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6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7/699

  一般而言,在皇帝缺位时,政事堂的人选由朝廷五品以上职官公推投票决定,但估计李庆安不会用这种办法,而是用太后直接任命的办法,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他的意志。
  虽然张筠知道李庆安会去和太后商量,但作为右相国,他还是想多少了解一下李庆安的想法。
  “殿下,关于政事堂的安排,能不能和老臣先谈一谈?”
  或许是张筠在这桩案子配合得非常默契的缘故,李庆安也不想隐瞒他,在张筠面前,他也没必要过于谦虚。
  “我的想法是依然沿用七相制,目前有三相,张右相、崔左相和刑部王尚书,按照一般惯例右相兼吏部尚书,左相兼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我考虑由兵部尚书颜真卿改任,户部尚书由刘晏担任,裴旻任吏部侍郎入相,另外还有一个工部尚书,我打算由郭子仪来担任。”
  郭子仪入相是李庆安在太原时,和郭子仪达成的协议,郭子仪自己也很清楚,在李庆安已经拥有五十万大军,自己的七万军队已经没有任何抗衡的意义了,一旦李庆安上位,他郭子仪要么造反自立,要么把军权交出来,他本人就回家养老去。
  与其那时被迫交军权,还不如现在把后路谈好,所以在两人的一番讨价还价下,郭子仪同意把军权移交给李嗣业,而李庆安则答应让他入相,由武将转为文官,他手下大将,李若幽、李国良、路嗣恭、李忠臣等人,也都和安西军将领一样,论军功行赏提拔。
  这在唐朝很正常,比如天宝元年的左相牛仙客,他原本是河西节度使,再比如安禄山,李隆基也曾经想让他入朝为相,至于郭子仪本人,历史上他功高至伟,被封为中书令。
  他能力有、声望有,李庆安让他入相,是军方众望所归,也是郭子仪平生所盼,他常对部下说,大丈夫当拜将入相,才不枉一生,这个安排,也算是皆大欢喜。
  张筠听李庆安将郭子仪也任命为相国,不由暗暗赞他手段高明,这样一来,朝廷军权尽在李庆安的掌握之中了。
  这时,李庆安又道:“崔左相的漕河疏通已经到了后期,崔左相可以回朝主掌门下省了,我推荐关中漕运使独孤长凤为江淮、河南的转运使兼河南道观察使,接替崔宁继续完成漕运大业。”
  李庆安的这个建议让张筠暗暗心惊,独孤长凤出任转运使兼河南道观察使,这就意味着李庆安开始重用独孤家族了。
  ……
  庆平二年六月,震惊朝野的戚珣案开始有了初步的结果,礼部尚书韦滔明知戚珣破坏朝政而纵容包庇,证据确凿,罪名成立,由太后下旨,罢黜其相国之位,贬为恩州长史,工部尚书卢奂为从罪,也同样罢黜相国,贬为廉州太守,其余与戚珣有勾结,或者受韦、卢二人牵连的四十四名朝官,如李开复、苗晋卿、罗钧奕之流,或贬或免,无一幸免。
  以此同时,太后沈珍珠下旨重建政治堂,任命张筠、崔宁、裴旻、颜真卿、王缙、刘晏、郭子仪等七人为相,同时解散枢密处。
  经过这次朝廷权力的重新洗牌,大唐朝政焕然一新,而这时,李庆安的目光终于投向了南唐,赫赫的磨刀声开始响起来了。
第六百六十三章
灞上军营
  五天后,李光弼率领五万大军抵达了长安,军队没有进长安,而是驻兵在灞上,等待李庆安视察军队后,便挥师南下,从子午谷开往汉中。
  此时汉中已有十万大军,再加上李光弼带来的五万精锐之军,一共是十五万大军,而南唐拥有的军队是三十万,几乎是北唐军的两倍,但李庆安一点不担心,以少胜多向来是李光弼的强项,况且带来的五万精锐之军都是身经百战的安西老兵,就凭这五万精锐,李庆安也相信他们能横扫剑南。
  大军驻扎灞上,李庆安一早便赶到了军营,灞上自古是驻兵之地,西汉周亚夫便在此驻营,汉文帝前来犒军,周亚夫着实让他领略了何为真将军。
  李光弼并没有驻营在现成的军营内,这是他的习惯,他一直认为中原温软的水土会磨去西域军的彪悍,因此无论在那里驻营,他都会让士兵保持沙漠驻兵的本色。
  立栅栏、住营帐、睡地毯,战争期间衣甲不脱,刀枪不离手边一尺,每帐皆有士兵轮值,这种严格的驻营方式一直保持至今,正是这样严格的军纪,才能使他最终在相州以三千骑兵大破三万燕军,威震天下。
  李光弼的军营驻扎在一片空旷的高地上,李庆安率领三千亲卫风驰电掣而来,老远便看见整齐的营栅和高高的哨塔。
  这时,哨塔上射出一支火箭,在空中炸响,这是在向他们询问身份,尽管李光弼军营已经事先得到了斥候的禀报,这是他们大将军来了,但军营的规矩如此,不能因为是自己人而放弃。
  李庆安的亲卫骑兵中立刻有人一箭射出,火箭呼啸飞天,在空中炸响,这是对军营的回应,只有安西军才有这样的火箭。
  营门大开,李光弼率领数十名大将迎了出来,他们一字排列,个个顶盔贯甲,目光中带着期待和激动。
  前面站着两名大将,中间身材瘦高、皮肤黝黑的大将正是主将李光弼,他头戴银盔,银盔一簇火红的盔缨随风飘洒,显得他威风凛凛,在他身后半步,是副将田乾真,他也头戴银盔,却是白色盔缨,众人肃穆以待,等待李庆安的到来。
  片刻马蹄声如闷雷般传来,越来越近,仿佛天崩地裂一般,倏然又消失,只剩下百余匹战马的奔蹄声,一百骑兵已经簇拥着李庆安来到了大营前,马蹄踢踏几声,李庆安勒住了战马。
  李光弼立刻率领众将单膝跪下,给李庆安单膝跪下,“末将李光弼率陇右诸将参见上将军!”
