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烟云(精校)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230

  “那看好处能不能落到自己头上了!”张宝贵笑了笑,继续剖析,“据臣所知,大唐天子早就老得没力气处理朝政了。而他麾下的臣子,又分为很多派系。彼此之间争斗不休。安西军打了一个大胜仗,恐怕已经令朝中的几方势力失去了平衡。如果再把整个河中收归版图的话,恐怕……”
  “蠢!”阿悉兰达收起笑容,低声喝骂。随即,又迅速补充了一句,“我不是骂你。你继续说。为了打击自己的政敌,连唾手可得的土地都不去取,真是愚蠢透顶!”
  “好处反正落不到他的头上。损人不利己罢了!”张宝贵咧了下嘴,仿佛在点评一伙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并且,安西军本来距离长安已经有几千里路。很难被大唐朝廷掌控。如果再把河中拿下来,粮秣辎重就可以完全实现自给。如果连粮秣辎重都不依靠中原供养了,大唐朝廷拿什么来保证这支虎狼之师没有异心呢?!”
  “唔!”饶是奸猾无比,阿悉兰达也被中原那博大精深的权谋之术给折服了,沉吟了半天,愣是没找出一个合适的评价之词来。
  反正已经把王洵等人给卖了,张宝贵也不在乎卖多卖少。索性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说了下去,“所以,依臣之见,安西军是因为受到了自家人的牵制,才止步不前。而使团出现的目的有三,第一,替大军探路。第二,联络河中一带倾向大唐的力量,一起对付大食人。第三,也是其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给安西军找一个继续西进的借口,堵住反对者的嘴巴。同时为自己化解来自背后的纠缠,赢取缓冲时间。最后这一点尤为重要,比起它来,头两项只是添头,顺手做的事情。”
  “你是说,使者全是安西军将士假冒的?怪不得,那个钦差居然对几个商贩动了妇人之仁。若是换了真正的读书郎,恐怕才不在乎牺牲几条人命来保守秘密!”阿悉兰达反应也不慢,顺着大相张宝贵的话头说道。
  大相张宝贵摇摇头,笑着给出自己猜测的答案,“假冒不假冒很难说。但他们来自安西军,这点可无疑!安西节度使有遇事决断之权,先将使团派出来,再发信请求朝廷追认,完全合情合理!一点儿也不违反典章制度!”
  “也对!”阿悉兰达再度沉吟。顺着大相的话往下捋,所有谜团便水落石出。一伙年轻的将领,在西域各地声名不显赫,被认出来的机率便降低了许多。因为都很年轻,所以心中的建立功勋的渴望远比老将们强烈,故而敢于冒险。同样是因为年青,这些人做事总透出一股生涩,一点儿也不像以前代表天朝前来的那些使节,每句话都能说得滴水不漏。还是同样因为年青,他们从头到脚透着一股勃勃生机,让人无论如何都不敢忽视。
  “所以,依臣之见,大汗需要做两手准备。第一,装作什么都没猜到,继续与大唐,其实是跟安西军保持友好。以便日后借助安西军的力量,一统大宛国。第二,则需要跟大食那边也留下一线余地,以免日后安西军的行程有变,咱们自己反被推到风尖浪口上。就像上次怛罗斯之战后那样,使尽了全身解数才得以化解。”
  这的确是老成某国之见,阿悉兰达不得不表示赞同。但他心里,却想到了更深的一层。“咱们两个跟安西军打交道,恐怕不下二十年了吧?!”
  “二十三年了!”大相张宝贵笑了笑,咧着嘴回应。那时阿悉兰达还是此地一股极小的势力,完全靠着打劫商队或者替别的城主作战讨生活。而他不过是个跟着商队行走西域的账房先生。被阿悉兰达俘获后,为了寻一条活路,才不得不委身于贼。而现在,二人却一个做了拔汉那的国王,另外一个做了大相,位极人臣。当年恐怕二人做梦都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走到这一步后,却是无论如何都回不去了!
  “二十三年来,你在安西军那边也好,大食军那边也罢,见过如此有生气的面孔么?”阿悉兰达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怀旧,看着张宝贵的眼睛问道。
  张宝贵的心脏猛然抽搐了一下,但随即迅速将负疚感丢到了身后,“臣没见过,大汗需要早做绸缪!”
