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精校)第3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857

  他拉开车帘,望着车窗外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眼睛里流露出了一种无比的失落,他内心世界的情感只有从眼神中才会流露出来。
  蓦地,他忽然看到了几名隋军士兵,一名军官正好奇地打量他,他顿时想起了当年被推进深院的那一刻,不管他如何哀求,隋军士兵依然将他最心爱的儿子拖走,从此天涯相隔,杨秀的眼睛里陡然射出刻骨的仇恨,直刺不远处的军官。
  余校尉也发现了躲在马车内的男子,他心中也有点奇怪,明明是装货的马车,怎么马车里还藏着一人?但他不敢多问,元家的权势不是他一个小小的校尉惹得起。
  这时,马车内男子射出的刻毒仇恨目光使余校尉吓了一跳,那种俨如野兽般的目光使他一阵心悸,惊恐地向后退了两步,此人到底是谁?
  马车终于出城,数百名等得心急火燎的民众也跟着一涌而出,城门终于缓缓关闭了。
  余校尉摇摇头,刚要上城去睡觉,却有士兵叫他,“余校尉,有人找你。”
  余校尉一回头,只见一名管家模样的人走上前,远处还停着一辆马车。
  “余将军,我家老爷有请!”
  余校尉见那辆马车颇为华丽,两旁还有几十名侍卫,他不敢摆架子,便问:“你家老爷是谁?”
  管家上前附耳给他说了两句,余校尉吓得脸色一变,慌慌张张向马车跑去,在车窗前他单膝跪下,“校尉余枞参见独孤相国!”
  车窗开了,露出独孤震带着和蔼笑容的脸庞,“老夫只是出来看看雪景。”
  他话锋一转,又问:“刚才那是谁家马车,这个时候出城?”
  “回禀独孤相国,那是元家的马车,里面都是装货。”
  “哦!刚才好像你看见了什么,有点害怕的模样,是什么?”
  余校尉心中有些惊讶,怎么自己的一举一动,独孤相国都知道,他不敢隐瞒只得道:“刚才卑职发现马车里藏着一个人,大约四五十岁,脸色惨白,眼睛像野兽般凶狠,所以卑职吓了一大跳。”
  “那你怎么不去盘问盘问?”
  余校尉低下头,半晌才胆怯道:“那是元家的马车,卑职不敢!”
  “好吧,我就不为难你了,你去吧!”
  余校尉行一礼,急急惶惶走了,独孤震放下车帘,马车调头向北而去。
  “是他吗?”马车里,坐在后排的独孤良问道。
  独孤震点点头,“应该就是他。”
  “家主,那我们该怎么办?”
  独孤良有些担忧道:“如果元家起事,我担心会损害到我们独孤家的利益。”
  独孤震闭上眼睛靠在软背上,半晌,他才睁开眼睛道:“元家若想成事,他还得靠关陇贵族支持,如果他敢侵害到我独孤家的利益,那么他必败无疑。”
  “家主,我觉得没必要让元家起事,这会为我们将来树敌。”
  独孤良始终对家主的所为有点不理解,先是扶持李渊,独孤家做嫁衣,现在又放纵元家,他着实无法理解,为什么不把元家消灭在萌芽状态,铲除日后的政敌。
  独孤震能体会到长侄心中的不满,他心中一叹,这个侄子总是太看重眼前利益,总是忽略主干,只看枝叶,总是觉得元家会抢了独孤家的利益,却忘记真正的敌人是隋朝。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权衡利弊,只要利大于弊,就是可行,元家虽然会成为我们将来之敌,但元家的造反却又会给杨隋带来沉重打击,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元家,而是杨隋,元家也一样,既然有共同的敌人,那为何要先内讧?”
  独孤震又冷笑一声,“有元家甘愿做先锋,替我们削弱杨隋,又何乐而不为?”
  
