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天下(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885

  一名老家人道:“老爷,这种事情城内专门有人在做,可以委托给他们宣传,效果会更好。”
  邓义点点头,“这件事你们几个商量一下吧!需要多少钱尽管去账房支取,另外要做得隐秘一点,不能让对方知道是我邓义所为。”
  “老爷放心吧!我们会考虑周全。”
  “去吧!现在就开始了。”
  几名家人行一礼,分别退了下去,邓义沉思片刻,随即又写了一封信,命人出城给刘璟送去。
  樊城也同样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城内不时传来爆竹的炸响声,很多因为丧事而关闭的酒馆也纷纷开张卖酒,让民众们喝酒庆祝胜利。
  码头上,准备过江的民众人山人海,排成长队,江中一艘艘渡船如过江之鲫,往来穿梭,从曹军手中缴获的二百余艘渡船又重新投入使用,渡船还给了它们的原主人,被焚毁的船只也由江夏军一并偿付。
  江边,刘璟正在视察渡口的情况,战争结束,樊城和新野自然由江夏军控制,不会再还给襄阳,不过徐庶却另有想法。
  “太守,其实樊城和新野也并没有什么战略意义,曹军南下,樊城和新野首当其冲,我们实际上是在给襄阳当守门人,但它们但对襄阳却很重要,我觉得倒不如把这两座城还给襄阳,换取一些更有用的军资。”
  刘璟看了徐庶一眼,笑问道:“我现在的军资可不少,元直觉得襄阳还有什么老底?”
  徐庶微微一笑道:“我听说在襄阳外仓库内储藏有一批造船的木料,都是经过多年风干而成,粗壮的木头足有十几万根,用它们可以造出上千艘战船,如果用江北之地把这些木头换走,那么襄阳在三年内无法造出大型战船,就算曹军南下,也没有了渡江之船,太守以为呢?”
  刘璟点点头,他知道造大船不能用新木头,木料至少要风干三年,否则容易变形,徐庶的提醒确实有必要,这些木头留在襄阳,最后都是资助曹军。
  至于徐庶提出把江北的樊城和新野还给襄阳,其实刘璟也考虑过,襄阳只有三万军队,一旦他们得了江北之地,必然会分兵驻守,这样会减少对江夏的防御之军,倒不是坏事。
  刘璟沉吟一下笑道:“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你可去找蒯越,虽然他已不支持我,但毕竟情意还在,相信他会尽力促成此事,另外,我还可以答应一年之内不进攻襄阳。”
  徐庶明白刘璟的意思,曹军铁骑必将南下,现在攻打襄阳确实没有意义,便点了点头,“这件事属下会办好。”
  就在这时,刘璟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在叫他,一回头,去见是文聘骑马飞奔而至,在他身旁跟着一人,头戴峨冠,身着宽大儒袍,皮肤白净,年约四十余岁。
  徐庶认识此人,对刘璟小声道:“此人就是韩嵩。”
  刘璟心中暗忖,原来是他!
