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烟云(精校)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230

  “啊——”“啊——”“啊——”持斧的俱战提将领继续大声惨叫,却摆脱不了齐大嘴的纠缠。在二人之间仅有的数寸距离内,齐大嘴将横刀的锐利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如同锯子般左右拖动着,每一个来回,都深入持斧者肚子数寸。
  “啊——”持斧头的俱战提将领发出最后一声惨叫,轰然倒地。齐大嘴拎着再次断成半截的横刀从敌将的尸体上爬下来,跌跌撞撞地左冲右突。他身上不知道受了多少道伤,鲜血淅沥沥了地往下淌。周围的俱战提兵卒却没人敢上补一刀,给他以致命的最后一击。
  凌晨的风很冷,月光将城头上人影照得模模糊糊。
  城墙上的战斗还在继续,每一处都惨烈异常。
  然而,已经冲到城门口的诸侯们,却把目光全都集中在了敌楼上,那个手持断刀,长发飘舞的老者身上。他们不熟悉唐军内部人员组成,也无从知晓这员老将的名姓。却望着敌楼中那具高大伟岸的身躯,双眼中充满了钦佩。
  在众人钦佩的目光里,齐大嘴觉得自己的身体慢慢变轻。他晃晃荡荡走了几步,重新抓住了附近的一根旗杆,奋力摇了几下。
  一股熟悉的感觉,再度涌上了心头。
  年青时,作为西域身手最好的刀客之一,他手中每每都要擎着一杆大旗,替整个商队开道。行走在空旷而寂寥的大漠戈壁间,将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纸张和书籍,源源不断地送往万里之外。
  “威——武——”他听到有人在大声呼喊。听到熟悉的驼铃声,听到来自旷野之间的回应。
  “威——武——”齐大嘴咧开大嘴,骄傲地附和。
  “威——武——”
  “威——武——”
  刀客们开道的声音回荡在俱战提城头,萦绕不绝。半空中,云卷云舒,宛若远行的商旅。
  
  第六章
雪夜
(五
上)
  
  当第一声警钟敲响之时,整个俱战提尚在睡梦之中。
  药刹水沿岸诸侯没有冬天开战的习惯,俱战提君臣和百姓们也不认为,仅有区区千把人的唐军,会贪心不足地打到自己面前来。虽然在最近一段时间,城中那一伙狂热的天方教徒们,日日都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收复柘折城,洗刷俱车鼻施弃城而逃的耻辱。
  然而,紧跟着的又一记巨大的碎裂声,却将所有人从床榻上惊起。迷迷糊糊中,谁也不知道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是敌人来袭,作为预警的巨钟,被敲响后应该有一种独特的节奏,而不会像今天这样,只发出两声一前一后的轰鸣便再无下文。但是,外边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依照俱战提国律法,胡乱敲响警钟的兵卒,会被绑在战马尾巴后拖行十里。即便全身上下都是铁打的,届时也会拖成一堆碎铁丝,谁活得不耐烦了会犯这种贱?
  莫非是风刮的,把拴钟的绳索吹断了?可那座铜钟少说也有三百多斤啊,得多大的风,才能把它给吹晃动?莫非又是那些天方教信徒在胡闹?只有他们,才能无视于俱战提的律法。但他们把全城人都吵醒又图的什么?还嫌人们在背后的骂声不够响亮么?
  没等百姓们从惊疑中缓过神,凌晨的寒风中,忽然又传来几声凄厉的叫喊,“敌袭,敌袭,唐寇进城了,唐寇趁夜爬进城了!”
  “是唐寇,是唐寇,屠了柘折城的唐寇!”
  一声一声叫嚷,顺着寂静的街道传开,点燃所有居民的心中的恐惧。唐人,前一段时间带着数国联军捣毁了柘折城的那伙唐人!他们杀到俱战提了!他们来找天方教狂信徒算账来了!他们将柘折城洗劫一空还不满足,又来俱战提杀人放火了!
  作为距离柘折最近的城市之一,几乎每个俱战提人都听闻了邻国百姓在城破后的下场。整个外城被瓜分,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变成了征服者的奴隶,稍有反抗便身首异处。虽然后来征服者们突然“大发慈悲”,准许柘折城百姓自己出钱赎回自己,可没有钱的人怎么办?被征服者洗劫干净了所有家产的人怎么办?难道就一辈子给仇人做牛做马?眼睁睁地看着仇人欺凌自己的妻子,侮辱自己的儿女?
