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校对)第5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0/654

  朱龙他们并不需要喷火,而是火袋不怕水,而且火油能喷出十几丈远,这点很重要。
  在水中游了近一刻钟,他们进入了造船工场的范围,果然不出所料,海面有巡逻船只,他们等巡逻船只去了另一头后,便迅速向岸边游去,利用一艘尚未完工的三千石船只掩护,很快上了岸。
  朱龙低声道:“等一下!”
  众人都停住脚步,只见朱龙接上喷管,迅速奔到三艘尚未完工的三千石大船前,将烈火油喷了上去,事先做好了功课,回来后,就是一把火的事情。
  喷了半袋火油,他才摆手,众人疾速向数百步外的一座大房子奔去。
  造船工场内比较简陋,只有两种房子,一种是几排小房子,估计是军营,另一种是一座巨大的仓库,这才是他们的目标,另外还有一座堆料场,造船的木材和船板堆积如山,就紧靠着仓库,实际上仓库区就是由一座大仓库和一片露天堆料场组成。
  仓库是用青石砌成,房顶是木头,大门紧闭,门口站着十几名士兵,四人摸到后面,两丈高处有通风气窗,可以钻进一个人。
  朱龙低声对其他三人道:“分兵两路,老二老三负责烧堆场木料,我和老四进仓库,现在计时,一炷香后动手。”
  朱虎和朱豹向堆场飞奔而去,朱鹰取出飞爪,向气窗内射去,准确地投入了气窗内,勾住了窗户边缘,他用力拉了拉细绳,回头看了朱龙。
  朱龙点点头,朱鹰一跃而起,拉着细绳迅速向气窗攀去,两三下便攀上气窗口,随即又将猛油火袋吊了上去,朱龙随即隐入黑暗之中,左右手各扣了一把飞刀,他负责接应三个兄弟。
  朱鹰翻入仓库,顿时惊呼一声,他眼前便是上百根巨大的龙骨,就仿佛远古怪兽的脊梁骨,一根根就竖立在气窗两侧,仓库里面还对方各种重要的物资,船帆、桅杆、桐油、绳索、以及其他各州零件,空气中弥漫中一股浓烈的桐油气息。
  朱鹰攀着一根龙骨滑下去,来到堆放桐油的地方,这里堆放着数百桶桐油,桐油属于易燃的危险物品,在大宋造船工场绝对看不到把桐油和其他物资放在一起情况,辽国造船工场的管理还是比较粗糙。
  朱鹰从靴中拔出水刺,狠狠刺向桐油桶,他一连刺了数十只木桶,数十股桐油从木桶中喷出,朱鹰开始四散喷射火油,重点喷射龙骨地区,片刻,他爬上气窗,将朱龙的半袋火油喷了下去,从防水筒中取出一支火折子,迎风一甩,火折子顿时燃烧起来,他将火折子扔了下去。‘轰!’火苗燃烧,开始迅速向四周蔓延。
  他又取出一支火折子,甩燃后,向远处扔去,正好落在一片桐油上,桐油也被点燃了,火势迅猛燃烧。
  朱鹰也不用细绳,直接从气窗跳下,他刚落地,一柄飞刀从身边嗖的射过,身后传来一声惨叫,朱鹰吓了一跳,他才发现身后躺着五名巡哨士兵,每人都是额头插着一柄飞刀。
  朱龙从黑暗中走出来道:“他们发现了细绳,想过来查看,被我干掉了,仓库里怎么样?”
  朱鹰抬头看了看从气窗里冲出的滚滚浓烟,点点头道:“先从龙骨烧起,桐油也被点燃了。”
  这时,外面警钟声大作,只见堆场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驻守造船场的士兵被惊动了。
  朱虎和朱豹飞奔而来,朱龙一挥手,“走!”
