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兵临天下(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885

  甘宁用盾牌顶住长矛,短戟横劈,当!一声巨响,敌军牙将用长矛架开了短戟,这时船只轰然相撞,两人皆站立不稳,一起掉下水去,溅起一片水花。
  片刻,甘宁将短戟扔上船,他从水中一跃跳上船,手中湿漉漉拎着一颗人头,正是刚才的曹军牙将。
  这时,后面手下大喊:“将军,已经完成,撤退吧!”
  甘宁喝令一声,“撤退!”
  七八艘快船迅速掉头,向比水方向驶去,驶去数十步,几名士兵点燃了火箭,向密集的船只射去,明亮的火箭划过夜空,射中最外面的几艘小船。
  泼洒在小船上的火油被点燃了,火苗腾空而起,很快又点燃了水面上漂浮的火油,水面上的火迅速向四周蔓延扩散,很快便吞没了停泊在水面上的数百艘小船。
  十几艘准备追击敌军的曹军船只也陷入了火海,船上士兵乱成一团,纷纷跳水逃命,向岸边游去。
  甘宁快船驶出数里,进入比水,他回头向水湾望去,只见水湾内烈火冲天,浓烟弥漫,甘宁不屑地冷哼一声,率领手下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
  月光下,三百余艘战船静静地停泊在汉江之上,江夏军和曹军的对峙依然在继续,沙墙内外的烈火早已熄灭,对沙墙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曹军却不敢靠近沙墙,而是在沙墙五十步外又用沙袋筑起一条长约三里的新沙墙,三千弩手隐藏在新沙墙后严阵以待。
  大船上,刘璟的目光不时向比水方向眺望,他在等待甘宁的消息,忽然,桅杆上的眺望兵大喊起来,“太守,有火光!在比水方向。”
  士兵们纷纷向东北方向望去,片刻,所有人都看见了,只见在大约十里外的东北方向火光冲天,在夜空中格外刺眼闪亮,大船上的士兵顿时欢呼起来。
  刘璟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当即下令,“船队继续前行,去隆中码头停泊!”
  一支火箭射向夜空,船帆张开,铁锚拉起,船队又重新缓缓启动,向西面十里外的隆中方向驶去。
  樊城城头,曹军也发现了比水方向的火光,有人立刻去通报了曹仁,不多时,曹仁奔跑上了城,扶住城墙盯着远处的火光,他知道,必然是比水的船只出事了,曹仁脸色变得铁青,狠狠一拳砸在城墙上。
  这时,贾诩慢慢走上前道:“将军不必恼火,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好事?”
  曹仁回头疑惑地望着贾诩,“此话怎讲?”
  贾诩微微一笑道:“其实这把火暴露了两件事,一是江夏水军在水面上的绝对优势,我们根本无法匹敌。
  其次也暴露了刘璟绝不容许我们拥有战船的底线,所以这把火烧得很及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将来我们造好了战船,再被他一把火烧掉,那岂不是更加损失惨重?”
  曹仁缓缓点头,他明白贾诩的意思,他们如果造好了战船,刘璟必然还会再来放火,这把火提醒他们,加强战船保护的重要性。
  “我明白了,这把火确实烧得很及时!烧得我清醒了。”
  这时,一名士兵奔来禀报:“启禀大将军,江夏军战船启动了,向西而去!”
  曹仁眉头一皱,江夏军这是去哪里?
  贾诩笑了笑道:“江夏军应该是去隆中驻停,这样就可以看出,荆州内部并没有统一,还是各自为阵,刘表必然会任命蔡瑁为主将,刘璟不会听从蔡瑁指挥,刘备也不会,所以荆州已经事实上分裂了。”
  “如此,我们可有机会?”
  贾诩沉思片刻,缓缓道:“将军且暂时静观其变,必要时我们可以放弃樊城,北撤至河口镇。”
  “绝不撤退!”这一次,曹仁不再接受贾诩的建议。
第249章
徐庶劝诸葛
  隆中码头只是一座小码头,一次只能停泊十几艘渡船,但生意却很不错,大多是隆中镇的士人去樊城购物、娱乐,尤其是休学日,码头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但自从蔡进一把火烧毁了三百余艘樊城的渡船后,隆中码头变得十分冷寂,基本上看不到一个人,码头旁的江水还漂浮着被烧毁船只的残骸。
  但天还没有亮,看守码头的老者便被眼前的一幕唬得几乎晕倒,只见若隐若现的雾气中,码头外江面上密密麻麻停满了战船,遮天蔽日,盛况空前,这是隆中码头从未见过的景象。
  老者连忙骑上小毛驴慌忙向数里外的军营赶去,蔡将军告诉过他,若有异象,要立刻禀报。
  不多时,蔡进带着几名随从骑马疾奔而至,他翻身下马,挥手向最近的一艘船只大喊:“我是牙将蔡进,刘太守故人,请问刘太守可在?”
  片刻,放下一艘小船,有军士摇船而来,拱手笑道:“蔡将军,我家太守有请!”
  蔡进上了船,不多时蔡进被带上一艘大船,这便是江夏水军的主船,蔡进被领到船舱门口,士兵禀报道:“启禀太守,蔡将军来了。”
  “请进!”
