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5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6/699

  “很简单,扳倒一个崔家族长确实很简单,但想得到一个良臣却并不容易。”
  说到这,李庆安微微一叹道:“崔使君,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一个庸才、贪臣。”
  崔宁鼻子猛地一呛,一股辛辣让他眼泪都差点流了出来,他心中充满了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半晌,他低声道:“殿下,崔家并没有反对你的意思。”
  李庆安背着手慢慢地走着,他没有说话,他在等崔宁继续说下去,崔宁又道:“我们也知道裴遵庆的咄咄逼人,但崔家认为他的态度并不代表裴家,裴遵庆可以狂妄自大,但崔家不能,如果崔平发生了和裴遵庆的权斗,崔家不会反对,但也不会支持,同样的道理,崔平也不代表崔家。”
  崔宁说得非常含蓄,意外之意就是告诉李庆安,裴遵庆的狂妄的挑衅并不是裴家的本意,作为几百年的世家,裴家不会做这么浅薄的事,那只是裴遵庆本人的狂妄,李庆安只要把裴遵庆干下去,裴家就会恢复正常,同时他也表明了崔家对崔平的态度,崔平不能代表崔家。
  李庆安点了点头,笑道:“我明白了,其实我一直想和崔涣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但一直找不到机会,我很感谢你对我的坦白,我也希望崔家能继续保持他的风骨,再做五百年的世家。”
  崔宁心中感激,他听懂了李庆安的意思,这就是他放过了崔家。
  “多谢殿下的厚爱,希望殿下知道,崔家坚决支持殿下登基,这是崔家对殿下的承诺。”
  李庆安注视着他,良久,他点点头道:“你的话我记住了,我记住了一个崔家家主对我的承诺,但你也要记住,一旦你的家族背叛了对我的承诺,崔家会遭遇什么样的后果。”
  崔宁郑重道:“这个,我明白。”
  两人又继续向前走了一段路,李庆安笑道:“崔使君,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入政事堂为相?”
  崔宁笑了,“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每一个读书人愿望,我怎么会不希望自己入相呢?”
  “嗯!”
  李庆安又继续向前走,在思考着什么,他停住了脚步,凝视着崔宁缓缓道:“阴谋诡计我也只是不得已而使之,只是用一时,不能使一世,崔平虽然是我的心腹,但他能力平庸,操节也有亏损,不是我所期盼的中兴之相,我李庆安所思所想,绝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权力欲望,我是希望大唐能从我手上走向中兴,我希望能做中兴之主,但更希望有中兴之相辅佐,我一直在寻找,今天我遇到了使君,也认识了使君,一个肯从官廨田中让出十亩田给普通民众的太守,就凭这一点,我便知道,你就是我所寻找的中兴之相。”
  说完,他把手伸给崔宁,眼中带着诚恳和期待,崔宁默默地点了点头,和他紧紧握在一起,尽管唐朝并没有握手之礼,但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握手,永远代表着一种信任,一种忠诚。
  ……
  金秋十月,不仅是关中获得了大丰收,河北道同样也迎来了春小麦的丰收,麦田里金黄的浪花随风起伏,粮仓中麦子高堆,河北的粮食丰收无疑给安禄山带来无比的振奋,粮食的丰收只是一方面,更让安禄山欣喜若狂的是,他终于发现了安西军天雷的秘密。
  在幽州城外的一处山坳中,这里地势平坦,四周山梁环绕,占地足有百亩,一万五千名燕军在三里外严密护卫,而三千亲卫则簇拥着安禄山站在山坳口前。
  安禄山顶盔贯甲,他眼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数百步外,十几名道士正在忙碌地进行最后的安置,他们将一支黑黝黝的纸筒状物品放在了一座两丈高的木架上,那纸筒状的物品就完全是李庆安当年在龙驹岛上初次制作大爆竹的翻版,简直一模一样,高五尺,直径足有一尺,用纸层层裹叠,引线足足有五六丈长。
  在安禄山旁边,有一名五十多岁的老道士,他一边偷看着安禄山的脸色,一边介绍道:“自从两年前安帅悬赏天雷的配方后,我便一直在考虑这个天雷究竟是什么?而两个月前,我们在炼制丹药时,丹房发生了爆炸,房顶给掀翻了,事后我们查找原因,才发现是用了葛洪老祖的火药配方,因为硝石用量过大,以至于发生了爆炸,我便忽然想到,难道安西军天雷就是火药吗?”