  “快,快拿去兵器,到城门口去,到城门口去协助防御!”黎明前的黑暗中,有几个低级军官披头散发地从自家院子里跳了出来,冲着左邻右舍大喊。
  “为真神而战,死后灵魂可以进入天国!”几个天方教狂信徒也跳出来,在军官们背后张牙舞爪。
  “大伙一起上。堵住街道口,别让唐寇得手!”有人立刻大声响应,抽出门闩,握在手中,跳到冰冷空旷的街道上。
  火把一根根在临近城门的宅院里点起。灯笼一架架在院门口挑出。高墙大院,茅檐草舍,无数男人赤着脚,拎着家里能用的兵器,跳到街道上,加入距离自己最近的队伍。
  虽然这场灾难是天方教徒招惹来的。城破的代价却是要全体俱战提人来承担。妻儿老小此刻都被堵在了家中无处可逃,大伙无论如何都不能准许柘折城的灾难在俱战提重演!赶紧出去,跟他们拼了。反正是个死,跟他们死拼到底!
  “快,快拿起兵器,堵住街道口!”
  “快,唐寇就要杀进来了。是男人的就赶紧抄起家伙。否则,咱们跟柘折城人一个下场!”
  经过逃难而来的柘折城大相白沙尔等人一个多月的反复灌输,此刻,俱战提军民,对唐军的敌视已经到了一个极点。同时,对唐军的痛恨,也到了一个极限点上。所以几个别有用心者略加煽动,便纠集起来大批的青壮男子,每个人都抄起自家常用的兵器或者工具,蜂拥着赶往了警钟最初敲响的地点。
  无论如何要抗争到底,不战,便要面临妻离子散的下场。而即便战败了,结果也就是和柘折城人一样!况且听从柘折城那边逃过来的贤者白沙尔说,唐军事实上仅有千把人,只是擅长耍弄阴谋诡计而已!
  蜂拥而来的人群,很快就堵住了狭窄的街道。负责把守城门的兵卒,在宋武所部唐军和刀客们的联手攻击下,已经一败涂地。逃命的路上被百姓们迎头一堵,又迅速恢复了勇气,红着脸,掉头冲向了战场。
  俱战提独特的街道布局和沿街两侧石头垒就的院墙,令战斗场面愈发混乱。很快,攻守双方就又陷入了焦灼状态。数百名的唐军士卒在宋武的带领下,沿着长街冲过来,试图替大军开辟道路。却被一伙掉头杀回来的俱战提守军死命挡住。而在那伙守军背后,则是数以百计的天方教狂信徒。拿着五花八门的兵器,用身体堵死了整个长街。
  临时从附近各处赶过来的俱战提百姓,则乱哄哄地在狂信徒们背后又堵上了数层。长街两侧的胡同中,还不断有受到煽动的百姓结队赶来,用身体封堵住各条可能的道路。
  作为统率精锐率先登城的将领,宋武临阵经验不足的缺点很快就暴露无遗。他带领麾下兵卒反复冲杀,每一次进攻,都能放翻十几名俱战提守军。但那十几名守军倒下之后,空挡迅速又被新的面孔所填补。每张面孔上都写满了恐惧,每张面孔写满了宁死不退的绝决。
  事实上,守军也无路可退。前来支援的百姓们对唐军构不成威胁,却彻底堵死了守城将士逃避责任的可能。那都是他们的父老乡亲,就站在拂晓的寒风中,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退一步,就等于把这些人送到了唐军刀下。这辈子,他们都甭想再抬起头来!
  他们彼此簇拥着,掩护着,不肯再退让半步。倒下一个,就迅速又补上一个。狭窄的街道上,很快摆满了尸体。血顺着创伤淌出,迅速凝结成冰。然后迅速又被涂上厚厚的一层殷红。
  前锋推进的速度越来越慢,脚下的路面也越来越滑。已经打开的城门处,不断有新的唐军结队进入。在宋武等人身后,挤成了一团大疙瘩。对面长街口,也不断有新的守军和百姓赶来,组成一层又一层血肉屏障。
  唐军如果想要按原定的攻击方案,迅速拿下俱战提城主府邸,擒贼擒王。就得翻越街道附近百姓的院墙,或者从某些狭小黑暗的无名巷子中穿插过去。而俱战提城的格局,绝不可能像大唐那样,横街纵巷,无论怎么走都不会一头扎进死胡同。
  在陌生的地域分散兵力,绝对是兵家大忌。况且巷战也非唐军所长。在宋武的暗示下,几个机灵的小校带着身边的弟兄,向附近巷子分兵试探,很快,他们又愁眉不展地退了回来。太狭窄了,真不知道俱战提人是怎么想的,两排院落之间的通道,宽度都不足三个男人并肩而行。万一有人将巷子口堵住,然后往下丢几捆干柴,大伙就要在这里跟敌军玉石俱焚。
  迂回战术无效,只能继续向前开路。宋武用力跺了跺冻木了的脚,带领身边亲卫又杀向了第一线。对面的守军发现唐寇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招,也变得越来越有信心。先组成圆阵遏制住了宋武的攻势,随后,居然在一名身穿金甲的武将带领下,开始试探着组织反击。
  攻守双方很快又顶在一起,刀枪并举,手忙脚乱。新赶到的俱战提兵卒是因为刚刚被惊醒的缘故,身体尚未活动开,战斗动作十分生涩。唐军则是由于赶了一夜的路,已经濒临强弩之末。虽然他们在此之前,几乎预料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再这样继续僵持下去,后果也许不堪设想。宋武急得火冒三丈,咬紧牙关再度向对面猛攻。金甲将军也在几名亲信的保护下,向宋武迎了过来。两波人刀来枪往,搅做一锅粥。
  就在此刻,唐军的队伍中忽然飞出一波箭雨,掠过交战双方的头顶,径直向后续的百姓中落下。士气高昂,却没有任何甲胄护身的百姓们登时被射到一片,惨叫声不绝于耳。守军的动作瞬间一滞,随即,便彻底陷入了疯狂。
  “用羽箭开道,往人多处射。”宇文至带领着数十名弓箭手,顶到了宋武背后,迅速接过第一线的指挥权。
  更多的羽箭飞了起来,掠过微明的晴空,落到了守军背后人群当中。仅凭着一口热血在支持的俱战提百姓和天方教狂信徒们,被射得血肉横飞,七零八落。
  而唐人的杀招还不止这些。宇文至微微扫了一下羽箭攻击的效果,冷峻地下达了第二道命令,“换火矢。点燃临街的房子,给大军照亮道路!”
