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天下(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885

  穿过小镇,便进入了松林区,一条宽阔的官道横穿整片松林,此时正值清晨,松林内十分安静,官道几乎见不到行人,大约走了两里,张易见路旁有一座休息的亭子,便翻身下马,牵马向亭子走去,他需要让马匹休息一下,才能继续赶路。
  可刚走了没几步,他忽然感觉头顶一阵风声,不等他反应过来,一个黑影从松树上扑下来,将他掀翻倒地,张易大惊,翻身要起来,旁边冲上几个黑衣人,将他死死按住,捆上手脚,用碎布堵住了嘴,将他装进一个布袋里。
  这时,一名黑衣人将从张易身上搜到的油纸包递给了从树上扑下来的男子,这名男子正是司马懿的贴身护卫杨顺,他奉司马懿之命,带领十几名手下追踪张易,他们抄小路赶在张易前面。
  杨顺见张易一路没有休息吃饭,便猜他一定会在这座凉亭内休息,果然被杨顺猜中了,杨顺接过油纸包打开看了看,正是主人交代他要夺取的东西,他点点头,“把他带走!”
  众人将张易丢上马背,从另一条小路迅速离开松林,向成都奔去。
  夜幕刚刚降临,司马懿便拿到了张松的信和图册,不由心中大喜,尤其这本图册更让他喜出望外,就算是庞羲和董和,都无法得到这么重要的军事机密,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司马懿连夜将这本图册抄绘了两份,把杨顺找来,连同一封信交给他,“巫城盘查严密,单独走恐怕难以过去,你可随云家商队一同走,这样就可掩饰,记住!务必把这份图册和书信亲手交给州牧,并告诉州牧,我在蜀中活动,非常安全,让他不用担心。”
  “属下记住了!”
  杨顺接过图册和信,贴身藏好,此时云家商队数十人及三百多匹骡马,满载着蜀锦等贵重之物已经准备出发了,杨顺化装成一名伙计,跟着商队离开了成都,浩浩荡荡向南而去。
  安排好了杨顺去送信,司马懿随即向董和府中而去……
  董和是董允的父亲,他原是成都令,因儿子董允在荆州任职而被刘璋不喜,但董和是东州士的领袖人物,而且极得民望,刘璋一时不敢贬黜他,便任命他为蜀郡太守。
  蜀郡最重要的城池便是成都,成都由成都令管辖,管辖地包括附近的几个县,基本上和蜀郡北部重合,使得蜀郡实际的管辖地只有南面的一半地盘,职权很小。
  一早,董和步履匆匆地向州衙走去,有些事情尽管他并不想做,但他心里明白,为了大局,他必须破釜沉舟,而且东州系受巴蜀本土系迫害已久,今天正好出一口恶气。
  董和快步来到刘璋官房前,禀报了侍卫,片刻,侍卫领他入内,只见刘璋正坐在桌前批阅文书,董和上前施礼,“微臣参见州牧!”
  “董太守有什么事吗?”刘璋笑眯眯问道。
  董和取出油纸包,交给侍卫呈上,躬身道:“启禀州牧,蜀郡贼曹抓捕盗贼时发现了一个可疑之人,擒下此人,从他身上搜到了这个,事关重大,微臣不敢隐瞒。”
  “是什么?”
  刘璋有些奇怪,打开了油纸包,从里面取出了图册和张松给刘备的信,他翻了翻图册,不由大吃一惊,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流失出来,他又看了一遍信,顿时勃然大怒,重重一拍桌子,“好一个张松,竟敢背叛于我,出卖巴蜀,当真罪该万死!”
  董和又道:“送信人已交代,州牧可要见他?”
  “此人在何处?”
  “就在外面,关押在一辆马车内。”
  刘璋黑着脸道:“带他到刑房来见我!”
  不多时,几名衙役押送张易进了刑房,将他绑在一根铁柱上,这时,刘璋缓缓走了过来,见张易偏体鳞伤,被打得不轻,他回头问身旁心腹侍卫:“认识此人吗?”
  侍卫点点头,“好像是张别驾的马僮。”
  刘璋冷冷哼了一声,问道:“张松命你去哪里?”
  张易被打得崩溃了,早已悉数交代,他有气无力道:“老爷命我去巫城,让我送一些东西。”
  刘璋把油纸包在他面前晃了晃,“是这个吗?”
  “是!是一封信和一本册子。”
  刘璋眼中迸射出杀机,“尔竟敢欺我!”
