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校对)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654

  曹太后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司马光是曹太后提拔的相国,所以赵顼用让司马光自己辞职的方式去相,也算是给了太后面子。
  但这样还不够,关键是司马光去相,知政堂就少了一个强硬保守派,这不是曹太后愿意看到的结果。
  她可以同意司马光去相,但必须要维持知政堂的平衡,再任命一名新的强硬保守派,这才是曹太后想要的平衡。
  “你去和司马光谈,另外,沈亮之事尽量化小,司马光用祖父去世未丁忧做借口,打击的官员太多了。”
  “孙儿遵命!”
  赵顼稍稍松了口气,皇祖母终于同意司马光去相,其实赵顼并不支持司马光为相,他本人是暗中支持王安石,司马光严重阻碍变法,也让赵顼心中很不满。
  但司马光是皇祖母任命的相国,除了皇祖母外,没有人敢罢他的相。
  赵顼心里明白,若不是司马光和范宁翻脸,皇祖母还真不一定会答应司马光去相。
  次日一早,司马光在朝会中以自己要全力编撰《资治通鉴》为理由向赵顼提出辞想,并推荐他的好友,另一个有名的强硬保守派吕公著接替他的相位。
  天子赵顼接受了司马光的辞呈,并颁布旨意,任命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参知政事。
  当天上午,知政堂进行了教改法表决,王安石、曾公亮、范宁、欧阳修、韩琦投下赞成票,富弼和新任副相吕公著投下反对票。
  知政堂最终以五比二的高票通过了教改法,并报请天子批准实施。
  ……
  中午时分,范宁来到富弼官房,这段时间富弼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参与到教改法中,更没有参与到范宁和司马光的争执反目中。
  但在教改法投票中,他毫不犹豫地投下了反对票,这让范宁意识到了富弼对自己的不满。
  他们需要谈一谈了。
  范宁在门口堵住了富弼,富弼却淡淡笑了笑,“我还有事,有什么话以后再说。”
  说完,他扬长而去,范宁苦笑一声,看来事先没有和富弼沟通,是自己这次犯下的一个大错。
  他也没有离去,让人送来饭菜,他索性就坐在富弼官房的外屋吃了起来。
  半个时辰后,富弼回来了,却见外面桌上堆满碗筷,范宁正坐在桌前喝茶,他颇有点无奈,只得道:“有什么事,你说吧!”
  范宁站起身笑眯眯道:“富相能否和我去一趟太学。”
  富弼点点头,“我最多给你两个时辰!”
  两人各自乘坐马车来到了太学,国子监的官员们听到两位相公到了,慌忙到门口迎接。
  范宁问主官太学的官员道:“现在学生们都在吗?”
  “都在,午休很快就要结束了。”
  “这样吧!我出一份卷子,很简单的两道题,考一考太学生,最多一刻钟时间,你们帮我安排一下。”
  说完,范宁拿出一份题目递给太学官员,太学官员看了看上司,几名上司都点点头,他才匆忙去了。
  众人来到太学的一间休息室坐下,富弼对范宁道:“把你出的题给我看看,如果题目太刁钻,考什么蒸汽机之类的东西,我可不会接受。”
  他当然知道范宁想说服自己,他自己也想知道,学生们将考得如何?
  他接过卷子,上面只有两道题目。
  一、稻、粟、稷、麦、菽再加上玉米,各自亩产多少?
  二、一件木绵布长衫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第六百七十一章
新式弩炮
  第一道题是农,第二道题是工,不过都是常识题,这些内容富弼都很了解。
  富弼把题目递给众人,问道:“这两道题的答案,你们都应该知道吧!谁来说说?”
  一群官员面面相觑,很多人的脸胀得通红,还真没有人答得出来,富弼一怔,“你们都不知道?”
  一名官员举手道:“我知道细麻长衫是怎么做出来,但木绵布真不知道。”
  另一名官员道:“我们家以前种麦子,我知道小麦的亩产量,听父亲说过,大概两百多斤,别的就不知道了。”
  “你自己没下过田?”
  官员摇摇头,“我从五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二十四岁考上科举,农田里的事情,家里都不让我沾手。”
  富弼又问道:“你们中有多少是从乡村里来的?”
  十几名官员一大半都举起手,富弼有点恼火了,“难道你们都和他一样,从来没有碰过农活?”
  众人沉默,算是承认了富弼的结论。
  富弼哼了一声,提笔写下了答案,这两道题的答案他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当过县令,关心农民疾苦,另外他几年前参观过纺织工坊,知道木绵布的纺织流程,有轧绵、拉线,纺纱、织布这些过程,和麻纺织还不太一样。
  木绵布现在虽然非常流行,几乎人人都穿,但怎么纺织出来的,知道的人确实不太多,第二道题答不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第一道题答不上来,那就过份了。
  不多时,几百份卷子收了上来,各种答案都有,但完全答对的,一个都没有,几乎有一半的太学生交了白卷。
  富弼长长叹息一声,“罢了!”
  他摇摇头,转身离开了太学。
  返回的时候,富弼和范宁坐一辆马车上。
  两人坐下,富弼才语重心长道:“之前你办了工学院,这其实已经是朝廷很大的让步了,为什么你还不满足?还要继续在县一级学校分流学生,我都不知该怎么说你,你这一改,动了多少人的利益,你就不怕千千万万地方上的老学究戳你脊梁骨吗?为什么王安石会去找你,把主导权让给你,你啊!还是太年轻了。”
  范宁却笑了笑,“王安石并没有打算把主导权给我,这是我支持他的条件,这件事必须由我来主刀,这关系到大汉民族的千秋万载,我不希望在几百年后,才忽然发现西方夷人已经远远走到我们前面,至于一些腐儒要骂我,就让他们骂去,为一些腐儒的利益牺牲民族的前途,我做不到。”
  “可你已经有了工学院,难道还不够?”