  一群摇曳的火鸟迅速升空,在清晨的朝霞中展开翅膀。所过之处,溅起一片片橘红色的光芒。
  街道上的百姓彻底崩溃了,哭喊着冲向自家的院落。打水救火。天方教圣战者忘记了自己的豪言壮语,丢下兵器,抱头鼠窜。俱战提守军先被自家百姓冲散队伍,然后被沿着长街推过来的宋武等人各个击破。药刹水诸侯则带领着贴身侍卫跟着唐军的步伐冲击城内,跳进一座座院子,开始了新一轮疯狂的洗劫。
  几个男人持木棍抵抗,被武士们一刀剁翻,再一刀砍掉头颅。几个老人跪地求饶,被武士们一脚踢开。几个女人惊慌逃避,武士们从背后追上去,将她们抱住,摔倒,顺手扯开衣服……
  “继续前推。凡挡路者,格杀勿论!”宇文至对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的抢劫与杀戮视而不见,挥了挥猩红色的将旗,下达了新的命令。
  家族的经验告诉他,无论今天早晨死掉多少无辜者,他都不会受到惩罚。
  战报总是由胜利者书写。
  而胜利者不会自己审判自己。
  
  第六章
雪夜
(五
下)
  
  当第一声警钟敲响之时,柘折城大相白沙尔正在翻看一卷经文。
  那卷经书不知道已经被他看过了多少遍,里面纸张已经发乌,边角处也有很多地方完全被磨碎。但白沙尔还是舍不得换一本,依旧将其像宝贝一样藏在身边,即便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不肯丢下。
  那是他的老师传给他的宝贝。完全由上好的中国纸印制。二十多年前,这样厚的一叠中国纸,足够换两匹一雌一雄的骆驼,或者四个年青的女人。虽然如今大食国内,也有了很多造纸作坊。导致纸张价格已经勉强可以被普通人接受。但大食商人造出来的纸张,却远不及中国纸这般白净、柔韧。用来印刷经文,也不及中国纸吸墨、清楚。况且这本经文的很多边边角角,还留着当年老师的亲笔注释。每一行字都能令人茅塞顿开,每一行字,都凝结着老师的期待与智慧。
  经文无所不包。据老师说,无论天下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经文里找到答案。但是,白沙尔最近将经文重新翻阅了无数遍,却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真神的虔诚信徒们,却败在了将来一定会下地狱的无信者手里?并且败得那样狼狈不堪?!
  唐军的真实兵力,白沙尔早已派人打探清楚了。的确只有两千出头,并且其中一大半儿是临时加入队伍的马贼,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可越是这样,他心里头才越觉得不甘。敢情堂堂拥众数万的大宛国,居然被一个来自东方的懵懂时少年,带着六百多护卫给灭了。这个故事传回他的故乡去,让他该如何去面对曾经在自己身上寄予厚望的教法官?如何去面对始终在背后给予自己强力支持的王弟曼苏尔?
