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校对)第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654

  朱齐走进来对学生们道:“范相公说得很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北方海岛土著始终是我们的心腹之患,我们成立民兵也是为了防范他们,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的安全,我们必须要积极去面对,去解决这个问题,学习他们语言就是第一步,大家鼓掌,感谢范相公的教诲!”
  教室里顿时掌声如雷,范宁笑着向学生们挥挥手,转身出去了。
  教室外面的一群人正是长老会九人,还有连夜从宋城、越城赶回来的陆敏和张济两名县令。
  众人和范宁见了礼,便来到县学议事大堂坐下,范宁笑道:“我昨天刚来,很多事情都没有调查,也不好发表意见,但感觉很好,北岛生机勃勃,发展迅猛,现在北岛我们只开发了一个小角,还有更加的广袤的土地等着我们去开发,在未来的十几年里,我们至少还要建十座县城,建几百个小镇和村落,我们这一代恐怕是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北岛,下一代估计也看不到,至少一两百年后才会渐渐形成,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那辛苦的还是我们的子孙,我们今天奋斗,就是为了让子孙过得更好一点。”
  九名长老都是年长之人,最年轻的是代表范家的范铁牛和代表朱家的朱孝韫,朱孝韫便是朱齐的父亲,朱元丰三儿子。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北岛除了县官和长老会外,北岛另外还有一个隐形的权力机构,那就是商会。
  商会代表资本,目前被范朱两家控制,明仁、明礼、朱霖是商会的三大掌舵人,范朱两家在大宋的土地、工坊、钱铺、商铺、商行都会逐渐并入商会,商会实际上控制着北岛的经济命脉。
  基本上北岛的各种工坊都是由商会投资兴建。
  大堂里很安静,范铁牛本来就是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朱孝韫已经从儿子口中摸了底,今天范宁是有的放矢,这个时候他也不接口。
  至于朱齐和陆敏、张济三人都是官员,上司说话的时候,没有他们插嘴的余地。
  而其他七个长老都久历世事,他们都很清楚夸赞的背后必然会有批评。
  所以众人保持沉默,等待范宁继续说下去。
  范宁见众人沉默,便点点头继续道:“今天想和大家谈谈办学问题,坦率地说,我很不满意,学生人数太少是一方面,关键是办学的方向完全错了。”
第六百六十六章
发展之道
  范宁提出的教育改制当然获得长老会的一致通过,范宁随即提出自己的建议,蒙学是五到十岁,十岁到十六岁是县学,将来条件许可,再开办一所高等研究院。
  目前吴城、越城和宋城的县学都改成专业技术学习,包括商业、农学、医学、机械、采矿、印刷、冶炼、铸造、造纸、造船、纺织、酿造、建筑、陶瓷等等专业课程,每个县的专业都不一样,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另外每个学生还要学习武艺和语言。
  由商会负责去大宋招募高水平匠人来北岛做教师。
  改革决定一经公布,立刻受到了北岛百姓热烈欢迎,不光是学生踊跃报名,很多成年人也想参加旁听。
  很多本地匠人走上了讲台,像范铁牛虽然学识不多,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农业土专家,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教大家保土施肥,教大家如何耕作除虫等等,深受成年人的欢迎。
  但最火爆的专业是商业和机械,商业是明仁、明礼轮流来上课,而机械主要是蒸汽机强烈吸引学生,由两位跟船的蒸汽机匠人授课,给大家讲授蒸汽机原理和如何制造、维修。
