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隋乱(校对)第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302

"但他排斥异己,在军中安插亲信,也的确是个大错!"说完了宇文述的功劳,杨广又想起了言官们的奏折.宇文述的其他作为的确触了他的逆鳞,其所控制的左御卫,已经是大隋四府十二卫常备兵马中最为精锐的一支.而趁着这次剿灭杨玄感,此人又把同样精锐的雄武营抓在了手里.据知情人汇报,宇文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化及,如今正替身受重伤的右武侯将军赵孝才掌控右武侯兵马.
三支军队加起来,总兵士数量已经超过十五万.杨玄感造反,不过凭着几千家丁和两万船夫.把十五万兵马放在同一家手里,即便对宇文述再宠爱,杨广也不愿意冒这个险.
"其实,驸马这个人懂得进退,从他将黎阳之功全部加在李将军头上,就能看得出来!"文刖压低了声音在旁边替杨广分忧.
"驸马的确是个懂得进退的!"杨广点点头,脸上露出几分嘲弄的表情,和身体的动作非常不一致.
宇文士及将黎阳两战之功大部分送给李旭,表面上显得非常大度.但靠着算计亲生哥哥夺位的杨广却能从其中看出一丝阴谋味道.只要他冷静的时候,这种阴谋根本瞒不过他的眼睛.宇文士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李旭走后,让雄武营将士归心.另一方面,私分军粮和处斩降将元务本的罪名,也同样落在了李旭一个人身上.
"算起来,宇文将军有两功,一过,应该是功大于过!至于其他请求,既然惹起了言官们的非议,陛下斟酌着驳了便是,没必要生气!"文刖顺着杨广的意思想了想,建议.
"高明!"在门外偷听的虞世基暗挑大拇指,一刀公公不愧为一刀公公,这一刀砍下去既符合了陛下的本意,又让宇文家说不出什么话来.宇文述老贼心中即便有怨气也只能抱怨言官们不开眼,怪不到其他人头上.
正赞叹间,忽然听到屋中有人喝道:"虞世基,别在外边偷听了,给朕滚进来吧.朕等着你拟旨呢!"
"臣,臣罪,罪该万死!"虞世基被抓了个正着,跌跌撞撞地冲进来,弓着身子赔罪.
"算了,你记着朕的意思!"杨广摆摆手,不想在细节上追究过多.虞世基这个人没胆气,自己刚才让他滚,他肯定只敢躲在门口候着,什么时候得知自己气顺了,什么时候才敢进来告退.
"臣,尊,遵命!"虞世基再次施礼,看看杨广和文刖的姿态,不敢站着跟皇帝说话,蹭过去,蹲在了文刖的斜对面.
平素君臣议事,最终结果向来是由虞世基记在心里,待退下后,再誊写出来,第二天早上交到宫中用印.难得此人记性好,居然从来不出错.今天,君臣之间自然也遵从着同样的惯例.片刻功夫,关于宇文述奖励和右武侯、雄武营的归属问题已经明确了下来.
(注1)
"宇文大将军有功,赏绢五千匹,赐田万亩!待回到东都,朕要亲自给他把盏庆功.右武侯将军赵孝才无能,罢了他吧.眼下叛匪张金称正闹得嚣张,让兵部侍郎冯孝慈带着右武侯兵马去剿了他,这个差事不好干,派个老人去也稳妥些.至于雄武营,先让宇文士及带着!"杨广想通了所有环节,微笑着做出最后决定.
"陛下圣明!"虞世基、文刖二人同声恭维.
"我看你们巴不得朕糊涂!"杨广望着炭盆,低声抱怨了一句.炭盆内,来自底层的火焰已经将新加入的木炭完全烤透,温暖的红光穿过镂花炭罩,照亮人的眼睛.
"臣不敢!"虞世基红着脸,回应.
