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天下(校对)第6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5/885

  陆俊顿时明白了孙瑜的忧心所在,他担心敌不过孙贲,可投降又不甘心,所以他才左右为难,陆俊微微一笑道:“孙将军就明说吧!需要陆家做什么?”
  孙瑜嘴唇动了动,低声道:“我得到了最新消息,陆逊被交州军交给了刘璟,能不能请陆家联系陆逊,请汉军进入江东,从西面支援我们。”
  陆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孙瑜是希望得到汉军的支持,陆立是汉王妃姑父,陆逊又身在汉军,孙瑜此时焦头烂额,想得到刘璟的支持,只能请陆家帮忙,这让他心中蓦地一松,他缓缓摇头又道:“陆逊只是被交州军交给了汉军,他未必会投降刘璟,只是身陷汉军而已,恐怕陆家帮不了这个忙。”
  “这个我知道,但陆家和汉王妃有姻亲关系,就冲这一点,刘璟也会善待陆逊,况且陆立不也回来了吗?家主就不要太自谦了。”
  孙瑜认定陆家和刘璟暗中有往来,不管陆逊有没有投降刘璟,但刘璟一定会给陆家的面子。
  陆俊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也愿意牵这根线,陆俊想了想道:“就怕时间上来不及。”
  孙瑜见陆俊松了口,心中暗喜,他知道孙贲是得到了曹操的支持,如果自己能得到刘璟支持,那么他也有胜算了,他相信刘璟愿意帮助自己,关键是要找一个可靠的中间人,陆家无疑最适合。
  孙瑜连忙道:“可以用鸽信联系,再说孙贲需要训练士兵,一时不会大举北上,而且我们也能抵挡孙贲军队一阵子,时间上应该来得及,关键是此事事关重大,希望家主能够保密,除你我之外,不能让第三人知晓。”
  陆俊点了点头,“我可以尽力一试,但不能保证,不过请孙将军放心,我是知道分寸之人,此事绝对保密!”
  ……
  孙权的船队已经过了濡须口,数百艘大船正浩浩荡荡返回建业,此时孙权心急如焚,他得到了情报,曹操屯兵八万在濡须口,虎视江东,而建业只有两万军队,如果孙贲在会稽郡造反,引曹军入江东,里应外合,江东的孙氏基业就完了。
  船舱内,孙权背着手来回踱步,桌上放着一份情报,是南岸芜湖的情报点送来的鸽信,江东各地发生了暴乱,官衙被毁,县令被杀,虽然还没有孙贲的消息,但孙权知道,现在就是孙贲造反的良机,还有吴郡孙瑜,他们也会趁机发难。
  现在江东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他该怎么办?孙权心乱如麻,想不到任何解决的办法。
  这时,船舱外传来张昭的声音,“吴侯,老臣求见!”
  孙权连忙开了门,一把抓住张昭手腕,将他拉了进来,又将情报递给他,用一种哀求的语气道:“子布,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张昭打开情报看了看,他也暗暗吃了一惊,形势居然这么混乱了,不过张昭毕竟经验丰富,他很冷静,没有慌乱,他便对孙权道:“吴侯的当务之急是要冷静下来,着急于事无补,反而会自乱阵脚,有机会也会把握不住。”
  张昭的话俨如一盆冰水迎头泼下,孙权深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军师说得不错,我是该冷静下来。”
  张昭走到沙盘前,凝视着沙盘,他指了指濡须口道:“曹操就驻兵在这里,我们一个时辰前刚刚经过,却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我就有点想不通,曹操为何不趁我们回来之前,勾结孙贲攻打建业,里外夹击,便可一举灭了江东,为何他迟迟不动手?”
  孙权也冷静下来,张昭的话让他也感到奇怪,是啊!明明有机会灭了江东,为何曹操不抓住?他沉吟一下道:“难道曹操是想等我们军队回到江东,一鼓作气,将我们全歼,再占领江东吗?”
  张昭摇了摇头道:“刚开始我也是这样考虑,但我觉得不是这个原因,我想真正的原因是曹操忌惮刘璟,才没有抢先动手。”
  “刘璟吗?”孙权眉头皱成一团,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又感觉似乎哪里有点不靠谱。
  张昭用木杆指了指长江,缓缓道:“我们现在在大江之上,对荆州的情报不明,但曹操在陆地,他应该及时获得荆州情报,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或许刘璟已经击溃了交州军,现在汉军主力战船也正前往江东的途中,所以曹操投鼠忌器,不敢对江东轻举妄动,毕竟汉军牵涉进来,局势就变复杂了,曹军就很可能吞得了江东,却咽不下去,最后白白给刘璟做了嫁衣,曹操一定是忌惮这一点,所以才按兵不动。”
  孙权点了点头,张昭的最后一句话说到根本上了,曹操不是不想吞并江东,而是他不想白白给刘璟做了嫁衣,想到这,孙权心中顿时燃起一线希望,急忙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或许还有希望。”
  张昭微微一笑说:“这就是我想劝吴侯的话,如果曹操和刘璟谁也吞不掉江东,那么他们宁可江东维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绝不会一家独大,我想应该是一种分裂状态,至于是两家对峙,还是三家分吴,我不好说,但至少我们还有重新统一江东的希望。”
  孙权稍稍松了一口气,但他心中又变得沉重起来,就算是江东分裂,他也难以接受,他有何面目再去见父兄?孙权长叹一声道:“我真的无能,没有能继承父兄的基业,以导致了今天的局面,父亲在天之灵也不会饶我!”
