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精校)第7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8/857

  李世民又微微叹息一声,“问题是,我明明知道他的意图,却又不得不被他牵着鼻子走。”
  李孝恭凝神思索片刻道:“我想圣上肯定也命太子回援了,其实只要太子军队回援,也就能挽回关中之危,如果你不回兵,拿下洛阳后继续占领中原,我想杨元庆也一时拿你没有办法。”
  “孝恭的意思,是要我抗旨不尊?”李世民眯着眼问道。
  “虽然抗旨不遵有点不妥,但只要你拿下中原,同时关中的危局也缓解了,然后你给圣上解释清楚,我想问题应该不大。”
  李世民又摇了摇头,“这你就错了,抗旨不遵的后果很严重,父皇把军权看得比什么都重,如果我不听他的调动,抗旨不遵,就算关中危局解了,就算我拿下中原,他也绝不会饶我,会一步步剥夺我的军权。”
  两人又沉默了,李世民背着手走了几步,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便微微一笑,“或许我可以拖一拖,派五万援军缓缓而行,等关中的危局解了,我再写信向父皇请示,继续攻打中原,这样太子也抓不到我的把柄。”
  “那隋军会答应吗?”
  李孝恭又继续道:“既然他们已经战胜突厥,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还会容许我们占领中原?世民,你不要想得太乐观了。”
  李世民冷笑了一声,“杨元庆即使击败突厥也必然是惨胜,他的军队已筋疲力尽,实力大减,哪里还有精力再和我们争夺中原,否则杨元庆也不会用奇袭关中的办法来逼我们撤军,现在是唐强隋弱,只要我们能咬牙顶住,那么中原一定属于我们。”
  李世民对几个月前的中原大败一直耿耿于怀,那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父皇指挥失误,好不容易这次父皇准他全权用兵,那他就不会再走错一步。
  他一定要把中原重新夺回来,就算杨元庆用围魏救赵之策,他也绝不让杨元庆就这么轻易得逞。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一十一章
意外发现
  
  中午时分,杨元庆的军队抵达了咸阳,离咸阳城约半里,咸阳县城门大开,县令韦义节率领十几名官员出门投降。
  韦义节是韦霁族弟,是韦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他原本官任礼部侍郎,因刘文静一案被牵连,贬为咸阳县令,咸阳县内并无驻军,只有百余名老兵开闭城门,韦义节自知无法守城,又害怕隋军劫掠民众粮食,万般无奈,只得开城投降。
  一名隋军士兵将韦义节领到杨元庆面前,韦义节这才知道竟然是楚王杨元庆亲至。
  他心中惶恐,双膝跪下,将县令印绶高高举起,垂泪道:“咸阳开城迎接楚王殿下,恳求殿下看在不抵抗的份上,饶过咸阳民众,勿要伤民。”
  杨元庆淡淡一笑道:“韦县令不用担心,我来关中不是为了杀民,相反,我是来赈济关中贫民,请起吧!县令印绶我不要。”
  韦义节心中更加惊疑,咸阳官仓内有粮食两万石,难道杨元庆要开仓放粮吗?韦义节不敢多言,只得站起身道:“殿下请进城休息!”
  隋军在中午攻打长安时,不少士兵受了箭伤,也正需要调养,他便点点头,回头对罗士信和程咬金道:“你们两人去把弟兄们安置好,切不可扰民,然后开仓放粮,赈济咸阳贫民,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受粮!”
  “遵命!”
  罗士信和程咬金同时行一礼,两人奔去带领军队入城了,杨元庆则在数百亲兵们的护卫下,来到了县衙,他也需要静下心来考虑下一步的策略。
  县衙议事堂内,亲兵们迅速将沙盘拼成,杨元庆则站在沙盘前沉思不语,今天对长安城的骚扰,他可以肯定李渊要立刻撤军回援了,太子李建成这边必然会立刻回援,军队至少在五万以上,但李世民那边的军队会不会回援?
  杨元庆担心是这个,他这次奇袭关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李世民施压,逼迫他撤军回关中,放弃对中原的攻占,但以李世民的才智,他必然会看透自己的企图,他会不会顶住压力,坚决不撤军回关中。
  杨元庆凭直觉,他感觉李世民很可能会顶住压力,坚决不撤兵回关中,毕竟这是一次占领中原的机会,现在隋军刚打完突厥,河东腹地损失惨重,士兵们身心疲惫,确实无力再打一场中原大战。
  李世民应该会看出这次机会,他不肯撤军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是这样,又该如何应对这种不利局面?杨元庆负手绕着沙盘来回踱步,思索着对策,这时,程咬金兴冲冲走了进来,一进大堂便嚷道:“殿下,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杨元庆的思路被打断,他心中不悦,回头狠狠瞪了一眼程咬金,程咬金这才恍然惊觉,他吓得低下头,一声不敢吭,杨元庆哼了一声道:“这次就饶你,下一次再敢擅闯大堂,重责三十军棍!”