  阿悉兰达点点头,对张宝贵的表现很是满意,“你下去后找几个可靠的人,把唐使已经秘密抵达河中的消息,给我传到柘支城和迦不罗去。特别是柘支城的俱车鼻施汗那边,一定要让他知道,唐使会故意绕开他,不给他弃暗投明的机会!”
  “是!”张宝贵回答得毫不犹豫。
  “封常清……”阿悉兰达抬起头,嘴角浮现一丝冷笑,他大半生都在大食与大唐之间摇摆。很多选择都身不由己。而大唐与大食之间的竞逐,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分出胜败的事情。想真正做此间的主人,该做下的狠心,还是不要心存慈悲才好。
  ……
  “啊嚏!”数百里外的小勃律城中,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重重打了个喷嚏。天还不算冷,他却已经用羊毛大氅将自己裹了个严严实实。毕竟年龄在那摆着呢,况且未曾成名前。他的生活颇为坎坷,眼下无论体力和精力,都过早地开始走下坡路。
  “大帅需要命人端碗姜汤来么?”在旁边整理公文的掌书记岑参见封常清脸色有些灰暗,走上前,关切地询问。
  “没必要!”封常清摆了下手,很是倔强地拒绝。“只是昨晚被风吹了一下而已,不妨事!”
  “大帅还是早点去休息吧!”岑参犹豫了一下,继续低声劝说,“没必要硬撑着。这三万多弟兄们,可全都看着您呢!”
  “看着老夫干什么?老夫脸上又长不出花骨朵来?!”封常清摇摇头,用一句玩笑话将岑参的提醒应付了过去,“你要是累了就早点回去休息吧。老夫习惯了熬夜,哪天不熬反而浑身不得劲!”
  见对方始终都不肯听从自己的劝告,岑参也无可奈何。拱了拱手,悄无声息地退回了原来的座位,继续替封常清整理军中往来文书。这段时间虽然没有战事,但处理安西军的一些内部杂务,也颇为耗神。特别是关于毕思琛、王韬等在夫蒙灵詧时代就混迹于军中的一干老将的升迁问题,让大伙费尽了心思,也打够了笔墨官司。
  好在几位老将功名利禄心都极重,虽然边令诚反复阻挠,还是禁不起高升一步的诱惑,接受了封常清的安排。眼下军中边令诚的一系人马都从重要的职位上被调开了,作为封常清的私聘幕僚,岑参也终于能悄悄地松一口气。
  正埋首于文牍之间,耳畔忽然又响起了封常清的声音,“有使团那边的消息传回来么?老夫上次让你安排的眼线,你可都落实了下去?”
  “都落实了!”岑参缓缓从桌案后站起,低声回应,“但斥候们也还没能将使团的消息传回来。距离有些远,天又开始变冷了,路也越来越难走!”
  “嗯!”封常清皱了皱眉,说话声中隐隐带着几分担忧。“年轻人,办事就是不牢靠!按理说,无论有没有收获,他也应该派人尽快给老夫送封信回来才是!”
  “大帅说的是王将军么?”岑参笑着反问了一句,脸上的表情有些令人玩味。“可属下记得大帅当初,可是力排众议选择他为主使!”
  当初无论是岑参这种文职幕僚也罢,还是周啸风等心腹老将也好,都觉得派王洵等人出使岭西诸国的计划,实在有些过于冒险。然而封常清却固执己见,不但不听从岑参等人的劝阻,并且拒绝了周啸风关于派个老成持重者取代王洵的建议。
  对于自己当初的坚持,封常清到现在也不觉得懊悔。“当然!”他大声回应,抬头扫了一眼岑参,又忍不住摇头而笑,“你是不是觉得老夫太器重明允他们几个了?或者说寄予他们身上的希望太高了?”
  “属下不敢!”岑参微笑着再度拱手。脸上的表情却分明在告诉对方,自己心里的确是做如是想。之所以这般并非出于嫉妒,而是作为对王洵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岑参心中非常明白,眼下的王洵还太稚嫩了点儿。将一个涉世未深的懵懂少年抛到岭西诸国那些一辈子生存于大唐与大食夹缝的老狐狸当中,简直跟送肉入虎口没什么分别!