  范宁摇摇头,“工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年轻工匠,他们所学都是如何把器具制作精良,而不是去创造,甚至很多人都不识字,令人遗憾。而我们的士子才是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会把很多工匠的偶然发现记录下来,去研究,把里面的道理彻底搞懂,一代代的积累,总有一天他们会造出自己耕田的机器,一个人就能耕种几百顷田,他们会造出在天上的飞的机器,从京城到吕宋府,一个时辰就到了,会发明天下最强大的火器,从汴梁发射,可以直接炸毁辽国的上京。”
  富弼听得目瞪口呆,“这些会出现吗?”
  “一定会出现,或许我们这一代看不到,但将来一定会出现。”
  富弼长长叹息一声,“你有常人不具备的眼光,或许你是对的,教改法虽然我投了反对票,但它既然一定要实施,那么我也希望它能成功,就像你说的,几百年后,我的子孙也能坐上会飞的机器,在天上遨游。”
  ……
  沸沸扬扬的教改法终于结束了,赵顼也专门找了王安石,所有变法方案都暂时冻结起来,整个朝廷精力都要放在应对辽国的威胁之上。
  赵顼随即下旨,范宁兼任枢密使,全权负责对了辽国的战备事宜。
  时间已经渐渐到了十二月,这天上午,范宁来到火器局视察,火器局位于北城外,两次扩大后占地近千亩,里面包括一座数十丈高的小山丘,很多火器试验都在小山丘内进行。
  事实上,宋朝威力最大的铁火雷一直在鲲州制造,京城火器局没有任何人了解它的构造、配方和制作工艺,这是先帝宋仁宗下了的旨意,他很清楚辽国的情报能力,只要火器在京城制作,辽国很快就会学上手,在辽国的重利诱惑之下,很少有人能抵抗住。
  宋军的各种火器在推出不久后,在辽国也出现了,这就很说明问题,而铁火雷诞生十几年了,辽国却始终造不出来,这就说明了宋仁宗的决策还是很英明。
  范宁今天来火器局是因为军器监弩院发明了一种强力弩炮,能将五十斤的重物弹射到两百步外,这就相当于一架中型的投石机了。
  弩炮最早是用来弹射石块,所以叫石砲,又叫霹雳砲,到宋朝大量使用火器后才改名为火炮,和后世的火炮不是一回事,它只是一种弩炮。
  和投石机相比,弩炮最大的优势就是占地小,射击精准,但弱点也很明显,射程只有百步左右,比起三四百步射程的投石机,它的威力小了很多,而是守城时也不需要精准,加上很多大城城头宽阔,能安装投石机,所以弩炮便渐渐失去了作用。
  但铁火雷问世后,对投射的精度比较高,尤其是大船水战,需要一种射击精度较高的大威力火器,铁火雷也好,火油罐也好,必须要精准投射到对方船上,而且还要远距离投射,弩炮很合适,但它射程太短,所以研究出一款长射程弩炮对战船乃至守城都有重要意义。
  火器局的试验场上,一架体型怪异的弩炮放在草地上,这座弩炮长约一丈,它的原理就是一架大型弩,利用慢慢蓄积的弹力将石弹射出去。
  这座弩炮的特地是两边各有一个铁绞盘,各站三个人一起扳动铁绞盘上弦,这家弩炮改进的秘诀就在于它采用了高弹性的橡胶带取代了原理的丝带,弹射能力大大增加,射程也增加了一倍,普遍在一百五十步到两百步之间。
  一名士兵在射兜内放了一枚五十斤重的铁火雷,这只是一颗过期作废的铁火雷,不用点燃,士兵一扳下面的铜杆,只听‘砰!’一声巨响,铁火雷被射飞出去,精准地击中了一百五十步外的一块大木板。
  周围官员们纷纷向范宁望去,范宁点点头道:“射程确实增大了,但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比如对方木板是一艘船,我击中了它,你们也看见了,它并没有射穿船身,而是掉到海里去了,除非很精准很防水,在落水的瞬间爆炸,气浪和水浪掀翻大船,但你们觉得容易实现吗?”
  弩院的官员显然已有准备,一名官员上前道:“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就是相公说的,尽量在落水前爆炸,爆炸的冲击力依旧能重创对方,但这需要火器局的精密控时,难度较大,另一个方案就是在铁火雷外壳安装锐利的长钉,就像蒺藜刺,使它击中船板时能钉在船板上。”
  范宁回头问道:“有这样的铁火雷吗?”
  一名火器局官员点点头,“有!”
  他立刻派人去取来一枚特殊的铁火雷,上面果然有三根一尺长的铁刺,十分锐利,官员对范宁道:“这叫长钉雷,原本是用来对付城门,可以直接钉在城门上,也可以对付辽国的船只。”
  范宁点点头笑道:“辽国的船只不需要这种长钉雷,普通的铁火雷就能击穿它,我只是考虑到将来海战使用。”
  范宁想了想又对弩院的官员道:“弩炮一般不放在甲板上,而是放在船舱里,我建议在弩炮前面加一根管子,管子伸到船舱外,铁火雷直接通过管子射出去,是否可行?”
  几名官员想了想道:“问题应该不大!”
  “另外还有保障措施,假如弩炮弹射失败,或者弹射失灵,必须有办法迅速将燃烧的铁火雷送到海里去,决不能炸了自己的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6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