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天下(校对)第7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2/885

  “我觉得还给费家比较好,这件事最好我什么都不知道。”
  “多谢殿下体谅微臣的苦衷。”
  贾诩很清楚,如果汉王真的收下,自己就要得罪费观了,汉王知道了这件事,然后自己把明珠还给费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刘璟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来到窗前负手望着窗外,当初在建业,虞翻就直言不讳指出汉国多相制度的不足,五相国任职时间太长,影响了其他官员的机会,其次自己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
  若论才干,费观远不如马良,董和也比不上他儿子董允,甚至徐庶也不如庞统,所以当合肥战役结束后,他便开始考虑制度变革。
  经历汉末衰败,三公九卿制的弊端显露无疑,曹操也开始着手改革,历史上的三省六部制就是对汉朝灭亡的反思,在魏晋时代渐渐形成,最后成熟于隋唐。
  而刘璟也希望能使权力互相制衡,用中书相权制衡君权,用门下侍中制衡尚书六部,用御史监察制衡百官。
  在平定河西之乱后,他正式着手改革,换相国已是必然,甚至他还没有考虑好如何换相,各种私下的活动就开始了。
  “殿下,老臣有个建议,不知殿下是否愿听?”
  刘璟转身笑道:“贾公是我的幕僚,我怎会不听幕僚的建议,贾公请说。”
  “殿下,老臣理解殿下励精图治之心,也完全支持殿下的换相的想法,但老臣认为,多相制是殿下和百官们妥协的产物,有利于激励百官们的进取精神,也有利于汉国夺取天下,所以老臣建议,不管怎么改变,多相制之本不能变,最好是进行完善,否则会让汉国的社稷不稳。”
  贾诩一番苦劝让刘璟连连点头,刘璟笑道:“我不会废除多相制,我也不会激进改变,正如贾公所言,我尽量完善多相制,当然,也不会因为费观送重礼给贾公,我就对他严加惩处,这点心胸我还是有,不过……费观在一些根本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也影响到他的前途,我不是指送礼之事。”
  贾诩低声道:“老臣知道,殿下指的是费家在巴蜀占有土地问题。”
  “正是如此,所谓不破不立,这么多年来封地赏赐制度一直没有实施,根本原因就是蜀中官员不肯放弃他们在巴蜀的土地,而费家就带了一个最坏的头,居然占有一万顷土地,我这个汉王才只有一千顷封地,他费观想做什么?
  如果是祖传土地也就罢了,偏偏他们的土地大多是刘璋所赐,难道让我来承担刘璋胡封乱赏的后果吗?”
  贾诩这才明白刘璟想动费观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费观在土地问题上触动了刘璟的根本原则,什么能力不足之类都只是其次。
  “可殿下不是打算重用费祎吗?”贾诩还是有些不解地问道。
  “我让费祎做中书丞是因为他有足够的才华,但并不代表费祎就能入相,以后想成为相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获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资格,只有获得这个资格,才能入相,费家土地不除,就休想再入相。”
  ……
  贾诩心事重重的乘马车离开了汉王府,今天和汉王殿下的一番谈话使他明白了刘璟的原则底线,刘璟绝不会容忍任何人拥有巨量土地,他确实也能理解,汉王朝最后几近要走向灭亡,根本原因就是皇亲国戚以及豪强大族兼并了太多的土地,致使汉王朝绝大部分自耕农消亡,成为了豪强大族的附庸。
  刘璟显然吸取了汉王朝衰亡的惨痛教训,现在只是因为他还没有统一天下,他还需要和费家这种地方豪族妥协,一旦夺取天下,坐稳江山,恐怕就是他算总帐的时候了,以刘璟的铁腕和意志,不知会有多少豪族家破人亡。
  贾诩暗暗叹口气,他明白刘璟为何告诉自己那么多事情,尤其是费家之事,就是希望自己替他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让费家放弃万顷良田谈何容易,自己又该怎么劝说费观呢?
  ……
  次日下午,贾诩仿佛闲庭散步一般,不慌不忙来踱步到东市,东市位于东城门外,是和西市并立的大市场,占地足有数千顷,西市面对西域,而东市则主要面对汉国。
  东市和西市一样繁华,而且货物种类更加丰富,粮食、茶叶、牛羊牲畜、珠宝、瓷器、丝绸、布匹、铜器、铁器等等各种大宗物资及奢侈昂贵品皆应有尽有,很多西域胡商都是在西市卖出货物,而跑到东市来采购货物,主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
  在东市最西面的一条街便是卖珠宝首饰的集中地,集中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珠宝首饰店,一栋占地十亩的大店便是长安最大的珠宝店百宝斋,也就是费家的产业。
  贾诩负手走上了台阶,进入店堂,门口接待的两名伙计见他长得又黑又瘦,年纪又老,而且穿着细麻青布长袍,头戴洗得发白的平巾,两名伙计顿时有了轻视之意,来百宝斋的客人非富即贵,这个穷老头来做什么?