  “参见上将军!”
  李庆安在军中的称呼已经改为上将军,这是由于几天前政事堂正式下旨嘉奖三军将士,其中李光弼、李嗣业和封常清三人被升为从二品的镇军大将军,李光弼封太子少师,李嗣业封太子少傅,封常清封为太子少保。
  而荔非元礼、贺娄余润、李晟、荔非守瑜、段秀实、崔乾佑、雷万春等人也被封为冠军大将军,这样安西军中的大将军已经不止李庆安一人。
  但在称呼上,安西军内大将军却只有一个,李庆安也觉得不妥,他要求三军改称他为上将军,因为他已经是天策上将,众人听从他的建议,一律改称他为上将军,并以飞鸽传书各地军营。
  李庆安翻身下马,将李光弼搀扶起来,笑道:“我以为光弼将军前日该到,怎么晚了两日?”
  李光弼惭愧道:“卑职过洛阳,一匹战马病死,卑职担心是马瘟,便停下来检查两天马匹,所以来迟,请上将军恕罪。”
  李庆安点点头,“若战场上,当顾战不顾马,在行军调动中,当顾马而后顾战,光弼将军处理妥当,无罪可罚!”
  李光弼心中感激,连忙抱拳道:“多谢上将军,请上将军军营巡视。”
  “好!进营再详谈。”
  李庆安见众人都很紧张,便笑着摆摆手:“大家请随意一点,不用这么紧张,我又不是军纪官,不会查你们老底。”
  李庆安的随和风趣让众人一下子轻松下来,皆有说有笑向军营走去,李庆安放慢一步,对田乾真笑眯眯道:“恭喜你得了贵子。”
  田乾真妻子上月在长安生了一个儿子,但她妻子体弱,险些产虚而亡,幸得赵王妃独孤明月命人急送来一支千年人参吊住了一口气,才慢慢地转危为安,田乾真已经得到家信,他心中的感激之情,难以用言语表示。
  他立刻要跪下谢恩,却被李庆安一把扶住,淡淡道:“我身为安西众将主帅,率众将在前敌血战,无暇顾及后方,弟妹有难,王妃若视而不见,她就是个不合格的王妃,这是她份内之事,你不用放在心上。”
  田乾真默默点头,他沉声道:“多谢上将军肺腑之言,卑职只有效死命来报!”
  李庆安拍拍他肩膀,“走吧!一起去商谈军情。”
  ……
  众将走进大帐,都自觉地分列帐边,安西军的规矩是中郎将以上军官可以旁听,但只有将军以上的军官才有发言权。
  大帐中间放着一张巨大的沙盘,这是汉中和巴蜀的沙盘图,早就在两年前便已经做出来了,一直到今天才真正派上用场。
  这次南征先锋由大将席元庆担任,他在蜀中多年,对巴蜀地形及作战方式都非常了解,他拾起木杆指着南郑道:“汉中之地已经被我们占领,这样南征的艰险至少减少一半,进攻巴蜀,难的不是作战,而是行军,李太白曾诗曰:蜀道难,难以上青天!”
  李庆安笑着打断了他,“我看不至于难到这个程度吧!”
  李光弼明白李庆安的意思,此时是需要鼓舞士气时,不能先让将士有畏难情绪,他便对席元庆道:“李太白的诗大多夸张,你不要用诗,就按实际情况说。”
  “是!”