  北岛的教育改革甚至惊动了南岛,高遵甫亲自跑来北岛学习经验,南岛师资不够,甚至不少南岛学生也塞到北岛来求学,这些都是后话。
  范宁又陪祖母呆了几天,祖母杨氏和三叔一家住在一起,她已经八十岁,眼花耳聋,不过身体还不错,偶然还能坐船出去散散心。
  孙子的到来让杨氏极为高兴,她当然更喜欢一对重孙,她趁人不备,把她攒的几十文钱偷偷塞给重孙子范景,嘱咐他去买糖吃,至于重孙女范真儿,则得了一篮子鸡蛋。
  时间过得很快,范宁转眼在北岛呆了近一个月,返回的时间渐渐来临。
  最后几天,范宁带着一对儿女骑马在天南牧场度过,剑梅子师徒当然也和他们在一起,天南牧场在越城县的北面,在北岛西面,北岛的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也就是中部是山地,而四周沿海则分布大片肥沃的平原。
  天南牧场足有两万顷土地,目前养马三千匹,养牛五千头,养羊十五万只,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很快便会迅猛发展起来。
  “景儿,一起来骑马吧!明天一早我们就要出发了,今天好好再骑马玩一玩。”远处范宁向儿子喊道。
  范景今年十二岁,长得很像母亲朱佩,性格十分文静,酷爱读书,平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一辈子住在书库里。
  范景起身道:“爹爹,我大腿痛得厉害,连路都走不了,我就不骑了。”
  范宁身边的范真儿撇撇嘴道:“真没出息,才骑两天马就不行了。”
  “阿真,别这样说你弟弟。”
  范宁也不勉强儿子,笑道:“那就好好休息。”
  他一拉缰绳,带着女儿向远方纵马疾奔而去,范真儿骑术很好,性格奔放,在蓝天白云下,在辽阔的草原放声大笑。
  这时,剑梅子坐到范景身边,笑道:“景儿怎么不跟爹爹去骑马?”
  范景有些不好意思道:“不想和那个疯丫头一起骑马,她会捉弄我。”
  停一下,范景又道:“其实我不喜欢骑马,我喜欢坐船,坐在船窗旁喝茶看书,那才是我的最爱。”
  剑梅子微微笑道:“你知道你父亲为什么带你来这里?”
  范景沉吟一下道:“爹爹给我说过了,将来我会是北岛的王,爹爹希望我能熟悉这里、喜欢这里。”
  “那你喜欢吗?”
  范景点点头,“我喜欢这里的宁静、朴实,仿佛世外桃源,可惜书太少了,下次来,我一定会带满满一船书。”
  剑梅子哑然失笑,“估计将来你当了王,也是不管事的。”
  “爹爹就是这个意思,将来我只是象征性的王者,具体的事情由长老会决定,由州县官员去执行。”
  剑梅子轻轻叹息一声,“你爹爹是个聪明人,很聪明,从小就聪明过人。”
  “大姑,你以后会来北岛吗?”
  “会的,将来我会在北岛建一座女道观,把徒弟们都带来,大姑也很喜欢这里,和你一样,喜欢这里的安静。”
  剑梅子抬头望着天空的蓝天和悠悠白云,一时间,她的思路飞去了遥远的未来。
  ……
  次日一早,范宁一家从越城上了船,南岛的船队到了吴城港,双方汇合后出发,途径越城港,主船便靠港接上了范宁一家。
  二叔范铁戈夫妇以及明仁也乘坐范宁的船一起回去,明仁回去负责招募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老充实师资。
  这次回去,船队几乎都是空船,让明仁颇有点失望,不像从前鲲州,物产丰富,大量金银、粮食、硫磺、木材、马匹带回大宋。
  这天上午,明仁和范宁坐在船窗前饮酒,明仁望着窗外波光浩渺的大海,叹了口气道:“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北岛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就像吕宋的霜糖和木绵,宝州的香料、橡胶,不能卖到大宋去赚钱,没有钱,我们就无法从南大陆购入焦炭,无法从吕宋购入木绵和霜糖,无法从大宋购入日用品,我们人口太多,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
  范宁喝了口酒笑道:“你们商会在大宋应该很赚钱,足以补贴北岛,商业不就是一种很好的赚钱方式吗?”