  “是!卑职记住了。”
  杨元庆这才收回思路问道:“发现了什么?”
  程咬金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兴奋,他战战兢兢道:“卑职和士信开仓放粮,我巡视仓库时发现有好多长梯子,结实高大,都有三四丈高,非常适合攻城,我们不是没有带攻城武器吗?这些梯子……”
  这个发现倒令杨元庆颇有兴趣,他立刻道:“走!看看去。”
  咸阳县的仓库在县衙左侧,相隔约一里,仓库其实是两个概念,仓是存放粮食,库则是放置钱物,咸阳县粮仓是由两座大粮仓组成,共存放了两万石粮食,由数十名衙役看守。
  此时粮仓已经被隋军接管,罗士信率领五百名士兵正在开仓放粮,数万民众闻讯而至,扛着麻袋,牵着毛驴,甚至不少人是全家出动,反正隋军也不认识。
  粮仓前排了十几支长长的队伍,足有千步远,虽然人山人海,倒也井然有序,没有出现哄抢的局面,数百隋兵骑兵维持着秩序。
  杨元庆在亲卫们簇拥下,骑马缓缓而至,县令韦义节则骑马跟在一旁,他满脸愁容,这些都是税粮,全部放粮赈济,他怎么向朝廷解释?
  杨元庆马鞭一指排队领粮的民众,对韦义节道:“这些民众大多衣裳褴褛,很明显是贫苦之人,把粮食赈济给他们,难道不是好事吗?韦县令为何还这般愁眉苦脸?”
  韦义节心中暗叹一口气,只得欠身答道:“殿下是执掌天下之人,应该明白朝廷自有其法度,该怎么赈灾,赈济多少粮食,户部自有安排,哪些人该领粮食,哪些人不该受粮,作为县令,我也知道,而不是像殿下这样胡乱放粮。”
  “你是说我胡乱放粮?”杨元庆面有愠色。
  韦义节心一横道:“那是当然,殿下看这些民众个个衣着褴褛,可是很多人脸色却很光润,焉不知他们是故意穿上破烂衣裳来领粮,甚至还有地主富人也混杂其中,小民狡黠之心难道殿下会不知?”
  杨元庆一怔,他忽然仰头大笑起来,“慷李家之慨,我管他穷人富人,等我回头把广通仓的粮食也放了,让李渊大哭去吧!”
  韦义节愈加心惊,却不知该怎么说,杨元庆收了笑容,回头看了他一眼,点点头道:“我发现韦县令很对我胃口,既然李渊待你不仁,你就跟我走吧!我让你出任大隋的户部侍郎。”
  韦义节苦笑一声,“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若跟殿下走,我的名节就完了,请殿下体谅。”
  “名节?”
  杨元庆摇摇头,“你以为刘文静是怎么死的,我不妨明着告诉你,一切都是我布的局,利用唐朝那些愚蠢的探子,其实李世民心里也明白,可是他为了杀刘文静,除去李建成的左膀右臂,便将计就计,真正被蒙骗的,不过是李渊罢了,你特无辜被贬,又何必为唐朝高层的权力之斗守什么名节?”
  韦义节这才如梦方醒,半晌道:“我说的名节和刘文静无关,我既为唐臣,自然该忠于圣上,若我为了高官厚禄就跟着殿下走了,那就是我对圣上不义,我不能走,若殿下强迫,我也只能一死效忠。”
  “好吧!既然你不肯,我也不勉强,若你想通了,再来投靠我,我会欢迎你。”
  说完,杨元庆不再理他,催马跟着程咬金去了库房……
  库房就在粮仓的隔壁,有数十名士兵守卫在院外,杨元庆快步走进了库房,库房是一排长长的平房,各个房间都有小门连通,每间屋子里都堆放着各种物品,有几十大箱子铜钱,都是新铸的开元通宝,这种钱在隋朝也流通,足有数千贯之多,还是几万匹布绢,堆满了五六间屋子,另外还有几箱银子,大约三千两左右。
  杨元庆马鞭一指这些财物,对程咬金道:“这些都分给弟兄们,就算是我的犒赏!”
  程咬金大喜,他早就想取这些物资了,只是隋军军纪严明,他不敢拿,现在杨元庆既然开口,那他就不客气了,杨元庆冷冷瞥了他一眼,“我先警告你,这是给弟兄们的犒赏,你只有其中一份,你若敢多拿一两银子,我剥你的皮填草,立在军衙旁!”