"那个李旭,千里奔袭,替朕夺回黎阳,断了叛军粮草,是一大功.守住黎阳,击溃李密、韩世萼,是第二件大功.虎牢关下识破李子雄阴谋,果断出击,是第三件大功!"杨广一边说,一边屈着手指数."杀了元务本,不算过.否则无法安抚降卒军心.收编叛军,也不算过,要不然他拿什么替朕守城.至于私分军粮么,分得太多了,对那些降卒不追究罪过也就罢了,何必浪费朕的粮食!"
"算一场小过!小过!"虞世基见杨广脸上没有怒意,顺着对方的话说道.
"嗯,小过."杨广点头,赞同虞世基的看法.总体上,他心中对李旭的好感还是超过了恶评.特别是对方受了委屈后,不吵不闹,直接来找自己效力的做法.让杨广再一次感到了自己身为帝王的力量.
"朕给了他金牌,就是打算替他撑腰的!宇文述这个蠢货,朕的人他也敢欺负!"杨广把圈起的三根手指伸开一个,忿忿不平地想.
"但他私放钦犯的行为,的确不可鼓励!"文刖公公在一旁低声提醒.陛下还有两根手指卷着,用过错抵消一支,对年青人的安全构不成什么威胁.如果一下子让他升得太高,恐怕会让借机闹事的裴蕴等人得到错误的暗示.
"宇文将军没奏明此事,不知道别人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是否属实!"虞世基赶紧替李旭辩解.他这样做倒不是为了还李旭清白,自家的族侄做事糊涂,陛下还没说是否追究.若是能一并遮掩了过去,当然是最合人愿.
"以那小子行事风格,此事却十有八九为真!"杨广犹豫了一下,又伸开了一根手指.李旭当初既然明知道李渊不受朝廷器重,还不肯与之撇清关系.以他这种恩怨分明的秉性,恐怕私放杨夫子的事情十有八九为真.但宇文述却没将此事列为他贬斥对方的理由,显然他也没有确凿证据,或是以此跟对方做了什么交易.
"算了,朕说过要护着他!他是个知道报恩的,自然会懂得如何回报朕!"杨广大度地想,晃了晃最后一根手指,向虞世基叮嘱道:"按我大隋军律,立一次首功,即升职一级.他三项首功抵消掉两项,只升一级军职,为武牙郎将吧.至于爵位,也升一级,从三等伯升到二等伯,赐食邑五百亩.你写道圣旨,把升职的功劳,和他的过错都写清楚了.先议功,然后再申饬."
"尊旨!"虞世基大声答应,心情十分愉悦.皇上不追究李旭放杨夫子的事情了,估计上谷郡守办事不利的事情也能敷衍过去.宇文家和裴家瞎闹腾,自己姓虞的受牵连,可真是十分没趣.
"你那个亲戚认真做事,反而擅自揣摩朕的心思,妄图献媚邀功,这种人,让他回家去吧!"杨广的思维方式,永远不是别人所能理会.处理完宇文述和李旭的纠葛,他就想起了被人欺骗的这个茬.虽然是郡守虞荷心怀善意,但他觉得依然不能原谅.如果所有人都像虞荷这样做,满朝文武岂不全成了溜须拍马之徒?
"今后,无论谁蓄意欺骗朕,全照此论处!"杨广看了看虞世基愕然的表情,信誓旦旦地补充."捕风捉影,无事生非者,也同样论处.所有旨意你们几个先看了,有道理的送上来,没道理的别再拿来烦朕!"
"陛下怎能把挑选奏折的重任交给此人,那不是闭塞视听么?"文刖猛然坐直了身体,试图阻止这个荒唐的命令.看看杨广那疲惫的眼神,他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算了吧,虞世基没那个胆子!"他默默地想,"如果虞世基真的敢胡作非为,咱家也会提醒陛下!"
"是!臣尊旨!"虞世基心中悲喜交加,颤抖着声音答应.透过炭盆中的火光,他看见自己和虞家的运气像炙炭一样兴旺.
