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超级学霸(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54

  范宁自然和刘康住一间宿舍,他们宿舍正好只有三人,另外两个是吴江学子,有自己的小群,平时不怎么说话。
  下午一般没有正课,主要是练书法,大概三点钟左右就放学了。
  看起来很轻松,可如果真的享受这种轻松,那就别想考什么科举了,连县学都考不上。
  自古以来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所有能考上科举的士子,几乎都是从小刻苦攻读,十年寒窗可不是说说而已。
  小萝莉朱佩下午没来,范宁独自占用一张桌子,顿时舒服了很多,他忽然发现和小萝莉坐一桌倒也不错,可以经常独霸一张桌子。
  申时刚到,放学的钟声敲响了,学生们顿时欢呼起来,纷纷向课堂外奔去,但也有不少学生依旧认真地继续写字,不受放学影响。
  两人走出学堂,刘康笑问道:“你想去哪里?是随便走走,还是有目标?”
  范宁想了想问道:“这附近哪有质库?”
  质库就是当铺,对于宋朝百姓,去质库是件很寻常的事情,家里没用的东西都可以拿去卖掉,也常常会去质库买些二手物品回来使用,非常便利。
  刘康家里开杂货店,更是经常和质库打交道。
  学堂的斜对面就有一家质库,两人走进质库,刘康笑道:“质库一般都是靠信誉吃饭,不会坑人,你不用担心。”
  范宁取出一块白玉递给刘康,“你帮我卖掉它,我在旁边学一学!”
  刘康掂了掂笑道:“这块玉不错,应该可以卖个好价钱。”
  他站在柜台前把玉佩递了进去,“林叔,这块玉可以卖多少钱?”
  “你这个小兔崽子,上次那个铜盆有裂纹的,不值那个钱,叫你爹爹过来。”
  “林叔自己去找他,不关我的事情,帮我看看玉才是正经!”
  里面的掌柜接过玉看了看,“上品羊脂白玉,品相还不错,市价在五贯钱左右,按照规矩,我收四贯钱,你卖不卖?”
  刘康看了看范宁,范宁知道那个员外不会送给自己太昂贵的东西,但太廉价他也拿不出手,这个价格还比较公道。
  他点点头,“要银子!”
  “林叔,就这个价吧!能不能给我银子。”
  里面递出四个小银裸子,范宁接了过来,他没想到质库居然会这么便利。
  两人从质库出来,刘康笑问道:“手中有钱了,下一步你想去哪里?”
  “我想去王状元桥!”
  刘康笑了起来,“我还在想哪天有时间带你去逛逛,那边确实很有趣,运气好还能淘到一些好东西。”
  “你经常去?”
  “当然经常去,跟我走!”
  刘康兴致勃勃带着范宁向王状元桥走去。
  王状元桥位于木堵镇的西北角,离学堂不远,走路半炷香就到了。
  这里其实是太湖地区最大的花石集散市场,各种小摊贩多达数百个,还有一些大店也在经营花石,比如奇石馆,就是这里最大的店铺。
  这里紧靠胥江,有一座专门的码头,一排店铺前的空地上摆放各种体型巨大的太湖石,都价值不菲。
  范宁一眼便看见了周员外所说的奇石馆,在十几家店铺中,它的规模数一数二,不过范宁又发现还有一家小店铺名也叫奇石馆。
  这让他不由再看了看店铺招牌,这才发现‘奇石馆’三个大字上面还有两个小字,‘徐记’,原来店铺全称叫徐记奇石馆。
  这时,从店铺里走出两人,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穿着儒袍,头戴峨冠,长得鹤发童颜,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之气。
  旁边跟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身着青衿深衣,头戴士子巾,身材瘦高,容貌十分英俊。
  后面跟在一个掌柜模样的中年男子,身材矮小,正点头哈腰送他们出来。
  “快看那两人!”
  刘康将范宁拉到一边,指着鹤发童颜的老人道:“那是府学首席教授徐大儒,听说他在我们镇上有家店,估计就是这家奇石馆了。”
  范宁对那少年更感兴趣,又问道:“那个少年是谁?”
  “你居然不认识他?”刘康一脸惊讶。
  范宁一脸茫然,自己为什么要认识他。
  刘康见范宁真不认识,便解释道:“他可是我们延英最优秀的学生,竹林七贤之首,叫做徐绩,比我们大两级,是真正的神童才子。”
  “既然他也姓徐,那旁边老者就是他的祖父吧!”
