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烟云(精校)第1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230

  “这老东西,怎么一跤掉曲江池里淹死!”对于高力士的为人和处事,宇文至都鄙夷到了极点。“这分明是叫我们背着封帅,跟他勾勾搭搭。日后好把我等彻底从安西军里边分割出去!”
  “恐怕还有一层意思,是怕我等被杨相拉拢。我听人说,杨相去年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两度向南诏用兵,都败得十分凄惨。”宋武对此,则有另外一分见解。他的哥哥宋昱是杨国忠的心腹,家书中难免不透漏一些朝廷上的事情。按照其兄的说法,在李林甫倒台之后,原本互相扶持的高力士和杨国忠二人迅速翻脸。如今相府和内庭的争斗,已经激烈到了水火难以同炉火的地步。凡事杨国忠主张的事情,以高力士为首的太监们,则竭力破坏。而凡是高力士等人出面做的事情,杨国忠也是百般刁难。
  把所有消息综合起来,高力士的态度发生转变的缘由,对王洵而言就不难理解了。除了自己如今掌握的实力,已经足够让别人另眼相看之外。此刻内庭和相府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多少缓解了高力士当初急于将所有目睹杨贵妃与其前夫幽会者除去的心情。留着这些目击者在,日后在关键时刻,便可以拿出来,作为对付杨国忠,乃至整个杨家的棋子。未必能彻底扭转全盘局面,至少能打杨氏兄妹一个灰头土脸。
  只可惜,王洵现在已经没有了做人棋子的兴趣。他当初去安西,名为建功立业,本质上是为了逃避。逃避不成之后,才不得不拼死一搏,主动请缨出使西域。如今活路算杀出来了,只要这辈子不犯太离谱的错误,高力士和杨国忠两个便谁也动不得他。他亦没必要再小心翼翼地伺候二人。虽然为弟兄们报仇的日子依旧遥遥无期,但至少不必跟仇人继续装模作样地交好下去。
  “封四叔那边,我会去信跟他解释。这封信,也一并给他送过去!算是给他老人家提个醒。”心里有了准主意,王洵做事也不拖泥带水,“没有安西军,咱们这伙人就是无本之木。别人给的承诺再好,恐怕也是看得到眼里,吃不到嘴里!”
  “那是自然!”宇文至对此十分赞同,看了宋武一眼,微笑着补充,“咱们能凭自家本事换功名,又何必跟他们这些没卵子的家伙不清不楚,到头来好处未必捞得着,反而弄得自己一身骚。至于杨相那边,估计暂时不会用到我等。若是他能像现在这般支持安西军的话,封帅自然会有所回报!我等就跟着封帅好了。”
  “我等能在此打开局面,并站稳脚跟,杨相已经从中得到了好处!他那个人出身虽然寒微,却不是个因循守旧的人。”宋武听出宇文至话里有话,笑呵呵地表明态度。
  此语说得极其实在,令沙千里和黄万山等人在旁边听了,都不住地点头。功大莫过于开疆拓土。杨国忠继任宰相之后,屡屡对外用兵,几乎都毫无建树。偏偏在药刹水沿岸,稀里糊涂地冒出一支打着大唐旗号的兵马来,不断攻城略地。这等于在送业绩给杨国忠,证明他的确比李林甫更堪合宰相之位。也从侧面证明了他去年的命令几大节镇自负盈亏的新鲜政令切实可行。不仅在为朝廷节约了巨量开支,还直接壮大了大唐的军威国威。
  至于事实到底怎么样,自然不需要王洵等人去操心。杨国忠麾下有的是文人墨客,可以将少年们的功劳夸张再夸张,润色再润色,让所有稍微能沾上点儿边的人,都能从中分到不少好处。而王洵等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此地站稳脚跟,为大唐保住这块新土。最好再继续打几个胜仗。无论是征服大食国的仆从也好,收拾几个不听话的部落也罢,只要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持续地将捷报送回长安去。杨国忠一系的从中捞到的好处也就越来越大,随之相伴,众少年获得的回报,也会水涨船高。
  注1:检校职位,在唐初原本为兼职。唐朝中叶,渐渐变成一种荣誉职位。通常有地位的边将都会被赐予一个中央的检校官。不干活,光拿相应俸禄,以示荣崇。
  
  第一章
笳鼓
(二
上)
  
  兄弟几个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达成了初步统一。王洵看到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又把目光转向了沙千里和黄万山。
  后二人虽然不清楚少年们到底跟高力士之间有什么难以化解的怨仇,此刻却早已跟大伙牢牢地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利益休戚与共。想都不想便先后表态,“大人说怎么办,沙某自然跟着!”