  席元庆又继续道:“从汉中入蜀有三条路,一条是金牛道,这是入蜀主道,道路稍微平坦,可以行马,但有剑门关这样的天险阻难。
  第二是米仓道,要穿越米仓山,道路非常艰险,一般人不大走。
  第三是荔枝道,穿越巴山抵达通州宣汉县,这条路在天宝年间大修过,给杨贵妃送荔枝就是走这条路,要保荔枝新鲜,就必须驰马,所以这条路走骑兵最为合适,只是离成都较远。”
  李庆安看了一眼李光弼,他知道李光弼肯定早有研究,甚至作战方案都定好了,便微微一笑道:“光弼将军说说吧!你的作战方案。”
  李光弼也不推迟,从席元庆手中接过木杆,道:“事实上,我已经和很多巴蜀士兵都谈过了,剑南军已经不是高仙芝时的剑南军了,军心涣散,士气低迷,训练严重不足,远远不是我们的对手,正如席将军刚才所用,关键是蜀道,只要我们过了蜀道,南唐覆灭便指日可待了,我这次南征打算正奇相辅,主力走金牛道,攻打剑门关,然后再出奇兵走荔枝道,绕道攻击成都,这样一来,剑南军首尾难顾,战斗力将迅速崩溃,这是我的粗略计划,我率主力走金牛道,田乾真率一万骑兵走荔枝道,不知上将军以为如何?”
  李庆安沉思了片刻道:“大方向正确,可以正奇相辅,但有些细节处你们要落实,尤其我们安西军的制胜法宝,充分而全面的情报,你千万不能忘记。”
  李光弼拱拱手,“卑职记住了!”
  ……
  众将都散去了,大帐内只剩下几个核心将领,李庆安这才说出了他的想法:上兵伐谋。
  “刚才我说情报的重要,或许你们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当然,你们不明白也是正常,我的意思是要充分利用南唐的内乱,上兵伐谋,以最小的伤亡拿下南唐。”
  李庆安的话使李光弼若有所悟,他连忙道:“上将军的意思是说,南唐已经出现了内乱?”
  李庆安缓缓点头,“我已经得到确切情报,李亨和太子李系之间出现了裂痕,李亨想立他的另一个儿子彭王李仅为太子,废除现在的太子,但太子系在南唐人脉很深,尤其得到军方支持,所以父子争权,必有一伤,这次南唐征服之战,你们只是正面战场,事实上还有第二战场。”
  李庆安又回头看了看田乾真,微微笑道:“田将军,你明白我所指吗?”
  “上将军的第二战场是指情报堂的吧!”
  “没错!”
  李庆安又对众人道:“情报堂的前身是汉唐会,想必你们都听说过,早在百年前,汉唐会便在巴蜀经营势力,已根深蒂固,而我们的情报堂在李隆基入蜀时便已向南唐官场渗透,正如南唐可以拉拢我们的官员一样,我们同样也拉拢了一批官员,还有一些人潜伏之深,是你们想象不到,所以当我决定进攻南唐时,我已经命情报堂的人开始行动了,所以这次南唐之战,实际上是两条战线,一是你们的正面进攻,其次就是情报堂在南唐内部的第二战场。”
  说到这,李庆安取出一份文书,交给了李光弼,“这是南唐的主要情报人员名单,是属于最高机密,这次我既然任命你为主将,那成都情报堂的人便会直接和你联系,这样更便于你们之间的配合。”
  李光弼接过名单,默默点了点头,“卑职明白了!”
  李庆安拍拍他的肩膀,指着帐外站岗的士兵道:“这些士兵都是跟随我们的老兵,安西百战,又转战中原,我们这些为将者当尽力保存他们的性命,让他们能荣耀还乡,与家人团聚,所以这一战,我对你的要求,并不是你能击败南唐,而是你在多大程度上,以最小的伤亡占领成都……”
  当天下午,李光弼拔营出发了,率领五万大军绕过长安,向子午道而去。
第六百六十四章
豹皮风波
  从灞上归来已是中午时分,三千骑兵停驻在城外,李庆安也换乘一辆马车,轻车简从,向城内驶去,今天正逢庙会,春明门外就是一个大集市,地摊占了官道大半,人流熙熙攘攘,挤满了赶集的行人,李庆安的亲兵们也没有刻意去驱赶,他们的主公正是需要博取名声之时,反正也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必扰了集市。
  众人放慢了马速,护卫着马车,在狭窄的道路缓缓前行,这里离城门已经不太远了,李庆安坐在马车内,透过车窗饶有兴致地望着外面热闹的集市,庙会集市是民众自发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经济的一种晴雨表,只有当普通民众家有剩余物品出现时,这种近似后世跳蚤市场的庙会集市才会出现,而且家中剩余物资越多,集市也就越兴旺。
  而像河北那些饱受战乱蹂躏的州县,是无论如何不会再有集市出现了,而眼前的集市一直延绵十几里,人潮如海,各种农副产品,各种山珍异味,各种原始的手工艺产品,各有农具,卖米的、卖肉的、蔬菜果品、包子馒头,手工粗布,连西市的很多店铺都摆出了摊子,几乎是应有尽有,不仅是将长安城外十里八村的人全部吸引来,而长安城内的民众被纷纷吸引出来,买一点新鲜野味,淘一淘平时难以见到的稀罕货,扶老携幼,举家出行,就仿佛过节一般。
  “停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7/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