  程咬金忽然想起那个被剥皮的房子县县令,他顿时吓得一激灵,连忙道:“卑职不敢,卑职已经洗心革面,不再贪财。”
  杨元庆懒得理他,走到了最后一间屋,准确地说,这里不是库房,而是放置杂物之处,面积很大,堆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杂物,县衙门口的大鼓,衙役们的水火棍,桌子坐榻等等。
  但在最里面,整整齐齐堆着十几叠长梯子,大约有百余架之多,梯子大多高四五丈,宽大结实,不是普通的梁梯,而是攻城梯,上面还装有铁钩,这个发现令杨元庆一阵惊喜,他连忙回头,“把县令叫来!”
  很快,韦义节匆匆走来,杨元庆一指那些城墙梯,“这些梯子是哪里来的?”
  韦义节连忙躬身道:“回禀殿下,年初修缮咸阳城墙,这些梯子便是从长安借来,因为北城墙一段还没有修完,所以梯子就暂时存放在这里。”
  杨元庆已经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了,有了这些攻城梯,他便可以二攻长安,他一定要把李世民给逼回来,就算他不回来,也要让他顶上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
  ……
  雪夜中,隋军再一次向长安进发,浩浩荡荡,在月光的映照之下,白雪格外耀眼,隋军士兵们身上紧紧裹着毛毯,迎着凛冽的寒风,奋勇直前,士气高昂。
  大约三更时分,一万隋军骑兵过了中渭桥,离长安只有十里之遥。
  此时长安城头上,只剩下一万金吾卫军队布防,羽林军全部回防宫城,不过唐廷已经意识到杨元庆极可能会杀一记回马枪。
  因此又紧急招募了四万青壮民夫,全部武装起来,此时数万刚刚武装起来的青壮民夫都聚集在内外城之间的甬道里,每个人身上都裹着毯子,拥挤坐在一堆堆篝火前,有的人入睡了,也有人在窃窃私语聊天。
  窦轨站在内城城头,望着甬道里这些大多没有训练过的民夫,他心中充满了担忧,他们面对隋军凶狠的攻城,抵挡得住吗?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一十二章
攻破外城
  
  三更时分也是夜里最冷的时刻,寒风凛冽,一万隋军骑兵正无声无息地在官道上疾速向长安方向进军,他们离长安城越来越近,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远方长长的城墙。
  这时,黑夜中一名斥候疾奔而至,很快来到杨元庆面前,在马上躬身道:“启禀殿下,唐军主要防护在西城和北城,在南城和东城一带人数较少,但可以看见城头上隐隐出现有火光,应该在城墙甬道内还藏有不少人。”
  杨元庆点了点头,这必然是唐朝动员的城内的青壮民夫参战,军器监仓库内有足够的兵甲,可以迅速武装十万大军,看来,唐廷并不愚蠢,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会再次攻打长安。
  “殿下,该怎么打?”罗士信低声问道。
  杨元庆凝视长安城片刻,冷笑了一声,“唐军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会从根本上吸取教训,还是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我打西城,吸引敌军主力,你率一千弟兄攻打东城。”
  “卑职明白了!”
  罗士信飞奔而去,黑夜中听他大声喊:“第一营和第二营跟我走!”
  军队开始分为两部分,罗士信率领一千骑兵向东方疾奔而去,他们带走了三十架攻城梯。
  队伍继续缓缓而行,离长安城还有三里时,他便隐隐听见了城头上传来刺耳的钟声,在静夜中听得格外清晰,这是守城唐军发现了敌情,敲响了警钟。
  长安城头已经乱作一团,五万青壮新兵蜂拥上城,在军官的大声斥骂下,一群群士兵奔上了城头,而金吾卫则迅速撤退到内城,构筑第二道防御线。
  尽管募集到了五万青壮新兵,而且有不少人还是从前隋朝的府兵,但当过兵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迅速形成战斗力,没有进行过操练,兵不认将,将不识兵,指挥不畅,命令不达,实际上和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区别。
  再加上是黑夜,密密麻麻的士兵拥挤在西城墙上,他们紧张的攥着长矛,在前排之人手执弓箭,满脸惊恐地望着城外的动静,负责指挥这支的唐军主帅是鸿胪寺卿,永安郡王李孝基。
  他骑在一匹战马之上,手执一支马槊,身边跟着百余亲兵,城上的混乱令他十分焦躁,他不停地厉声大喊:“不要混站一处,各领兵大将管束自己的士兵,按照白天划分的区域防御!”
  尽管他喊得声嘶力竭,但在一片嘈杂声中,他的叫喊声只有附近的千余人能听见,李孝基的声音喊哑了,城墙之上依旧混乱不堪,令他万分沮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8/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