  “黄某一切都以大人马首是瞻!”
  “两位这是哪里话来?我是想要借助二位的处事经验,而不是要二位唯唯诺诺!”王洵轻轻摇摇头,笑着嗔怪。眼下大宛都督府的架子虽然已经似模似样,但他麾下依旧缺乏可以充任军师的人才。唯一的谋士麦尔祖德又是外族,无法放进核心圈子。因此,年纪最大,军龄也是最长的沙千里和黄万山两个,就成了大伙倚重对象。无论大事小情,王洵都喜欢征求一下这二位前辈的意见,以免自己和宇文至等人因为年轻气盛,决策再出什么疏漏。
  两位前辈也不敢辜负王洵的信任,沉吟了一会儿,沙千里率先说道:“如果能不明着翻脸的话,属下以为,都督没必要立刻向高力士表明态度。毕竟我军初立,一切都未稳定,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自竖强敌!”
  “那种没卵蛋的家伙,做正事的本领没有,却有本事让你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况且我等距离长安这么远,书信往来一次都得两三个月。短时间内,他也用不到咱们。”黄万山为人素来谨慎,想了想,低声在一旁补充。
  “对,就是这个意思!”沙千里迅速看了看众人的脸色,又继续分析其中利害,“并且既然他存心拉拢都督,总得拿出些真东西来。都督的态度越是模糊,他给的好处也就越多!”
  毕竟是两块老姜,三言两语,便点到几个年轻人事先没有考虑清楚的地方。大伙闻听此言,不由得频频点头。待沙、黄二人把利害关系分析清楚了,才纷纷低声附和,“对,咱们先待贾而沽,先把好处要足了,然后再跟他一拍两散。”
  “到那时候咱们翅膀也硬了,呼啦一下子飞出他的手掌心儿,让老贼有苦说不出!”
  “咱们暂时明着惹不起老家伙,暗地里坑他一次,总也能出口恶气!”
  “看你那点出息!”王洵笑着踢了嚷嚷最大声的方子陵一脚,打断了众人的嚷嚷。“还不快去准备笔墨!既然你叫嚷得这么起劲儿,回信的事情,就全交给你了!若是骗不过高力士那头老狐狸,也拿你是问!”
  “啊,我……”方子陵故意咧开大嘴抗议,“末将的手可是用来拿刀子的,怎做得来这种斯文事情!”
  “赶紧去,休要推三阻四!”王洵笑着呵斥,“你就按照沙大哥和黄大哥刚才说的意思写便是。写完了,大伙再仔细帮你参详。务必今晚之前拿出底稿来,免得拖延久了,老太监派来的人心里生疑!”
  方子陵还想分辩一番,被大伙七手八脚叉了下去。待议事厅内重新安静下来,王洵想了想,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议题。
  “封帅那边,一直没说西进的具体时间。所以在眼下药刹水两岸,咱们依旧是一支孤军。因此我打算把都督府的兵马总规模再扩大一些,免得一旦周围有战事,用起兵来捉襟见肘。诸位以为如何?”
  “只要能征到兵,自然是越多越好。”虽然彼此之间有很多观点不合,宇文至在公开场合,依旧第一个对好朋友的意思表示支持。
  “当然要扩军!这么大片地盘,四千人哪守得过来?!”
  “咱们在俱战提城,不是缴获了很多马匹么,我看再组织四千精骑,也不成问题。”
  随着大宛都督府的建立,不但王洵和宇文至二人升官升得快马加鞭。如今宋武、方子陵、齐横等人,也都成了正四品、正五品的将军。沙千里、黄万山、魏风、朱五一等人紧随其后,亦分别担任了郎将、都尉等实职。有这么一大堆军官在,原来那四千多人的队伍规模,就肯定显得太小了些。所以众将都巴不得早日扩军,早日让自己的头衔名副其实,个个都踊跃表态。
  只是药刹水一带,汉人实在是少了些。不过王洵刚刚将这个问题抛出,大伙便迅速找到了答案。“去年加入都督麾下那些马贼,不都干得好好的么?按时有军饷发,天天吃得饱穿得暖,还有赏赐拿回去娶媳妇,谁还愿意继续当没出路的马贼?”
  “是啊。他们本来也无所谓跟着谁干。咱们教他们说唐言,穿唐衣,过不了两年,他们就都会变成唐人!”
