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校对)第5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7/654

  范宁欠身道:“感谢太后对微臣的信任!”
  “不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你是我的嫡亲侄女婿,也算是我的家人,我希望从这层关系,你给姑母一个建议。”
  范宁默默点点头,“我的建议只有一个,太后……要把住一个原则,任何变法,必须要达成广泛共识后才能实施,如果分歧太严重,那宁可不改,那会撕裂朝廷。”
  曹太后暗暗念了两遍,笑道:“好像官家也说过这话,也是你告诉他的?”
  范宁点点头,“这其实我的原则。”
  “这个原则很好,哀家记住了。”
  范宁随即告退,曹太后问道:“你打算什么时候走?”
  “微臣打算十天后离去,租借一支官船队,给北岛和南岛送一些补给。”
  “你走的时候把你老丈人也带上,告诉他,他若真不想回来,我这一次就不勉强了。”
  曹太后所说的范宁老丈人当然是指曹佾,他一直想去海外定居,但曹太后就是不答应,看样子,曹太后终于改变主意了。
  ……
  从曹太后那里出来,范宁又来到紫微殿觐见天子。
  赵顼听说范宁求见,又是欢喜又是惊讶,连忙让宦官带他来到御书房。
  范宁上前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赵顼连忙让宦官抬椅子请他坐下,范宁坐下,赵顼便笑问道:“范相公是几时回来的?”
  “微臣是昨天晚上乘船到京城,今天一早,特地拜见太后,然后向陛下上缴兵符。”
  一名宦官上前,将盘子放在桌上,盘子里是金牌、兵符和天子剑。
  赵顼点点头,“这把天子剑,朕就赐给相公了。”
  “谢陛下信任!”
  赵顼又道:“相公见太后有没有谈到安置西夏百姓之事?”
  “谈到了!”
  范宁态度很坚决道:“微臣坚决反对把西夏百姓安置海外,那会给海外各地留下极大的隐患,西夏迟早会吞掉大宋在海外的一切利益,谁在提这个建议,当弹劾罢免!”
  赵顼一怔,他没想到范宁态度会这么坚决,他点点头,“朕明白了,之前朕就给富相公和文相公说,这件事等范相公来决定,这是他的权力。”
  “陛下,西夏百姓和汉人混居在一起,百年后,党项人将不复存在,这才是正道,把他们放逐海外,那是舍本求末,取祸之道。”
  赵顼明白了范宁的态度,点点头又道:“还有就是裁减冗官,分歧太大,只有虚官们都接受了范相公的方案,以爵位和海外土地换官职,这一点很顺利,但分流职官就不行,朕提出设立乡镇一级官员,也遭到了百官的强烈反对,朕想再听听相国的意见。”
第六百五十九章
准备出海
  范宁沉思片刻道:“陛下,臣想知道,用爵位分流虚官后,冗官问题解决了多少?”
  “大概四成左右!”
  “那已经不少了,如果财政压力不是太大,臣建议这件事从长计议。”
  “此话怎讲?”
  范宁微微笑道:“裁减官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至少需要二十年时间来慢慢解决,但只要把制度建起来,随着时间消逝,官员慢慢就平衡了。”
  赵顼眼前一亮,他听懂范宁的意思了,先不裁减官员,而是建立制度,然后用制度来调节,这就不是损害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是和所有人都有关系。
  “范相公具体说说。”
  “微臣建议实行严格的年龄退仕制度,从三品以上,六十五岁退仕,从三品以下,六十岁退仕,这是用制度来自然淘汰,这是一,其次是试用官的转正制度,微臣知道,有些官员等了二十年都没有转正机会,这样不行,也不公平,必须定一个确定时间,比如五年,所有新官员都必须五年后转正。”
  赵顼点点头,“这两个制度已经有人提出来了,但现在的问题是增大于退,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员只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第三个制度,官员平衡制度,不管科举也好、太学也好,荫官也好,必须有节制,这是吏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年吏部要核算官员增减情况,然后制定名额,不得随意增加官员,只要吏部严格控制,那官员基本上就不会失控。”
  “朕明白了,相公还有没有比较实用的方案?”
  范宁笑道:“倒是有两个办法,可以在短期内解决问题。”
  “相公请说。”
  “一个是加大移民,在海外扩县,比如宝州,现在只有一个县,但那里设十个县都不止,还有南大陆,至少可以设十个府,上百个县。再有一个办法就是提职,把县里的押司和学正提高为从九品,每个县至少有三个押司,他们名义上是吏,但他们的职权很高,又被百姓称为隐官,押司升为从九品,由科举士子在转正前出任,有利于让他深入了解百姓疾苦,学正也是,早就该升为从九品了,这样一来,大量的科举闲官就能安置了。”
  停一下范宁又道:“既然大家都反对在乡镇一级设官衙,那还可以变通一下,设副县丞,也是从九品,每个乡镇派驻一人,不是乡长也不是镇长,而且代表县来管理乡镇,当然这里面肯定会有一些害群之马,关键是怎么巡视监督。”
  赵顼叹息道:“朕被这件事搞得焦头烂额,范相公一来,就给朕打开了思路,设副县丞估计争议会很大,但把押司和学正提拔为从九品,尤其是学正,朕觉得完全可以,还有在海外增县,也是可行之策。”
  范宁又道:“臣今天过来,是想向陛下请百天的假期,臣想以私人名义出海去看一看北岛,另外想向朝廷租借一支船队,望陛下批准。”
  “太后答应了吗?”