  “那你可知道老夫今年多大了?”封常清笑了笑,信口又问了一句。
  “大帅今年尚不到六十!”岑参想都不想,张开就来,“如果您肯保重身体,不老熬夜的话,安西军在您的带领下,想必还能再辉煌上个十几年!”
  “你啊,你这个狡猾的家伙!”封常清放声大笑,一边笑,一边看着岑参摇头。
  岑参被看得身上发毛,赶紧将头侧开,尽量不与封常清的目光相接。同时在嘴里大声反问,“属下说得难道不对么?大帅莫笑,属下说得可句句都是实话!”
  “你说得的确是实话!”封常清慢慢收起笑容,目光忽然间变得有些深邃,“可你是否知道,自从天宝初年起,有谁能在安西节度使的位置上,干够十个年头?!”
  “这……”岑参被问得愣住了,一时半会儿还真无法回答。记忆中,他隐约知道封常清的前任高仙芝大约是天宝七年取代夫蒙灵詧做的节度使,天宝十年因为怛罗斯之战指挥失误,被明升暗降,从节度使位置上调到长安享清福。
  朝廷委派王正见接替高仙芝。很快,王正见积劳成疾,病故于任上。临终前向朝廷举荐了封常清。而高仙芝的前任夫蒙灵詧,大约是天宝三年上任,天宝七年便被受到边令诚和高仙芝联手弹劾,被朝廷调往他方。
  细算下来,前后四任安西节度使,居然没有一人任期超过五年!这说明了什么?!想到这儿,岑参心中突然开始同情封常清的处境。带着一伙弟兄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为国家呕心沥血,不但要对付宦官的擎肘,而且要时刻提防朝廷的猜疑。也难怪边令诚随便玩弄点阴谋,就令老将军缚手缚脚!若是他稍微应对不慎,西征无功而返还是小事儿,弄不好连自家的性命都要搭将进去!
  “此地距离中原毕竟太远了!”封常清一边苦笑,一边无奈地摇头。“朝廷多加点儿提防,也是应该。老夫早就看明白了,也不在乎这些。老夫在乎的是,眼看着老夫这一代人行将就木,却依旧没能跟大食人分出个胜负来!”
  “也不急在一时。胡人向来无百年气运!昔日颉利可汗麾下号称控弦百万,不也转眼间就衰落了下去!大食人,想必也会如此!”岑参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能安慰老将军,只好拿突厥帝国的兴衰来做比方。
  “可谁又能保证我大唐就永远兴盛下去?!”封常清的声音陡然提高,如同洪钟大吕。
  岑参无法回答,只好再度选择了沉默。内心深处,却知道封常清的担忧已经渐渐成为现实。经历了三十余年兴旺与稳定,中原已经出现了衰退的迹象。然而当年在长安时他就曾经冥思苦想假若有一天自己侥幸被皇帝陛下赏识,能否献上一条锦囊妙计。答案却是否定的,有些问题不仔细想则已,一往深里边想,就会发现根本不像表面上看那般简单。
  “你,我,任何人都不能保证!”封常清的话继续传来,声声敲打着岑参的耳鼓。“老夫能做的,便是尽量在咱们这代人活着时,将此间的麻烦彻底解决。即便不能做到,也要给安西军,给大唐,留下几个将种传承薪火。”
  说着话,他将目光探出窗外,遥遥地看向西边的夜空。
  自己这一代将领已经都渐渐老去。而大唐与大食之间的较量,恐怕刚刚才开了个头。
  那个假冒的大食使者不过二十出头。
  王洵和宇文至、宋武等人,也差不多是同样的年龄。
  
  第二章
砺锋
(一
上)
  
  从拔汉那出来,商队沿着药刹河北岸继续西行,越走,风景越苍凉。
  这一带本来是西域难得的膏腴之地,药杀水曲曲弯弯,在两片大漠中间冲出一片绿野,造就了碎叶、休循、大宛、康居等无数繁华所在。然而由于连年战乱和大食人蝗虫般的掠夺,几乎所有文明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了下去。城池日益衰落,乡村凋敝不堪,驿道变成小径,农田沦为牧场。倒是狼和豺狗种群,日益兴盛了起来。成群结队地在荒草中,见到落单的生物,便试图围拢过去,将其变成口中血食。
  这样的旅途中,自然是危机四伏。商贩们很自觉地收拢牲口,尽量将队伍长度缩至最短。已经悠闲了好几天的刀客们,也把手掌紧紧搭在了兵器上,时刻准备应付突然出现的危机。只有他们所依赖的主心骨,来自长安李记的商队有些例外。兀自优哉游哉地走走停停,不断地修正手中的舆图,不断地用石块和动物的骸骨堆成一座座矮塔,为以后经过的旅人提供认路的标记。
  商贩们对此很是困惑,却没有胆子发出疑问。三天前,当大伙都挤在为商贩提供的客栈大通铺上闻彼此的臭脚丫子味道时,人家“李记”的掌柜和几个主要伙计们可是做了拔汉那城主的座上宾。就凭这一点儿,就证明了“李记”的确像大伙先前猜测的那样,已经可以手眼通天!
