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精校)第7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5/857

  自从银钱事件后,唐朝已经断绝了和隋朝的贸易往来,严禁商人过河,也不准河东商人进入关中,再加上战争持续不断,使得隋唐之间几乎断绝了往来,偶然会出现的人影,大部分都是两军派去的探子。
  在清冷的月光下,一支约万余人组成的骑兵队正在河面上疾速踏雪而行,直向对岸的蒲津关进发。
  蒲津关是秦晋之间的一道险关,也是古渡口所在,蒲津关以北的黄河两岸皆是悬崖峭壁,也就是著名的秦晋大峡谷,或者再北上两百余里,可以从禹门渡过河,然后沿驿道南下。
  但走禹门渡,时间上已来不及,隋军只能从蒲津渡入关中,离蒲津关还有七八里时,杨元庆手一摆,队伍渐渐停止了前行,从河面向西望去,已经隐隐可以看见西岸黑黝黝的山体轮廓,蒲津关便矗立在两边的悬崖峭壁之中。
  杨元庆远远凝视着关隘,他在等待着前锋的消息……
  月光下,一支商队无声无息地上了渡口,沿着斜缓的山道向一里外的蒲津关而去,商队约两百余人,牵着三百多匹毛驴和骡子,满载着箱笼草包等各种货物,几匹毛驴上打着旗帜,旗帜上写着‘蒲南商行’四个字,看得出这是一支规模很大的商队。
  为首的商人叫做张元重,是河东郡的商人领袖,体重足有两百斤,又高又胖,走路都困难,必须坐在乘舆上,由四人抬着他,在他左右各跟着一人,正是罗士信和程咬金。
  程咬金一脸阴沉,这种诈关之事是他的拿手好戏,现在却让他为副手,而让一个肥胖的商人来诈关,夺了他程咬金的功劳,着实令他不爽,若不是罗士信在旁边,他早就掏个冰窟窿把这个胖商人扔进去。
  张元重能感受到程咬金的敌意,他心中忐忑不安,便对另一边的罗士信陪笑道:“现在唐朝禁止隋朝商人入关中,但上有禁令,下有对策,生意还是要做,只是白天不能走,必须晚上过关,付一笔过关费,守军就会放过去,所以这些守军都抢着晚上当值,就是这个缘故,这里面油水很大。”
  罗士信看了一眼程咬金,笑着安抚张元重道“张东主不要有什么担心,殿下请东主帮忙,自然不会亏待你,有殿下替你做主,别人不敢把你怎样。”
  程咬金翻了翻白眼,这是在说他呢!他想扔几句狠话撑撑面子,嘴唇动了动,还是忍住了,前面已经到了蒲津关。
  两边山势遮住了月光,投下了巨大的黑影,使关隘前变得有些昏暗,看不清城头上的情形,黑暗中只城头上有人喊:“是什么人?”
  商队停止了前进,张元重从乘舆下来,在两名随从的扶持下走上前道:“城上是哪位将军当值,是马校尉还是丁校尉?”
  这时城头传来另一个粗犷的声音,“我是丁滔,下面之人是张东主吗?”
  张元重往来蒲津关几十年,大家早已很熟悉,张元重连忙笑道:“正是在下!丁将军,今晚能否行个方便?”
  城头上有人探身出来,是一个身材极高之人,他看了半晌道:“张东主,有点难办啊!朝廷昨天刚下了旨意,要求严查过关之人,超过五人者,不准过关,你要是早两天来就没有问题了。”
  旁边程咬金大急,他刚要说话,罗士信却一把拉住了他,只见张元重不慌不忙笑道:“丁将军也知道前两天下了大雪,哪里出得了门,好容易等大雪停了,这才急急赶来,再不开张,弟兄们都要喝西北风了,丁将军,还是请帮帮忙吧!”
  城头上之人沉默了一下,又道:“张东主,不是我不肯帮你,大家打交道已经十几年了,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我理解你的难处,可我的难处,你也要理解啊!我冒这么大的风险放你过关,你说万一被上面查到,丢这个卑官还是小事,说不定还要掉脑袋,你看这件事……”
  张元重呵呵一笑,“那过关费就再加两成吧!”
  程咬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讨价还价,自己还真不懂这些商人过关的规矩,他心中的不满顿时消了,若让他来诈关,还不一定成功。
  城头上军官似乎嫌少,又道:“这次非同寻常,加三成。”
  “加三成的话,我的利润就没了,丁将军让一让吧!”
  “谁不知道张东主的货都能卖高价,几倍的厚利,张东主也要让我们这些小兵喝点稀粥吧!”