  范宁点点头,“太后已经批准了。”
  赵顼默默看了范宁半晌,最终点了点头,“朕准了!”
  ……
  虽然赵顼还是原来的赵顼,但范宁还是感到了一丝生疏,这种生疏并不是来自于赵顼的冷淡,而是来自于他的热情和宽容,甚至说出来‘西夏百姓处置必须由范相公来决定’这种话,这种话从一个皇帝口中说出来,就有点滑稽了,是不是说明自己的权威超过了他,连他赵顼都没法决定?
  当然,赵顼的热情并不一定是虚伪,只是一种补偿,但不管虚伪也好,补偿也好,超过了常理,都让人感到有点别扭。
  或许赵顼掩饰得比较好,但曹太后却是一面镜子,从曹太后身上,范宁渐渐看出了赵顼日渐的强势,看出了曹太后的退让,曹太后早就决定罢免王安石,可现在王安石还好好的,权势日渐增大,在知政堂已排名第三。
  这并不是曹太后改变了主意,而赵顼抗住了曹太后的任免权。
  从变法就看得出来,曹太后之前最恨变法,几年来只通过了一个农田水利法和民兵法,民兵法还是自己说服她,可这一年间,朝廷连续通过太学改制,官制变法,虚官换爵三大变法。
  每一件都让曹太后反感,但她却无能为力,无法阻止,这就是曹太后权力的削弱,这也曹太后肯放兄弟曹佾离去的根本原因,她想建立外戚势力的构想渐渐失败了,她不得不面对现实。
  说到底,太后的权力是君权的旁支,是依附在君权这个主干之上,当主干羸弱时,旁支当然会枝繁叶茂,当主干变得强壮时,旁支也就慢慢黯然下去,如果她依旧强势不让,后果必然是修枝。
  历史上的宋神宗是一个极有抱负之人,一心想做一番事业,他重用王安石,企图以君权来强制改变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端,结果整个大宋都成了他的敌人,他们粗暴的变革方式伤害了所有的人,给了政治对手太多的武器。
  只是宋神宗不懂辩证法,有时候弊端的存在是因为它合理,水太清则无鱼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赵顼还是和历史上的宋神宗一样,年轻、有激情,骨子里还被王安石的激进式变法所吸引。
  但因为有自己存在,赵顼不断被自己敲醒,被自己灌输了大量的温和式改革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潜伏在他脑海里,使赵顼在决定做一件事时,总会犹豫一下,然后便渐渐冷静下来。
  但还不够,范宁绝不会允许自己十几年逐步推行的温和式变革被王安石的激进式改革所打断,他还要釜底抽薪,使王安石的变法失去基础。
  范宁皇宫出来,随即乘坐马车来到了书苑街,他想找二叔范铁戈,但出乎意料是,奇石馆大门紧闭,挂着大锁,上面贴的告示说,家中有事,停业半年,范宁有点奇怪,二叔怎么了?
  一抬头,旁边一间占地不小的铺子上方写着北岛招募处,应该是从奇石馆隔出来的一间铺子,范宁让几名随从等在外面,他信步走了进去。
  铺子有不少人,七八个前来应募出海的百姓,其中好像还有一家人,一个穿着布裙的少妇抱着孩子坐在旁边椅子上,身边挨着个七八岁的男孩,男主人正半身趴在桌上,满脸焦急地询问着什么,旁边几个男子也七嘴八舌,一脸不满。
  桌前坐着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范宁一眼便认出来,是明仁的妻舅,也就是他丈母娘的兄弟,叫做张诚,原在吴县开了一家小店,后来投奔姐夫,当了建筑工头,人倒是很本份,但能力一般,估计是二叔把他借来帮忙,他也正无奈给众人解释什么?
  “出了什么事?”范宁在后面笑眯眯问道。
  张诚一眼看见范宁,吓得腾地站起身,结结巴巴道:“范……范相公,你怎么来了?”
  众人都吓了一跳,纷纷让开一条路,小范相公居然来了。
  范宁笑着摆摆手,“如果大家都想去北岛,以后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大家都请坐下。”
  房间里椅子颇多,众人都各自坐下,刚才那一家也坐在一起。
  “现在遇到了什么困难?”范宁笑着问张诚道。
  “范相公,是这样,今年的最后一趟船队上个月已经走了,下一班要到明年三月,大家都很焦急。”
  “现在才八月底,航运这么早就结束了?”
  张诚无奈地挠挠头,“我也不清楚,老范临走前这样告诉我的。”
  范宁又问道:“我二叔也去北岛了?”
  “嗯!老两口都去了,伙计们也跟着去了,带了几百人一同前往。”
  范宁明白了,他想了想问道:“现在有多少人报名?”
  “大概一百二十人左右,家庭有二十余户,其实大部分都是家庭,现在报名的这几位都是想全家举迁。”
  “能不能联系到所有人?”
  “都可以,最远的,十天内也能赶到京城,好像泉州那边也有一批,大概三四百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7/6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