  明仁摇摇头,“商业太虚了,没有一种特产支撑,心中还是没底。”
  “今天你请我喝酒,应该是另有企图吧!”
  明仁连忙陪笑道:“我们都说,需要你指点迷津呢!大家都不好意思,就让我来开口。”
  范宁微微笑道:“那我就指点你们几条财路。”
  明仁大喜,连忙挺直腰,洗耳恭听。
  “第一条路是烟草,就是我来的时候带的四种植物之一,等它种出来后,我再教你们怎么加工,这是能赚大钱的东西,和茶一样,会成为一种嗜好品,不过最适合种烟草的地方是吕宋,那边气候非常适合,能种出优质烟草,你们要尽量在吕宋买几座大农场,专门种植烟草,运回北岛加工。”
  “没问题,吕宋府的班加岛是我当年用五百匹绸缎向吕宋王购买的,有文书作证,朝廷也认可了,那座岛上的黄金储量很大,吕宋府官员找过我几次,朝廷想把它收回去,那我索性就在吕宋岛置换几座大农场,专门种植烟草。”
  “具体怎么制作,我已经写了一本小册子交给三叔,这个要保密,你回去和三叔具体商量怎么做这件事。”
  明仁点点头,“我明白了。”
  范宁又继续道:“第二个发财的路子就是走金属深加工的路子,比如北岛产优质铁矿,你们就要利用优质铁矿冶炼出天下最好的钢,价格会是普通生铁的十倍,在比如努阿美岛有一种矿储量极大,就是白铜,你们可以采矿回来冶炼成白铜,用它作为货币西方人向西方人购买货物,西方人视它为珍品,比白银还要贵重,你是商人,应该比我想得更深。”
  明仁听得如醉如痴,范宁又笑道:“第三个发财的路子就是机械,千方百计制造出优质的小型化蒸汽机,然后利用它造出耕田的机器,运输的机器,伐木的机器,采煤的机器等等,你们就能卖出高价,这也是赚钱的办法。”
  其实范宁很希望蒸汽火车能够在北岛出现,但他不想参与,而是想让聪明的工匠们自己发明出来。
  范宁想了想,拿一张纸,画了一幅火车的简图,递给明仁,“这就是我想像中的运输机器,利用蒸汽机,但怎么造我不会,你这次回京城,要让朱老爷子把他的蒸汽机研究院搬到北岛来,我会给他说,然后全力研究,把这种蒸汽机运输车造出来。”
  明仁郑重点点头,“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这时,汽笛声响起,‘呜——’努阿美岛到了。
  无数的土著人在岸边挥手欢呼,努阿美岛南面的港城已经开始建造了,一万造城技术娴熟的日本劳工以每月五贯钱的高工钱延长了半年劳工合同,他们将在这里修造一座周长二十里的城池和一座港口。
  范宁笑道:“我们上岛去看看,停留半天后再出发!”
第六百六十七章
拗相上门
  时隔九十三天,范宁终于返回了京城,此时已是十二月初,淮河以北结冰,他们最后一段旅程是乘坐马车回来。
  一家人终于团聚,范真儿和范景都变得又黑又瘦,让他们的母亲心疼万分,晚饭时,一家人集体数落了范宁一顿。
  范宁却满心欢喜,情绪丝毫不受影响,就在半个月前,曹秀给他诞下一子,这是他的第六个孩子,名字早就起好,纪念范宁的父亲,用舟的谐音,起名范周。
  这下范宁有了四个儿子,范景、范楚、范琦、范周,按照范宁的想法,长子范景要去北岛继承王位,次子范楚读书留在大宋为官,范琦走商路,跟随明仁、明礼。
  范周他还没有想好,不过他是曹家的外孙,不出意外,是走军方路线。
  儿子多了,女儿就成了宝贝,吃饭的时候,左边坐一个范灵儿,右边坐一个范真儿,把父亲夹在中间,弄得众人哭笑不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6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