  即便这两人不追究他在柘折城一战的失职,继续给他支持和信任,他又通过何种手段来挽回声誉?召集临近各地所有穆特瓦尔,跟唐军决一死战么?白沙尔不相信自己能有机会重新夺回柘折城。虽然他已经派人四下去宣传鼓动,并且纠集起了一些时刻愿意为真神献身的虔诚教徒。
  可一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乌合之众,怎可能爬得过柘折城那高大的石头墙?况且明年开春之后,众人所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区区两千人的使团,而是封常清带领的安西大军。
  即便真神降下了恩典,让白沙尔有机会从那个叫王洵的少年手里重新夺回柘折城。白沙尔也不认为,自己能将此城控制太久。安西军西进之势不可阻挡,而药刹水两岸的人心,也不再属于天方教。后者是他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无关乎信仰是否虔诚。只要目睹了周围城市这几年变化的人其实心里头都清楚,在天方教徒的控制下,药刹水沿岸各地,几乎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凋敝。曾经的繁华的街市日渐萧条,曾经亮丽的楼台馆舍,日渐衰败。曾经茂盛的农田,日渐荒凉……,就连女人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都减少了许多,每双眼睛里几乎都带着难以掩饰的疑虑和愁苦。
  可白沙尔却记得老师说过,真神之所以让他的智慧在世间传播,目的是结束所有战乱,瘟疫和灾难,给世间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详。而讲经人和穆特瓦尔们的使命,不是杀戮和破坏,是通过各种努力,最终建立地上的天国。
  可事实上呢?自己和同行们带给药刹水两岸的是什么?为何事实会和美好的愿望相背而驰?!既然严格遵照真神的旨意行事,只会把城市带入困境。又怎能怪那些城主、国主们,又偷偷地倒向了曾经控制过他们,同时却也给他们送来了文明与繁华的大唐?
  这一切,白沙尔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经书中无法找到答案。他现在特别怀念在老师身边的日子,几乎所有谜团,都能被老师用几句简短的话,轻而易举的解释清楚。虽然老师因为受伍麦叶家族的牵连,锒铛入狱,并且最后被教法官大人宣布为异端处死。但白沙尔依旧认为,老师对经文的理解,比教法官大人更深入了不止一点半点。(注1)
  有些话没必要说在明面上。白沙尔不像老师那么固执。出身于小门小户的他,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也不是拘泥于意气之争。他也没打算像老师那样,必要时可以用生命来捍卫教义。他只是想,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利用起来,切实去解决目前自己所遇到的困难。
  这个要求足够低微,然而,现实却再度让他失望。经文里没有一句话,告诉他眼下该如何去做。也找不到任何类似的,可供参考的例子。而老师当年辛苦写下的注解里,更是从未涉及到,讲经人应该如何参与进一场国家与国家的碰撞,并且在形势不利情况下反败为胜。老师的那些注释,更多的是他个人在读书时的感悟,更倾向于空谈,而不是实践。所以也难怪老师和他所支持的人会失败,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凄凉结局。
  反复揣摩却一无所获,白沙尔心中对经文和自己的老师不仅有了些失望。就在此刻,外边忽然传来了一记清脆的钟声,紧接着,是更大的一声脆响。吓得他手一哆嗦,不小心碰翻了身边的油灯,把里边的灯油,全都洒到了经书之上。
  “来人——”白沙尔心疼得直哆嗦。一边赶紧喊人进来向自己解释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边用宽大的袍袖去擦经书。经书的封面很快被他擦干净了,然后是第一页。在空白的扉页上,是老师当年用笔写的一行字,“信这经,不要信给你讲经的这个人!虽然他看起来无所不知!”
  “这……”白沙尔的身子猛然僵直,望着自己看了不知道几千遍的话,手和脚不断地颤抖。
  “信这经,不要信给你讲经的这个人!虽然他看起来无所不知!”老师这话,是说他自己么?还是有别的所指?他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越老师,还是说讲经人,也会刻意曲解真神的意图?!
  当值的侍卫很快就冲了进来,大声向他汇报城内的突发情况,并且急得额头汗珠滚滚。白沙尔却根本听不见对方在嚷嚷什么,也无暇抬头去看对方脸上的表情。用手指在嘴里沾了沾,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第二页经书,扉页的背面,还是一段空白。老师用硬笔在那里写着,“真神通过讲经人的嘴,将他的旨意传播到世间。讲经人是真神在世间的嘴巴,耳朵和眼睛。同时,讲经人又是真神在世间的投影。在信徒眼里,讲经人的作为,便是真神的作为……”
  这句话,简直与前面那句自相矛盾。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些离经叛道。白沙尔同样读到过无数次,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他本能地忽略了这些言辞。而今天,眼前突然却仿佛又一道亮光闪过,瞬间让他看到了自己从前一直没看到的地方。
  那是老师当年走过的路,跟现在的他隔着一道厚厚的墙。如果不是因为处于逆境,也许白沙尔这辈子都无法走进老师当年的领域。
  没有继续“抢救”经书,他把油污了的封面慢慢合拢,抚平。然后仿佛做了场大梦刚刚醒来一般,向自己的亲卫询问,“你,刚才说了什么?再说一遍,我没听清楚!原谅我,人老了,注意力难免不集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2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