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精校)第7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2/857

  “上次殿下给了卑职一份名单,是太子的一些心腹大臣,卑职派唐风分别留意这些大臣,其中监视太子洗马杨峻的人发现,他最近和尹贵平往来密切,昨天见过一面,刚才又去见面了,有点反常,所以卑职觉得有问题。”
  李世民背着手走了几步,杨峻这个人让他想到了杨峻之弟杨嵘,是护卫东宫的两大中郎将之一,却又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常带东宫侍卫去教坊厮混,名声很坏。
  而兄长杨峻是太子的心腹,一个连自己父亲都敢背叛的人,太子居然还这么信任他,简直不可思议。
  李世民知道兄长李建成的弱点,李建成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太重感情,对人太宽厚,杨氏兄弟仅仅是因为太子妃的缘故,他便重用他们,却忘记了他们的危险,自古以来,太重感情的人都是做不成大事。
  相比杨氏兄弟的重要程度,尹德妃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想到这,李世民不由冷笑一声,他立刻对长孙无忌低声道:“这件事不要声张,继续监视杨峻,不要让他发现,同时讨要尽可能地抓住他们兄弟的一些把柄。”
  长孙无忌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杨氏兄弟将来可能有大用,他立刻躬身道:“卑职明白了,不会打草惊蛇。”
  这时,李世民听到外面侍卫的声音,“房先生,殿下说不准任何进去!”
  “可是,是殿下找我,说有要事,你去替我禀报一下。”
  这是房玄龄来了,长孙无忌立刻拱手道:“殿下,那卑职先去了。”
  他非常精明,知道有些事情自己不能参与,李世民点了点头,“去吧!把太原的事情安排好,尽管保护有生力量。”
  长孙无忌转身走了,李世民打开门笑道:“让房先生进来吧!”
  房玄龄上午刚从陇西郡归来,衣服还没有来得及换,显得有些风尘仆仆,一个多月的西行劳累,使他变得又瘦又黑,他是去关西各军考校库存军粮及军队台帐,他准备明天和李世民细谈此事。
  但此时李世民已顾不上谈关西之行,他便将最近发生之事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房玄龄,最后十分忧虑道:“关键是太子,他强烈反对出兵,使父皇产生很大的疑虑,更重要是他会发动百官请愿,上次攻打萧铣之事就是因为百官强烈反对而被迫取消,我担心这次还是一样。”
  房玄龄回来后和长孙无忌已经谈了一会儿,朝廷内的情况多少知道了一点,他也考虑过,心中有了一点想法。
  房玄龄能感受到李世民心中的焦虑,便微微一笑道:“殿下先冷静下来,此事还有点时间,可以从容部署,其实我以为这件事关键在于圣上,只要殿下能说服圣上,就算太子发动百官反对,反而会让圣上有一种被要挟之感,会对太子权力过大而猜忌,他会更加反感太子,殿下不觉得这是好事吗?”
  李世民眼睛眯了起来,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八十九章
胡马烟尘
  
  十一月初的草原已是一片萧瑟,牧草枯黄,生命黯淡,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变得死气沉沉,就算是草原的牧民也很少看到这样丑陋的草原。
  因为在往年,这时的草原已被茫茫大雪所覆盖,天地间一片白雪皑皑,很难看到枯败的草原。
  但今年天气却异常干燥,已到十一月,北方连一场雪都没有到来,只是在九月时下过两场雨,并没有减轻干旱,而冬天的大旱对土壤墒情极为不利,更加剧了人们对春旱的担忧。
  但进入十一月后,另一种担忧却席卷大隋朝廷和民间,那就是北方突厥有可能会入侵中原,这个消息来自于马邑郡,不断有突厥小股游哨侵入隋朝境内,烧杀抢掠。
  一般突厥军队都是由牧民组成,在平常时候,这些牧民放牧生活,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突厥军队只聚集在可汗的王帐附近,而边境上绝不会出现游哨。
  此时边境出现了突厥游哨,那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突厥军队开始大规模集结了,游哨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信号。
  马邑郡狼爪山,这座山因山体像狼爪而得名,位于隋突边境,在十几丈高的山崖上修建着一座烽燧,这里是隋军最北面的一座烽燧,就叫做狼爪山烽燧。
  烽燧高三丈,分为上下三层,一共有十名士兵驻守在此,每天平安无事,则燃起一锅烽烟,若小股游哨来袭,会燃两股烽烟,可如果是大股突厥骑兵出现,则会点燃三锅烽燧。
  虽然近来不断有小股突厥游哨往来,也袭击过烽燧,但因为地势太高,烽燧始终没有被突厥游哨攻破。
  但烽燧内的士兵却承受着巨大的战争压力,一轮轮的游哨袭击,使烽燧内的十名士兵已先后阵亡了五人,只剩下五名隋兵在坚守着大隋这座最北方的军事堡垒。
  这天清晨,一阵接连不断而来的震动将烽燧内沉睡的士兵们惊醒了,几名士兵纷纷翻身而起,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远方传来一阵阵奇异的响声,俨如暴风雨来临前的闷雷,为首火长忽然反应过来,大喊一声,“不好!”他拔足向三层奔去。
  在烽燧第三层的眺望口里,几名隋军的目光变得极度恐惧,他们看见了,在北方出现了一条黑线,横长约十几里,那是突厥骑兵主力出现了,凭着经验,他们知道在这条长十几里的黑线后面,将会是一望无际的骑兵群,至少有二三十万人。
  火长忽然大吼一声,“点燃烽火逃命!”