  张昭连忙劝说孙权,“吴侯不必自责,这是因为有了刘璟,才使江东失去了西扩的机会,几次西扩失败,最终导致今天的被动,不仅是吴侯,曹操何尝不是如此,刘璟的强势北上,曹军日渐衰败,当年战胜袁本初的强盛曹军到哪里去了?”
  两人的心情都沉重起来,谁也不想说话,就在这时,船舱外面有人大喊道:“吴侯,有一艘小船到来,好像是曹军的船只,上面插着曹军战旗。”
  孙权一怔,这是怎么回事?张昭却冷冷道:“曹操这是要给吴侯挖陷阱了。”
  ……
  不多时,一艘五百石的小船靠近了孙权坐船,船上一名文士拱手道:“在下刘晔,是曹丞相帐下主簿,奉曹丞相之命,前来面见吴侯,有要事相商。”
  早已士兵去禀报孙权,片刻士兵回来,抛下了一条软梯,“吴侯请刘先生上船!”
第760章
江东风云(四)
  两名侍卫将刘晔领到了孙权的船舱前,一名侍卫禀报道:“启禀吴侯,曹丞相使者到来!”
  “请进!”船舱里传来孙权的声音。
  侍卫回头向刘晔一摆手,“先生请吧!”
  刘晔略略整理一下被江风吹乱的衣冠,快步走进了船舱,只见船舱内有两人,一人正是吴侯孙权,而另一人须发皆白,是名年长的老者,身着峨冠儒袍,容貌清矍,刘晔顿时想起他是谁了,十几年前他曾在徐州见过,江东的二号人物张昭。
  刘晔连忙上前施礼,“曹丞相帐下主簿刘晔参见吴侯,参见张军师。”
  “原来是刘主簿,多年未见了,别来无恙乎?”
  “多谢吴侯关心,刘晔很好,这次奉曹丞相之令,有要事和吴侯商议。”
  “请坐吧!”
  刘晔和张昭点点头,三人坐了下来,孙权又命侍卫上茶,笑问道:“曹丞相可有信件?”
  刘晔摇了摇头,“很抱歉,只有口信,由刘晔转述。”
  “主簿请说吧!我洗耳恭听。”
  刘晔喝了一口热茶,这才不慌不忙道:“曹丞相希望吴侯能看清局势,做出明智的决定,不要一错再错,以致三世基业毁于一旦。”
  孙权沉默了,这哪里是商议,分明就是威胁,旁边张昭冷笑一声说:“这话太空洞了,让人无法理解,刘主簿能否详解?”
  刘晔微微一笑,又继续道:“眼前的局势我想吴侯应该很清楚,江东已经三分,会稽孙贲宣告自立,吴郡孙绍也是自立在即,吴侯实际控制地只有丹阳、庐江和毗陵三郡,连豫章郡和鄱阳郡也被汉军占领,这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吴侯再不采取行动,恐怕最后的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曹丞相不希望局势发展到那一步。”
  “那曹丞相希望我采取什么行动呢?”孙权冷冷问道。
  “很简单,曹丞相希望吴侯归降朝廷,和曹军共进退。”
  孙权这才明白曹操的企图,原来是让自己投降,看来他确实是忌惮刘璟,不敢轻易动兵,孙权淡淡一笑道:“我现在不就是朝廷一员吗?天子亲封为吴侯,我每年也派使者去朝中进贡纳土,曹丞相还要我怎么归降呢?”
  “曹丞相是希望吴侯送长子去邺都读书,我们会善加照顾,另外曹丞相还希望和吴侯见一面,双方建立盟约,曹丞相愿意出兵助吴侯夺回豫章郡和鄱阳郡。”
  刘晔的意思很明确了,质子结盟,孙权半响才叹一口气道:“请给我时间考虑一下吧!”
  刘晔点点头,“可以,我们就以三天为限,若三天内没有吴侯的答复,那就视同吴侯拒绝,我先告辞了。”
  孙权感到很疲惫,对张昭道:“子布替我送刘主簿下船,我就不送了。”
  张昭笑着一摆手,“刘主簿请吧!”
