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精校)第7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1/857

  这座静云寺也是大隋权贵所修,有三十余名僧人,寺院不大,占地约十亩,平时香火还算旺盛,不过今天却关闭了寺院,所有的僧人都各自回避,寺院里空空荡荡。
  杨元庆带着骑兵队风驰电掣般来到了寺庙门前,激烈的马蹄声早惊动了寺庙内等待的人,旁边小门开了,一名官员奔了出来,正是军器监令张雷,也是独孤雷,他已等待多时?
  杨元庆翻身下马问道:“人已经到了吗?”
  “回禀殿下,早已经到了。”
  十几名贴身侍卫跟着杨元庆快步进了寺院大门,杨元庆见寺院里格外安静,看不见一个僧人,便问道:“僧人在哪里去了?”
  “回禀殿下,他们都回避了。”
  杨元庆点点头,他这才知道原来静云寺是独孤家供奉,竟然在就他眼皮底下,他忽然想起西城的慈安寺,据说也是权贵供奉,那又会是谁?如果有时间,倒是要梳理一下这些大大小小寺院的背景。
  “殿下,这边走!”
  张雷带着杨元庆走进一座幽静的小院,这是方丈的禅院,小院里站着几名下人,见杨元庆进来,他们都纷纷退了下去,“长伯,殿下来了!”张雷小声喊道。
  屋子里立刻走出来一名中年男子,正是独孤家族的第二号人物,独孤良,他认识杨元庆,慌忙上前跪下,“长安罪臣独孤良参见楚王殿下!”
  “独孤使君不必如此,快快请起!”
  杨元庆连忙上前将独孤良扶了起来,歉然笑道:“听说使君已经来了好几天,元庆一直公务繁忙,让使君久等了。”
  “是我打扰殿下了。”
  两人说着,走进了房间,房间收拾得清爽雅致,靠墙摆放着一张两人坐榻,中间放有小桌子,墙角有香炉焚香,禅房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杨元庆的十几名亲卫迅速查看了两边房间,没有异常,便靠墙而立。
  “殿下请坐!”
  独孤良请杨元庆坐下,片刻,张雷端了两杯茶进来,亲兵也迅速试探了一下,张雷这才把茶杯端上桌子,杨元庆端起茶杯笑道:“使君屡次离开长安,唐廷没有怀疑吗?”
  独孤良也微微欠身道:“回禀殿下,我没有出任实职,没有人过问我,不过上次独孤家向关北送粮,确实引起了朝廷怀疑,我们只能放缓进度,请殿下见谅,答应的三十万石粮食,一定会送到。”
  独孤家族半年前答应的三十万石粮食,已经陆陆续续送了一半,还差十五万石,杨元庆也知道独孤家送粮不易,所以也没有催促他们,他见独孤良特地向自己表态,便笑了笑,“这次独孤使君特地来太原,就是为了向我解释这件事吗?”
  “这只是一方面,另外还有重要事情向殿下禀报。”
  说着,独孤良取出了家主独孤震的信,放在桌上,慢慢推给了杨元庆,“这是我们家主给殿下的一封信,家主要说的话都在信中。”
  杨元庆拾起信拆看了一遍,绝大多数都是独孤震在表达对隋朝的支持,这个杨元庆不感兴趣,他要看的实际的东西,很快在信的最后,他看到了独孤震的明确表态,愿意将独孤家族在关陇的六成土地献给隋朝。
  这个表态使杨元庆的眉毛挑了一下,六成土地,这个独孤震果然大手笔啊!但也很聪明,如果他们不及时表态,隋军入关中,是不会承认他们对土地的占有,那时就不止是六成了。
  独孤良心中很紧张,如果杨元庆肯表态答应,那独孤家族至少还能保住四成的土地,那也是数量惊人,那独孤家族至少还有三百年的富贵,杨元庆沉思片刻,这才缓缓道:“从上次送粮食,到这次让土地,我能感受到独孤家族对隋朝的支持,看在独孤家族一片诚意的份上,那我就表个态吧!”
  独孤良的心悬了起来,紧张得浑身发抖,他干咽一口吐沫道:“请殿下赐教!”
  “嗯!”