注1:关于虞世基的过人记忆力和凭记忆草拟圣旨的记载,见于史书.正因为他的记忆力好,杨广才对其甚为器重.
第四卷
扬州慢
第一章
肱股
(二
下)
杨广的车驾一共在上谷郡停留了五天,等到雪完全停后方才离开.关于皇帝陛下为什么光临这个穷乡僻壤的具体原因,上谷百姓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根据这次皇帝车驾南下途中突然改道的行为演绎出很多传说.传说之一,就是上谷郡守虞荷横政暴敛,被圣明的陛下发觉,所以陛下亲自来上谷处理这个大贪官.支持这个传说的依据是在暴风雪停下来的同时发出的邸报,据上面的文字所云,郡守虞荷因为对皇帝的衣食"供费不给"而被免职,逐回老家,永不岂用.
百姓们总是善良的,在他们心目中,天子往往是正义和圣明的化身.至于那些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所干的坏事都是瞒着皇上的.一旦被皇上察觉,重瞳亲照后,贪官就会得到严惩,他们头上就会恢复朗朗青天.虽然新来的郡守做的任何事情都和前任郡守别无二致,皇帝陛下也没对被暴风雪冻死的人表示过任何怜悯,但大伙宁愿相信传说,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关于皇帝陛下光临上谷郡原因的第二个传说的流传得更广,并且在民间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很多人甚至信誓旦旦的以脑袋作证,他们亲耳听御林军的军爷们说过,皇上陛下到上谷来,是为了看一看忠勇伯大人的出生地.这位令上谷郡百姓提起来人人觉得脸上有光彩的大隋二等忠勇伯是皇帝陛下的爱将,曾经匹马独槊在辽东救下了数十万大军.所以皇帝陛下亲临上谷,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水为大隋培养出一位有功之臣.
"知道独闯辽东的忠勇伯李爷么,那是咱们上谷李家庄人.他们村子就跟我村挨着!"很长一段时间内,去外乡走动的上谷人都会自豪地向对方介绍.
"旭官那孩子啊,从小就有出息.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当年在县学里几十号学生,我就看好他们表兄弟两个!"刘夫子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的谎言导致郡守大人丢了官,兀自在县学里吹嘘.受到传言的影响,第二年开春的时候,来易县县学的报名求学者猛然多了一百余位,虽然上一年是灾年,并且开春后道路上并不太平.
这些发生在背后的故事,旭子全然不晓.他不知道自己留在背后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传说.他也不知道在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拿来教育孩子的偶像.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想当年人家李家旭官跟你这么大的时候…"为人父母者望着满脸泥巴的孩子,总是如是数落.而被数落的孩子不敢顶嘴,心中却把夺走了他们玩耍机会的那个姓李的恶棍想象成了天下最大的流氓,土匪.
旭子总是忙忙碌碌的,从早上忙到天黑.自从在蓟县加入皇帝陛下的随行队伍中后,他就彻底地失去了时间概念.很多时候,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反正一天接一天就在打招呼和拜望同僚的过程中流逝了,下一个早晨起来,他会发现新的一堆请柬,和新的一堆杂事.
在皇帝车驾离开上谷之前,旭子抽了一个下午跑回家看了看.这回,有皇帝车驾驻跸上谷这个借口,他可以堂堂正正地回自己的家.族里人分不清虚职和实缺的区别,见旭子又升了官,并且爵位也从三等伯变成了二等伯,对他更是敬畏.儿时的许多玩伴,也躲躲闪闪地凑到李家老宅前,打上一个招呼,说上几句客套话,从而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敬畏和满足让人感觉很生分,但旭子已经开始习惯了,所以也不太在乎.他在乎的是母亲眼角的皱纹和父亲脸上的微笑.
"你也老大不小了,该寻个媳妇了!"母亲从厨房里端上一大盘冒着油花的炒鸡蛋,一边命令儿子吃,一边唠叨.