  他们对望一眼,其中一名伙计上前干笑道:“这位老丈,你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贾诩看了他一眼,眯眼问道:“那你说我该去哪里?”
  “路口有家丰隆首饰店,我觉得那才是老丈要去之处。”
  丰隆首饰店只卖一些银铜首饰,价格十分便宜,是针对长安的底层民众,这明显是讥讽贾诩贫穷不知身份,贾诩久历人世,对这种势利眼看得太多,他也不着恼,依旧笑眯眯道:“我是来找你们冯大掌柜,他在吗?”
  两名伙计吓一跳,小心翼翼问道:“老丈莫非是我家大掌柜亲戚?”
  “我不是他什么亲戚,我是来还他一样东西,如果两位愿代劳,我给你们也行。”
  贾诩取出玉盒,递给一名伙计,“我就不进去,省得你们赶我去丰隆首饰店。”
  两名伙计都识货之人,虽然不知玉盒内装着什么,但仅看这只玉盒晶莹细润,显然是用上好青玉雕成,他们吓一跳,连忙拦住贾诩,“老丈请留步,这种贵重之物,最好还交给大掌柜,我们不敢接手。”
  一名伙计飞奔进去,片刻,百宝斋的大掌柜冯逸匆匆赶来,他却是见多识广之人,虽然他不认识贾诩,但他认出了贾诩手上的玉盒,正是他昨天中午送给贾玑之物,里面是五十颗价值千金的明珠,他立刻猜到了这老者是谁。
  连忙上前行礼,“莫非老先生就是贾阁老?”
  贾诩点点头,“老朽正是贾诩!”
  两名伙计吓得差点晕过去,这老头竟然是汉国元老贾诩,是连汉王就要敬重之人,两名伙计连打自己嘴巴,苦苦哀求,“我们有眼无珠,恳求阁老饶恕我们无礼。”
  贾诩淡淡笑道:“我这么老了,当然不会把这种小事放在心上,不过我好心提醒你们一句,陶王妃也是穿布裙,戴银钗,你们可别把她也赶去丰隆首饰店。”
  两名伙计吓得吓得脸色惨白,冯大掌柜狠狠瞪了他们一眼,又对贾诩躬身陪笑道:“请贾阁老进内堂稍坐,容我解释一下这玉盒的缘由。”
  贾诩当然是有事而来,便点点头笑道:“也好,我听说你们这里茶不错,就打扰大掌柜了。”
第1005章
权利不容
  冯大掌柜是奉家主费观之令,给贾玑送去了明珠,虽然他并不知道家主让自己送明珠的用意,但他却知道,贾诩亲自来还明珠,自己绝不能一收了事,这件事必须要尽量通报家主。
  他一面用好茶好点心招待贾诩,一面紧急派人去通知家主,正好今天是休日,费观不在未央宫,而是在自己府中,他得到贾诩在珠宝店的消息,急急赶来珠宝店。
  自从刘璟颁布了调整官署的命令后,费观便开始担心起来,庞统、法正、杜畿跻身权力中枢,这是不是意外着要调整相国了,而且董允和侄子费祎被提升为中书左右丞,这很可能就意味着他与董允要下位。
  费观心中着急起来,他当然不想失去相国之位,相国的权力就像甜蜜的毒药,令他欲罢不能,为了保住相国,他不惜走贾诩的路子,希望贾诩能替自己美言几句,他知道贾诩在汉王心中的分量,一般贾诩提出的建议,汉王都会接受。
  但贾诩居然来到他的珠宝店,送还了明珠,费观心中便感觉有些不妙了,他从后门下了马车,几乎一路小跑进了内堂。
  只见贾诩正独自一人坐在堂上饮茶,费观连忙走上内堂拱手笑道:“让贾公久等了。”
  贾诩当然不会把玉盒还给掌柜,而是想还给费家之人,但他却没想到费观会亲自过来,让他着实有点轻视,费观作为一国之相,居然出入自己家族的产业商铺,这可和他的身份不符。
  其实不仅是贾诩,朝中很多人都不太瞧得起费观,他在五相国中能力最弱,口碑也最差,就因为他的姑母是刘璋的母亲,费家就由此飞黄腾达,成为蜀中第一名门豪族,费观也自然成为仅次于别驾张松的益州治中。
  刘璟夺取益州,为了平衡益州官场派系,便让费观做了尚书,完全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仅费观做了尚书,他的弟弟费诗出任犍为郡太守,侄子费祎更是升为中书丞,成为了汉国官场的第一家族。
  不过费诗和费祎倒有很才华,而这个费观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贾诩也不露声色,起身回一礼笑道:“费尚书只要让子侄来一趟就行了,何必自己亲自前来,贾诩担当不起。”
  “贾公在这里,我怎敢不来!”
