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校对)第6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3/654

  李颂也知道自己不受欢迎,他心中十分郁闷,不过他对主将刘臻这么放纵也颇为不满,虽然主力已经过境,可以稍微松懈一下,但毕竟现在是战争时期,军令规定得很清楚,战时不得饮酒,这是严重违反军规。
  只是他人微言轻,贸然开口恐怕会反遭不测,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就当什么都没有看见。
  就在宋军认为主力过境,锦州变成了后方之时,一支一万五千余人的辽军却悄悄靠近了锦州。
  这支辽军并非来自辽东,而是来自西面的中京大定府。
  这也难怪,虽然大定府冠以中京之名,但它长久以后一直以鸡肋方式存在,经济重要性远不如东京辽阳府,战略重要性也不如南京燕山府,外联重要性也不如西京大同府,更不用说和真正的都城上京相比了。
  只是辽国需要一个中京,大定府才得以冠名。
  大定府不光是宋军瞧不起它,辽国本身也对它不重视,驻军不到两万,还不是精锐之军,只是契丹后备军,相当于大宋的民兵。
  正因为如此,守锦州的宋军从来都没有把大定府放在心上,虽然锦州的重要性就是扼守东京道和中京道的交汇处,但宋军还是把目光投向辽东,从不浪费一点心思和精力放在大定府身上。
  一万五千人的辽军靠近的是锦州北城门,埋伏在距离城池三百步之外,今天天气不好,乌云密布,遮蔽了星光月色,五十步外就看不见人影。
  一支千余人的辽军奇兵已悄悄靠近了锦州北城,他们穿着宋军的盔甲,只是每个人左臂绑着一根白带。
  当初宋军刚刚占领锦州城时,锦州城内还有一千辽军伏兵,准备和城外的辽军里应外合,当初一千辽军已经在北城们处做了手脚,挖了一条密道,只是没有来得及用上。
  后来的宋军也没有发现这条密道,锦州北城门是瓮城,一般瓮城都有密道从城头下到瓮城内,这条密道是修建在城墙里面,可以从北城头直接下到瓮城内。
  辽军就在这条进入瓮城的密道上做了手脚,向北面的城外拓开了五尺,别小看这五尺,使得密道和城外只隔了一块城砖,而且城砖已经松动。
  这条向外开拓的密道已经被很好的掩盖住了,宋军没有发现,而且宋军也并没有使用瓮城。
  千名辽军士兵贴着城墙疾奔,锦州没有护城河,宋军在外面挖了一条壕沟,但对于带着长木板的辽军而言,这条壕沟毫无意义。
  一千辽军疾奔到北城门旁,两名极为强壮的士兵用铁撬棍一块砖一块砖的试验,他们很快便找到了松动的墙砖,用撬棍慢慢地将墙砖抽出,抽掉五块城砖,眼前出现了一个黑漆漆的大洞,这是一条狭窄的通道,长宽皆为三尺,里面五尺处便是一道伪装的薄墙,取掉这堵薄墙,后面便是城头通往瓮城的狭窄甬道。
  两名士兵爬了进去,一块砖一块砖地向外传递,极为小心谨慎,唯恐薄墙坍塌,惊动了城头上的士兵。
  不多时,一条漆黑的通道出现在辽军面前,这条通道直通城头,高约八尺,但宽只有两尺,十分狭窄。
  两名强悍的辽军士兵率先进入甬道,后面的士兵一个跟着一个,甬道在城头的开口处位于城楼左面,上面盖了一块沉重的木板,木板上有铁环,拉开木板,便可以沿着台阶下去了。
  木板开启了一条缝,城头上很安静,大部分值夜士兵都靠在城墙上睡觉,木板慢慢被掀开,两名强壮的辽军士兵一跃而出,后面辽军士兵纷纷涌出,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直扑熟睡中的宋军士兵,另一路则毫不犹豫地向开启城门的绞盘奔去。
  ……
  当值主将李颂此时正好在南城,因为有可能宋军主力会在夜里从南面过来,所以南城门上必须保证守军随时开启城门。
  忽然,北城面城头传来了喊杀声,李颂一惊,回头向北城门望去,只见北城头上出现了火光。
  他顿时大吃一惊,这种火光大都是通知城外伏兵的信号,他立刻带着马头大喊道:“跟我走!”