"嗯,男人先立业,后成家,你现在的成就应该算立业了,若是看上哪家的女娃,爹找人给你去做媒!"父亲将酒盏重重地放在桌子上,品着火辣辣的幸福滋味,心满意足地建议.
"爹,不急,不急,我还小!还小!"李旭慌不急待地替父亲将酒盏斟平,再用鸡蛋填满母亲面前的饭碗,试图用酒菜来替自己"挡灾".
"还小呢,马上就十八了,前村刘二娃比你小两个生日呢,已经当爹半年了!"母亲用筷子敲了敲碗,佯装出一幅发怒的样子地抱怨.紧接着,她把自己碗里的炒鸡蛋又夹回了儿子碗里.虽然如今家里宽裕,不缺这些东西了.但母亲依然保留着看儿子吃菜的习惯.那是她的记忆,也是她的快乐.
"前些日子你妗的姨母托人来问,她姑姑的表嫂家的二姑娘已经及笈,看能不能亲上加亲.你这次回来如果待的时间长,咱们抽空就去她家走走.她家就在北平
(注1),是博陵老崔家的远支.跟咱们上谷李家算得上门当户对."老李懋又干了一盏酒,高高兴兴地向儿子介绍.博陵崔家是个远近闻名的望族,据说做过宰相的就是十来个,其家子侄即便贫寒落魄,也轻易不与小户通婚.如今崔家的人能辗转找上门来,说明儿子确实有出息,让书香门第的人都另眼相看.
(注2)
"妗的姨母的姑姑的表嫂…家的二姑娘?"旭子一口气没喘上来,差点没让嘴中的鸡蛋给噎死.妗的姨母的姑姑的表嫂家的二姑娘跟自己家是什么亲戚,他实在算不清楚.但小妗那一手提刀,一手拎鸡的形象霍然于眼前出现.如果那双属于人类的温馨眼睛再换成宇文述的狐狸眼,则所有的温馨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雪一样的冰冷.
"慢慢吃,别噎到!"李张氏赶紧起身,用力替儿子捶打."都多大了你,吃饭还噎在嗓子里."她拉起袖子,擦了把李旭额头上憋出的冷汗."不就是去相个亲么,仗你都打过,还怕这!"
"娘,我这回陪着皇上,明天一早就得南下!"李旭怕两位老人误会,赶紧替自己解释.世家大族的旁支,这种婚姻可不是那么好结的.刚刚被蛇咬过一次,在没弄清楚隐藏在这桩婚姻背后的弯弯绕之前,他可不敢轻易去冒险.
"咋,这就走?"老李懋手一哆嗦,半盏酒全部泼到了衣襟上.
"看你!"李张氏顾完了小的又去顾老的,拿抹布挪盘子,手忙脚乱.趁着儿子和丈夫不注意,她扭转身,轻轻擦去眼角的泪.儿子是官场上的人物了,自己不能拖他的后腿.自从他当了队正那一刻起,这个家已经光鲜了许多.作为母亲,她明白自己应该知足.
哪怕每次母子重逢都是聊聊数语后就匆匆而别.哪怕是对着一碗儿子喜欢的吃食空空守望,比起将儿子留在在身边却日渐困扃的生活,她宁愿望着儿子渐渐远去.
"看你,孩子这不是在皇上身边听用么?自古以来,何时忠孝能够两全过!"老李懋拍了拍妻子肩膀,说出了一句与自己身份极其不相称的话.这话是谁人来自己家时,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时说过的?老李懋已经不记得了,但他学会了用这句话来安慰妻子和自己.
"我只是觉得,觉得旭子还没来得及看看族里为他起的忠勇侯府.还没,还没来得及进去住一天!"李张氏手足无措,端起桌上已经没菜的旧盘子,匆匆走向厨房.
