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精校)第5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1/857

  沈柏和沈君道对望一眼,两人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沈柏更是掩饰不住心中的沮丧,他为过去的事情而懊悔,他怎么也想不到,二十年前那个倔强的小娘,今天竟然成了楚王的妃子,将来或许还会成为贵妃,他为过去的一点蝇头小利付出了今天沉重的代价。
  沈君道又急忙问:“那希望是什么?”
  “希望就是我同时也遇到了楚王,楚王对沈家很有兴趣。”
  沈柏精神一振,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幼稚的错误,张良娣或许会为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但杨元庆不会,杨元庆将来若想取江南,那么沈家就会是他的一个大助力,这种情况下,张良娣的态度就不重要了,沈家又不是孤门小户,沈家有巨大的利用价值,杨元庆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沈家。
  想到这,沈柏的心中又兴奋起来,连忙问:“那楚王还说什么?”
  “后来就暂时没有说什么,我随后就走了,不过我可以告诉家主,应该就在这几天,楚王一定会接见家主。”
  沈柏心中已经完全敞亮了,他心中的沮丧在此刻被一扫而空,他站起身深施一礼,“今天多谢贤弟和弟妹,沈柏感激不尽。”
  沈君道笑着摆摆手,“这是为了沈家,为家族尽点力,这是我应该做的事,家主不必客气。”
  ……
  太原国子学位于城南,是一座占地约两百亩的学府,有三千多士子在这里读书,也是北隋王朝的最高学府,是河东地区与裴学及王学齐名的三大学府之一。
  由于国子学实行推荐制,寒门子弟几乎无望进入国子学读书,里面的学子大多是官员和河东各郡望族的子弟,使名门望族子弟享受先天的教育优势。
  这也是九品中正制度一种强大的惯性体现,隋唐两朝的统治者虽然想利用科举来打破被门阀垄断的官员选拔,但隋唐的科举制度并没有动摇到九品中正制度的根基,那就是门阀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事实上,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大部分士子依然是名门望族子弟,科举只不过略略为寒门子弟开启了一条门缝。
  可就是这条开启的门缝也遭遇了门阀子弟的强烈反对。
  临近中午时分,国子学早课已经结束,十几名生徒正坐在一起聊天,这次秋试,国子学内近三成的生徒都要参加,这十几名生徒也是其中的参加者,这十几人有的是官员子弟,有的是从各郡来的望族子弟,也就是小名门,比不上裴、王等郡望,但在本乡本县也算是大族。
  “听说有两万多人参加秋试,但只录取两百人,一百个人才取一人,我们这些人有希望吗?”一名长得高胖的生徒抱怨道。
  另一名来自上党郡的生徒也叹息道:“当初为了进国子学读书,我们家主费劲心机找了太守的关系,才得到两个名额,原以为进了国子学就能稳做官,可最后还是和那些拿锄头的乡巴佬一样参加考试,那我读这个国子学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隋朝的国子学也是可以推荐做官的,像杜如晦,他不就是在国子学读书,得到推荐后进入吏部备选吗?可现在可好,一刀切,全部去参加科举,读这个国子学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话不能这么说,那些拿锄头的乡巴佬能像你一样听大儒讲课吗?他们对经义的理解可能正确吗?就算他们寒窗十年,没有门路,没有关系,最后还不是一样落榜?”
