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天下(校对)第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8/885

  贾诩叹息一声道:“你确实不了解他,刚开始我也不了解他,后来才慢慢了解,坦率地说,我深为赞同他重振汉王朝的远大抱负,也由此追随于他。”
  司马懿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意,贾诩居然想重振汉王朝,那么他当年辅佐董卓又怎么解释呢?
  贾诩仿佛明白他的心思,摇摇头苦笑道:“人是会变的,我历经世事,直到晚年才有所悟,曹丞相虽有匡扶天下之志,但他尊法贬儒,重寒族贬士族,逆历史潮流而行,已经埋下了他败亡之根。
  就算他得天下,也不过是靠武力所维持,一旦维持曹氏统治的武力衰败,那么反对他的儒家名门就会形成力量,当这股力量朝野连成一片,也就是曹氏消亡之时,所以我敢断言,曹氏兴盛最多不过三代。”
  贾诩这一席话令司马懿陷入了深思,他骨子里也是反曹派,贾诩剖析深刻,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贾诩并不指望一次就能说服司马懿归降,他会逐步改变司马懿的心志,贾诩见司马懿深思不语,便笑着起身道:“我要回去了,贤侄昨晚一定未睡,好好休息吧!等到江夏后,我带去四处走走,了解一下江夏的人文风景。”
  司马懿也起身送他出去,走到门口,司马懿忽然想起一事,连忙道:“我妻子可能要临产了,我写了一封家信,还望世叔替我寄回许昌,给家人报个平安。”
  “可以,这不过是举手之劳,贤侄把信给我吧!”
  司马懿回房取来信,交给贾诩,“拜托世叔了!”
  贾诩一笑,“明天到夏口后,我立刻派人送去邺城。”
  他拱拱手,转身走了,望着贾诩走远,旁边杨顺小声道:“他真的会为公子送信吗?”
  “只是一封家信而已,对他来说是举手之劳,我想,刘璟也不会在这点小事上为难我。”
  司马懿把信送走,一颗心放下,他长长伸了一个懒腰笑道:“我要好好睡一觉了,到夏口后再叫醒我。”
  船舱里,刘璟静静地听着贾诩的汇报,他神情平静,至始至终没有打断贾诩的述说。
  “属下和他父亲很熟悉,他父亲司马防曾任京兆尹、洛阳令,一直以安邦护民为己任,曾不止一次对人说,总有一天,他会老死在赴任途中,可三年前他才五十七岁,便辞官回乡养老了,由此可见他对曹操的不满。”
  贾诩见刘璟听得很认真,没有打断自己的话,笑了笑又继续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我知道,司马懿也不想当曹丞相的官,只是他为了保家族而不得已为之,我刚才试探他,说曹丞相重法轻儒,重寒族轻世家,是逆历史之潮流,他既然没有反驳我,就说明他也深有感触,待我再慢慢开导他,定会让他为州牧效力。”
  说到这,贾诩取出一封信,呈给了刘璟,“这是司马懿请我送给他妻子的家信,我答应了他,请州牧过目。”
  刘璟见信封并没有封口,便将信抽出来看了一遍,不由笑道:“原来司马懿也要得子了,取名为司马师。”
  他把信递给贾诩,“可以将它送去邺城。”
  贾诩阴阴一笑,压低声音道:“信去了邺城,曹丕必然会派人索信,我深知曹丕此人多疑胜过其父,州牧不想在信的后面再加一句话吗?”