  众人如此合作,飞龙禁卫们脸上的神色却丝毫不见轻松。这条路太寂静了,寂静得有些令人寒毛直竖。自打离开拔汗那那一刻起,整整三天半时间,大伙在路上都没看到一个陌生面孔。非但前往极西之地贩卖中原货物的行商凭空蒸发,骑着骆驼去中原做生意的波斯商人也销声匿迹,甚至连前些日子像苍蝇般怎么打都打不干净的马贼探子,也统统失去了踪影。二百余里路下来,除了不时出现的狼群和野兔之外,大伙的视线里,竟然没出现任何活物!
  情况不对。即便从来没有过做行商的经验,王洵也知道自己可能遇到了大麻烦。使团的真实身份十有八九是暴露了,要不然,已经“饿”了大半年的马贼,不可能突然都集体放了长假。而眼下除了拔汉那国的可汗及少数上层贵胄之外,可能走漏消息的,只剩下那几个提前离开的商贩。
  “我早就跟你说过,行大事者不能拘于小节,你就是不听!”宇文至认定了使大伙暴露身份的罪魁祸首是商贩们,跟在王洵身边低声数落。“这回好了,所有人都知道大唐的使者来了。来联络西域诸侯一起对付大食人了!那些天方教的教徒岂不是个个都得急红了眼睛?!”
  “那样做,我跟杨国忠又有什么区别?”实在受不了宇文至的抱怨,王洵看了他一眼,皱着眉头反问。
  他不肯杀人灭口,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妇人之仁。而是自己经历过了被别人当草芥践踏的滋味,所以不愿再视普通人为草芥。这种思考显然在宇文至心里得不到任何理解,后者看了看他,愤然抖动马缰绳,“区别就是,杨国忠现在已经做了宰相,而你我却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去!”
  说罢,不待王洵反驳,快速纵马离开。
  平心而论,宇文至不愿意跟王洵争吵。虽然两个人现在越来越不投机。在宇文至心里,王洵之所以被卷入那么多麻烦当中,全是因为自己当初不小心上了杨家的贼船。但有时候偏偏他又很难忍住心中的火气,为了王洵的软弱,也为了自己心中的绝望。
  两个人都憋了一肚子委屈,两个人都想着报仇雪恨。这是他和王洵现在最大的共同点。但王洵却是吃多少亏不会学乖,居然还坚持着他心中那种迂腐的做人信条。甚至比当年在长安城中时,还要执拗。而他,却已经不再相信这世界上有人任何公平可言。人类就像这草原上的兽群,弱肉强食是最基本的规则。兔子生来就注定了当狼和豺狗口中餐的命运,而狼和豺狗头上,还有豹子和狮子。想要不被吃,就得狠下心来,让自己变强,变成狼,变成豹子,变成狮王。把所有敌人都撕成碎片,哪怕它们是自己的同类。而明明是头狮子,却长了颗黄羊的心脏,往往不会被任何种群接受,死都找不到葬身之所。
  宇文至不嫉妒王洵升官总是比自己快,也不嫉妒王洵在年青一系将领中的人缘比自己好。但他无法容忍王洵有着这么多优势却不擅长利用,平白因为愚蠢的善良,一次次主动往陷阱里边跳,甚至一次次陷入危险。
  他宇文至是个恩怨分明的人。自从他陷入囚牢,而王洵不惜冒着抄家灭门风险,也要想办法营救他那一刻起,他宇文至就在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报答王洵。哪怕为此丢了自己的小命。但他不能容忍王洵固执己见,眼睁睁地浪费自己的回报。
  背后有马蹄声追了过来,宇文至不用回头,便知道来的肯定是王洵。就像当年在长安城时那样,好朋友在迁就自己。总觉得他比自己大了一些,就喜欢充大哥。实际上,却不知道他这个当哥哥的,心智远没自己这个弟弟的成熟。
  “你别生气,我并不是想跟你争辩!”果然,王洵的态度明显软了下来,声音里带足了迁就的口吻,“我觉得,那些商贩不太可能猜到咱们的真实身份。即便有所怀疑,未必会跟别人说起。再者说了,那帮家伙向来是无利不起早,向大食人告密,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后半句话倒也说在了点子上,宇文至强忍心中的怒火,慢慢拉紧马缰绳,“那还有谁,莫非你现在怀疑阿悉兰达不成?”