  费观连忙令旁边侍女换茶,他请贾诩坐下,目光落在桌上的玉盒,表情有些尴尬,不过他反应还算快,连忙道:“可能是我的掌柜没有对令郎说清楚,这是晚辈听说贾公要过七十大寿,特地送给贾公的寿礼,贾公何必见外?”
  “呵呵!老朽要到十月才过古稀之寿,现在才五月,费尚书也未免太性急了。”
  “哪里!哪里!就怕到时送寿礼的人太多,晚辈排不上号了,所以提前送来。”
  费观又将玉盒推给贾诩,“这是晚辈的一点心意,请贾公务必收下。”
  费观口口声声称晚辈,让贾诩心中着实不太舒服,只是他尽量不计较,贾诩又笑道:“既然是寿礼,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贾诩是一个极为圆滑之人,他不想因此事得罪费家,不管费家靠什么上位,但现在费家确实势力很大,他为了子孙着想,也不愿给家族竖一个强敌。
  费观见贾诩收下了,心中暗喜,他便抓住这个机会试探道:“最近贾公可曾见过殿下?”
  “我久不问政事,只是上次合肥之战时见过一次殿下,后来便再没有见了,费尚书有什么事吗?”
  费观忧心忡忡道:“殿下最近在改革权力构架,涉及很多人,长安官场不平静啊!”
  “老朽昨天也听犬子说了,令侄被升为中书丞,恭喜费尚书。”
  费观苦笑一声说:“有所得必有所失,殿下岂能让两个费家人位居高位,恐怕我要被罢相了。”
  “费尚书言重了,罢相可是因事贬黜之意,难道费尚书做了什么不当之事?”
  费观沉默了,过了良久方道:“恕我冒昧,贾公的家族现在还有多少土地?”
  贾诩见他也并不傻,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便有心提醒他,贾诩笑道:“我原本有千顷土地,一部分是董卓和李催所赐,后来在南阳又得了数百顷,南阳土地我交给了曹丞相,结果他又赐还给我,不过所有土地我都交给了殿下,我手中现在只有不到十顷良田,这是我的祖产。”
  “我听说当年蒯越将家族的数千顷土地交给汉王殿下,殿下却不肯接受,这是为何?”
  贾诩呵呵一笑,“蒯家的事情我很清楚,其实是我给殿下的建议,因为蒯越想通过交还土地,重新获得殿下重用,但殿下确实已不想再用他。
  不过殿下却准备启用蒯祺,所以殿下听从我的建议,不接受蒯越上缴土地,可一年后,他却接受了蒯祺交还的数千顷良田,结果蒯祺便出任南郡太守,而且后来蒯越病逝,殿下也有点后悔,还哭了一场,他常常对我说,他欠蒯越很大的恩情,我估计蒯家将来会有很大的前途。”
  “那蔡家呢?听说他们家族在襄阳还有两千顷土地……”
  不等费观说完,贾诩便摆了摆手,“关于荆州当年的四大家族,如果费尚书愿意听,我倒可以理一理,这件事前前后后我都参与,非常清楚。”
  费观连忙拱手道:“晚辈愿洗耳恭听!”
  “蔡、蒯、庞、黄,当年荆州的四大家族,黄祖早灭,江夏数千顷土地被汉王分赏给了有功将士,蒯家我刚才已说了,就不再多说,反正蒯家现在手中的土地已不到五十顷,都是祖产,庞家原来也有上千顷土地,但庞统和庞山民在前年全部上缴,这些土地都分给了佃农,襄阳由此多了上千户自耕农,现在我们说一说蔡家。”
  贾诩喝了一口茶,不慌不忙道:“蔡家比较复杂,也比较典型,他们原本拥有上万顷土地,号称荆州第一世家,虽然蔡瑁投降了曹操,但对蔡家影响并不大,蔡琰甚至还出任了襄阳太守,不过他出任襄阳太守的前提是蔡家交出了一半的土地,后来殿下为了增加自耕农,几次上门去拜访蔡家,蔡家最终只肯交出一千顷土地,令汉王殿下大怒,后来在第一次确定五尚书之时,原本定的不是蒋琬,而是蔡琰,这也是荆州系官员的集体举荐,毕竟蒋琬资历不足,不能为荆州争取利益,但你知道为什么最后不是蔡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2/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