不成问题。”岳维汉道,“南洋银行里不是还有4亿美金吗?”
  “可那4亿美金是南洋联大的科研和办学经费?”荣德生老先生微微色变道,“老朽所出的主意虽说操作性很高,却还是存在风险的。”
  “我相信荣老先生,这事一定能办成。”岳维汉却显得相当笃定。
  岳维汉的笃定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倡的是绝对的市场经济,政府是绝对不会出面干预市场的,事实上,行政干预市场是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产物,也就是俗谓的计划经济,只是到了二十世纪末,西方国家才慢慢学会了行政干预。
  换句话说,缅甸的粮食价格一旦炒起来,岳维汉将要面对的绝对不会是美英政府,而只会是各国的投机商人,以中国远征军的财力,难道还对付不了一群投机商人?别的不说,将南洋银行的4亿美金砸下去,绝对可以将这些投机商人连皮带骨头吞了!
  “我提议,专门设立一个工作组。”岳维汉最终拍板道,“由荣老先生任组长,陈老几个任副组长,最近这段时间,你们把手头的工作都暂时先放放,集中全力办好此事,诸位,大后方两万万同胞明年的口粮就拜托大家了!”
  ※※※
  一夜无话。
  第二天早上岳维汉刚起床,正在院子里洗漱呢,侍从副官玉狐忽然匆匆走了进来,向岳维汉道:“岳大哥,出事了。”
  岳维汉道:“出什么事了?”
  玉狐道:“一个英国商人在早市跟华人商户起了冲突,口角之后双方就起了手,英国商人找来了几个西洋拳师把华人商户给打成了重伤,正好高初带着他的特战分队经过,当场就把那几个西洋拳师给摞倒了,而且还下了重手,死了两个,重伤了六个!”
  说此一顿,玉狐又道:“现在,整个仰光的英国人都已经闹开了,几百个英国商人正聚集在司令部外要求中国远征军给个说法呢,司令部的侍从营已经在外围设下了三层警戒线,不过英国人的情绪很激动,局面随时都可能失控。”
  岳维汉的脸色立刻就沉了下来,向玉狐道:“马上备车,去司令部。”
  岳维汉赶到司令部时,史迪威正在弹压局面,美国老头已经喊得嗓子都快哑了。
  岳维汉却没这么好说话,一声令下,严阵以待的侍从营立刻就冲上来开始抓人,短暂的抵抗之后,两百多个英国商人乖乖就缚,并且全部投进了大狱。
  ※※※
  办公室里,史迪威忧心忡忡地向岳维汉道:“岳,你这么做会激化中英矛盾的。”
  “优柔寡断,坐等事态失控才会激化矛盾。”岳维汉摆了摆手,又道,“至于现在,事态已经平息,等英方人员到了,我自然会放人,谅英方也没什么说的,毕竟此事是他们理亏在先,顶多中国远征军给他们出些丧葬费以及医药费。”
  “唉。”史迪威叹了口气,忽然说道,“岳,你有没有发现,远征军的军纪似乎变差了许多啊,尤其是特战师和空降师的官兵,自恃有战功在身,常常外出惹事,警察和宪兵队根本就不敢管,也管不了,这样下去可不行,会扰民的。”
  岳维汉闻言顿时心头一沉,最近大半年他忙于缅甸的工业、农业以及教育建设,还真把部队的训练和作风建设给扔到一边去了,眼下的中国远征军,的确已经滋生了很严重的骄狂之气,这也难怪,毕竟打了许多胜仗歼灭了大量日军嘛。
  “岳,我听说八路军的纪律就很好。”出乎岳维汉的预料,史迪威忽然说道,“而八路军的纪律之所以好,完全是因为他们设立了政委制度,眼下正是国共合作时期,你为什么不向中共提出请求,派一些政委过来整肃军纪呢?”
  “这……”岳维汉心中大喜,嘴上却迟疑道,“合适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史迪威摆了摆手,严肃地道,“意识形态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据我所知,延安的边区政府可比重庆的国民政府廉洁多了,只要中共派来的政委能够帮助远征军整肃军纪,我们美国政府必定是欢迎的。”
  “那好。”岳维汉欣然道,“就这么办!”
  ※※※
  延安,瓦窑堡。
  转眼又是新年,整个延安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相比大西南国统区的萧条,陕甘宁边区却显得生机盎然,虽说国民政府已经好几年没给边区政府和八路军发经费了,不过这根本就难不到中共,毛主席一声令下,整个边区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别的不说,至少填饱肚子是不成问题了。
  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中,周公和朱老总联袂走进了毛主席的窑洞。
  “老毛,快别写了。”朱老总卸下身上的棉大衣挂墙上,顺势往坑上一坐,向正在奋笔疾书的毛主席道,“阎老西又惹事了,派了一个加强团抄小路绕过娘子关,想潜入太行根据地打秋风,结果又让李青龙的警备师给包了饺子,呵呵。”
  毛主席放下毛笔,微笑着道:“看来阎长官的这个年是难过喽,呵呵。”
  说起来,自从39集团军主力远征缅甸之后,太行山根据地就差不多空了,山西的晋绥军和中央军可是没少打太行山根据地的主意,胡宗南几次调集重兵进犯,结果却是损兵折将无数,反而给李青龙的警备师白送了十几万后备兵源。
  阎长官也打过好几次主意,结果比胡宗南强不到哪里去,同样是损兵折将。
  说到底,这都是太行根据地里的兵工厂和基础工业闹的,自从美国政府大幅削减对华援助之后,中央军和晋绥军就完全丧失了武器弹药的来源,八路军深入敌后,还能通过拔炮楼打据点攒点家当,可中央军和晋绥军却缩在国统军,根本就没地打秋风。
  这不,年前阎长官的晋绥军让日本驻蒙军团给打了,城池倒是没丢几座,部队和家当却损失了不老少,眼看着自己的家底越来越少,阎长官如何能不着急?于是又把主意打到了太行根据地头上,结果却还是做了赔本的买卖。
  如今的阎长官,那可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4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