  “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来自上党郡的生徒嗤笑一声道:“一共就两百个名额,你以为国子学能得几个,光裴学和王学的子弟生徒就有两千人之多,他们分还不够呢!我们算什么,和那些寒门子弟又有什么区别,听说这次主考是王通,有他最后审卷,我估计被录取人中一半都是王学子弟。”
  “不可能吧!不是说主考官没定吗?杨元庆今天上午才回来,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定下主考,再说裴家也不会同意让王通做主考。”
  “这个只是传言,主考官确实没有定下来,好了,不说了,大家凑份子去进士楼喝酒去。”
  十几名士子兴致盎然,一人凑一点钱,浩浩荡荡向进士酒楼而去。
  进士酒楼在太原久负盛名,是读书人最喜欢去吃饭喝酒之地,一时图它的名头,其次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消息,因此北隋朝廷宣布将举行科举近两个月来,每天这里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进士酒楼离国子学并不远,出大门走几百步便到,但它离王氏家学更近,此时正是中午时分,酒肆内挤满了前来吃饭喝酒的士子,几乎一半都是王氏家学的子弟,其余是国子学的生徒,还有来自各地的名门子弟,甚至还有十几名出身寒门的子弟,从衣着上便可以看出来,穿着布衣,头戴葛巾,点的酒菜也是最便宜,他们躲在一个角落里,占据了两张桌子,一边喝酒,一边竖着耳朵听王学子弟们的高谈阔论,确实,还有三天便考试了,能不能得到一点试题的消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十几名国子学的生徒走进酒楼,他们找了一圈,才终于在二楼的一个角落找到空位,十几人纷纷坐下,呼唤伙计上前点酒要菜。
  酒楼格外热闹,有人在低声窃语,有人却在高声喧哗,在来自河东、河北的各郡士子中,以太原王氏家学学子表现得最为活跃,王学子第并不全是王氏弟子,大部分都不姓王,他们只是在王氏家学里读书,打上王氏家学的烙印,这对将来他们的仕途或者商途都大有好处,河东郡很多官员都是出身王氏家学,他们都会关照同是王氏家学的后辈子弟,这种现象在裴氏家学也一样。
  只是科举在北都太原举行,王氏家学学子们相应的也就多了几分心理优势。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内幕消息,这次所有录取人中,我们王学肯定是人数第一,至少要占一半以上,不可能做到公平录取。”
  一名王学子弟声音格外大,引起了整个二楼士子的注意,或许是这个话题太敏感的缘故,整个二楼里一下子都安静下来。
  这时,坐在窗前一名裴氏子弟‘嗤!’地冷笑一声,他叫裴清松,是裴世清的侄子,也算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本不想多事,但听见王学子弟越说越狂妄,竟然口称王学的录取人数要占一半以上,他终于忍不住接口道:“就算做不到公平录取,但也轮不到王学。”
  酒肆里很安静,他这句话声音不大,但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他这句话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二楼的一大半人都刷地向他怒目而视,刚才口出狂言的王学子弟脸上有些挂不住,端着酒杯走到他面前,上下打量他一眼,冷冷问道:“这位仁兄贵姓,哪里人?”
  “不敢当,在下姓裴,闻喜人。”裴清松傲然道。
  酒肆内顿时一片惊呼,原来是闻喜裴家子弟,难怪敢反驳王家之人,刚才口出狂言的王学子弟冷笑一声,“原来是裴兄,失敬了,在下王济中,家父便是京兆尹王大人。”
  裴清松嘴角忍不住撇了一下,原来是王肃之子,难怪这么狂妄,他也拱拱手笑道:“原来是王京兆之子,失敬了。”
  酒肆里很多人都笑出声来,一般读书人讲究含蓄自谦,很少把自己的家世背景拉出来显摆,世家子弟更是低调自律,像这位王济中居然把自己父亲摆出来,这种名门子弟确实很少见,就连很多王学子弟也感到丢脸。
  其实王济中的本意并不是想把父亲拉出来做虎皮,他只是想证明他有的内部消息,证明他的论调正确,却不料说话不慎,引来很无数人的鄙视,就连眼前这个裴家子弟语气中的嘲讽,也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
  王济中有些恼羞成怒,恶狠狠道:“不是王氏拿第一,难道还是你裴家拿第一不成?”
  裴清松冷笑一声,“我只是觉得王兄有点太幼稚了,我可以告诉你,王家拿不到第一,裴家也拿不到第一,杨元庆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取河北,所以河北名门世家才是这次科举的重点。”
  十几名国子学生徒就坐在裴清松身后,他们面面相觑,那名来自上党郡的士子忍不住问道:“裴兄,照你这种说法,这次科举不可能公平,大部分人都只是做陪衬吗?”
  裴清松摇摇头,“盛世都没有什么公平,何况乱世,这个天下还是门阀世家的天下,杨元庆想争夺天下,他就必须靠门阀世家的支持,像裴家和王家他已经恩宠过了,他不可能再让两家子弟大出风头,裴家和王家加起来能考中十人就不错了,所以我说河北名门世家才是这次科举的重点。”
  “可是丰州科举就很公平,录取人中一大半都是寒门子弟,这又怎么说?”国子学生徒中有人还是不服气道。
  裴清松不屑地一笑,“那是因为丰州科举压根就没有名门世家去参加考试,你们不想一想,第一名不就是京兆韦氏吗?真的公平么?再说,丰州科举的背景是丰州急需人才,而这次太原科举的背景是杨元庆发动河北攻势的前夕,他急需得到河北士族支持,此一时,彼一时也!”