"那宅子不是没干呢么?咱们今年冬天先给他烧烧炕,明年开了春儿回来,他不刚好住!"老李懋冲着妻子的背影喊了一句.转过头,给了儿子一个宽厚的笑脸,"别跟你娘学,他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好好为皇上尽忠,等下次回来,咱们一家人搬到新房子里,喝酒,把你舅舅也叫上,喝个够!"
"明年春天,如果朝廷没事,我一定回来!"李旭高举着筷子,手臂突然间有万钧之重.
"先公后私,先国后家!这道理,爹懂!你放心,爹的身子骨还不老,这个家还能撑得住!"老李懋笑了笑,再次举起酒盏往嘴边送,手臂接连哆嗦了好几下,终于一滴未洒地将那盏生活的琼浆全部倒进了嘴里.
"我肯定会回来看你们!"看着强颜装笑的父母双亲,李旭心中也涌起几分伤感.他很后悔上次过家门而不入,又很高兴自己终于踏出了这一步.明天的路上会很累,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风雪、是非、阴谋、谣言将从此与他相伴,每一步可能都是荆棘,稍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走,昂首挺胸地向前走.
因为在他身后,永远站着互相依偎着的父母,头发斑白,皱纹满脸.
注1:隋代北平县,即现在的河北完县.
注2:北魏一朝中,崔氏为相者六人.所以有崔家旁支的人上门提亲,意味着李家渐渐被士族承认.
第四卷
扬州慢
第一章
肱股
(三
上)
从易县向南,皇帝的车驾走得是和李旭北返时同一条官道,但于路边看到的景色却截然不同.官道两侧的饿殍已经被提前得知消息的地方官员早早出动人手丢到了沟壑中,沿途的乞丐流民也被郡兵们强行驱散.再加上一场突然而来的大雪,整个大地上顿时一片白茫茫干净,再也看不见田地里腐烂着尸体,也看不见百姓眼中隐藏的哀怨.
那哀怨如火,早晚会熊熊燃烧起来.李旭好几次梦见那个用身体换饼子的女人,还有那些拿着木棍、菜刀,硬生生挡在自己战马前的暴民.每当从恶梦中醒来,他背上的汗都是湿漉漉的,下体部位偶尔也是一片冰冷.但这个恶梦他却无法告诉任何人,无法让任何人分担这种恐惧.
他没有胆量将沿途的郡县的灾情禀报给皇上知道,他是武官,不能轻言文事.经历过一次众叛亲离的他学会了更谨慎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事实上,即便他有勇气反映民间疾苦,也没办法让皇帝听到.他现在官职是从四品武将,每个月可以上朝六次.迟到或衣冠不整,则要被扣掉一个月的俸禄.但由于对辽东战事的结果过于失望的缘故,杨广已经借天气恶劣的借口取消掉了大部分早朝.从蓟县走到博陵,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旭子只上了两次朝.第一次被皇帝看见,皇帝问了他一句你怎么不在家中好好养伤?他答了一句伤已经养好,愿继续为陛下奔走,然后,就没有了继续跟皇帝说话的机会.第二次上朝发生在十天后,朝中言官们因为他和宇文述之间谁对谁错的问题争执了起来,从早晨一直争吵到下午,把他这个当事人反而晾到了一边上.
在那之后,皇帝陛下就不再给任何人被扣俸禄的机会了.早朝成为虚设,皇帝找各种借口避免出席.即便发生的天大的事情,百官们也需要将奏折交道裴蕴、虞世基等人手上,由两个皇帝陛下的亲信大臣负责根据奏折上面的内容,分为轻、重、缓、急四类,依次转给皇上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旭子即便写了奏折递上去,也要先经过虞世基、裴蕴等人之手.而这种不合体制的奏折注定要被打回来,根本没有让皇帝陛下看到的机会.旭子私下拜访过几个文官,期望他们能为民请命.但那些很热心替他伸张正义的文官们似乎对民间发生饥荒的事情漠不关心,任凭前来迎驾的地方官员信口开河地吹嘘在圣人治下各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在车驾到达博陵的时候,终于,太史令庾质大人实在看不过眼了,入内觐见,请求杨广下旨赈灾.杨广大惊,将各部官员和亲信大臣召集到一起议论了小半日,最后得出了一个"因为叛匪肆虐,所以各地军备粮仓不可轻动的结论",下旨令地方官员自己想办法.