  “正是,他不光有个学问高深的祖父,他父亲还是朝廷高官。”
  听说是官宦子弟,范宁就想到了那个和自己比对联的礼部侍郎之子,他心中生出一丝反感。
  “算了,我们还是去看石头!”
  范宁又将兴趣转回到太湖石上。
  虽然十几家店铺里卖的都是好东西,但动辄数十两银子,一般人也不会去,对于普通百姓,店铺背后一条长长的小巷才是淘宝胜地。
  这条巷子本来叫做奇才巷,现在已经改名为奇石巷,一条长达一里的巷子里密密麻麻集中了数百家小摊子。
  不光卖太湖石,像雨花石、寿山石、青田石这里都有,但还是以太湖石为主,巷子里格外热闹,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宋朝可不像后世那样信息爆炸,一件物品很容易得到公允价格,这个时代,一件物品的价值往往在于买家是什么人。
  大店之所以叫大店,就在于他们有渠道,能接触到有钱的大客户,东西卖得出高价。
  比如周麟买的双洞破晓,在奇石馆花了三十两银子。
  同样的东西,在小摊贩手中绝对卖不了三十两银子,最多一两贯钱,普通读书人,谁舍得花三十两银子买块石头。
  而大店收购小摊贩手中的石头,也就是一两贯钱的价格,高额利润都被大店赚走了。
  对于周鳞那样的富豪,他们只要精品太湖石,几十两银子对他们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
  宋朝文人对观赏奇石的痴迷已经到了一种病态,一点不亚于对茶的痴迷。
  这里面玩到极致的就是皇帝宋徽宗,为了攫取江南奇石,他不惜开征花石纲,多少富贵人家因此倾家荡产,将富庶的江南糟蹋得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方腊造反。
  范宁昨天和前天又去找了周员外,周麟给他讲了一些品石辨玉的基本入门方法。
  周麟同时也答应他,如果范宁能拿出像七星望月那样的精品,他会给一个好价格。
  这个价格当然是收藏价,不是奇石馆的收购市价,更不是小摊贩的价格。
  范宁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在小摊上淘到一两件精品,然后用收藏价卖给周鳞,就算周麟不要,也可以介绍给圈子里的其他友人。
  当然,周麟的眼光很高,想赚他的钱并不容易,只有真正的精品他才看得上眼,这种精品却又是可遇而不可求。
  “范宁,那块石头不错,你看,外形很像骆驼!”刘康指着一个小摊上的太湖石低声道。
  范宁笑了起来,一块太湖石好不好,可不是光看外形,还要看内在的纹路,外形瘦皱奇峻,玲珑剔透,最好内在孔洞相连才是精品。
  好在宋朝造假才刚刚开始,不算很严重,到明朝后才开始大规模造假,形成了产业。
  再向后,真正亿万年形成的太湖石已经没有了,几乎都是人造太湖石,太湖石才跌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以至于随便某个公园,都能看到几块。
  范宁走上前,摊主是个很精明的老者,他连忙笑道:“小官人看看这个骆驼,品相好啊!昨天才从太湖里捞出来。”
  范宁拾起骆驼看了看,是太湖石不错,但有点粗陋,品相很一般,属于下品。
  他摇摇头,又去下一家。
  “范宁,我觉得不错啊!你怎么觉得不好?”
  “有个前辈告诉我,看太湖石就像看人一样,要精致、要有美感,刚才那块石头虽然像骆驼,但你不觉得有点粗笨吗?”
  刘康挠挠头,明明很好的一块骆驼石,哪里粗笨了?
  范宁没有再解释,这种美感其实是一种阅历,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只有美好的东西看得多了,才能体悟出来。
  范宁不知看了多少名画,多少雕塑,多少摄影、多少设计,美感在他心中才有了厚实的沉淀。
  走了好几个摊,范宁始终找不到那种让他眼前一亮的太湖石。
  这时,前面不远处忽然传来一阵争吵声,“我去奇石馆问过了,你这块石头是假的,把钱还给我!”
  周围人纷纷赶过去看热闹,范宁和刘康也顺着人群走了过去。
  争吵的是一位个头矮小的书生,头戴平巾,身着一件宽身细麻襕衫,手中拿着一块太湖石。
  范宁眼睛忽然盯住了书生手中的太湖石,书生手中的太湖石竟然是一只圆柱体,上面布满了菠萝格一样的小孔,看起来就像一只精雕镂空的笔筒。
  范宁在周员外府中前后观赏了一百多块微型太湖石,还没见过这种形状的太湖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5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