第353章
蕲春风云(一)
  曹操给孙权密信的内容终于在两天前公开,顿时在江东军政双方引起轩然大波,以周瑜、鲁肃为首的军方抗曹派坚决反对和曹军妥协,他们认为唇亡齿寒,一旦荆州被灭,那么江东之危也将迫在眉睫,周瑜上书孙权,认为背弃荆吴之盟,将严重损害江东和吴侯信誉,力劝孙权谨慎从事。
  但以张昭、诸葛瑾为首的江东文官集团却强烈支持接受曹操的方案,他们认为应审时度势,避开曹军锋芒,张昭更是认为荆州才是江东世敌,应借曹军灭掉荆州,为江东夺取荆州创造条件。
  张昭的方案得到了程普、韩当等军方元老的支持,他们也认为荆州才是江东第一大敌,一旦荆州联吴抗曹成功,刘璟坐大,必然会严重威胁江东安全,只有借曹军之手除去刘璟,才是上佳之策。
  支持也好,反对也罢,两天来,蕲春小县成了江东战和两派斗争的战场,而孙权却深居大宅,关闭府门,任何人也不见。
  入夜,蕲春县飘起小雨,丝丝细雨如针尖般落下,将蕲春这座长江之城笼罩在细雨烟霭之中,由于吴侯和大批江东高官入住,蕲春郡实施了夜禁,夜幕降临后,大街上便空无一人,只有一队队士兵在这座不大的县城内来回巡逻。
  夜幕初降,一队江东士兵簇拥着水军大都督周瑜进入了县城,马背上,周瑜显得心事重重,他住在江边的战船之上,但这是他两天来第四次入城了,却始终没有任何收获。
  他刚刚得到一个紧急情报,刘璟亲率江夏军在安陆郡大败曹军,驻扎在安陆郡的三万曹军全军覆没,这个消息令周瑜极为振奋,他心里清楚,这就是刘璟在对吴侯发出明确的信号了。
  此时,周瑜急急入城,便是要将这个消息告诉吴侯,片刻,周瑜便来到了吴侯居住的寄春园,也就是蕲春县最大的府宅前,只见在大门前聚集着几名官员,撑着伞,乃是顾雍、虞翻、张温和步骘四人,看来他们也是想见吴侯而不得入府。
  “周都督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众人立刻迎了上来。
  众人拱手见礼,顾雍先问道:“公瑾可是来劝吴侯乎?”
  “非也,是来向吴侯禀报军情。”周瑜笑了笑,他不想和这群文官直接翻脸,尽量保持克制。
  “吴侯推说感恙,任何人都不见,我们已来了半个时辰了,不得入内,都督如此自信,可是有重大情报要向吴侯禀报?”虞翻试探着问道。
  “没有什么重大情报,只是因为长江涨水,对水军不利,想和吴侯商量一下改变驻地。”
  “莫非公瑾想应刘璟之邀改驻邾城?”
  面对这些官员的各种试探盘问,周瑜终于有些忍不住了,他笑道:“水情紧急,让我先禀报吴侯,有时间我再和诸君探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他拱拱手,催马向府门而去,众人只得闪开,眼睁睁看着周瑜下马走上台阶,将一份文书递给了守门侍卫,众人窃窃私语,若是长江涨水这种小事情,吴侯肯定任何人都不会见,但周瑜如此胸有成竹,必然是有大事发生。
  果然,一名侍卫从府中出来,向周瑜施一礼道:“吴侯请周都督进去!”
  十几名文官顿时一片哗然,顾雍和虞翻等人面面相觑,心中大为生疑,张温急道:“事情必然有变,诸君,我们去见军师!”
  众人纷纷赞同,这个时候,恐怕只有张昭才能见到吴侯了,大家当机立断,掉头向张昭的住处而去。
  小窗前,孙权默默注视着黑夜中的霏霏细雨,这几日他心情颇为烦乱,一方面是他始终拿不定主意,便将密信的内容泄露出去,密信内容泄露却引起轩然大波,各路势力对他的劝说使他不胜其烦。
  另一方面,长江对岸的江夏却一直没有消息,使他心中有些失落,他知道鲁肃已经密告了刘璟,但除了刘璟赶赴夏口的消息外,再没有任何情报传来。
  不过,刚才周瑜送来一份情报让精神为之一振,安陆郡发生了大战,他立刻便明白过来,这就是刘璟赶赴夏口的结果了,他现在急于知道安陆郡的情况。
  这时,一名侍卫在门口禀报:“周都督来了!”
  “请他进来!”虽然孙权也知道接见周瑜会让文官们不满,但此时他也顾不上了。
  很快,周瑜走进了阁楼,躬身行礼道:“参见吴侯!”