  他回头喝令道:“将张松全家抓捕,一个不留!”
  半个时辰后,数千士兵包围了张松府,将张松及其全家老少良贱三百余口悉数捉拿,刘璋下令将张松及全家斩首于市,同时任命巴郡太守严颜为偏将军,率军一万五千人驻守巴东郡,严防刘备从巫城进军巴东。
  就在这时,从事刘巴禀报,刘璟使者已到成都,求见益州州牧。
  刘璟的使者自然是司马懿,当他得知刘璋已下令诛杀张松,张松人头落地,司马懿便知道他出场的时机到了。
  当初司马懿奉刘璟之命处使巴蜀,他们对巴蜀内部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刘璟也只给了他一个指令,破坏刘璋和刘备的联合,到了巴蜀后,司马懿才渐渐了解到了巴蜀的官场内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东州士势力转向支持刘璟,这是司马懿最大的功劳。
  同时,揭穿张松和刘备的勾结,将刘备图谋西川的野心昭于天下,成功地挑起了刘璋对刘备的仇视,以及对巴蜀本土派系怀疑,这又是司马懿的第二功劳。
  获取这两个功劳,司马懿可以说圆满完成了刘璟交给他的重任,但司马懿知道,刘璟实际上是把巴蜀的处置权完全交给了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巴蜀策略,所以司马懿非常珍惜这次大权在握的机会,他要让刘璟夺取巴蜀的计划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完成。
  这也是奠定他在荆州地位的大好良机,贾诩的功绩是辅助刘璟打赢了赤壁大战,重新统一荆州,那他的功绩就是夺取巴蜀,在司马懿计划中,劝说刘璋与刘璟合作共同剿灭刘备,可以说是重头戏。
  司马懿在州衙正堂外的广场上稍稍等了片刻,一名侍卫便将他领进了正堂,司马懿知道正堂一般是主持新年大典或者接见朝廷使者的地方,刘璋竟然在正堂接见自己,这就说明刘璋对荆州极为重视。
  这也难怪,去年刘璋畏惧曹操西征,特地派法正去南阳见曹操,态度卑怯,而现在荆州击败了曹军和江东,已成为南方的最强者,这种情况下,刘璋畏惧荆州也是在情理之中。
  司马懿昂然走进了正堂大殿,刘璋迎了出来,深施一礼道:“听闻司马军师已早到成都,刘璋招待不周,怠慢了先生,还望先生多多包涵。”
  司马懿呵呵一笑,“蜀中风景甲于天下,我有时间饱览蜀中胜景,心中暗暗窃喜,州牧不必自责,司马懿没有一点怪州牧之意。”
  刘璋见他很会说话,心中欢喜,连忙替他一一引见巴蜀众臣,吴懿、张任、董和、王累、李恢、刘巴、黄权、法正等等一般武将文臣。
  其实很多人司马懿都见过,此时却装作初次见面,和众人一一见礼,众人寒暄几句,便簇拥着刘璋和司马懿进了大殿。
  众臣分两边落座,司马懿却和刘璋坐在主席位上,这时一队侍女翩翩进来献酒,众人喝了两杯酒,刘璋笑道:“听说我弟在柴桑大败江东军,我一夜未眠,不胜欢喜,只恨不得立刻和我弟想见,一叙兄弟之情。”
  其实说起来,刘璋和刘璟血缘确实很近,他们都是汉鲁恭王的后嗣,而且两人都是玉字辈分,所以刘璋便顺水推舟称刘璟为弟,不过事实上,刘璋和刘表的关系却很不好,当年建平郡和宜都郡本来都是属于益州,被刘表趁益州赵匙之乱时侵占,至今不肯还。
  但此时刘表已逝,刘璟崛起,过去的事情刘璋也不想多提了,司马懿也心知肚明,他笑眯眯道:“我家主公常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益州兄长一聚,共叙汉室亲情,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这时,旁边忽然有人冷冷道:“有传闻说,刘荆州并不是刘表之侄,请问司马先生,这传闻是真是还是假?”
  众人大惊,一起回头望去,是谁这么大胆。
第455章
内外交困
  司马懿也怒目而望,只见说此话之人,竟然是益州军方的二号人物张任,司马懿不由哼了一声问道:“张将军此话何意?”
