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精校)第6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2/857

  此时隋军海上战船达到八百余艘,但杨元庆的目标是千艘战船,他来这里就是要视察造船所还有多少战船即将修复。
  “在一个月内,还可以修复多少艘战船?”杨元庆回头问署丞赵广才。
  赵广才连忙上前答道:“自从接到殿下的命令,船匠们便分为两班,昼夜不停修船,一个月内,我们可以保证再交付两百艘大船。”
  杨元庆点了点头,又对张龙张虎兄弟道:“让所有船匠在修完船只后,一起跟随大船去潞河口,和上次一样,我需要他们做船员。”
  停一下,杨元庆又问:“可以召集多少有经验的船匠?”
  张龙躬身道:“回禀殿下,约三千人左右。”
  杨元庆一颗心放了下来,他手指一艘大船笑道:“上船去看看。”
  ……
  太原,紫微阁通过了楚王杨元庆的建议,备战青州,一举歼灭窦建德部,这个消息传出,顿时震动了朝廷,不少大臣纷纷表示发对。
  隋军夺取河北和中原已经给隋朝带来了巨大的包袱,眼看秋粮歉收已成定局,在这种局势下,紫微阁竟然决定攻打青州,无异于雪上加霜,朝野上下反对声一片。
  但也有赞成之声,主要是河北派系官员,青州民众生活困苦,正渴盼隋军前去解救,如果收复青州,那么难民就不会涌入河北,能够就地赈济。
  消息很快从朝廷流向民间,在太原城内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到处是在议论这次战役的人们,这甚至比中原大战还要引人瞩目。
  不管是反对还是赞成,都改变不了紫微阁作出了决定,军队开始大规模集结,太原粮仓的粮食搬上了船只,一艘艘满载粮食的大船向河北方向驶去,经过汾水、黄河和运河,驶往河间郡。
  中午时分,太原北市外的一座酒肆内客人盈门,热闹异常,一张张桌前都在热议这次征伐窦建德的战事,争论已从朝堂蔓延到了民间。
  “河北灾情解决了吗?中原的饥民安抚了吗?两大负担还不知该如何解决,现在又要把青州拉进来,这就么个小小的河东,能负担得起这么大的包袱吗?”一名老者痛心疾首,斥责朝廷的这次决定。
  另一名中年男子脾气和缓,劝说老者,“戚翁,话不能这么说,青州不拿下就没有负担吗?眼看秋粮歉收已成定局,到时大量的青州饥民必然会涌入河北或者中原,与其背井离乡来讨饭,不如就把他们安置在家乡,我觉得隋军攻打青州就是这个目的。”
  另一名酒客叹道:“关键是我们有多少粮食?战争打响,军队调动,钱粮哗哗地就要出去了,如果粮食不多,一场战争就耗完了,还拿什么赈灾?”
  “粮食应该多的是,听说上次和唐朝谈判,狠狠宰了唐朝一刀,应该粮食充足,否则楚王殿下不会做出这个决定。”
  ……
  到处都是议论声,其中一名中年酒客慢慢喝着果酒,耳朵却竖得笔直,将众人的议论全部听进耳中。
  他不露声色地结了帐,迅速离开了酒肆,此人走进北市,来到一家药铺前,一名伙计迎了出来,“掌柜回来了!”
  中年男子点点头,走进了药铺中。
  正如隋朝将情报堂设在了平壤,高丽人也同样将触角伸进太原,半年前的王妃遇刺事件后,高丽堂被一网打尽,但两个月前,盖苏文又派来一批高丽堂成员,继续收集隋朝的情报。
  和上次杀手型情报人员不同,这一次换成了商人风格,中年男子叫高文景,是一名平壤有名的医生,他成为了这批高丽堂情报人员的头目。
  他带领十几名手下,以位于北市的这家药铺为据点,花费高价搜集各种情报,然后用鹰信中转到辽东,最后送往高丽国内城,送到盖苏文手中。
  高文景约四十岁左右,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仅从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他是一名高丽人。
  高文景匆匆走进后院,走进一间屋子,他在桌前坐下,铺开绢纸,用细笔一点点写着最新的情报,‘隋军将发动对青州的战役,引来民间普遍不满。’
  当然,这种重大情报,他不可能在酒肆里听几声议论就当真,事实上他已经从朝廷内得到确切消息,隋朝要进攻青州窦建德,在秋收前完成战役。
  他去酒肆,只是想听听民意。
  写完情报,等墨迹干透了,这才小心卷起,装进一只细竹筒中,这是他们向隋军学来的通信办法,训练信鹰来传递消息,他们的放鹰点在城外,先送去辽东,再从辽东送去高丽国内。
  高文景走出房间,将竹筒交给一名伙计,“速将此信送出,不可耽误!”
  伙计接过信筒便匆匆走了,高景文这才不紧不慢向药铺前堂走去。
  ……
  在隋朝紫微阁做出决议次日,长安李世民也得到了唐风的紧急情报。
  秦王府内堂,李世民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步,在桌上放着唐风的紧急情报,另一旁坐着李世民的军师房玄龄。
  “殿下,我觉得很奇怪,隋朝的军事行动从来都和紫微阁无关,由杨元庆直接部署,这是隋朝的军政分家原则,一向如此,怎么这一次居然要紫微阁批准?”
  “或许这是隋朝开始改制也说不定。”另一边的长孙无忌接口道。
  “不可能!”
