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明(精校)第1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359

  ……
  大同。
  没等崇祯帝的圣旨到达,流贼大举进犯的加急塘报已经抢先一步传到了大同,接到消息的大同知府魏大本吓得魂不驸体,赶紧找人来请大同镇镇守太监兼监军张子安,代王朱传齐还有大同镇副将赵六斤到府衙议事。张子安和赵六斤不敢怠慢,赶紧来了府衙。
  按照明律,代王朱传齐是不得插手地方军政事务的,否则很可能会被崇祯帝扣一顶篡逆的大帽子,可这会儿他也顾不上什么忌讳了,也赶紧带着两个王府詹事赶来府衙议事,现在天大的事都没有保住大同重要,一切都等打退了流贼大军再说。
  府衙大厅。
  要请的人已经到齐了,魏大本请代王坐了上座,张子安和王府的两位詹事居于左右,魏大本和赵六斤忝居末席。
  人刚坐下,朱传齐便急声问道:“魏大人,流贼已经打到哪里了?”
  “回王爷的话。”魏大本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颤声答道,“刚刚汪大人发来加急塘报,流贼大军现在已经打到八角堡那一带了,离大同城也就三百多里的了,最迟三天之后流贼大军就能打到大同城下了!”
  “都已经打到八角堡了?”朱传齐闻言吓了一跳,又问道,“流贼竟然来得这么快,他们究竟是从哪条路线杀过来的,沿途的城镇卫所堡城为什么不设法加以阻挡,为什么就任由流贼长驱直入,啊?”
  “王爷。”魏大本惨然道,“说起来真叫人不敢相信,流贼大军是顺着长城一路杀过来的,沿途各卫、所、堡的边军将士不但没有加以抵挡阻拦,反而大部阵前倒戈,附身逆贼了,汪大人在塘报中说,至少五千多边军将士已经投靠了流贼。”
  “啥?”朱传齐越发吃惊道,“这如何得了?这如何得了!”
  “魏大人!”张子安却阴声问道,“你怎么知道流贼大军就一定是来攻打大同的呢?也许这只是流贼的声东击西之计,他们表面上摆出攻打大同的架势,可实际上却在暗中杀个回马枪,再调头往南去打太原呢?”
  魏大本苦笑道:“要真像张公公说的,这只是流贼的声东击西之计,那可真是下官之幸,也是在坐诸位大人和王爷之幸,更是大同百姓之幸了。只可惜这次流贼不像是在玩什么声东击西的把戏,他们分明就是冲着大同来的。”
  张子安反问道:“何以见得?”
  魏大本苦笑道:“敢问公公,流贼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张子安皱眉道:“流贼最缺的是什么?”
  “不就是粮食么!”魏大本道,“眼下山西、陕西两省的官仓几乎全空了,只有大同城内有粮,王家从北通州买来了十万石粮食不说,边军也从蒙古抢回了近百万头牛羊牲口,还有那几万匹马,更是流贼眼红的东西,公公您说,流贼会选择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太原城呢,还是选择又有粮食又有马匹的大同城?”
  “魏大人的分析不无道理。”朱传齐皱眉说道,“流贼这次看来真是冲着大同来的,张公公,不知道眼下大同镇还有多少军队?”
  代王问话,张子安不敢怠慢,忙应道:“回王爷的话,眼下大同镇共有骑步大军一万八千余人,其中八千余众驻扎在城北大营,另外一万余众分别驻扎在大同左卫、大同右卫、威远卫、中屯卫、高阳卫、天成卫等六大卫以及为数众多的所城、保城之中。”
  朱传齐道:“张公公,您还是赶紧把大同镇的边军全都集结起来吧,除了大同左卫和大同右卫,旁的卫城、所城、堡城就不用再守了,反正这会儿建奴和蒙古人也不会杀过来,现在最要紧的是守住大同。”
  张子安道:“既然王爷都这么说了,奴婢照办就是了。”
  “哎,别。”朱传齐赶紧解释道,“张公公,这可不是本王的意思,本王只是向你提个建议,最后怎么做还是您自个儿拿主意,是不是把周边各卫、所、堡的军队全部调回大同以加强守备,那也是您的事,跟本王可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是是是。”张子安赶紧应道,“奴婢该死,这事跟王爷没有任何关系,全是奴婢一个人的主意。”
  张子安虽然在心里把朱传齐骂了个狗血淋头,可表面上却不能不表现得恭恭敬敬的,不管怎么说朱传齐都是主子啊,他就是个朱家的奴婢,崇祯帝能收拾他,朱传齐这个代王也一样能收拾他。
  代王府的王詹事忽然说道:“张公公,魏大人,本官以为把各卫、所、堡的军队调回大同以加强守备固然重要,可眼下最要紧的却还是赶紧请驸马都尉出掌大同镇的兵权,陕西流贼来势汹汹,又有大量叛军助长贼势,如果没有一员能征善战的骁将坐镇,大同只怕是很难守住啊。”
  王詹事毕竟是代王的近臣,他的话张子安和魏大本不能不听,可他的话又着实让两人为难,虽说王朴的百日丁忧之期已满,可他现在毕竟不是大同总兵了,如果真的请王朴掌兵,万一事后崇祯帝追究起来,张子安和魏大本都逃不了干系。
  “王大人。”魏大本皱眉道,“请驸马爷出掌大同兵权,怕是不合规制吧?”