  张任是张松族弟,他对张松之死深为愤恨,虽然说是被刘璋所杀,但张任直觉此事必然和司马懿有关,但他找不到证据,心中的愤恨终于忍无可忍,便出言讥讽。
  张任冷笑一声,“我只是听说而已,此事传言很盛,并非张任胡乱猜测。”
  司马懿起身冷冷道:“既然这是巴蜀的待客之道,我就告辞了!”
  他转身便走,吓得刘璋连忙上前拦住,“先生息怒!先生息怒!”
  他一指张任骂道:“无知之徒,刘荆州是圣上亲封州牧,御赐楚侯之爵,岂能是假,你再敢挑拨我和兄弟的关系,我定斩不饶,来人!给我将他赶出去。”
  数十名侍卫上前将张任推了出去,刘璋又赔礼道:“在哪里都有不会说话之人,请先生不要见怪。”
  司马懿这才收敛怒容,回头重新坐下,张任被赶出正堂,他不由望着天空长叹一声,“无能之辈,怎配占据益汉龙兴之地,这是天意啊!”
  他心中怅然,怏怏而去。
  大堂内,众人又喝了两杯酒,刘璋这才试探道:“刚才司马先生说,吾弟也想和我一叙,其实我也有这个想法,可惜被巫城阻隔了去路,我有心无力啊!”
  司马懿呵呵一笑,“这个容易,我们替巴蜀攻下巫城,然后再拱手送给州牧,可好?”
  刘璋大喜,能夺下巫城这个要塞,他就高枕无忧了,他连忙问道:“此话当真?”
  “当然是真,其实我主压根就没有取巴蜀之意,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汉中,趁曹军羸弱之机夺取关中,说句不好听的话,巴蜀我们还没有看在眼中。”
  刘璋将信将疑,虽然司马懿说得也很有道理,但他是要看到刘璟的诚意,他才会相信司马懿的话。
  这时,司马懿又道:“我家主公命我出使巴蜀,实际上是想和益州联手灭掉刘备,作为回报,我们将把建平和宜都两郡还给益州,另外,州牧若对交趾郡有兴趣,我们也一并奉送。”
  刘璋听得大为惊讶,他不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但司马懿说得很诚恳,绝不像随口之言,不由他不信,令他心中暗暗惊喜。
  收回建平郡和宜都郡,这是他梦寐以求之事,拿回这两郡,巴蜀的安全将大大增加。
  不过刘璋毕竟是一州之主,他知道这种话必须从刘璟口中说出才有意义,司马懿毕竟只是副军师。
  沉思良久,刘璋缓缓道:“这样吧!我也派使者去荆州,替我送一封亲笔信给吾弟,到时还请司马先生多多美言。”
  司马懿笑着点点头,“一定!一定!”
  刘璋回头向众人望去,问道:“谁愿替我出使荆州?”
  这时,法正起身拱手道:“微臣愿为州牧分忧!”
  江东京口,在铁瓮外城的东面有一座占地五十亩的大宅,这里是孙权堂兄孙贲的宅子,孙贲的父亲孙羌是江东第一代雄主孙坚的胞兄,但孙羌早年去世,留下孙贲拉扯幼弟长大。
  在孙策平定江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孙贲也积极应战,为孙策平定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就在三年前,孙曹两家联姻,孙贲的女儿嫁给了曹操次子曹彰。
  孙贲年近五十岁,早年跟随孙策南征北战,为孙家坐镇江东立下汗马功劳,由于孙静年事已高,深居富春老家不问政事,孙贲便成了孙家资历最老的族人,同时也是孙氏家族的族长,在家族祠堂,连孙权也要听从他的安排。
  孙贲出任豫章郡太守,但在最近的江东军西征战役中,江夏军占领了郡治南昌,孙贲也被迫放弃豫章郡返回京口。
  此时在书房内,孙贲闭目不语,俨如老僧入定,旁边堂弟孙朗则愤愤述说道:“他除了平定内乱手腕狠毒外,他还有什么功绩?两次西征都大败而归,耗资巨大,且损失惨重,使江东官民皆日益困苦。
  而对曹军的战争,赤壁之战徒耗钱粮,虽名义上大胜,却一无所获,进攻合肥却无功而返,细细说起来,他除了劳民伤财,屡战屡败外,对江东还有什么贡献和功绩,当年大哥辛苦攒下的一点家当也被他耗费殆尽……”
  孙朗是孙权的庶出幼弟,但因母亲丁氏是孙坚侍妾,使孙朗在家族内的地位不高,他年纪只有二十岁出头,官任定武中郎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