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6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0/699

  这就算在震慑胡商之后,再给他们一个交代了,至于杨迅武的贪污罪行,李庆安打算等三司官员抵达扬州后再进行处理,现在暂时冻结住。
  李庆安的大将军令颁布后,扬州城的胡商便彻底安静了下来,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船只的归来。
  处理了市舶司之事,李庆安也暂时无事,偷得了两日闲暇,第二天一早,李庆安便带明珠一起去了大云寺。
  大云寺并不在扬州瘦西湖以北,蜀冈以南五里,这座著名寺院在明朝时便已彻底湮灭,但在唐朝,大云寺却是天下名刹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鉴真和尚便是在这里修行。
  此时扬州城内外有大小寺院四十余座,大云寺便是最大的一座,终年香火旺盛,接受广大信徒的供奉。
  李庆安是在清晨寺门尚未开放时来到了大云寺,老远便看见了高耸的佛塔和金碧辉煌的大殿穹顶。
  “大哥,不知鉴真法师还在不在了?我还想再求他指点迷津。”
  明珠心情很好,她没有想到李庆安真的愿意陪她来大云寺还愿,尽管还愿她只是临时想出的借口,但来寺院本身就让她欢喜异常了,一路上她放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欢快的笑声不断在马车中回荡。
  李庆安倒还记得一点鉴真的历史,应该就在几年前去了日本,他便笑道:“鉴真大师你恐怕见不到了,他在几年前便东渡去日本传佛法了,不过我不明白,你有什么需要指点迷津,不如告诉我,我来替你指点一二。”
  明珠听鉴真已经去了日本,眼中不由露出遗憾之色,但她听到李庆安的指点迷津,脸一红,“我只是一点小事,不用大哥指点迷津,再说大哥若指点迷津,岂不是更指到歪路上去?”
  李庆安听她说得可爱,不由呵呵大笑。
  很快,马车便停在大云寺前,大云寺已经得到消息,方丈道云禅师早已等候在寺门之外,赵王将携带家人来大云寺上香。
  马车在五百亲卫骑兵的维护下缓缓在寺门前停了下来,李庆安下了马车,将明珠扶了出来,明珠今天特地穿了一身淡黄的长裙,双臂环绕丝带,佩了金环香袋,头上斜插一支童子拜观音的玉钗,再加上她青春娇美,雪肤玉肌,更显得她楚楚动人。
  道云禅师没细问来的是李庆安的什么家人,看明珠的年纪,他本能地以为是李庆安妻妾,也不好细看,便迎上前合掌施礼,“老衲欢迎殿下、欢迎夫人来鄙寺上香。”
  明珠的脸蓦地红了,她偷偷向李庆安望去,只见李庆安毫不在意,合掌向方丈回礼,“多谢贵寺招待,给方丈添麻烦了!”
  明珠听李庆安没有指正方丈的错误,她心中怦怦直跳,却又感到一丝甘甜的滋味,他竟然承认了么,自己是他夫人?
  “殿下客气来,请进寺!”
  “方丈请!”
  一群僧人领着李庆安和明珠走进了寺院,身后依然跟着数十名侍卫,道云禅师一边走,一边给李庆安介绍:“自从鉴真大师授戒于本寺后,扬州大云寺便成为南山宗正溯,和相州日光寺法砺大师的相部宗以及西太原寺怀素大师的东塔宗,一时鼎足而三,所以殿下来扬州许愿上香,入大云寺是正确的决定。”
  “我也是久闻大云寺盛名,天宝七年,我驻兵扬州,曾想一晤鉴真大师,但时间匆忙,没有见到,今天再来,得知大师已经东去,甚为遗憾。”
  “天宝七年?”
  道云禅师想了想,叹道:“那时大师已经双目失明,我们都以为他会留下,但没想到数年后,他仍旧出海东去了,意志坚毅,令人钦佩。”
  李庆安来时,寺院门外已经等了很多信徒,为了李庆安,寺门特意不开,已经惹起了不少怨气,李庆安自己也有事,他不想久呆,便回头准备招呼明珠,却发现明珠不见了,他不由一怔。
  道云禅师合掌笑道:“夫人刚才先去了观音别院。”
  他一指不远处一座小院,“就在那里!”
  李庆安不知明珠一个人去观音院做什么?他连忙合掌笑道:“大师请稍等,我去看看就来。”
  “殿下请便!”