  有的事情不能说破,说破就会惹出事端,裴清松也想不到,他在进士酒肆的泄露天机竟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四十章
轩然大波
  
  次日一早,杨元庆带着丹阳公主杨芳馨前往晋阳宫去觐见少帝杨侑,或许是因为和江佩华在一起的缘故,杨芳馨来太原路上那种凄凄惨惨的神情此时已经看不见了,变得神采飞扬,受到江佩华的影响,她对杨元庆的态度也没有从前那样冷淡了。
  杨元庆骑马而行,跟随在马车旁边,四周又有数百名亲兵护卫。
  “公主殿下,昨晚休息可好?”
  杨元庆在马车旁笑问道,他本人则恢复得很好,和家人在一起,只经历一夜,他一路跋涉的劳顿都消失了,格外地精神抖擞。
  杨芳馨却没有出声,半晌,她才小声问:“杨总管,你会不会让我住进晋阳宫?”
  杨元庆感觉到了她心中的不安,便笑问她道:“你自己愿意住到晋阳宫吗?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安排。”
  杨芳馨却不肯说自己想留在杨元庆府中,她转个弯说:“如果阿姊也住进晋阳宫,那我就愿意搬去晋阳宫,反正,我想和她在一起。”
  杨元庆呵呵一笑,“我明白了!”
  “杨总管……”
  马车里,杨芳馨又忍不住问道:“冰儿说你是世间最宽容仁厚的男人,你认为自己是吗?”
  “我是她爹爹,对她来说,当然是世间最宽容仁厚的男人,你不是同样认为你父亲是天下最好的人吗?”
  “是的!”
  马车里杨芳馨低低声道:“我的爹爹是天下最慈爱、最宽容、最善良之人,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他。”
  沉默了一会儿,杨芳馨又小声道:“杨总管,谢谢你!”
  “谢我什么?”杨元庆不解地问。
  “谢谢你尊他庙号为武帝,没有用炀、衰、哀、末、纣这样的字眼贬低他,我听说唐朝贬他为炀帝,杨总管,我希望你能战胜唐朝。”
  杨元庆点了点头,“公主殿下,你要记住这一点,唐朝是我们的敌人,不光是我杨元庆的敌人,也是你的敌人,是大隋的敌人,你就算对我杨元庆不满,也不能赞美敌人。”
  “我不会,我绝不会去赞美一个贬我父亲为炀帝的敌人。”
  晋阳宫位于北城外,需要从北城出去,杨元庆的队伍转到了晋阳大街上,晋阳大街是太原城的中轴主干道,笔直地连接南城门和北城门,一直延伸出去,最后的终点便是晋阳宫的正门,晋阳门。
  他们刚到晋阳大街,却听见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喊声传来,只见黑压压的人群从南面向北而来,令杨元庆吃了一惊,他一摆手止住了队伍,这时他看清了,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儒袍的士子,而不是顶盔冠甲的士兵,这使他稍稍松了口气,刚开始他还以为是军队入城了。
  杨元庆的眉头随即皱了起来,这些士子打着横幅,挥舞手臂,很明显是在示威游行,发生了什么事?他立刻对一名亲兵道:“去打听一下,出了什么事?”
  亲兵催马飞奔而去,杨元庆则命手下加快速度,先去了晋阳宫。
  一只小小蝴蝶煽动翅膀可以引起千里外的暴风雨,裴氏子弟裴青松不经意的一番话泄露了天机,引发了这次轩然大波,几十名国子监士子经过一夜的串联,发动了三千名国子监士子的游行请愿。
  他们打着巨大的横幅,‘不要门阀,要公平!’,抬着孔子的塑像,浩浩荡荡在晋阳大街上的游行,不断吸引从各地赶来参加科举的士子一并加入到游行队伍中,一个时辰后,游行队伍已经达到两万余人,盛况空前,引来了数十万太原民众夹道围观。
  京兆府出动了数百名衙役维持秩序,九门军也奉命出动了五千骑兵在游行队伍的前后左右巡哨,唯恐引发其他严重事情。
  “科举公平!”
  “不要门阀!”
  ……
  “唯才取士,反对内幕!”
  士子们群情激昂,振臂高呼,很多人眼泪都流了下来,他们声嘶力竭,渴望着能够公平的考试,实现他们一生的夙愿。
  队伍浩浩荡荡向北门走来,北门已经关闭,三千弩手站成五排,冰冷的弓弩对准了迎面走来的士子,两边各有五百骑兵手执长矛战斗,杀气腾腾,穿过北门再走数里便是晋阳宫,北隋王朝的政治中心,士兵们不容许他们从北门出去。
  队伍越走越近,所有的士兵也越来越紧张,九门将军马绍站在城头,紧紧握着刀,手心攥出了汗,他嘴唇绷成一条线,目光死死盯着越走越近的游行队伍,就在这时,北城门外忽然传来士兵大喊:“马将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1/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