"除了杨玄感这种人之外,家里有粮食吃,谁还当叛匪?"李旭对圣旨的内容甚为不满,但无计可施.这样的朝廷远非他读书时所被人灌输的理想朝廷.在先生的口中,理想的朝廷应该是皇帝勤政爱民,臣子们鞠躬尽瘁,忠心梗梗.而摆在他眼前的事实却远不是那么回事.旭子很失望,找不到任何发泄途径.好在经过了这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已经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心情,才又没有惹出什么麻烦来.
他是一只刚刚走入狼群中的独狼,必须先学会适应,才能分享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四周都是通红的眼睛,如果他真的露出破绽,那些眼睛的主人会毫不犹豫地冲上来给他一口.
博陵是崔氏家族的聚居地,这个家族在北魏一朝曾经出过六个宰相,十四名列侯,所以拥有很多富丽堂皇的宅院.得知御驾经过,崔家人腾出了最好的几处宅院给供皇上驻跸,并进献百壁两双,钱二十万贯以表忠心.杨广非常高兴崔家能如此善解人意,于是在他离开博陵郡之前,崔家又多了一位三等侯,一位三品将军和一位郡守.
"这样升官倒是快!"旭子再次见识到了世家的力量.他已经是升官最快的武人之一了,打了两年多仗,身上负了十几处伤才换了个武牙郎将的虚职.而崔家的人以二十万贯钱的价格,便"买"到了更高的职位.
类似这样令人长见识的事情随处可见.旭子几乎每天都在增加着对大隋官场的了解.以前他与这些上层人物之间隔着一道水晶墙,只能仰望,却无法踏入对方的圈子.如今他一只脚已经踏了进来,为了不再被踢出去,就不应该再对官员们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懵懵懂懂.
一经留神后,旭子大有发现.
先帝在世时,共有十六人担任过仆射或纳言之类的职位,其中七人出身为世家,九人在军中战功赫赫,号称军中勋贵.而本朝十二位曾经和正在行使仆射职权的人当中,出身世家的人竟然高达十个.
先帝设立了开科举士制度,但先帝在位时,科举出身的人没一个能做到三品以上高官.当今圣上喜欢读书人,但如今朝中同时拥有权力和才名虞世基和裴蕴两位大人,也都是江南士族.谁也没有应过科考.
大隋从朝堂到地方,甚至在郡县,即便是户槽、兵槽这样的底层小吏,也很少是科举和行伍出身的.本朝有不成文的规定,凡为吏者,需要家世清白,有地方士绅保荐.而那些地方绅士们保荐的人才,绝对不会是个没有任何背景的草民!
比较一下眼前事实,再想想自己当年于县学苦读时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旭子忍不住想仰天长叹.他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当年徐大眼的志愿是建立自己的家族.这个朝廷简直就是为了世家大族而设立,平民出身的人通常情况下只有膜拜的资格,根本没机会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旭子不知道自己现在算寒门还是士族.他有着士族的官职,爵位,却依旧保持着一双寒门的眼睛.这种不尴不尬的身份令他极其孤单,越是尽力想融入周围环境,,对孤独的体会越深.
御林军的将校中有许多与旭子年龄差不多的少年,他们踌躇满志,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所以,大伙对李旭这些年的经历很是神往.当与旭子有意或无意中在酒宴上相遇后,他们都喜欢哄闹着,要求李旭讲一讲辽东和黎阳城下的故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3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