  因为自信,所以众将一个个变得特别宽容。对属下弟兄的语言、肤色和过往经历,都可以忽略不计。只要对方肯追随在大唐的战旗之下,宣誓向大唐,向铁锤王效忠,便被视作自己人。甭管其原来出身于突厥、突骑施,甚至其他什么民族。
  “那大伙以为,扩军多少合适?!”不忍扫众人的兴,王洵趁热打铁,继续向大伙征询具体意见。
  “今年至少要扩充到一万,明年如果时机合适,再将队伍扩种一倍。这样,有上三年左右时间,不用封帅亲自带着队伍来,咱们自己就能将大食人顶住。甚至一步步向西蚕食过去……”宋武走上前,大声提议。
  不依仗哥哥的庇护和家族背景,他照样为自己搏到了功名。此刻志得意满,豪气干云,所以年青的脸上充满了阳光。
  这个建议得到了齐横和沙千里的大力支持。二人都喜欢与敌军正面硬撼,因此对麾下兵马的数量和质量都极其在意。黄万山则相对沉得住气些,想了想,低声向王洵提醒,“如果一下子招那么多兵马的话,不知道都督手头的钱财和粮秣支撑不支撑得住?”
  “钱粮方面,问题倒是不大!”王洵笑着点头,“麦尔祖德颇有敛财之能。诸侯们各回各家之后,城里也空出了一大堆找不到主人的房子。前几天麦尔祖德建议我将这批房子重归官府所有,重新发卖,我已经交给他去酌情处理。如果卖得上价钱的话,会是一笔不小的收益!”
  闻听此言,众人的眼睛登时就亮了亮,同时笑容里边还带着一点点不好意思。去年雪夜拿下俱战提之后,一众随军同行的诸侯便被吓破了胆子。非但不敢再四下惹事,还主动提出,要将柘折城完整地交还给使团管理。王洵当然是极力推辞,奈何挡不住诸侯的盛情,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对方的要求。
  随着诸侯们纷纷告辞回国,那些交上来的房屋变成了无主之物。王洵原本还想做个姿态,将房产发还给原来的房东。谁料告示贴出后,却鲜有人敢出面认领。所以只好暂时任由其空置在那里。
  如今王洵既然答应了麦尔祖德的建议,将那些房屋收归官府所有,重新发卖。说明他已经摆脱最后一丝“妇人之仁”,彻底适应了征服者的身份,大伙自然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虽然这份高兴里边,隐隐带着一种对房屋原主人的歉然。
  “如果扩军过快的话,朝廷那边,会不会有什么说法!”见钱财问题已经解决,黄万山又提出另一个疑问。
  “杨相早已有言在先,大宛都督府可以依照各地节镇惯例,便宜从事!只要不找他要钱。”宋武笑了笑,迅速接了一句。
  众人又是会心而笑,对杨国忠这个市井出身的宰相,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此人上任之后,大力为朝廷开源节流,将每年例行拨往边军各镇的钱粮给砍了个七七八八。为了不激起将领们的反弹,他又在同时准许几大节度使,截留地方税款,以资军需。这样一来,粮草的运输损耗的确小了,节度使们的权力却迅速膨胀。招多少兵,收多少税,朝廷都无力再行干涉。
  私底下,大伙没少数落杨国忠,认为他的新政绝对是胡闹,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朝廷的权威彻底丧失,各大边镇势力形同割据。但轮到自己头上时,却要把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以免错过扩张势力的机会,以至于最后追悔莫及。
  对于大宛都督府来说,此刻还有一个便利条件,那就是,他们现在处于跟大食人对抗的第一线。无论怎么扩军备战,都能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只要不像中枢要钱要粮,以杨国忠为首的朝中诸位重臣,便会对大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钱,有兵,又山高皇帝远。种种便利条件叠加起来,令王洵犹如蛟龙入水。没人再会把他视为弃子,也不会有人再随随便便就过来踩他一脚。此刻,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金光大道,只待他策马扬鞭。然而,在大伙注意不到之时,他却忍不住轻轻皱眉。眼前一切都太光明了,光明得有些令人无法相信其真实性。凭借本能,他隐隐感觉到一丝危险在慢慢迫近,却抓不到危险到底从何而来,将会把大伙推向什么地方。
  封四叔先前说好了,开春便会带领安西军过来接应的,怎么一直按兵不动?是谁又绊住了他的脚步,疏勒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孤悬在外,他对背后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知。
  
  第一章
笳鼓
(二
下)
  
  当年在大漠中遭到哥舒翰的人偷袭之前,王洵心中亦涌上过同样的感觉。如同走夜路的人被一头饿狼给盯上了,虽然不知道凶手潜伏在什么位置,身上的汗毛却高高竖起。