  他和两名士兵攀上了烽燧顶,点燃了火把,随即点燃了大铁锅里的柴草和狼粪,三股狼烟冲天而起,浓烟滚滚,向南方传递着突厥大军来袭的消息,数十里外的南方,又有三柱狼烟燃起,越传越远,一直向太原传去。
  很快,无边无际的突厥大军杀到了狼爪山下,黑压压的突厥骑兵俨如黑色海洋,一望无际,至少有二十余万大军。
  突厥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度,它们有多少青壮男子,就有多少军队,历史上的大业末年,始毕可汗曾率百万披甲士陈兵北方,严重威胁中原的安全。
  突厥又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除了突厥本身三十六个部落外,同时还控制着十几个铁勒诸部,当突厥需要发动战争时,所有铁勒部落都要出兵协助,突厥的强大与否,就在于它能否控制住铁勒诸部。
  当年突厥在丰州遭遇惨败,虽然突厥各部的实力损失惨重,但铁勒诸部损失并不大,但正是因为突厥实力削弱,无力号召铁勒各部,草原出现了分裂,才使突厥一蹶不振,迅速衰落下去。
  短短的两年时间不可能使突厥复苏,但可以使突厥得到机会,乌图部的内讧就仿佛是长生天赐给突厥的礼物。
  处罗可汗迅速抓住机会,击溃了乌扎木,接受了近三十万乌图部族的投降,使突厥一下子有了强势的底气。
  正是有了这种击败乌图部的强势底气,使得突厥再次成功召集铁勒各部会盟,几乎所有的铁勒部可汗都来朝觐突厥大可汗,使得原本衰落的突厥又再一次强大起来。
  这时,处罗可汗病逝,他的兄弟颉利可汗登基,铁勒各部又再次出现了离心的迹象,使突厥处在一种极为危险、却又十分微妙的境地,新即位的颉利可汗非常清楚突厥所面临的危局,也知道该怎么办?
  要想挽回铁勒各部不再离心,要想挽回眼前的危局,那只有一个办法,用一次辉煌的胜利树立起突厥在草原上至高无上的威望,颉利可汗的目光便转向了南方,从突厥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
  颉利可汗看到了中原的内战,他知道可以利用隋唐间的不和来寻找机会,于是,他派出了两路使者出使隋唐。
  但就在派出使者的同时,他开始大规模集结军队,他集结了包括原乌图部在内的十七万突厥大军,又从回纥和薛延陀部各借兵四万,使他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五万。
  颉利可汗勒住了战马,眯着眼睛打量着不远处的狼爪山烽燧,他很清楚这座烽燧标志什么,越过这座烽燧,也就进入大隋境内,颉利可汗一摆手,止住了军队前进。
  他翻身下马,双膝跪在草原上,继而将整个身躯都贴在草原上,无比虔诚,仿佛在感受着草原之神给他的启示,良久,他站起身,转身大喊道:“腾格里告诉我,草原不雪,就是他赐给我们机会!”
  他的预言瞬间传遍了全军,二十余万突厥大军一起振臂高喊起来,欢呼声响彻了整个草原,在一片欢呼声中,颉利可汗战刀向南方一挥,下达了命令:“彻底剿灭乌图部,洗劫中原!”