  房玄龄毫不犹豫否定了长孙无忌的想法,“就算杨元庆登基,他也绝不会把军权分给紫微阁,更何况现在他还是楚王,王绪的前车之鉴刚刚不远,他绝不可能把军权交给紫微阁。”
  李世民停住了脚步,房玄龄的判断确实有道理,其实他也觉得不太可能,居然由紫微阁批准,就算是走形式,杨元庆也不会在军权上有半点含糊。
  “那先生认为是为什么?”李世民注视着房玄龄问道。
  房玄龄沉思半晌道:“我觉得这样做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
  李世民一惊,“此话怎么说?”
  房玄龄冷笑一声,缓缓道:“说实话,我不相信杨元庆会在这个时候攻打青州,青州大旱,他这时攻打青州只会惹来民怨沸腾,隋朝民众恨他又添负担,青州民众恨他兵灾胜旱,如果他聪明一点,利用青州大旱赈济灾民,那他得到的是青州民心,把赈灾不力的恶名留给窦建德,我相信杨元庆心里也明白。”
  旁边长孙无忌赞同地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如果真要攻打青州,应该无声无息,用雷霆手段结束战役,等我们得到消息,战争便已结束,这才是杨元庆该采取的方案,而不是这样大张旗鼓,让我们抓住机会。”
  “那杨元庆这样做,又是什么用意呢?”李世民不解地问道。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三十八章
兵分两路
  
  房玄龄思索良久,还是摇了摇头,“殿下,卑职也百思不得其解,卑职只能推断隋军攻打青州是疑兵之计,但他们真实目的是什么,卑职想不到。”
  “这会不会是隋朝诱兵之计。”
  长孙无忌沉吟一下道:“或许是隋军故意摆出攻打青州的架势,诱引我们进攻隋朝?”
  “不应该是诱兵之计,杨元庆刚和我们完成谈判,他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不会再来对付我们,这件事肯定和我们无关。”
  房玄龄否决了长孙无忌的想法,但他也拿不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内堂里沉默了,半晌,李世民道:“这件事我必须向父皇禀报,不管怎样,我不能隐瞒父皇,而且不管隋军是什么目的,我们都该抓住这次机会。”
  ……
  御书房内,李渊正在安慰宇文士及,他和宇文士及相交多年,私交一向很好,而且宇文士及之妹是李渊的昭仪,甚得李渊之宠,私交加上结亲,使李渊对宇文士及也亲睐有加。
  这次宇文士及出使隋朝,想重新和妻儿团聚,不料妻子南阳公主对他已恩断情绝,毅然出家为尼。
  儿子宇文禅师不愿背负弑君之耻,改为母姓,更名杨禅师,也不愿侍奉唐朝,坚决不肯跟父亲回长安,最后宇文士及妻离子散,黯然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却又被萧瑀弹劾一状,说他借国事而谋私利,有辱唐使风仪,建议朝廷罢免其官,这使得宇文士及愈加颓废,政事堂召他对证,他也不去,听天由命,一纸罢免诏书便递到了李渊的御案前。
  圣上的安慰使宇文士及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苦,跪在地上哀哀恸哭,“臣已家破人亡,纵有相国高官对臣又有何用,不如为民,寻一山僻无人之处,结庐樵渔,终老此生。”
  李渊知道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感情极深,怎奈南阳公主已出家,破镜难圆,覆水难收,他对宇文士及也颇为同情,政事堂对宇文士及的弹劾他并不放在心上。
  “宇文爱卿,公主既已绝情,你也要想开一点,其实就算她答应与你团圆,你们也无法再生活在一起,你要明白这一点。”
  “臣心里也明白,只是臣形影独单,夜不能眠,这种中年家破失妻的痛苦让臣难以面对,恳请陛下放臣为民。”
  “你不用再解释,朕心里明白,大丈夫何患无妻,既然隋朝公主不愿跟你,朕就让大唐公主嫁你,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朕会尽快安排,你就安心为官,不要再自寻烦恼。”
  李渊的态度很坚决,虽然宇文士及此时并不想再婚,但他没有选择余地,万般无奈,他只得谢恩告辞。
  宇文士及刚刚退下,李渊便问旁边欲言又止的宦官,“有什么事吗?”
  “回禀陛下,秦王有紧急事情禀报。”
  李渊点了点头,“宣他觐见。”
  “陛下有旨,宣秦王觐见!”
  ……
  “陛下有旨,宣秦王觐见!”
  一声声高喝传了下去,片刻,李世民跟着一名宦官快步走了进来,他走进了御书房,躬身施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渊这段时间对李世民颇为满意,起因是李渊打算让李世民兼任关内道总管,但李世民却婉言谢绝,反而极力推荐柴绍为关内道总管,这大大出乎李渊的意料。
  这种谦让使李渊大感欣慰,次子世民在他心中的地位无形间又重了几分,李渊笑问道:“皇儿有什么紧急之事要禀报朕?”
  “回禀父皇,唐风今天送来一份紧急情报,隋军要攻打青州窦建德。”
  说着,李世民将唐风的情报呈给了李渊,李渊脸上笑容消失,变得异常严肃,他匆匆看了一遍唐风,粗浓的眉毛拧成‘一’字型,隋军竟然要进攻青州窦建德。
  不过就算这样,李渊也没有勇气再趁机攻打隋朝,刚刚谈判结束,他实在不想再兴波澜。
  李渊叹了口气,“皇儿怎么看这件事?”
  “启禀父皇,儿臣还是老意见,不管隋朝是否真的攻打窦建德,对我们而言,其实都是一次机会。”
  “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2/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