  蔡进走进船舱,只见船仓内一张桌子上摆放着大营的模型,桌子旁边,刘璟正和几名将领商议布营的细节。
  刘璟见蔡进走入,便对甘宁笑道:“就按照这个方案扎营吧!尤其要注意哨塔防御,宁可繁琐一点,也不可大意。”
  “遵令!”
  甘宁因为李俊伤势未愈,被刘璟从柴桑调来,担任这次西征曹军的副将,他行一礼便匆匆去了。
  刘璟才对蔡进笑道:“我们有两年没见了吧!”
  “是!两年多一个月,上次是我来江夏公干。”
  刘璟点点头,摆手笑道:“请坐吧!”
  两人靠窗坐下,刘璟又看了他一眼,蔡进的脸上有三条触目惊心的血痕,脖子上也有,看得出是鞭子所抽,鞭痕很新,应该是最近发生的事情。
  “你这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
  “唉!是我的家主发怒。”
  蔡进便将烧船之事说了一遍,却没有说是什么原因,最后黯然道:“家主震怒,抽打了我十几鞭子。”
  刘璟瞥了一眼窗外依稀可见的渡船残骸,其实这也是他关心的第一件事,蔡进为何要烧船?他实在想不通蔡进的动机。
  “你能告诉我,为何要烧船?这难道是文将军的命令吗?”
  蔡进心中苦涩,叹息一声道:“说起来我理应当斩,船是荆州公器,我却因家族利益而烧毁之,心中实在是羞愧万分,等文帅回来,我会向他请罪!”
  “烧船是你们家族的意思?”刘璟不解地问道,蔡家为什么要烧船。
  蔡进点点头,“是我祖父的意思,他担心家主经不住曹军压力,投降曹军,所以他命我一把火烧了渡船,绝了家主的念头,只可惜,最后还是剩了二百余艘未烧毁。”
  这个理由让刘璟听得很惊讶,他也知道蔡家和陶家一样,名义上是蔡瑁为家主,但实际家族内部大权掌握在前任家主手中,刘璟也知道蔡训此人,是一个极有头脑的蔡家长辈。
  他心中暗忖,此人倒颇有见识,有时间倒要去拜访他。
  想到这,刘璟笑问道:“最近你要去见祖父吗?”
  “过几日要去。”
  “去时不妨叫上我一声,我也想去拜访一下令祖。”
  “太守愿去,我一定会告之。”
  两人随口聊了几句,话题便转到文聘身上来,蔡进更关心师父的情况,他小心翼翼问道:“不知我师父近况如何?他应该到江夏了吧!”
  “文将军已经到江夏了,他几乎是和我同时出发,不过他要绕开张允,估计会晚两天到襄阳,明天或者后天就应该到襄阳了。”
  “那我就放心了!”
  刘璟沉吟片刻,又带着一丝玩笑的口吻问道:“假如有一天,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在压力之下,贵家主投降了曹操,不知蔡兄是否也会跟随?愚直之言,请蔡兄勿怪!”
  刘璟的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极为无礼,有点变相侮辱蔡家家主,不过蔡进却没有生气,刘璟的话戳中了他的心病,他知道家主为了保家族利益,迟早会投降曹操,那么他蔡进又该何去何从?
  沉默良久,蔡进叹口气道:“我跟师父走,师父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蔡进的回答在刘璟的意料之中,他绕这么一个大圈子,其实并不是为了蔡进,而是为了文聘,他真正想要的人是文聘。
  但刘璟也知道,文聘对刘表忠心耿耿,只要刘表在一天,文聘就不会考虑任何去处。
  但刘表已经时日不多,离文聘决定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而文聘是个忠直之人,他会不会继续效忠刘琮,或者转而效忠刘琦?
  这都让刘璟十分担心,现在蔡进就坐在他眼前,从蔡进这里是否可以知道一点文聘的打算?
  或者以蔡进为突破口,最终通过蔡进将文聘招至自己麾下,说穿了,刘表去世,就是荆州大分家的开始。
  刘璟坐直了身体,注视着蔡进的目光缓缓道:“蔡兄有没有考虑过来江夏,和我一起共同抗曹呢?”
  蔡进沉默了,其实三年前他就想投靠刘璟了,只是因为师父的缘故,他没有选择去江夏,而是留在师父身边。
  现在刘璟正式向他提出了这个希望,蔡进心中百感交集,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最后他叹息一声,“请太守让我考虑一段时间,一旦决定,我一定会忠诚跟随!”
  刘璟点点头,“我静候佳音。”
  就在刘璟和蔡进细谈的同时,徐庶也出现在诸葛亮的府宅中,自从五年前徐庶去了江夏郡,便再也没有见过诸葛亮,虽然三年前他曾回过隆中,但那时诸葛亮正好去了蜀中,两人交臂错过。
  五年不见,两人心中都有了一点沧桑之感,这五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让两人一言难尽。
  书房里,诸葛亮和徐庶对桌而坐,旁边坐着黄月英,她也是徐庶旧友,数年不见,众人都有一种重见故友的喜悦。
  诸葛亮的宝贝女儿诸葛果才四岁,她也一本正经地坐在父亲身边,不过她在练字,细嫩的小手捏着一支小笔,一笔一划地模仿母亲的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8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