  “魏大人。”王詹事冷然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死抱着规制不放?”
  “王大人此言差矣。”魏大本涨红了脸,辩解道,“规制乃国之根本,不管是什么都时候都不能放下。”
  王詹事道:“规制当然要遵守,可遵守规制也要讲究策略,别忘了你才是大同知府,你应该知道,如果大同府在你手上丢了是个什么罪名。”
  “这……”
  魏大本闻言一惊,大同府要真在他的任上丢了,那便是丢城弃地的重罪,论罪是要灭九族的!如果真让王朴接掌了大同镇的兵权并且保住了大同,就算万岁爷事后追究起来他也只不过是个失察的罪名,最多也就是革职查办。
第一百一十二章
运筹帷幄
  王家大院,王朴暖阁。
  王家的消息并不比官府来得慢,几乎是魏大本知道消息的同时,王朴也已经知道流贼大军杀到了八角堡,魏大本和张子安、代王的密议暂时还没有结果,可王朴却已经开始和甄有才商量如何保卫大同了。
  保卫大同,王朴责无旁贷,也不作第二人想。
  王朴早就说过,就算朝廷临时派别人来当大同镇的总兵,他也照样有办法把人家架空,真正指挥大同边军的只能是他王朴,而不可能是别人,在大同这一亩三分地,王朴或者说王家就是这么自信。
  这会儿,王朴正和甄有才围着的图研究对策。
  甄有才手指地图上的某处对王朴说道:“将军你看,这里就是八角堡,再往前几十里就是朔州,从朔州沿桑干河往东走不到两百里到老河口,再从老河口沿十里河往北走几十里就是大同了,全程也不过三百里左右。”
  王朴点点头,没有说话。
  甄有才接着说道:“现在虽然已经是四月初了,可大同的天气还是冷得很,几条大河的冰冻根本没有化掉,流贼大军完全可以沿着河谷快速推军,依卑职看,最迟后天晚上就能杀到大同了。”
  王朴道:“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三天的准备时间?”
  甄有才点头道:“差不多是这样。”
  王朴问道:“有才,如果你是大同镇的总兵,面对十几万流贼大军的进攻,你打算如何保卫大同?”
  甄有才道:“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坚壁清野。”
  “坚壁清野?”
  “对,坚壁清野!把大同府的百姓全部迁入城内,再把所有的家畜和粮食也全部集中到城内,由官府设粥棚统一分配百姓的日常口粮,这样就不会给流贼留下一粒粮食。流贼找不到吃的就只能往别的府县流窜。”
  王朴皱眉道:“你是说,要在三天之内把百姓全部迁入大同城内,这可能吗?”
  甄有才道:“问题应该不大,除了分布在边塞的几万军户,其余的十多万百姓大多分布在十里河、桑干河的河谷地带,绝大多数村镇距离大同不过百里之遥,三天的时间应该可以把绝大部份百姓迁入城内。”
  王朴问道:“这么多百姓进城避难,准备的粮食是否足够?”