  杨元庆的语速很慢,但他的每一句话都不容商量,“独孤家族是前朝第一巨富,不仅在关陇,在江南和中原也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资产,资产和店铺之类,我可以留给独孤家族,但土地不行,土地事关大隋社稷,事关均田制是否能顺利推行,所以关陇以外的土地,官府会全部收回,而关陇土地,官府收走九成,留一成给独孤家族。”
  “九……成!”
  独孤良惊得脸色惨白,他万万没有想到杨元庆会这么狠,居然收走九成的土地,“殿下……这太多了吧!”
  杨元庆脸一沉,“上次的三十万石粮食,只是你们要赎独孤怀恩,赎金而已,到现在还只付了一半,既然你们嫌我要得太多,那好,剩下的粮食,你们不用再给了,这封信,我也不接受!”
  说完,杨元庆把信扔在桌上,起身便走,独孤良惊得心都快停止跳动了,上前连连作揖,“殿下息怒!殿下息怒!”
  “还有什么可商量吗?”杨元庆回头冷冷道。
  独孤良心中叹了口气,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商量了,杨元庆根本不给他们讨价还价,他万般无奈,只得躬身道:“独孤家族愿意接受殿下的方案。”
  杨元庆这才脸色稍稍好一点,他看了一眼独孤良,意味深长道:“相对于别的关陇贵族,孤独家族恐怕是最幸运了,知足吧!”
  独孤良心中苦笑一声,他忽然想起一事,连忙从怀里取出一只纸卷,递给杨元庆,“这是家主送来的鹰信,刚刚收到,家主让我转交给殿下。”
  杨元庆接过鹰信,也不急着打开,拱手道:“那我就先告辞了。”
  “殿下走好!”
  独孤良也没有远送,一直望着杨元庆走远,一回头见信还在桌上,不由长长叹了口气,自言自语:“九成的土地,这回去怎么向家主交代?”
  ……
  杨元庆出了寺院,翻身上马,策马向北奔去,快奔至城门时,这才慢慢停下,他取出纸卷展开看了看,里面的内容却使他微微一怔,杨嵘欠赌债五万贯,后面有神秘人替他付帐。
  这句话说得无头无脑,但杨元庆却知道,如果事情不重要,独孤震那条老狐狸不会把这件事告诉自己,这里面必然有很深的水,杨元庆略一沉吟,便渐渐品到了一丝味道,这个神秘付帐人,难道是秦王?
  这时,杨元庆终于明白独孤震把这张纸条给自己的深意了,他略一沉吟,招手将一名亲兵叫上来,把纸条递给他,又嘱咐他两句,亲兵点点头,转身向静云寺策马奔去。
  杨元庆又沉思片刻,这才调转马头返回了太原城。
  ……
  静云寺里,独孤良正向张雷交代一些后续的事情,他要急着返回长安了,这时,一名随从在门口禀报:“长老爷,楚王派人来了,说有事交代。”
  独孤良连忙道:“快请进!”
  片刻亲兵走了进来,躬身行一礼,把纸卷交给独孤良,“殿下吩咐,就凭这卷情报,独孤家族的土地可以再让一成。”
  独孤良和张雷面面相觑,他们当然知道这一成土地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五千顷土地,本来杨元庆只给独孤家族留五千顷土地,但就因为这个小小的纸卷,又多得了五千顷土地,这让独孤良心中生出了一丝不真实的感觉。
  连张雷也忍不住好奇问道:“长伯,这里面是什么?”
  独孤良瞪了他一眼,“这件事你不要问,你只要做好独孤家族和杨元庆之间的桥梁便可。”
  或许是觉得自己态度有点粗暴了,独孤良便缓和一下口气,拍了拍张雷的肩膀,语重心长道:“你是家主最看重的独孤后辈之一,你应该也知道了,你兄长独孤济已经主管独孤家族的账房,成了独孤家族的财神,他是因为沾了你的光,也由此可以看出家主对你的器重,好好在隋朝做事,多替独孤家族分忧,说不定有一天,你会是独孤家主。”
  独孤良并没有夸张,独孤震确实有让独孤雷为独孤家主的意思,不过这要看将来独孤雷在隋朝中的地位来决定,就算不是家主,他也将是家族决策者之一。
  张雷默默点了点头,“我会做好份内之事,另外有一个消息我要告诉长伯。”
  “什么消息?”