  韩嵩最早官任荆州从事中郎将,是荆州权臣之一,在建安五年出使曹操后转为亲曹派,触怒了刘表,将他罢官下狱,一年后,蔡瑁替他求情才得以放出,一直赋闲在家,刘表死后,韩嵩在蔡瑁的推荐下再次复出,现接任刘先的别驾之职。
  韩嵩属于亲曹派,不过他不是蔡瑁党羽,而是和蒯越一样,和蔡瑁结盟,今天众人商议后,一致推选他来和刘璟交涉拜祭刘表之事。
  韩嵩和刘璟不熟,不过他和文聘的私交极好,他先找到了文聘,不料文聘坦率地告诉他,主公临终之言是让刘璟继位,别人不承认,但他文聘却承认,他已决定效忠刘璟,这让韩嵩既吃惊,但又无可奈何。
  文聘说的很清楚,他只是陪同刘璟入城,至于具体入城细节和他没有关系,只能找刘璟商议。
  战马奔至眼前,韩嵩翻身下马,呵呵笑着施礼道:“久闻璟公子大名,今天初次相见,公子果真是一表人才,名不虚传。”
  刘璟也笑着拱手回一礼,“韩公过谦了,我也久闻韩公贤名,今日得见,刘璟三生有幸。”
  两人寒暄几句,韩嵩又和徐庶见了礼,刘璟一指不远处一艘大船笑道:“那是我的军船,我们不妨船上细谈。”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一行人快步向大船走去,上了船,众人在一间宽敞的船舱里坐下,又有士兵给他们上了茶,韩嵩捋须笑眯眯道:“璟公子在樊城大捷,让襄阳父老欢欣雀跃,让荆州军民扬眉吐气,消息传来,州衙上下也为之沸腾,韩嵩代表州牧和蔡军师向璟公子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说完,他挺直身体,向刘璟深深地行了一拜礼。
  “这是我份内之事,韩公不必多礼。”
  刘璟不提胜仗,淡淡一笑道:“韩公还是说一说明日之事吧!怎么安排?我想知道细节。”
  韩嵩又坐直身体道:“明日上午辰时正,璟公子随从不可超过五百人,我们将保证璟公子和文聘将军安全,另外州牧想见一见璟公子。”
  刘璟沉默片刻道:“见州牧之事明天再说吧!现在我还不能给你们明确的答复,至于拜祭伯父的安排,我可以同意!”
  次日天渐渐大亮,时间已快到辰时,一百余艘江夏战船早已停在了襄阳城外的江面上,战船上满载着一万余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刀矛锋利,剑拔弩张,已完全做好了随时进攻的准备。
  在城门外列队站着五百精锐骑兵,所有骑兵都披甲戴盔,手执长矛,杀气腾腾,他们将陪同刘璟入城拜祭。
  蔡和站在城头上远远注视着汉水中的战船,又望向城下列队整齐的五百骑兵,他心中不由敲起小鼓,江夏军的这个架势让他感到紧张。
  虽然他能理解是为了保护刘璟的安全,但如果刘璟有心夺下襄阳城,这五百骑兵的战斗力必将十分惊人,城门一千守军绝不是他们的对手,再加上城外江中有上万江夏士兵接应,襄阳城将很难保住。
  蔡和沉思良久,取出了自己军牌,回头递给一名心腹道:“速去禀报军师,就说我还需要调四千弓弩手在北城防御,情况紧急,立刻就去。”
  士兵接过军牌,答应一声,立刻飞奔而去,就在这时,有军官低声喊道:“蔡将军,时辰到了!”
第278章
何以为州牧
  蔡和连忙向城外望去,只见从大船上下来三名骑马之人,为首之人正是刘璟,旁边是一早赶去陪同刘璟的别驾韩嵩,后面还跟着一人,却是文聘。
  众人缓缓上前,韩嵩奔到城门前高声喊道:“蔡将军,时辰已到,开城门吧!”
  蔡和一挥手,“开门!”
  襄阳北城门内外两座大门皆同时开启,吊桥放下,刘璟在五百骑兵的严密护卫下,缓缓向城内而去。
  襄阳城已经戒严,各个街头巷尾都有士兵把守,但随着刘璟率骑兵进入襄阳城,还是有无数民众从大街小巷奔了出来,拥挤在襄阳大道两侧。
  “璟公子来了!”
  有人指着远远而来的骑兵队大喊,两侧的民众顿时欢呼起来,欢声雷动,响彻全城。
  襄阳大道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主道,中间是主道,一条宽三丈的平坦官道,两旁种有大树,而两边是侧道,又叫做民道,是普通民众的行走道路,而官道只能是士族及官员行走,连地位较低的小吏也不能在官道上行走,等级森严。
  刘璟在五百骑兵的护卫下,沿着官道缓缓而行,他面带笑容,不时两侧民众招手致意,在一片片欢呼声中,从各条街巷里跑出来的民众越来越多。
  汉末之民彪悍之风犹存,不太理会官家规矩,而且法不责众,有人冲出去了,后面就会有更多人冲过戒严士兵的阻拦,使蔡瑁颁发的戒严令压根没有什么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跑出家门,赶来襄阳大道迎接刘璟入城,最后连上万名戒严的士兵也跟着民众一起,跑上民道,一起欢呼雀跃。
  刘璟的骑兵只走到官道一半时,两侧民道上便挤满了前来欢迎的民众,密密麻麻,延绵十里,足足有二十余万人。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和激动,他们的感情最为淳朴,刘璟击溃了曹军,让他们免除家破人亡之灾,不会再像河口镇那样被曹军杀戮抢掠,他们从内心里感激刘璟。
  城内到处是敲锣打鼓,鼓声震天,锣声响亮,一群群孩子钻进了官道,跟着骑兵队伍奔跑,当刘璟从一片片人群身旁经过,立刻掀起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欢迎璟公子回家!”