  李庆安连忙向观音院走去,门口站了两名亲卫,他们指了指院内,意思是明珠在里面。
  李庆安走进小院,小院内种满了杏树,枝头已经青杏累累,一条石板小路直通观音殿,他似乎听见有声音,便慢慢走到门前,从门缝中看见明珠合掌跪在大士观音前。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弟子明珠向你求一段姻缘,弟子自小喜欢一人,情结心中已经八年,他娶明珠之姊为妻,人虽在身旁,心却如相隔万里,时间推移,他愈加崇高,弟子愈加卑微,他如日月之辉,弟子如萤米之光,恳求菩萨垂怜,成全弟子姻缘,为表弟子心意,弟子愿戒荤食素一年,以心向善,若弟子与他果真无缘,心愿难成,弟子愿皈依佛门,永伴菩萨灯前……”
  李庆安默默听着,他心中异常感动,八年了,她竟等了自己八年,真是难为她了。
  李庆安又不由想起了八年前初见她时的情景:
  “李庆安,你猜对了,本姑娘就在屏风后面。”屏风一动,跳出来了一个化妆奇异的年轻小娘……
  “我的化妆好看吗?这可是刚刚兴起的‘血晕妆’。”
  “我没见过,所以吓了一跳。”
  “你真是个兵二爷,什么世面都没见过。”
  ……
  “哦!原来独孤大将军是你祖父,那你叫什么名字?今年是九岁还是十岁?”
  “你胡说!我今年十……”
  小娘忽然咬住嘴唇,笑道:“好狡猾的家伙,居然想套我的年龄。”
  她忽然挺起胸,把襦衫向后收一收,凸出一对发育得十分饱满的胸脯,傲然笑道:“看见了吗?这会是九岁的小娘吗?”
  ……
  就仿佛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可时间竟然已经过去八年,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她早该嫁人了。
  李庆安无尽感慨,同时他也暗暗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他要给明珠一个名份,不能让她真的孤寂一生伴在古佛旁。
  想到这,他悄悄地退出了观音院……
  ……
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国来使
  从大云寺归来,李庆安便接到了亲兵的禀报,渤海国和新罗国的使臣到了,正在等待他接见。
  这个消息让李庆安有些意外,他立刻吩咐道:“请两位使者在大都督府等候,我马上就到。”
  大都督府是指扬州大都督府,位于扬州蜀冈,名义上是扬州地区最高军事统帅,一般由亲王遥领,原来的扬州大都督是庆王李琮,李琮死后,由永王李璘接任,年初李璘被扫平,现在扬州大都督就由李庆安接任,但也只是名义上军事统帅。
  扬州实际上的军队指挥官是江都团练使,由李抱真出任,扬州大都督基本上只是一种象征,尽管如此,扬州大都督府依然存在,是这次李庆安东巡的行宫。
  当李庆安带着明珠乘马车回到大都督府时,两位使臣已经等待多时了。
  “明珠,你先去休息一会儿,等会儿我们一起用午餐。”
  李庆安见明珠的精神不太好,一路上都沉默不语,他知道她的心事,又想起了她在菩萨面前的许愿,心中不由对她爱怜异常,便疼爱地将她搂进怀中,在她额头轻轻吻了一下,在她耳边柔声道:“好好去休息,大哥不会辜负你。”
  明珠浑身一震,眼睛蓦地亮了,她慢慢抬起头,望着李庆安柔情无限的目光,她的眼睛渐渐有些湿润了,她不相信自己听到的话,难道真是菩萨显灵了吗?
  “大哥!”
  “傻丫头,可千万别哭,亲兵们都听着呢!”李庆安低声对她笑道,“还以为我在欺负你。”
  明珠伏在李庆安胸前,她死命咬着嘴唇,点点头,“大哥,我不哭!”
  声音却已经哽咽了,李庆安替她擦去眼角泪水,叹道:“傻丫头啊!这么多年了,大哥还不明白你的心吗?我今天不是没有否认那个老和尚的称呼吗?”