  这种感觉令人极其难受,王洵下意识地便加快了招兵买马的步伐。将领们等人心中虽然没有同样的危机感,却谁都不愿意再继续做光杆将军,因此都极力配合。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之下,整个任务进行得甚为顺利,前后了不到一个半月时间,便圆满达成了扩张队伍到一万人的既定目标。
  药刹水沿岸全是大块的草原和绿洲,因此大伙倒不愁缺乏战马;一些去年解救出来的安西军老卒身体已经彻底垮掉,不再适合重新走上战场,担任新兵训练的教头却是绰绰有余;还有原安西军的工匠,马夫,郎中,被王洵从诸侯手里讨要回来之后,不愿意立刻领了盘缠回中原,也被安排到了新的队伍当中服役;再加上某些愿意投靠在铁锤王麾下效力的异族将领,做腻了商队保镖想换一种活法的刀客,游侠,整个队伍倒也显得人才济济。
  特别是最底层的士卒,王洵原以为经历了一场战乱之后,柘折和俱战提二城的百姓们肯定厌闻鼓角之声。谁料募兵告示一出,军营大门差一点被前来应募者挤破。很多年青的牧人对当今大唐天子姓甚名谁都不清楚,却以能替铁锤王效力为荣。还有一批消息灵通的闲汉,不知道从哪听说,只要入军中服役就可以获得大唐户籍,居然四下托关系请求入伍。害得负责募兵事务的沙千里不得不将募兵标准一提再提,才避免了大营被挤爆的尴尬发生。
  手头有了足额兵马,王洵的胆气便又壮了些。一边抓紧时间训练队伍,一边不断派出斥候,探听周围军情。事实证明,他的担心纯属杞人忧天。大食东征军被去年被封常清打得元气大伤,根本没胆量主动开启战端。而据往来商贩们谣传,大食国内,如今也因为老王的去世,政局动荡不堪。野心勃勃的王叔驱逐了太子,谋权篡位。宰相、大臣们则被禁卫军抓了起来,关在天牢里准备秋后问斩。
  这些谣言漏洞百出,却传得似模似样。王洵不知道是大食人故意发出消息来麻痹自己,还是该国真的有内乱发生,内心里丝毫不敢懈怠。但六月里,赵怀旭押运着一批辎重从疏勒赶来,同时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让他肚子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朝廷准备在西域有大动作,所以此刻安西军才会按兵不动。大伙提前做好准备,届时,几路大军齐出……
  “敢问教头,朝廷怎么突然又下了狠心要打这么大的一场仗?”偷偷松开紧握的五指,王洵笑着向赵怀旭咨询。
  “还不都是大人你的功劳?!”赵怀旭轻轻拱了拱手,笑着“抱怨”。半年以前,他的官爵还远在王洵之上,谁料匆匆数月过后,却要对王洵行属下之礼,因此说话时语气里未免带着几分酸酸的味道。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双方之间的友谊,男人么,相互之间有些攀比心理实属正常,只要不把这种嫉妒变成损人不利己的毒药。“还记得去年那个仿效玄皋犒师的大食人么?他自以为得计,谁料刚进了长安就露了馅。杨相本来还愁找不到机会对付那些太监们,发觉此人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立刻下手进行了核查。偏巧长安城中,有几个打着做生意幌子赖着不走的胡商,是大食国前一朝国王的近亲。被杨相派人一问,立刻出动出面,与那人对质。并且当庭哭拜于地,请求大唐替他们主持公道,出兵驱逐乱臣贼子……”
  经赵怀旭一解释,王洵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经过。那个代表大食国王前来和谈的使者身份肯定有问题,当日大伙都看得出来,只是老太监边令诚为了拖封常清后腿,极力坚持其身份为真,所以才没被当众拆穿。而同样的事情落在杨国忠手里,却成了送上门来对付太监们的把柄。在他的亲自过问下,使者的身份很快便真相大白。
  杨国忠正因为太监们把手伸的过长等诸多原因,跟高力士闹得不可开交。审明使者真身后,立刻在廷议上将前因后果给抖了出来。皇帝陛下虽然已经很少问事,却不能容忍一伙化外蛮夷如此明目张胆地欺骗自己,立刻勃然大怒。当场罚了高力士半年的俸禄,并且下旨将边令诚连降数级,直接调离了安西军。
  “恰巧”王洵的第一份战报送到了长安,令满朝文武在震惊之余,豁然发现,原来张牙舞爪的西域诸侯,竟然是一堆软柿子。紧跟着,第二份战报又及时送到,更是令朝中诸位重臣们的野心大为膨胀。于是,有人迅速上表,结合伪大食使者的供词和前大食国王余脉的哭诉,分析出此刻正是经营西域的最佳时机。于是,满朝文武争相进言,请求大唐天子出兵铲除大食国伪王,吊民伐罪。皇帝陛下当然不会放弃开疆拓土的机会,当即恩准了群臣的请求。倒是杨国忠自己,因为有征伐南诏失利的前车之鉴在,不敢贸然主张用兵,因此主张将从安西将封常清调回述职,当面征询他的意见。
  “杨国忠这厮,真是没一点儿担当!”闻听朝廷在做最关键时刻中又开始畏首畏尾,宇文至气得直跺脚,“明明一封信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偏偏还要调封帅回朝。这一来一去,又得小半年。等封帅回到安西,黄瓜菜都冷了!”