  “我们拥戴璟公子为荆州牧,让阉人滚下去!”
  “璟公子,留在襄阳吧!”
  各种大喊声表达他们内心的期待、激动和兴奋,很多人眼睛里闪烁着感激的泪花,当刘璟队伍来到两条大道的交叉处,数十名白发苍苍的老者跪在地上,将荆州之土奉献给。
  刘璟心中激动万分,他翻身下马,上前扶起老者,接过他们手中的土罐。
  他随即登上一辆马车,对周围民众大喊:“各位乡亲父老,无论何时何地,我刘璟绝不会抛弃荆州的父老,愿率将士力保荆州平安!”
  刘璟的话语引来一片暴雨般的掌声,四周数万民众的情绪激动达到顶点。
  “州牧万岁!”
  几名大汉跳上大石,引导着四周民众振臂高呼,“万岁!”
  在所有人心中,他们的州牧就是璟公子,所有人都他们大喊起来,数万人的吼声响彻襄阳城,“州牧万岁!”
  “璟公子万岁!”
  此时所有人都忘记了,现在刘璟并不是荆州牧,他们也忘记了,此时还是刘表的服丧期间。
  刘表的灵棚搭在州衙正堂之前,供军民和各地官员拜祭,四周插满了白幡和伞盖,铺天盖地,极为壮观。
  而灵柩就停在后面一座专门的帐篷里,已到初夏,天气渐热,帐篷里放满了从冰窖中取来的巨大冰块。
  尽管汉末佛教还没有大规模普及,但在上层社会已经有不少信佛之人,在刘表的灵棚内,便有二十名宝灵寺僧人替他超度。
  刘璟和文聘被迎进灵棚内拜祭,刘璟跪在刘表灵柩和灵位前磕头跪拜,心中默默念道:“虽然我们无伯侄之实,却有伯侄之缘,愿伯父上天之灵安息,愿伯父之灵护佑侄儿永保荆州。”
  一旁刘琮神情复杂地注视着刘璟,从前他因为蔡少妤而和刘璟为仇,但此时蔡少妤不过是沾在他衣襟上的一颗饭粒,他早已不放在心上,蔡家对他的操纵才是他心中之恨。
  他的内心深处甚至渴望刘璟能杀回襄阳,将蔡氏家族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他宁可不当这个傀儡州牧,而更愿意做一个养尊处优的琮公子。
  这时,刘璟三拜而起,对刘琮道:“伯父去世,望二哥能通报大哥前来拜祭,以尽父子人伦。”
  刘琮苦笑一声,他身不由己,哪有权力邀请长兄来襄阳,刘琮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刘璟看出了他的犹豫,又问道:“二哥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刘琮叹了口气,“父亲没有看错你,确实只有你才能保住荆州,我让父亲失望了。”
  这时,旁边文聘上前问道:“在州牧灵前,请琮公子说实话,州牧临终前可是让璟公子继承荆州牧?”
  刘琮神情羞惭万分,低下了头,他看了一眼父亲的灵位,默默地点了点头,文聘眼睛一瞪,刚要质问刘琮,刘璟却拍了拍文聘的肩膀,低声道:“今天什么都不要再说,让州牧安息吧!”
  文聘神情黯然,心中不由长长叹了口气。
  在灵棚外,蔡瑁、蒯越、邓义等十几名高官正在耐心地等刘璟拜祭出来。
  按照他们的事先安排,下一个仪式应该是刘璟和文聘参拜新州牧,但这一点事先没有约定,还需要再和刘璟协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