  “那好吧!就三成,不能再多了。”
  双方讨价还价,达成了协议,很快,蒲津关大门缓缓开了,张元重回头给罗士信使了个眼色,罗士信握紧了藏在骡背上的铁枪,牵着骡子率先走进了蒲津关,商队加快速度,陆续进入了关隘,忽然,城门内传来一声惨叫,随即关隘内爆发出一片喊杀声……
  数里外,杨元庆依然在耐心地等待着消息,他有备用方案,如果诈关不成,那就只能强攻了,其实也并不是攻打不下,只是要费些周折,还会有伤亡,杨元庆现在实在不想再有伤亡。
  就在这时,有士兵指着关隘大喊:“殿下,有火光了!”
  杨元庆也看见了,蒲津关城头一片火光,他当即下令道:“全军出发,杀进蒲津关!”
  一万骑兵骤然发动了,马蹄如雷,疾奔向黄河对岸,不多时,一万隋军骑兵杀进了蒲津关,冲进了关后的敌营内,守将王长谐仓惶脱逃,逃向潼关报信。
  拿下蒲津关,隋军并不停留,继续向西疾奔,三更时分,隋军从兴德津过了渭河,一万隋军骑兵在杨元庆的率领下,风驰电掣般向长安杀去。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零七章
紧急应对
  
  太极宫白莲殿,这里是尹德妃的寝殿,此时已是一更时分,宫殿四周布满了宫廷侍卫,一队队侍卫来回巡逻,在黑暗处还藏有暗哨,种种迹象表明,大唐皇帝李渊今晚就留宿在白莲殿内。
  夜已经深了,侍卫们都穿着厚底软靴,脚步尽量放轻,宫殿内外十分安静,这时,一阵急促的奔跑声传来,使侍卫们纷纷警觉起来。
  “是谁?”侍卫们奔上去,拦截住了敢放肆奔跑的人。
  “是我!”来人声音很严厉,侍卫们认出是直阁将军周俊,都吓得纷纷闪开。
  周俊狠狠瞪了众侍卫一眼,快步走上台阶,两名宦官却拦住了他,“周将军,圣上已经安歇,不要打扰!”
  周俊连忙抱拳道:“我知道,但我十万火急的大事要禀报圣上,请两位公公通报圣上。”
  两名宦官对望一眼,一般是不能惊扰圣上休息,但周俊作为直阁将军,他应该更懂这个规矩,肯定是有重大事情,若误了事,他们也担待不起,一名宦官点点头,“周将军请稍候!”
  宦官转身向寝宫内走去,尹德妃的寝殿内更加安静,屋角两只香炉青烟袅袅,弥漫着一股浓冽的檀香,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地毯,墙上挂满了色彩艳丽的蜀锦,大殿上方在几幅长长的丝幔中间坠着一颗柚子大的夜明珠,将淡淡清辉洒向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大殿中间两道厚厚的幔帘低垂着,将大殿一隔为二,八名宫女站在幔帐的外面,手捧各种用具,等待圣上和娘娘的召唤。
  而在大殿内的玉阶上,放着一张象牙金丝床,床上挂着厚厚的芙蓉暖帐,帐内,大唐皇帝李渊正和年轻美貌的尹德妃相拥而眠。
  此时已是一更时分,但帐内还传来尹德妃嘤嘤的声音,“臣妾父亲之事,陛下一定要答应,不答应,我可不依。”
  “爱妃放心吧!你的父亲是国丈,朕怎么会追究?早点休息吧!朕很累了。”
  “不行,陛下一定要亲口答应臣妾,要不然臣妾就哭给圣上看。”
  “好!好!好!朕正式向爱妃保证,绝不追究你父亲之事,一言九鼎。”
  “多谢陛下,陛下睡吧!臣妾给陛下暖身子。”
  这时,帘幔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一名宦官禀报,“陛下,有紧急大事要禀报。”
  李渊和尹德妃刚做完恩爱之事,已经疲惫不堪,这时候却有人来打扰,令他十分恼怒,但听说是有紧急大事,他便忍住怒火,冷冷问道:“什么事情?”
  “启禀陛下,是直阁周将军来禀报,他说骊山左峰有三锅烽火点燃。”
  骊山烽火点燃,那就意味着外敌寇边,不是突厥就是吐谷浑,但突厥和唐朝基本不接壤,可以排除,应该是吐谷浑的可能性更大。
  虽然这也算是大事,但李渊实在太疲惫,可以暂时放一放,便道:“朕知道了,明天再和大臣们商议。”
  停了一下,宦官又小心翼翼提醒道:“陛下,是左峰的烽火。”
  “什么!”