  卷十一
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三十三章
跨境剿匪
  
  准许跨境剿匪的旨意下达后,立刻震动了北方各郡,有的郡欢喜,有的郡担忧,强郡可以争夺资源,扩大地方利益,而弱郡只能受制于人,而饱受匪患的各郡却纷纷表态支持。
  但不管是支持也好,反对也好,绝大多数郡都按兵不动,谁都不愿做第一个领头羊,保持观望态度,而第一个提出跨境剿匪申请的郡却是齐郡。
  齐郡太守张须陀在旨意下发三天后,便正式向兵部提出了跨境剿匪的申请,兵部当即批准了张须陀的申请,准许他跨境剿匪。
  十一月下旬,张须陀亲率一万郡兵进入了济北郡境内,展开了冬季攻势,在阳谷县以东的鱼山,张须陀一战击溃了盘踞在济北郡的乱匪头子韩进洛军,斩首万人,俘获三万余人,韩进洛率领数千残军越过黄河冰面,仓惶北逃。
  张须陀并没有追赶败军,十一月底,张须陀率一万军队进驻寿张县,这里距离东平郡的边界只有十五里,而距离东平郡乱匪聚集的梁山,也只有三十里。
  此时正是寒冬时节,黄河南岸也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由于连年匪患,济北郡内百里荒芜,满目疮痍,官兵剿匪不利,屡战屡败,只能龟缩在城中,乡村基本上已拱手让给乱匪,那里也无人居住,家贫之人或死或逃,或入匪为寇,家境稍微宽裕的人则逃进县城,一座座村落都已是断壁残垣,野狗横行。
  张须陀的军队驻扎在寿张县东,由几百座大帐组成,此时,张须陀骑马来到军营西面的一座小丘上,望着远方被白雪覆盖的丘陵和森林。
  张须陀今年已经五十岁,岁月已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的目光依然严峻、冷静和阴郁,一如十九年前他第一次和杨元庆见面时的目光。
  数十年的抑郁不得志,已磨去了他的青春,使他生命中的激情随岁月而消亡,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他五十岁时,命运之神终于青睐了他,杨积智被调去弘农郡,而他因剿灭长白山之匪有功被升为齐郡太守,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其实他也知道,这是他徒弟杨元庆给他力争而来,张须陀平生只感慨两件事,他娶了一个好女人,与他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他收了一个好徒弟,年轻有为,视师如父。
  这次他跨境剿匪的真正目的,便是受杨元庆之托,剿灭东平郡的梁山之匪,杨元庆给他说得很清楚,梁山上的盗匪其实并不是乱匪,而是他父亲杨玄感秘密招募的私兵,杨元庆不愿他父亲造反,可是又劝不了他,只能用跨境剿匪的办法毁掉杨玄感的根基,使他无法造反。
  张须陀很理解杨元庆的痛苦和无奈,在家族和大隋之间,杨元庆难以选择,他既不愿毁掉家族,也不愿背叛大隋,这让张须陀十分感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成全徒弟的名声,令他忠孝两顾,无论如何,他绝不愿意自己徒弟背上一个反叛大隋的千古罪名。
  “师父,我们什么时候发动进攻?”张须陀的另一个徒弟罗士信在一旁小声问道。
  “等待斥候的消息!”
  张须陀话音刚落,一名亲卫指着远处大喊:“太守,斥候回来了!”
  只见几个黑点出现在远方白雪皑皑的旷野之上,格外清晰,黑点越来越近,正是几名斥候,向这边风驰电掣而来。
  片刻,几名斥候奔进,他们翻身下马,向山岗上奔来,一名斥候队正在张须陀面前单膝跪下,“参见太守!”
  “可探到梁山情报?”
  “回禀太守,梁山有队伍下山,向巨野泽方向转移!”
  张须陀冷笑一声,这是梁山之乱匪要逃跑了吗?
  张须陀回头喝令道:“秦琼何在?”
  几名偏将中,秦琼催马而出,在马上抱拳道:“卑职在!”
  “我给你三千人马,你率军去巨野泽长生岛,岛上是乱匪粮仓,你可直接占领!”
  “末将遵命!”
  秦琼催马飞奔而去,张须陀对众将令道:“传令起兵,杀向梁山!”
  几名将领皆道:“太守,梁山是东平郡,我们能去吗?”
  “怎么不能去?”
  张须陀厉声道:“我奉旨跨境剿匪,兵部并未限制我的范围,无论是济北郡的鱼山之匪,还是东平郡的梁山之贼,皆是我的剿匪范围,尔等不必担忧,出兵!”
  一万军队兵分两路,秦琼率三千人直接南下,直奔已结冰的巨野泽,而张须陀则率领七千军队,向三十余里外的梁山杀去。
  ……
  冰天雪地的郓城县,人的思维也仿佛被冻得凝固住了,不愿过多考虑即将发生了变化,对一般民众而言,这并没有什么影响,不会妨碍他们的生活,但对于一郡太守的杨玄感,他的反应稍微迟钝,就会使他付出惨重的代价。
  一名骑马飞奔而至的报信兵,给他带来了一个危险的信息,齐郡太守张须陀率领一万军队一举歼灭了济北郡的乱匪韩进洛军,齐郡军队正浩浩荡荡向寿张县方向杀来。
  这个消息足足让杨玄感愣了一盏茶的时间,张须陀是齐郡太守,他怎么能来济北郡剿匪?
  半晌,杨玄感才忽然转身,在桌上一堆文书中手忙脚乱地翻找,前段时间,他好像收到过一份朝廷牒文……
  翻找半天,他找到了,是十几天前朝廷送来的一份牒文,牒文上还贴着一张标签,表示他还没有看完。
  记得当时是他的次子杨嵘得了一个儿子,这个消息使他欢喜异常,便没有来得及把这份朝廷牒文看完,后来牒文和其他文书混在一起,他便忘记了,他依稀记得上面好像有‘跨境剿匪’四个字。
  杨玄感翻看着牒文,坐了下来,这种牒文实际上是很多朝廷圣旨的汇总文书,定时发往各地郡县,就像一本文件汇编,里面什么都有,有需要的信息,更多是不相干的东西。
  杨玄感翻到第七页,他看到了,跨境剿匪的旨意,允许各郡跨境剿匪,杨玄感的心俨如坠进了冰窟,一旦允许跨境剿匪,那他在梁山的私军就失去了他的保护。
  “明公!”
  李密如一阵风似的冲进房间,急得满头大汗,“明公,快派人去阻止玄敬,不准他下山。”
  “法主莫急,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李密急得一跺脚,“不是我急,再不阻止就来不及了。”
  李密克制住内心的焦急道:“刚才我接到王伯当的消息,说玄敬率领大军下山,向巨野泽方向去了。”
  杨玄感也吃了一惊,“我并没有下这样的命令,他为何要率军离开梁山?”
  李密不知该怎么说,他最后叹口气道:“估计是张须陀的大军到来,给他的压力太大,他只得弃山而逃。”
  杨玄感默然无语,尽管他不想承认,但事实如此,他的从弟玄敬能力较差,连两万人都统帅不了,之所以让杨玄敬负责梁山的军队,也是因为玄敬是二叔的嫡长子,而二叔掌控着杨家财权。
  “明公,现在当务之急是让玄敬立刻率军返回梁山,他下了梁山便会给张须陀可趁之机。”
  杨玄感点点头,随即叫来一名心腹,给他一件信物,嘱咐他道:“你立刻赶去梁山,在半路上截住杨玄感的军队,告诉他,就说是我的命令,让他立刻率军回山,不得下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8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