  “就是。要打就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安西军去年就已经枕戈待旦,今年还准备个甚?!”其他人也纷纷开口,齐声数落杨国忠的优柔寡断。
  要是现在就跟大食开战,众人肯定要充当开路先锋。一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径直打进大食王都去,个个都将会名垂青史。只可惜,朝廷做事太拖拉。只可惜,主事的是杨国忠这窝囊废!
  赵怀旭算是自己人,所以王洵倒也不怕他把大伙的议论传扬出去。笑了笑,低声道,“他当年,不就是这模样么?咱们又不是第一次跟他打交道了!好在他出手把边令诚那厮赶走了,也算替咱们做了件好事。没有死太监在一旁擎肘,封帅也未必怕大食人有所防备!”
  “倒也是,死太监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众人笑了笑,纷纷改口,“杨相别的不说,此事做得极为地道。”
  “不仅如此,原本准备派往你们这里的监军,也被杨相给极力拦了下来!”赵怀旭看了看宇文至和宋武,笑着补充,“他还责令疏勒那边,倾尽全力给你等提供支持。尽量在朝廷正式出手之前,保住柘折和俱战提两城,以期在今后的战事中能占据先手。”
  这点,倒是让王洵感觉到有些受宠若惊了。但想想无论谁处于杨国忠的位置上,估计也希望能有所作为,心中的困惑便瞬间消解。摇了摇头,笑着说道,“也不用他来做好人。封帅还能把我等忘了不成?!”
  “有他这句话,总比没有的好。至少封帅再尽力扶持你等,也更能名正言顺些。”赵怀旭笑了笑,轻轻点头,“你们几个升官太快,军中难免会有些非议。有杨国忠这句话,就能为封帅节省很多口舌。我来之前,听说朝廷给你等的第二份封赏,已经在路上了。明允官职再升一级,晋爵为侯。子达封从三品将军,赵县男。其他人,好像也一个都没落下。具体什么情况我也没探听太清楚,总之,就是最近这一半个月光景,传旨的钦差便会到了!”
  “封侯?”虽然心中不太热衷功名,王洵还被朝廷的大方举动弄得一阵头晕目眩。这么快就封侯了?真的么?虽然不是开国侯,却也算对得起王家那位最初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的先祖了!云姨若是知道,会不会高兴得哭起来?荇芷呢,现在,总算没辜负她当初的一番信任……
  正晕晕乎乎地想着,又看见赵怀旭冲自己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做哥哥的我拿不出像样的贺礼,就在封帅动身回京师之前,向他主动请缨,自己把自己送过来了。从今往后,还请各位兄弟多多照顾!”
  “赵,赵大哥,你这是哪里话来!”王洵赶紧伸出手去,死死托住赵怀旭的胳膊。“我这里正缺一个主心骨,你来了,可算解了我燃眉之急!都督府有一个行军长史之职位,万望赵大哥不要推辞。”
  “这,恐怕不太合适吧!”虽然抱定了心思要跟王洵等人一道建功立业,赵怀旭却没想到,王洵居然如此念旧,把仅次于大都督的位置送给了自己。“赵某毕竟初来乍到……”
  “我立刻就向朝廷举荐。赵兄先把摊子接下来,反正只是走个过场的事情!”王洵根本不给赵怀旭推辞的机会,趁热打铁。
  “谁敢说不服,老子一箭射死他!”对于赵怀旭这位从前的教头,宇文至也非常尊敬,张牙舞爪,大声表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2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