  李渊腾地一下坐了下来,骊山有两座烽燧,右峰烽燧是关西和北方报警,而左峰烽燧是关东报警,关东出警,这就意味着关中有敌入侵了,吓得李渊困意全无,慌忙披上外袍爬起来。
  尹德妃也不敢再睡,她喊了一声,几名宫女立刻进来,替李渊穿上厚袍,戴上平巾,李渊这才匆匆走到外宫。
  直阁将军周俊等在这里,他见李渊出来,连忙上前禀报:“陛下,烽火刚刚燃起,很可能是蒲津关那边出事了。”
  李渊也猜到是蒲津关那边出事,那应该是隋军侵入关中了,这令他心中惶恐异常,关中空虚,长安也只有两万军队,若真有隋军袭击关中,让他怎么应对?
  李渊后背惊出一身冷汗,他连忙令左右道:“速去把五相国都召来朕的御书房。”
  李渊也没有任何睡意,他回宫简单洗漱一下,便匆匆去了御书房……
  武德殿广场上,大雪已被清扫干净,裴寂、陈叔达、萧瑀、窦轨、独孤震等五相国都先后赶来了,此时他们都知道了骊山烽火之事,这个消息同样令他们震惊,五人正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上次我就说了,把军队全部派出去,关中空虚,风险会很大,结果你们谁都不听,谁都不肯劝圣上,现在问题出来了,你们说该怎么办?”
  裴寂的声音很大,带着一丝怨气,当时派兵时他是想到了派出倾国之兵不妥,但当时李渊在气头上,他不敢劝,便想让别人提这件事,但谁都没有理会他,现在果然出危险了,他立刻开始埋怨起众人。
  其他四人都冷冷瞥了他一眼,裴寂善于在背后做小动作,众人对他很警惕,都不齿和他为伍,对他的埋怨,也没有人理会。
  这时,台阶上走出一名宦官,高声道:“圣上有旨,宣五相国觐见。”
  五名相国整理一下衣冠,一起走进了武德殿,此时御书房的灯已经点亮了,几盆炭火已将房间烘烤得十分暖和,李渊正负手站在一张关中地图前,久久沉思不语。
  “参见陛下!”五名相国先后躬身施礼。
  李渊摆摆手,“各位爱卿平身,赐座!”
  宦官们搬来了单人坐榻,众人坐了下来,李渊这才叹口气道:“半夜把各位相国找来,实在是很抱歉,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骊山燃起了烽火,现在情况还不明,但朕实在是很担心,隋军极可能趁关中空虚杀进来了,大家说说吧!现在该怎么办?”
  五人都沉默了,片刻,窦轨微微欠身道:“陛下,微臣认为是隋军从蒲津关杀入关中的可能性比较大,现在蒲津关应该已经不保,如果是这样,最快明天中午,隋军将杀至长安,微臣考虑,应该有两个紧急应对方案。”
  李渊大喜,他现在就希望得到有实际内容的建议,窦轨当初为扶风郡太守,曾率领军民奋战半个月,以一万五千军队成功防御住了杨玄感十万大军进攻,在部署防御上很有经验,李渊对他极为信任,便连忙道:“窦相国请说。”
  窦轨微微一笑,“其实我的方案大家都想得到,一个是守城,一个是求援,可命羽林军和金吾卫立刻上城防御,同时招募长安青壮协助守城,臣没有猜错的话,隋军应该是轻骑突击,没有带攻城武器,所以长安城的问题不是很大,但隋军骑兵杀入关中,会极大影响军民士气,会动摇军民对唐朝的信心,所以必须求援,让太子的军队和秦王的军队同时回援。”
  旁边陈叔达眉头一皱道:“或许隋军的目的就是围魏救赵,逼迫我们撤军,若我们让两军回援,不就正好中了隋军的计策,窦相国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窦轨摇了摇头,“陈相国多虑了,杨元庆重兵在北方,河东腹地又有三万突厥军在肆虐,他的大军还无暇南下,所以这次偷袭的军队不会多,最多也就两万人,其实我的意思,是把这支偷袭军队歼灭在关中,反而能激奋军民的士气,另外,军队也不必全部回援,各回援五万人便足矣。”
  裴寂也接口道:“我们甚至还可以让秦王从陕县渡河北上,反攻河东郡,断这支偷袭隋军的后路,或者索性大举北上,夺取河东郡和绛郡,这两个郡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这时,李渊见萧瑀一直沉思不语,便问道:“萧相国有什么想法?”
  萧瑀目光里带有忧色,缓缓道:“微臣在想,隋朝为何不在前段时间出兵,那时关内道没有被占领,洛阳也没有被围,那时出兵更能牵制我们,而偏偏现在出兵,难道隋军不知道他们会被围歼在关中?难道隋军不知道,河东郡反而会被唐军攻打?”
  萧瑀的疑虑使李渊似乎明白了什么,“萧爱卿的意思是说……”
  萧瑀点了点头,“微臣有七成的把握可以肯定,隋军已经击败了突厥,只有这样,他们才敢这样突袭长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5/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