  四人迅速向黑暗中奔去,造船工场内乱成一团,仓库区域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与此同时,码头那边也有火光起来了,巡哨船纷纷向码头方向驶去,无形中便给了朱龙四人逃跑的机会。
  朱龙抽出最后四支火折子,扔进了三艘尚未建成的大船中,待火光燃起,四人立刻跳入海中,消失在黑沉沉的海面上。
  两里外,小舢板在海面上等候着四人,很快,四名黑影先后游来,翻上了舢板,舢板随即向港口外海驶去。
  朱龙四人望着冲天的火势,四人都不约而同叹了口气,这场大火给他们在大宋的人生落下一个辉煌的终结,下一步他们将离开大宋,去遥远的干将岛开始新的生活。
  海港外,一艘万石大船正在海面上静静地等候着小船归来。
  ……
  海上远征军的全军覆灭以及造船工场被烧毁,给辽国的水军计划带来的极其沉重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使辽国刚有了一线的水军梦破灭了,这次事件对辽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已在位十四年,数年前刚刚经历了重元之乱,诛杀准备造反的皇叔耶律重元以及其子耶律涅鲁古、驸马萧胡睹等十几名重臣。
  而一直被耶律洪基重用的奸相耶律乙辛以诛杀重元余党为借口,趁机诛杀异己上百人,导致辽国内部大乱,政局不稳。
  但导致辽国衰败的却是耶律洪基挥霍无度,举国礼佛,大修寺院,重赏僧人,以至于国库空虚,朝廷入不敷出,朝廷开始加税,使得民意沸腾,辽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也正是因为财政极度紧张,政局不稳,为了夺取宋朝财富,同时转移国内矛盾,耶律洪基将目光转向了大宋,一方面他撕毁檀渊盟约,强迫大宋增加十倍岁币,另一方面,他集中财力,打造水军,企图夺取大宋海外重要的财源重地鲲州。
  但在最后关头,宋军摧毁了他的船队和造船工场,数十万两银子的造船投入成了泡影。
  恼羞成怒之下,耶律洪基利用船场事件发难,命令大将耶律申赤率三万军队进攻定州,正在定州巡视城防的河北宣抚使韩琦率一万军队赶赴唐县支援,严守唐县县城,双方为争夺唐县爆发了激烈的攻城战。
  宋辽矛盾开始进一步升级。
第五百九十三章
出了难题
  在摧毁辽国造船工场后,范宁率水军返回了莱州,同时命令支援鲲州的泉州水军也返回莱州。
  范宁并没有急于回京城,他用了数天时间来安排一些后续事宜。
  一时论功行赏,朱龙等人在海外的作战已多次立功,这次烧毁造船功劳极大,朱龙累功被封为都指挥使,朱虎四人为指挥使,另外连同两名划船手一起,重赏六人万两白银。
  其次是在莱州招募愿去海外定居的水军退役士兵,之前他已经委托苗顺利替他招募,共募到五百三十人,这些士兵连同他们家眷都愿意去海外定居。
  范宁随即令朱龙四人带着十艘蒸汽机以及五百余名退役水军士兵及其他们的家人前往海外,他们将在泉州接上朱霖在日本招募的一千名少女后,一起前往干将岛。
  送走了船队,范宁随即乘船从济水前往京城。
  这天上午,范宁乘坐的客船抵达了京城,这一次他没有随身护卫,而是两名士兵跟随他进京。
  在金水门码头迎接他归来的是枢密使文彦博,而另一人则是在谏院和应天府的老下属刘楚,刘楚现任正四品枢密承旨,又一次成了范宁下级。
  文彦博上前微微笑道:“恭贺小范相公大败辽国水军,摧毁辽国造船工场,立下奇功!”
  文彦博是枢密院主官,而范宁是同知枢密院,是文彦博副职。
  枢密院的主官有两个,一个是判枢密院事,另一个是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又称为枢密使,目前判枢密院事空缺,所以文彦博便成了枢密院唯一的主官。
  另外还有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和同签书枢密院事,这三个官职则是枢密院副职,目前范宁出任同知枢密院事,狄青出任签书枢密院事,但范宁又挂了参知政事的头衔,实际上就是以同知枢密院事之职,行主官之权,要知道只有枢密院主官才能入知政堂。
  稍微有点复杂,简单说来就是范宁和文彦博的关系就是常务副市长和市长的关系,市长是二把手没错,毕竟文彦博是左相啊!
  “文阁老,河北战况如何了?”
  “辽兵攻不下唐县,已经北撤了,定州百姓大多移民海外,坚壁清野,也没什么损失,但估计辽国不会甘心,先上车,回去再慢慢说吧!”