  孙权见周瑜的袍服已经湿了,便笑道:“外面的雨势好像不小啊!公瑾先换一身干衣服吧!别感恙了。”
  他一摆手命侍卫带周瑜去换衣服,不多时,周瑜换了一身衣服出来,两人这才坐下,此时孙权和周瑜都已借更衣而调整了心态,两人都冷静下来。
  孙权端起茶杯慢慢喝了口热茶,等待着周瑜带来的消息,周瑜沉吟一下道:“属下得到确切情报,刘璟率数万大军在安陆郡大败曹军,三万曹军全军覆没,连主帅赵俨也投降了江夏军。”
  孙权手不由一抖,一点茶水溅出来,他锐利的目光注视着周瑜,“你的情报可靠吗?赵俨居然投降了江夏。”
  “绝对可靠!属下得到的消息,赵俨出任荆州治中。”
  孙权半晌没有说一句话,这个消息让他感到十分震撼,赵俨竟然投降了江夏,难道他就那么看好江夏?
  而且江夏军在安陆郡表现出来的实力让人不可小觑,竟然在一夜之间使三万曹军全军覆没,这让孙权已略略偏向曹操的信心又开始动摇起来。
  周瑜已经察觉到了主公心态的微妙变化,他心中暗喜,又道:“曹军远道而至,不习水战,虽然在江陵临时训练,但其实没有半点意义,顶多乘船时不再晕船,至于水上战斗,他们还差得远,这一战只要荆州和江东紧密联合,就一定能战胜曹军,主公!我们不要再犹豫了。”
  孙权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此时已心乱如麻,刚刚理清楚的一点思绪又被安陆郡突来消息打乱了,使他重新陷入了迷茫之中。
  “公瑾先去吧!让我再考虑考虑。”孙权叹口气道。
  “属下告退!”
  周瑜知道需要给孙权时间考虑,他行一礼,便匆匆告辞而去。
  走出府门,周瑜透过朦胧的雨夜,迎面看见鲁肃撑着伞匆匆赶来,“子敬,怎么回事?”周瑜笑问道。
  “原来公瑾也在这里,我是来禀报吴侯,刘璟派使者来了。”
  周瑜一怔,怎么只是使者前来,难道刘璟本人不打算来见吴侯吗?
  鲁肃仿佛知道他的疑惑,笑道:“刘璟当然要来,使者是前来联系具体会面事宜。”
  周瑜点点头,“你去吧!吴侯应该会见你。”
  周瑜走了,房间里只剩下孙权一人,他竭力使自己心绪平静下来,现在他需要把各种头绪理清楚,方能权衡利弊。
  他曾经已偏向于接受曹操开出的条件,但江夏军在安陆郡的战役却使他忽然发现,似乎江夏军的实力已经不亚于江东军,这便让孙权犹豫了,如果自己背弃盟约,而曹操却在江陵坐山观虎斗,等荆州和江东打得两败俱伤,他再来捡便宜,会这样吗?
  正思虑时,有侍卫在门口禀报,“启禀吴侯,鲁副都督有急事求见!”
  孙权现在倒想见一见鲁肃,便笑道:“请他进来!”
  不多时,侍卫领着鲁肃走进了房间,鲁肃躬身施一礼,“微臣参见吴侯。”
  “子敬来得正好,请坐吧!”
  鲁肃坐下,他是要禀报刘璟派使者前来一事,可他见孙权似乎有话要说,便先忍住了,孙权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刚才公瑾告诉我一个消息,说刘璟在安陆郡大败曹军,连曹军赵俨也投降了江夏,这件事你知道吗?”
  鲁肃愕然,摇摇头道:“这件事微臣不知。”
  孙权陷入沉思,鲁肃也不敢打扰,只静静坐在一旁,不知过了多久,孙权从沉思中惊醒,歉然笑道:“我把你忽视了,子敬来有什么要紧事吗?”
  “微臣要禀报吴侯,刘璟派从事刘敏为使者前来,刚刚到码头了。”
  孙权笑问道:“刘璟回武昌了吗?”
  “应该还在夏口,估计明后天回武昌,刘敏是前来安排州牧与吴侯会面的细节。”
  “原来如此,那我就不接见他了,就由你全权和他商议会面的细节,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了。”
  “微臣遵命!”
  房间里沉寂下来,孙权却没有让鲁肃告辞,他又沉思片刻,叹了口气道:“子敬,我心里烦乱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8/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