  片刻,张昭送走了刘晔,返回孙权船舱,只见孙权负手站在船窗前,凝视着江面不语,神情十分凝重,张昭知道孙权的压力极大,他笑着走进船舱道:“刘晔到来其实也不是坏事,至少泄露了曹操忌惮刘璟的事实,若非如此,曹操会给吴侯一个投降的机会吗?”
  孙权摇了摇头,“我绝不会质子去邺都。”
  “微臣也不赞同,更不赞同和曹操结盟,这就是曹操的恶毒之计,先断绝我们和刘璟的盟约,双方以兵戎相见。”
  孙权低低叹了口气,“可是我们和刘璟又还有什么盟约呢?他布下荆南圈套让我钻入,又占领了我的豫章和鄱阳,他和曹操又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心狠手辣。”
  “可至少我们面子没有撕破,吴侯质问他为何占领豫章和鄱阳,置盟约于何地?我想他会给吴侯一个说法,微臣觉得孙刘两家毕竟有联姻,刘璟总比曹操靠得住一点。”
  孙权回头诧异地看了张昭一点,在他记忆中,张昭可是坚定不移地反对刘璟,主张和曹操联合,今天怎么反过来了,张昭明白孙权的疑惑,苦笑一声解释道:“微臣对刘璟依然没有好感,只是现在江东生死存亡之计,微臣应以江东大业为重,摒弃个人恩怨,微臣虽然很厌恶刘璟,但微臣不得不承认,刘璟确实比曹操稍微靠得住。”
  孙权点点头,“子布能这样坦白,我很高兴,不过让我再单独考虑一下吧!”
  张昭行一礼,慢慢退下去了,孙权待他走远,又对外面侍卫道:“去把鲁都督请来!”
  人到危难时,才会意识到真正忠诚于自己之人,孙权也是如此,他此时才意识到,被他一直轻视的鲁肃才是真正忠诚于自己之人,他心中不由一阵自责。
  不多时,鲁肃快步走进船舱,他见吴侯坐着,便跪下行一拜礼,“拜见吴侯!”
  “子敬请免礼。”
  孙权叹息一声说:“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过错,从建安四年执政至今,已有十五年,可江东非但没有强盛壮大,反而屡遭挫折,今天竟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让我无法去面对父兄,我不停反思自己,却总不得要领,希望子敬能为我之鉴,直言相告。”
  说完,孙权满怀期待地望着鲁肃,鲁肃沉默片刻道:“忠言逆耳,我怕吴侯无法接受。”
  “事到如今,我还有什么不能听,请子敬说实话吧!若我还听不进忠言,子敬也可以离开我了。”
  鲁肃默默点头,思索片刻道:“吴侯确实犯了不少错误,比如草率出兵,过于穷兵黩武,但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微臣一直认为,吴侯犯下三条错误,才导致今日之祸。”
  孙权深深向鲁肃行一拜礼,“请子敬明言。”
  “第一个错误就是吴侯不该纵容派系,吴侯有识人之明,无论张昭、顾雍、虞翻等人都有经天纬地之大才,黄盖、周瑜、陆逊、吕蒙都能独挡一方,江东可谓人才济济,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这些大才却不能尽其所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江东派系内斗炽烈,人人都有了私利,当公私利益冲突时,所有主张都是从自身派系考虑,从而置江东大业不顾,这也导致吴侯决策屡屡失误,这是江东衰败之根。”
  虽然话不中听,但孙权还是默默接受了,“请子敬继续。”
  “第二个错误就是吴侯越俎代庖,吴侯有治国之才,却无帅兵之能,坦率地说,吴侯的军事才能远不如刘璟、曹操,甚至也不如周瑜、陆逊等人,可偏偏每次出征,吴侯都要亲自领兵,指挥作战,可每次都是失败而归,才使江东屡遭挫折,国力日渐衰败,吴侯自身的威望也消亡殆尽。”
  鲁肃指出的第二条错误极为刺耳,孙权脸色一变,险些发作,他最终还是克制住了,冷冷道:“请继续吧!”
  鲁肃感觉孙权已经没有耐心了,他心中黯然,便不再多说,抱拳道:“若吴侯不愿再听,鲁肃也不再说,不打扰吴侯了。”
  孙权这才惊觉,连忙摆手,“子敬请继续说,我没有不爱听,请继续!”孙权心中惭愧,自己竟然又听不见忠言了。
  “好吧!微臣继续第三条,吴侯的第三条错误就是言而无信,贪小利而忘大义。”
  “这话怎么说?”孙权着实有点不悦,他觉得这不是错误,而是品德问题,鲁肃怎能这样评价自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5/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