  范宁跟随文彦博上了马车,马车启动,向朝堂内驶去,知政堂也急于知道海战情况,也没有放范宁回家,直接把他带去大内。
  “文阁老,太后让我进枢密院,不会是想让我去带兵打仗吧!”马车里,范宁忍不住问道。
  按照朝廷规矩,枢密院是文官任正职,武将任副职,当年仁宗皇帝破坏了这个规矩,硬提拔狄青出任正职枢密使,导致百官群情愤怒,一直在揪狄青辫子,这就是狄青后半生混得跟惨的根源,他破坏了朝廷规矩。
  文彦博微微一笑,“首先这是官家坚持的,太后最后才改变了主意,其次你海战打得不错,带兵打仗也没有问题,当年,你祖父范仲淹可是率陕西路军队打过仗的,就连我也在军中呆过,也曾率领数万官兵平息了贝州乱贼,为什么你就不能率军打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知道我以后的具体差遣。”
  文彦博淡淡道:“韩公年事已高,一身都是病,再让他在河北统率军队,有点不合适,韩绛去了陕西路,那河北这边也要去一名参知政事主持大局,知政堂本想让吴充去,但官家不同意,认为吴充是书生,没有打仗经验,他坚持让你去,太后也同意了,你就不要再多想。”
  “这么说,已经决定让我接任河北路宣抚使?”
  文彦博点点头,“已经决定了。”
  范宁沉吟一下道:“我希望能兼管大宋水军。”
  “应该没有问题,你的水军大都督职务暂时不会卸任。”
  范宁苦笑一声道:“本想来朝廷汇报南大陆的经略情况,没想到半路上就被抓了壮丁。”
  文彦博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那也是你所期待的,不是吗?”
  ……
  范宁跟随文彦博进了门下省,刚到知政堂门口,富弼便迎出来笑道:“小范相公来了,当初我顺口一叫,没想到居然成真了,呵呵!欢迎加入知政堂。”
  这时,其他几名参知政事也走出来,欢迎范宁到来。
  “承蒙富公和各位厚爱,范宁经验不足,以后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吴充干笑一声道:“小范相公经验是差了一点,年纪更是让人羡慕,但有太后和官家宠眷,那有什么办法呢?”
  范宁听他说得阴阳怪气,不由眉头一皱,“吴相公这话是什么意思?”
  富弼狠狠瞪了吴充一眼,对范宁笑道:“按理应该给你接风洗尘,偏偏蔡相公病重,不如我请你喝盏茶吧!”
  范宁知道富弼有话要对自己说,便点了点头,“我随意!”
  富弼把范宁请到他的官房,让茶童煎了一壶好茶,他苦笑一声道:“你知道,封你为参知政事,在朝廷内引起多大的风波?就算是以童子试闻名天下的晏相公,也是到四十岁才封参知政事,可你才三十岁就荣升副相国了,朝野各种不平啊!”
  范宁想到了吴充的阴阳怪气,便点点头道:“如果知政堂认为不妥,其实也可以据理力争,否定太后的任命。”
  富弼淡淡笑道:“知政堂六人,韩绛在陕西路,蔡襄病重,实际上只有四人,吴充极力反对,张方平和吴充关系交恶,所以他没有支持吴充,而我和文相公却支持你入相,正是由知政堂的支持,太后的任命才能顺利下达。”
  范宁有些不解,“富相公不是认为我太年轻吗?”
  富弼苦笑一声,“我和文相公都认为你太年轻,任命你为参知政事,给朝廷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但形势比人强,我们也不得不支持你入相。”
  “为什么?”范宁不明白富弼的意思。
  “因为得到太后信任,又被官家坚决支持的人,满朝文武,就只有你一人,贤侄,太后今年应该还政给官家了。”
  范宁这才明白富弼的意思,竟是要让自己当说客,劝说太后放权,范宁摇摇头,曹太后把侄女许配给自己,又提拔自己进知政堂,是要让自己成为她在知政堂的代言人,这么明显的事实,富弼却要自己去劝说太后,这不是与虎谋皮吗?
  不过范宁心里也明白,现在是站队时刻,如果自己旗帜鲜明地站在曹太后一边,将来自己会被清算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0/6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