  想起道云禅师居然称自己为夫人,明珠只觉脸上一阵滚烫,娇羞无限地转过身去,心中却仿佛抹了蜜糖,“大哥,你快去见客人,正事要紧。”
  “好的,我去了,你自己先回房休息。”
  李庆安先下了马车,待李庆安一走,明珠一下子无力地躺在地毯上,她紧紧抱住靠垫,脸埋进软垫之中,拼命咬着嘴唇,她想大哭,可是又想放声大笑,她眼中泪水盈盈,可脸上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荡漾着可爱小酒窝,俨如一朵刚刚盛开的芬芳百合。
  ……
  李庆安快步向大厅走去,暂时不想明珠之事,心中却在考虑渤海国为何派使臣来?他已经决定兵发渤海国,并且大军已经出发了,这时候,渤海国和新罗国的使臣突然到来,令他感到很困惑,难道是渤海郡王大钦茂又反悔,不再欢迎他了吗?
  李庆安之所以出兵渤海国,是根据上次在长安时他和渤海郡王大钦茂达成的协议,大唐同意在危机时出兵支援渤海国,但兵力和出兵时间由唐朝来决定,并且渤海国将全部负担唐军的粮草物资,如果有必要,唐朝还可以在渤海国租借港口驻军,这些,大钦茂都完全同意,双方还签署了正式备忘书。
  李庆安心念一转,他便立刻意识到,并不是不欢迎唐军,而应该是渤海国的形势异常危急了,还有新罗,它与渤海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也应是同样遭遇到了危机。
  大都督府主厅里坐着三个人,一个是汉人,此人便是护送王子大英俊逃回渤海国的魏汝群,他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为几贯钱出售草药的军医了,他现在是渤海国的户部侍郎,渤海国是以汉语为官方语言,魏汝群出任高官丝毫不受影响,他现在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把妻儿接到渤海国去享福。
  魏汝群只是副使,主使是渤海国国王之弟大成庆,他同时也是渤海国的右相中书令,渤海国完全仿照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同时也是附庸于唐王朝的羁縻州,渤海国在唐朝被称为忽论州,国王同时也是忽论州都督,在国王登基后,必须要得到唐朝的册封才能正式称王,否则只能称为权知国务,而且每年必须向唐朝进贡,和西域诸国实际上是一样。
  去年,渤海国王大钦茂秘密赴长安,和李庆安达成了出兵协议,但在这个协议却遭到了渤海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关键是其中一条,渤海国将允许唐朝无限期租借港口并准许唐军在港口驻军,这无疑是侵犯了渤海国的独立,将使渤海国受制于唐朝,包括国王大钦茂也有些懊悔了。
  右相大成庆反对最为激烈,这就使得这份协议迟迟在渤海国内得不到正式通过,不能称为渤海国的国家协议。
  但形势的危急却改变了这份协议的命运,渤海国已经得到了确切消息,安禄山、契丹、奚将三家联合,进攻渤海国,这使渤海国上下一片惊惶失措,向宗主国唐朝求援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与其国家灭亡,还不如让唐军驻兵,原本最反对唐军驻兵的右相大成庆,却变成了这份协议的极力支持者,在他的推动下,渤海国上下达成了共识,正式通过了这份协议。
  主厅内还有一个人便是新罗国的特使金良相,他也是新罗贵族,官拜上大等,也就是相国,新罗国和渤海国一直是世仇,两家征战多年,尤其是上一辈,渤海国王大武艺和新罗景德王之间仇恨极深,几乎没有和解的可能。
  但大武艺死后,其子大钦茂继位,渤海和新罗的关系便开始出现了缓和的迹象,虽然没有友好往来,但至少没有战争了,而就在今年年初,新罗景德王也去世了,他的八岁的儿子惠恭王登位,由太后摄政,正是在新罗太后不遗余力地推动下,渤海和新罗出现了和解,双方开始贸易往来,允许民间自由过境。
  而这次安禄山、契丹和奚将的三家联合,也同样使新罗遭受到了极大威胁,他们三家灭掉渤海国后,下一步必然就是新罗了,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命运使渤海和新罗走到一起,他们决定联合两国军队抵御安禄山和契丹的入侵,但实力还是不够,两国便同时派特使前往大唐求援。
  他们是乘船在扬州上岸,非常巧,李庆安就在扬州,简直就是上天对他们的眷顾。
  三人坐在大堂内忐忑不安地等待李庆安的到来,他们并不知道,李庆安已经派大军乘船北上了,这是唐军的绝对机密,就连扬州官府都不知道。
  “赵王殿下驾到!”
  随着守卫士兵的一声高喝,三人都同时站了起来,只见一个三十出头的军官大步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们都不认识李庆安,但从来人的气势,和他头戴的金盔,他们便知道,这就是唐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赵王李庆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0/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