  甄有才道:“假设迁十万百姓进城,加上城内原有的三万多百姓和军队,大同城内的人口就会激增到十三万人,假设每人每天吃掉半斤米,每天消耗的粮食至少需要六万五千斤,也就是差不多三百五十石,王家大院里储存的八万石存粮足够支撑九个月。”
  王朴道:“看来粮食是足够了。”
  甄有才道:“卑职倒是担心储存在雷公山大营里的两万石粮食还有五百多万斤腊肉,这批粮食和腊肉要是落到了流贼手里,那流贼就能把肉和野菜煮在一块省着吃,他们只要撑过两个月,城外的小麦就该熟了,那麻烦就大了。”
  王朴想了想,摇头道:“雷公山大营是天然的要塞,易守难攻又有水源,流贼未必打得下来。情势危急的时候,还能出兵威胁流贼身后,和大同正好可以互为犄角之势,所以绝对不能轻易放弃。”
  甄有才一点即透,恭声说道:“将军目光深远,卑职远远不及。”
  王朴缓缓起身,目光转向暖阁外面,低声说道:“府衙的密议差不多也该有结果了吧?”
  “将军!”王朴话音方落,暖阁外就响起了吕六的声音,“大同知府魏大本魏大人求见。”
  王朴回头和甄有才交换了一个眼神,笑道:“呵呵,说曹操曹操就到啊。”
  甄有才脸上露出坏坏的笑容,低声说道:“将军,这次是他们有求于我们,主动权操在我们手里,将军您不妨漫天要价,让他们把大同藩库的银两还有粮食全部交出来,最好是让张子安那老阉货和代王这只铁公鸡也出点血。”
  “嗯。”王朴点了点头,深以为然道,“这两个家伙吸食了太多的民脂民膏,是时候让他们出点血了,他们得明白,是捐出一部份财产好呢,还是等着流贼打进城来,把他们的身家性命都抢了的好。”
  甄有才坏笑道:“将军明鉴。”
  “走。”王朴大手一挥,朗声道,“我们去会会这个魏大本。”
  朔州,李岩行帐。
  由于传送塘报需要时间,所以陕西义军的实际行程要比官府塘报上快半天,山西巡抚汪乔年发给大同知府魏大本的塘报上说流贼已经到了八角堡,可事实上,李岩率领的义军精锐早在半天前就过了八角堡,现在已经打下朔州了。
  说是义军精锐,是因为李岩把军中的老幼妇孺都留在了米脂,只带了五万多精壮出征。
  这一路上,义军的进展顺利得超乎李岩的想象!
  最初制订进军路线的时候,李岩是有过一番犹豫的,因为从米脂到大同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是沿着边塞走,这条路距离近,但是一路上大明官军的卫、所、堡城林立,洪武帝和永乐帝先后两次经营九边,沿着长城设置了大量的军事据点,在长城以内的狭长区域里,军事据点的数量简直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
  第二条路是先往东打到太原府的腹地,然后再往北打到大同,这样走的好处是可以绕开边塞多如牛毛的军事据点,坏处是距离将大大加长,原本只有不到三百里的路程,很可能会延长到五六百里。
  李岩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第一条路!
  事实证明李岩的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长时间领不到军饷,又要忍受各级将领的欺压凌辱,驻守在边塞据点里的大明边军早已经对大朝朝廷彻底失望,几乎是义军刚刚杀到,这些受够了欺压的边军将士就纷纷揭竿而起,他们杀死了平日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边镇将领,然后义无反顾地投奔了造反大军。
  等李岩大军打下朔州的时候,他们已经攻破了沿途的几十个军事据点,至少八千多官军摇身一变成了义军将士,这八千多官军虽然有不少是卫所军,装备奇差也缺乏训练,但相对于陕西义军而言,这些卫所军也算得上是“精锐”了。
  何况这八千多官军中,也的确有不少真正的精锐。
  更重要的是,这些变节的边军还把有关大同的大量情报带给了李岩,这其中就包括大同镇共有多少边军,大同府共有多少百姓?又有多少边军分散在周边的军事据点里,又有多少驻扎在大同城里?
  对于像李岩这样的将领来说,这些情报的价值甚至远远超过八千边军将士本身!
  义军刚刚打下朔州,趁着大军稍事休整的时机,李岩紧急召集了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李虎、荆茂成、李玄等人议事。
  李玄原本是延绥镇孤山堡的把总,因为孤山堡的守备想借义军之手杀了他,他便一怒之下杀了孤山守备,然后带着孤山堡内的八百多官军投奔了义军。李岩不希望沿途收编的官军被马守应五人所瓜分,便把这些官军独自编了一营,由李玄统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