  他带着三百名士兵沿着城头向北城头奔去。
  距离北城头还有两百步时,他勒住了缰绳,只见北城门大开,黑压压的军队正从外面汹涌杀入,瓮城门也开了,无数敌军正冲向城门。
  这时,一群士兵从北城头仓惶逃来,李颂又惊又急,一挥枪拦住了这群士兵,厉声喝问道:“北城出了什么事?”
  一名士兵带着哭腔道:“辽军从瓮城甬道内杀出来,足有上千人,弟兄们抵挡不住,城门失守了。”
  李颂顿时心急如焚,他立刻派士兵去通知军营和主将刘臻,他自己则调转马头奔向南城,这时候去北城已经没有意义了,南城旁边就是仓库,里面有五百枚铁火雷,他深知铁火雷的重要性,他必须保住这些铁火雷不能落入辽军手中。
  这时,一万五千辽军已经杀出锦州城内,锦州城内到处火光熊熊,主将刘臻醉酒未醒,军营内的七千士兵仓惶应战,绝大部分都没有披挂盔甲,很多人还光着脚,只有一把刀,被辽军士兵杀得节节败退,伤亡极其惨重,宋军士兵们很快支持不住,彻底溃败了,开始争先恐后向南门奔逃。
  李颂刚打开仓库大门,便接到士兵禀报,“将军,军营主力溃败了,正向南门处逃来。”
  “刘统制呢?”李颂急问道。
  统制军衙已燃起大火,统制生死不知。
  李颂顿时意识到大势已去,铁火雷运不走了,他当机立断下令道:“在火器库里堆放草料,点火!”
  士兵们将几百担干草堆进了火器库,扔入数十支火把,火器库里顿时燃起了熊熊烈火,李颂则带着三百士兵向西门奔去,西门一向是冷门,向南有山脉阻挡,无法南撤,却有一条小路可以向北方撤退。
  黑夜中,锦州城内忽然爆发出一连串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整个城池在动摇,大地在颤抖。
第七百三十四章
急诏南下
  熙和元年十月,范宁离开京城四个月后,锦州城失守,八千守军死伤过半,主将刘臻死在乱军之中,一万五千辽军占领了锦州城。
  与此同时,上将军、征北副帅曹诗率领的十万宋军前军在辽西州以东的大灵河北岸遭遇了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亲自率领的十万辽军精锐骑兵,双方在大灵河北岸展开了殊死大战,宋军最终不敌辽军,大败,辽军趁势追杀,宋军伤亡惨重,堆积尸体甚至使大灵河断流。
  十万大军损失超过了六成,前军主将曹诗收拢三万五千残军向锦州撤退,距离锦州约三十里时,遇到了北逃而来的将领李颂,曹诗才得知锦州已被大定府辽军偷袭得手,断了他南撤的后路,曹诗军队的干粮只够吃四天,正不知所措之时,李颂提议军队可以向大定府撤退。
  辽军主力从大定府前来偷袭锦州,那么大定府此时一定防御空虚。
  曹诗采纳了李颂的建议,率三万五千残军向大定府退去……
  耶律洪基发现耶律乙辛暗中通宋后,便使用了反间之计,责令耶律乙辛编造出上京内乱的谎言,又造出耶律洪基仓惶北撤的假象,成功骗过了大宋,使宋军贪功冒进,以至于惨败。
  就在曹诗大败的同时,从水路北上的大宋水军,也遭遇了三万辽军的伏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辽军,用数千只皮筏子满载两万桶火油,在辽河上火烧宋军战船,四百多艘五千石以上战船被大火围困并彻底烧毁,损失粮食三十万石,草料二十万担,宋军水军死伤七千余人,主将苗顺利无法撤退而自杀殉国,这是宋军水军成立以来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消息传到京城,京城朝野一片哗然,主帅韩绛也主动向朝廷递交了辞职书,愿意承担兵败的全部责任,向朝廷提出了辞职。
  御书房内,几名宰相正在和天子赵顼紧急商议应对之策,王安石见赵顼忧心忡忡,压力极大,便出言安慰他道:“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宋军一战之败,并不代表我们就处于劣势了,我们现在国力依旧占据上风,只要应对得当,还是能扳回局面,占领辽阳府。”
  “一派胡言!”
  旁边富弼终于忍无可忍,起身斥责王安石道:“现在还居然在考虑占领辽阳府,简直就是做梦,现在应该先考虑怎么保住大同府和燕山府,怎么救回被围困在大定府的宋军?”