  张雷有点犹豫该不该说,不过他认为楚王既然告诉自己,必然是有深意,可能就是想让自己转告独孤家,他沉吟一下道:“楚王殿下不久前告诉我,窦家已经秘密和他接触了,是窦抗在延安郡和他秘密见面。”
  窦家一直是独孤家在关陇的竞争对手,这个消息令独孤良格外重视,他不敢再耽误了,立刻令道:“收拾东西,我们即刻返回长安!”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五十三章
隔墙有耳
  
  直到新年初四,杨元庆才终于喘了一口气,新年对别人或许是一种休息,可对他这样的上位者,却是更加忙碌劳累,各种应酬也是一种劳神伤身之事。
  朝廷的元日假有五天,从除夕到正月初四,正月初五是大朝,七品以上官员都要入晋阳殿参加朝会大典,庆祝新年的开始。
  所以今天初四便是杨元庆最后一天休息之日,他也坐不住了,一早便稍稍化了妆,来太原北市访察民情、询问物价。
  微服私访是任何一个当权者都愿意做的事情,这也是他们都具有平凡之心的一面,渴望能和底层民众交往,亲自了解民生民情,很多时候,这其实也是一种乐趣,如果是积极向上的王朝,更会有一种成就感。
  自从杨元庆位高权重后,他和底层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尽管他和普通士兵接触很多,但普通士兵不代表市井民生。
  杨元庆穿一身淡紫色的细麻长袍,头戴纱帽,腰束革带,脚穿乌皮靴,这种打扮,十个男人中没有九个,也会有六七个,满街可见,区别只是袍服的颜色和质地。
  其实前朝杨广对服饰的颜色有着严格等级规定,比如士卒穿黄衣、屠户商人穿黑衣、胥吏穿青衣,普通庶民穿白衣,只有官员才能着袍,五品以下官员着绿袍,五品以上官员着紫袍。
  还有商人不准骑马,普通民众不准坐马车等等,但随着隋末大乱,这些等级规定已经荒废,商人骑马,屠户穿紫袍的情形随处可见。
  而杨元庆建立的新朝,也对这种衣着服饰以及交通方式的限制比较宽容,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只是因为倡导节俭的缘故,才不准官员衣着绸缎,乘马车,官员又影响了庶民百姓,使得大隋上下穿绸缎的人并不多,大多以细麻为主。
  杨元庆的眉毛画粗了,加了两片胡子,容貌便大变,活脱脱一个中年大叔的形象,走在街上,极不引入注目。
  他手拎着一只皮袋,慢慢悠悠向北市走去,在他身后跟着十几名武艺高强的贴身侍卫,也都化了妆,警惕地注视着两边的情况。
  其实杨元庆主要是想了解银钱的流通情况,这次厚赏三军,以及官员们的年俸,使用的全部是新银钱,他听家人说起,大量的银钱已经在街市上出现。
  使他又不得不担心物价,尤其是米价的涨幅,最好的办法是这些银钱大量流通到唐朝去,给他换来粮食和各种物资。
  事实上,他已经这样做了,无数支商队进入了关陇、巴蜀和荆襄,带去了大量的银锭,将带回粮食、布匹、绸缎、茶叶、家畜、生铁等等大宗物品来稳定隋朝的物价。
  休息了三天,正月初四也是北市重新开市的日子,或许是很多商人都意识到商机到来的缘故,一反正月十五后才开店的惯例,纷纷提前开业,使北市人潮拥挤,格外热闹。
  不见是商铺开业,就连两边的酒肆青楼也纷纷开门招客,开业的爆竹声在北市上空砰砰炸响,引来四面八方的客流。
  杨元庆靠边慢慢地走着,他的亲兵已经不再远远跟随,就紧紧护卫在他身后,把所有靠近杨元庆的人一一推开。
  这时,一名侍卫快步上前,低声对杨元庆道:“殿下,我看见程将军、秦将军和罗将军了。”
  杨元庆一怔,问道:“他们三人在哪里?”
  “在对面的酒肆里喝酒。”亲兵向斜对面一家酒肆指去。
  从拥挤的人头上望去,杨元庆看见了一家酒肆,好像就是从前唐风的八方酒肆,自从太原唐风被破获后,这家酒肆也被查封。
  不过杨元庆此时看到的招牌却是‘元安酒肆’,他愣了一下,回头向自己头顶上望去,他头顶上的招牌也是元安酒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1/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