  安禄山眉头一皱道:“可是火药我们也试验过,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就向放屁一样,轰地一声什么都没有了。”
  “大帅,关键是配方!”
  老道谄笑道:“以前我们也炼制火药,但并没有什么效果,最多让火势迅猛一点,但两个月前我们一次用料失误,爆炸竟然将丹房掀翻,那时,我才意识到硝在火药中的作用非同寻常,这次我用孙思邈的硫磺伏火法来制作火药,加大了火药中的硝石含量,一定会让大帅满意。”
  “那就看看吧!”
  安禄山还是有点不相信,他忽然想起一事,又问他道:“上次你说想要多少赏赐?”
  “不多!不多!”
  老道伸出一个指头,眯眼笑道:“我们一万贯钱的赏赐。”
  “一万贯钱!”
  安禄山重重哼了一声,“这还不多吗?”
  老道再要说话,安禄山却一摆手止住了他,“先看看试验吧?若我不满意,你一文钱都休想拿到!”
  老道不敢再说话了,揪紧了心,望着他的弟子们,按理他们已经反复试验了两个月,应该问题不大了,可就怕万一,万一失败怎么办?他在心中默默地祷告,“无量天尊,保佑弟子成功,弟子拿到钱,一定给你重塑金身。”
  这时,十几名年轻的道士已经准备好了,他们也准备了引线,不过非常粗糙,道士们都远远地跑开了,只留下一人,他战战兢兢用火把点燃了五丈长的引线,调头便跑,‘呼!’地一下,引线便燃烧了近三丈,迅猛无比,却忽然又慢下来,就像熄灭了一样,只微微冒着白烟,这也是道士们最头疼的地方,火药的燃速总是控制不住,时快时慢,有一次燃速太快,还炸死了一名道士。
  引线像蜗牛一样慢慢向前爬,安禄山的眉头皱成了一团,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这时,引线又渐渐加快速度了,烟越来越浓,爬上了木架,这时,所有道士的心都提了起来,甚至有人闭上了眼睛,合掌祈求,他们后半生的富贵就在此一举了。
  尽管安禄山对老道十分轻视,但他心中对这次试验也充满了期待,他的亲卫曾奉命去老道的庵里实际考察过一次,据他亲卫说,确实有威力。
  这就让安禄山心中充满了期待,这时,眼看火焰要烧到了纸筒,安禄山不由张大了嘴,脚也踮了起来,忽然,只听见‘轰!’地一声爆响,声如闷雷,一股黑烟腾空而起,在场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很多人都不由自主按住了心脏部位,待硝烟散尽,只见两丈高的木架被炸飞了一大半,碎屑四飞,一根木屑子正砸在安禄山的头上。
  安禄山被惊得目瞪口呆,半晌,他忽然大笑起来,“好!好!这就是天雷,我安禄山也有天雷了,从今以后,又何惧安西军?”
  他一把抓住老道麻杆似的胳膊,激动万分道:“你教会我的军队制作天雷,我赏你五万贯钱!”