  “你不是说过,不能轻易相信阿悉兰达这厮么?”王洵的声音由远及近,依旧是不愠不火。
  他也不想跟宇文至处得太僵。毕竟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彼此之间虽然性子渐渐不合,却没什么化解不了的矛盾。况且同行的这批弟兄当中,宇文至也是唯一一个有胆子,也经常跟自己唱反调的人,多听听他的见解,而令自己保持清醒。
  虽然被王洵抓住了痛脚,宇文至却不准备认输,撇撇嘴,冷笑着道:“那天也不知道是谁,自觉舌灿莲花!”话说完了,却突然想起当晚自己是和方子陵、魏风等人打嘴架,王洵从头到尾什么一个字都没说过,心中不觉有些尴尬,撇撇嘴,继续补充道:“用你的话说,那厮也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把咱们卖了,对他能有什么好处?”
  这个问题,令王洵一时半会根本无法回答。按常理,双方既然已经聊到了战后利益如何分配的层面上,拔汗那土王阿悉兰达应该不会这么快就改弦易辙才对?除非他确定安西军明年不会出兵,或者能从中捞到更大的好处。可采取借刀杀人的手段,将整个使团葬送掉,对拔汉那君臣来说,好处又在哪里呢?莫非他还能借此壮大自家实力?
  看着王洵那眉头紧锁的模样,宇文至又觉得有些恨铁不成钢。换了自己处于同一个位置上,做出的决策肯定比王洵痛快得多,也简单明了许多。有道是慈不掌兵,即便是封常清封大帅,为了达成最后的目标,有时也会牺牲掉一部分无辜者,他王洵凭什么总觉得能两全其美?
  “想不出来就别想了!”狠狠踢了胯下坐骑一脚,宇文至气哼哼地建议。“反正咱们的身份肯定是暴露了,现在就看谁第一个带兵堵上来,拿咱们的脑袋向大食那边邀功领赏。与其琢磨过去的事情,不如多谋划谋划眼前。满打满算就六百来号弟兄,还要带着这么多拖累,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办?”
  “我……”王洵就像没睡醒般,回头四望。宇文至的话没错,六百号弟兄,的确是少了点儿。商贩们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那些被雇佣的刀客,论身手个个都不错,真的放到两军阵前,个人的勇武根本没机会发挥。万一被某个势力在这里围住……他又举目四望,忍不住摇头苦笑。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旷野,没有险要,没有密林,甚至连个可以借助列阵的丘陵都找不到。这一代,天生就是骑兵的战场,打起来一定酣畅无比。
  “把商贩们甩下,咱们加速往前冲。只要冲到下一座城市附近,无论是谁,让咱们死在眼前,日后都承担不起安西军的怒火!”实在没有办法,宇文至只好替王洵出主意,虽然他知道自己这个主意,十有八九会被对方否决。
  果然,王洵立刻就开始摇头,却迟迟不给出任何反驳理由。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到底想怎么样啊。大伙都看着你呢!”宇文至再度憋不住怒火,气急败坏地提醒。
  怎么样?王洵第三次回转头,打量身后长长的队伍。他承诺过,保护那些商贩的安全。承诺过,有朝一日,要带那些飞龙禁卫和民壮们风风光光地回中原去。那些部落武士之所以追随他,是因为相信他能给大伙带来一个好前途。双方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承诺,约定却切切实实存在。
  他现在已经不是长安城中,那个闯了祸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纨绔子弟。他现在的一举一动,都跟很多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2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