  王安石心中愤怒,反驳富弼道:“自古以来有哪支军队长胜不败的?兵败一次有什么关系,振作起来再战就是了,兵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被击溃,像富相公这样,败一次就认为大势已去,开始考虑如何自保,这才是懦夫的表现。”
  富弼冷冷道:“谁说没有长胜之军,之前被你进谗言赶走范相公败过一次吗?”
  富弼忽然提到了范宁,顿时御书房内所有人都脸色大变,文彦博急向富弼使眼色,这个时候提范宁,不就是在天子后背插刀吗?
  御书房内顿时鸦雀无声,半晌,赵顼叹息一声道:“范太师临走时给朕提了五个注意事项,第一就是严守锦州,结果就是锦州失守;第二是不能轻敌辽国,结果我们轻敌了辽国,派十万军队轻兵冒进;第三不能依赖水军,结果我们用水军为主力,导致水军惨败;第五不能相信耶律乙辛,我们却轻信了耶律乙辛的情报,中了耶律洪基的反间之计,范太师绝不会和辽军正面决战,他一走,我们就开始和辽军硬战,这场大败不是偶然之败,是我们整个战略决策失误造成,是朕之过也!”
  这是文彦博缓缓道:“陛下不用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知政堂也有责任,主帅韩相公也有责任,但老臣认为,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现在我们应该考虑如何稳住眼前岌岌可危的局面。”
  赵顼一惊,“形势有这么严重?”
  文彦博点点头,“陛下,这次失败并不是像王相公说得那样轻松,而是陛下所说的战略性失败,首先大定府的宋军如果不救就会全军覆灭,而且微臣估计西京大同府很可能保不住了,宋军当务之急是要守住幽州,至于反攻辽阳府,纯属痴人说梦。”
  王安石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却又无法反驳文彦博的话。
  赵顼有点急了,连忙道:“如果坚守幽州,那大定府的宋军怎么办?”
  富弼也道:“问题就在这里,大定府的宋军就像我们的一道出血口,我们必须去救援,可一旦救援,就不可避免和辽军发生激战,我们能不能击败辽军精锐骑兵?如果击败不了对方,那就是我们再次惨败,我们的伤口就会不断撕裂,血不断流,王相公,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富弼又将矛头对准了王安石。
  王安石一时无言以对。
  这时,有宦官在门口高声道:“太皇太后驾到!”
  众人纷纷起身,赵顼这时最害怕见皇祖母,皇祖母到来,必然是向自己问罪,自己该怎么回答?
  他也只得硬着头皮起身迎接曹太后到来。
  曹太后走进御书房,众相一起施礼,她点点头,“原来知政堂诸位相公都在,看来哀家来得正是时候。”
  赵顼连忙请皇祖母坐下,曹太后摆摆手,“哀家申明一点,哀家却不是来干政,只是作为大宋臣民一员,哀家想给官家提一个建议。”
  “皇祖母请说!”
  曹太后看了众相国一眼,淡淡问道:“各位相公都应该知道哀家想提议什么吧!”
  众人脸上露出苦笑,他们当然知道太后想提议什么,只是这个时候提出是否妥当?
  曹太后当然也知道这个时候提出召回范宁,对天子打击太大,会让他颜面无存,但好不容易才出现这次机会,曹太后又怎么可么放过?
  她沉吟一下,对众相道:“各位相公先退下吧!让哀家和官家单独谈一谈。”
  众人纷纷行礼退下了,很快,御书房内只剩下曹太后和赵顼两人,曹太后这才对赵顼道:“如果我建议官家召回范宁,官家会答应吗?”
  赵顼脸色有点难看,半晌道:“皇祖母的懿旨,孙儿当然不敢违抗。”
  “不是懿旨,只是建议!”
  赵顼叹了口气,“若朕这样做了,不知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朕?”
  曹太后淡淡道:“如果不这样做,天下就会夸赞陛下英明神武吗?不会,看这两天的报纸就知道了,可谓民怨沸腾,都在指责陛下赶走了范宁,导致宋军惨败,如果陛下能召回他,天下人只会夸赞陛下虚怀若谷,知错能改。”
  话虽然这样说,但毕竟赵顼的面子有点放不下。
  曹太后又道:“哀家想问问陛下,是大宋的社稷重要,还是陛下的性命重要?”
  “当然是社稷重要,为了保住社稷,朕绝不惜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3/6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