  “嗷!”地叫了一声,老道竟一下子激动得晕死过去了。
第五百七十二章
猎鹰行动
  安禄山在看火药试验时带了三千人在场旁观,这三千人都是他的亲卫,但也有区别,其中五百人叫内亲卫,是他的贴身侍卫,绝对信得过,睡觉都可以在他身边当守卫,另外的两千五百人叫外亲卫,只能是相对信得过,他出巡时可以护卫在他马车前后,但离他的距离必须在五十步外。
  从火药试验场回来,时间便到了中午,睡午觉是安禄山雷打不动的习惯,一般要睡一个半时辰,就算是发现天雷秘密这么重大的事件,也挡不住安禄山睡午觉的欲望,制造火药的场所和挑选火药工匠,这些事情安禄山交给了史思明去做,他自己在回来的路上便在车中鼾声如雷了,马车回到幽州城他的军衙前停下,几十名亲兵用藤床将熟睡中的安禄山抬进了府中。
  安禄山午睡了,除了他的五百内亲卫须在睡房四周站岗守卫外,其余的外亲兵都各自回军营吃午饭休息去了,安禄山的军规也很严格,士兵每半月才有一天假,夜间严禁出军营,白天没有任务,也不准出营一步,否则将受到军规严惩。
  但军官的待遇就稍微好一点,虽然夜间也不准出军营,但白天可以找借口出营,尤其是校尉以上的军官,只要不是战争期间,基本上中午和傍晚都可以出营一个时辰,去喝酒逛青楼之类,只要不惹事出乱子,安禄山一般都会默许。
  安禄山的外亲卫回到军营,几名校尉以上的军官便相约出去喝酒了,其中有一个叫陈志明的校尉,他却说肚子痛没有同去,待其他军官走了,陈志明便借口出去找医生买好药出营了。
  幽州城也就是今天北京,在唐朝,它曾是安东都护府所在,同时也是范阳节度使的军衙所在地,经过安禄山多年经营,幽州城内变得十分繁华热闹了,尤其优待胡人,大量的胡人涌入了幽州城内,使幽州城内一半都是胡人。
  在幽州城城北处有一家药铺,叫妙手回春堂,里面有几个很有实力的坐堂老名医,因此药铺的生意十分兴隆,但实际上这里是李庆安内卫在幽州的据点。
  李庆安的内卫是今年刚成立的新组织,其实就是从前的情报机构,但现在扩大化了,他从各地军中抽出一万精锐,和情报机构合并,成立了新内卫,共一万五千人,南霁云兼任名义上的内卫大将军,但实际上是直接向李庆安负责,主事有两人,左将军胡沛云负责情报堂,下属五千人,分布全国各地,其实就是原来的碎叶汉唐会,现在汉唐会已经消失,从前汉唐会分布全国各地的分舵现在都改成了内卫情报分堂。
  右将军秦海阳负责内卫军,下属一万人,这一万军可以称得上是李庆安直属各军中的最精锐集合,他们主要是配合情报堂执行各种特殊任务。
  而幽州的情报堂属于一级分堂,下辖十几个支堂,分布在河北道各地,有成员四百余人,大多以经商为掩护,三教九流,总部就是妙手回春堂。
  妙手回春堂在幽州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老牌子,很多年前,连安禄山也找他们看过病,而李庆安的崛起也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所以无论如何,人们都无法将妙手回春堂和李庆安联系起来。
  中午时分,妙手回春堂内人流如织,来看病的人从早上就排成了长队,到中午时分,人非但没有减少,人反而增加了,几名药铺的伙计抬着粥桶和装满馒头的箩筐,开始给排队看病的人发放午饭,每人一碗粥,两个馒头,这是妙手回春堂的规矩,只要来看病的人,到中午时都会管一顿饭,就算有乞丐混入来领饭,他们也不在意,就当是施舍。
  校尉陈志明捂着肚子匆匆跑来,他不排队,而是从旁边的小门溜了进去,引来一片骂声。
  陈志明进了药铺大堂,给正在招呼病人的张掌柜使了个眼色,张掌柜立刻放下手中之事,带着陈志明向内堂走去,张掌柜名叫张越,今年五十余岁,最早他是汉唐会河北道分堂堂主,现在他是安西军内卫情报堂河北道分堂堂主,张越同时也是隐龙会会员,他只认李庆安是隐龙少主,是实现隐龙大计的希望所在,至于是汉唐会还是内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陈志明也是汉唐会会员,早在十年前他便加入汉唐会了,汉唐会在范阳军中发展得不是很好,由于安禄山重用胡人,排斥汉人,因此军中至今只发展了不到两百名成员,陈志明就是军中汉唐会的首领,不过汉唐会已转为内卫之事极少有人知道,河北道的汉唐会会员中只有少数几个核心人物知道,陈志明也是其中之一。
  两人走进了内堂的一间静室内坐下,陈志明便道:“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要立刻禀报长安。”
  “什么事情?”
  “安禄山也制成天雷了,今天上午在北郊的灵云谷,我亲眼看见了他们试验,威力很大,两丈高的木架被炸得粉碎,安禄山欣喜若狂。”
  陈志明又取过一张白纸,在上面简单画了他所见到的天雷草图,交给张越道:“大概就这个模样,我站得远,看得也不是很清楚。”
  张越接过草图,眉头皱成了一团,“怎么会这样?”