  二十余万大军战马奔腾,犹如黑色的潮水席卷草原,向南方的伏乞泊呼啸而去。
  ……
  夜色笼罩着太原府,杨元庆坐在内书房里伏案疾书,他在给洛阳的王世充写一封信,告诉他一些局势之变。
  由于突厥大举南侵,打乱了隋朝的战略部署,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军队调整,驻守中原的五万隋军将削减为三万,主要部署在东郡、黎阳仓和荥阳郡,隋军将放弃在颍川郡、汝南郡和襄城郡的驻防。
  言外之意也就是告诉王世充,这一次隋军将无法保护他的安全,他只能好自为之了,这其实也是隋朝将被迫收缩漫长的战线。
  在刚才,杨元庆已经给徐世绩和来护儿写了一封信,命令他们尽可能多地将中原人口迁移到河北。
  早在十天前杨元庆便向大隋各地发布了战争动员令,命令丰州总管裴仁基率一万军队协助三万户、约二十余万民众全部迁入灵武郡,又命令将中原人口尽可能多地迁移到河北。
  同时,太原以北各郡的乡村农民尽量躲避入城,命令各地官府安排好乡民的避难问题。
  目前隋军总兵力约有二十五万人,但由于隋朝战线太长,部署也比较分散,驻守会宁郡和灵武郡有两万人,驻守中原和黎阳仓有三万人,驻守河北涿郡有一万人,驻守辽东一万人,驻守敦煌郡一万人,驻守河东郡和河内郡有三万人,另外驻守都城太原还需要四万人,这样算下来,他们可调动的军队只剩下十万人。
  杨元庆放下笔轻轻叹了口气,任何时候,战争对民众的影响都极大,尤其异族掠夺式的入侵,如果准备不充分,将会给大隋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历史上的隋末,突厥骑兵兵临太原城下,大肆抢掠河东,有兵临长安城下,洗劫整个关中,他们利用隋末中原各地无力抵抗的时机,一次次杀入中原,抢掠妇女和财物,生灵涂炭,使中原人口和财物损失极其惨重。
  杨元庆很清楚这一次和丰州大不一样,当时丰州近百万人口南迁灵武郡,有河口城做最后一道屏障,阻拦住了突厥大军南侵,使丰州的损失并不大,而且军队依凭坚固城池的防御,可以和数十万突厥军对抗。
  而这一次河东人口密集,突厥军杀入河东后,几乎无险可守,如果真被突厥军队杀入河东,必将造成惨重的损失,更重要是突厥军不会再打攻城战,使隋军没有了丰州时的优势。
  而且此时突厥的弓箭战力已经不亚于隋军,隋军除了盔甲还有优势外,其他方面的优势已不大了。
  一旁,裴敏秋默默地给丈夫收拾着箱子,明天杨元庆将亲自率领大军北上了,她心中十分担忧,她能感觉到杨元庆内心的沉重,就算当年突厥大举进攻丰州,他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心事重重。
  “元庆,这次的情况很不妙吗?”裴敏秋终于忍不住问道。
  杨元庆看了妻子一眼,见妻子满脸担忧,便慢慢躺在靠背上,放松了身体,尽量轻松地笑了笑,“也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时间太短,而家业又太大,我一时忙不过来,所以觉得有点力不重新,突厥人没什么大不了。”
  裴敏秋想起一事,连忙道:“阿思朵让我转告你,恳求你尽量拯救乌图部,不要抛弃他们。”
  杨元庆摇摇头,“只能说尽量,这次隋军不会去草原和突厥军决战,如果乌图部能及时南下,那么或许还能保护他们,可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南撤,我也没有办法了。”
  裴敏秋叹了口气,她能理解丈夫心中的无奈。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九十章
大战悄至
  
  次日一早,八万大军整齐地列队在晋阳宫北面的旷野里,八万大军几乎全部都是骑兵,每个士兵都牵着一匹战马,盔明甲亮,长矛锐利,士气十分高昂,每个人的目光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期盼。
  在晋阳宫前,头戴金盔、身着铠甲的杨元庆正在和七名相国一一告别,在相国队伍中,杜如晦此刻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护大隋民众的安全,只要民众平安无事,那么一切财富都还可以重新创造。
  他慢慢走到杨元庆面前,低声道:“殿下,我有一个建议。”
  “你说吧!什么建议?”
  “我觉得应该让马邑、雁门、定襄和楼烦四郡的民众自发地逃离危险区,应该让他们南下逃难,这样才尽可能少的降低损失,就像当年丰州民众南撤灵武郡一样。”
  旁边崔君素接口道:“可是这四郡有近百万人,如果形成巨大的逃亡潮,会给南方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我估计更多是人是逃往太原。”
  “逃入太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仓库里有二十万顶帐篷,完全可以用来安置灾民,还有五十万石粮食,再加上他们逃亡很多人都带有粮食,我觉得对太原而言,无非是城池变得拥挤,但这样却能保住更多人性命,现在人口可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啊!”
  杜如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杨元庆的共鸣,其实他也是想着保护人口,所以才下令各地官府组织乡民进城,但他心中多少有点担忧县城的防御。
  当年突厥在雁门县包围先帝杨广时,连下四十余城,那些小县城能挡得住几十万突厥军铁蹄吗?何况绝大多数小县城还无兵把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2/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