  他当然知道安禄山研制成功天雷对安西军意味着什么,他又急问道:“是谁研制成功的天雷?”
  “是一群道士,听说是来自赵州的一个道观,共有十几个道士,他们已经被安禄山奉为上宾,严密保护起来了,将由史思明组建天雷营,专门制作天雷。”
  张越沉思了片刻便道:“这件事我会立即向长安汇报,但希望我们的人能进入天雷营,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办到。”
  “我知道了,我去取点药,这就回去想办法安排,看需要多少钱我再告诉你。”
  陈志明出去了,张越立刻取过了专写情报的绢纸,又从怀中摸出了一本小本子,这就是安西军专用的密码本了,他用细笔,对照着密码本,写下了两份谁也看不懂的情报,等字迹干了,便小心的卷起,分别塞进两只红色的小信筒中,起身快步向后院走去。
  后院养了一笼信鸽,幽州城对信鸽控制很严,一般人都不准养,只有得到安禄山的特批,才允许养信鸽,妙手回春堂因为是老字号,又和范阳军的关系很好,由于妙手回春堂买药治病都需要用到信鸽,因此他们得到了安禄山的特批,准许养信鸽。
  张越从鸽笼中摸出了两只强壮的信鸽,小心地信筒扣在鸽子腿上,他猛地将信鸽向天上一扔,两只信鸽扑愣愣地展翅高飞,向西方盘旋而去。
  ……
  长安城,此时已是十月初六,李嗣业的安西军在前天返回了咸阳,李庆安给他们的期限是十天,但他们八天便拿下了汉中,包括路上的六天时间,伤亡一千五百余人,但斩杀四千余敌军,生俘两万人。
  这次辉煌的战役,李庆安没有封锁消息,还特地命人宣扬,这一战便立刻轰动了长安,很多长安人甚至还不知道驻扎在咸阳的四万安西军去了一趟汉中,八天时间,便拿下了汉中,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它又是真真实实地发生了,顿时,各种赞誉铺天盖地向安西军和李嗣业飞来,天下第一军,飞将军、无敌神勇军等等。
  在李庆安的建议下,政事堂特地颁旨对四万安西军进行重赏,赏钱八十万贯,绢二十万匹,对阵亡将士重甲抚恤,并提拔三十六名有功将领,其中李嗣业封为冠军大将军、上护军、高昌县公,赏绢万匹,赵崇节被封为云麾将军,晋昌县伯、授紫金鱼袋,赏绢三千匹。
  李庆安还特地下令,安西军全体将士放假三天,准许他们进长安娱乐,一时间,长安城成为了热闹欢乐的海洋。
  这天下午,李庆安照例在城外的军营内处理军务,他刚刚得到消息,由于汉中失守,李亨已经下令从荆州撤军,二十万剑南军已经在撤回巴蜀的途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李亨会反扑汉中,李庆安很了解李亨,在他没有吞并李瑁之间,他绝不敢两线作战,又对长安宣战。
  这些天他已经在考虑对安禄山用兵了,李庆安知道,安禄山造反是历史的必然,就算他把安禄山杀了,他的部将也会接他的班,变成张禄山、史禄山之类,但中唐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了历史走向,不会再出现潼关之败,长安陷落的惨剧,但他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他是想将安禄山的造反尽量压制在河北道境内,而且要尽量减少普通民众的伤亡,这样,当安禄山之乱被扑灭后,才能使河北道尽快回复,而不会像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盛衰的转折。
  为此他发动了大移民,尽量将河北道的民众迁移出来,至今已经迁移了四十余万户,虽然还不到河北道户籍的一半,但也已经大大降低了安禄山造反所会造成的损失。
  现在已经是十月,到十一月底,黄河就会结冰,那时安禄山的军队对河南道的威胁便会大大加强,因此,李庆安在考虑对河南道增兵。
  这时,帐外传来了亲兵的禀报声,“报告,内卫胡将军紧急求见!”
  胡沛云的紧急求见,必然是大事发生了,他收起公务便令道:“让他进来!”
  片刻,胡沛云匆匆走进,单膝跪下行一军礼禀报道:“属下有紧急情报要禀报大将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6/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