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699

  可又怎么解释金吾卫全部失踪的事情,显然不是被安西军歼灭了,连颗血珠子都没留下,只能说明是跑了,金吾卫跑了,那圣上呢,会不会也跑了?
  一些有心人的注意力都开始集中在李亨的身上,很快,万年县汹涌的逃亡潮印证了这些有心人的猜测,圣上确实跑了。
  大街和城门到处是逃亡官员的马车,马车里运载着细软财物和他们的子女,以及千娇百媚的妻妾,尽管李辅国自己先在四更时跑了,但他也怕将来李亨追究他不通知百官的罪责,便派了两个得力的心腹,在天亮时挨家挨户地通知这些李亨的死党,他却圆滑,没有说是李亨先跑,而是说安西军进攻大明宫,圣上被迫从后门先撤了。
  不管是什么理由,李亨南逃的消息在他的心腹大臣中炸了窝,整个万年县里乱作一团,王珙、李俅、李麟、达奚珣等李亨的心腹大臣也自知李庆安不会容他们,就像上了贼船的人,船老大换船,他们也要跟着换船了。
  王珙是第一个带着财物家眷离开长安的大臣,他早就知道会有今天,早在两个月前,他便派两个儿子带着一部分财物秘密赴蜀置办田宅土地,一个月前,他便开始收拾家财,甚至他名下的五顷永业田也在上月悄悄卖掉了,因此王珙逃跑得最为迅捷,八十几名心腹家丁簇拥着五辆马车,在天色刚亮便离城了。
  马车内,王珙透过车帘望着大街上的情形,此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几年前,他还和李庆安结成了联盟,成为他在朝中的策应,也不知是几时,他便渐渐和李庆安分道扬镳了,他竟成了李庆安的对头。
  ‘对头?’王珙的嘴角露出一丝苦笑,他太高看自己了,他现在哪里还配做李庆安的对头,甚至连李亨都不配了,李庆安对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李亨,当初李庆安不也是李亨的心腹吗?只不过他后来自立山头,而自己却依然看李亨脸色吃饭。
  这时,王珙身旁六岁的小儿子脆声声地问道:“爹爹,我们为什么不能留在长安?”
  王珙慈爱地抚摸着儿子的小脑袋,柔声道:“长安虽大,却没有爹爹的容身之处,爹爹只有去成都,你现在还小,长大就明白了。”
  “孩儿明白了,成都没有坏人,爹爹,是这样吗?”
  “是这样,我们快点走。”
  王珙立刻命道:“加快速度,不准半点停留。”
  车夫加快了速度,五辆马车向南方的子午谷疾驶而去。
  ……
  傍晚时分,李庆安的大军抵达了郿县以西十里处,这时,他得到消息,郭子仪也率六万大军向关中挺进,离他军队已不足百里,李庆安立刻命大军就地驻扎,保持战备状态。
  这时,一队郭子仪部的骑兵飞奔而至,为首是一名三十余岁的大将,是郭子仪的心腹爱将李国良,他奉郭子仪之命,前来向李庆安说明情况。
  这也是郭子仪自李适驾崩后的首次表态,自从李适驾崩后,已拥有十万朔方军的郭子仪大军一直便保持着沉默,他既不效忠李亨,但也不参与讨伐保皇派人所咒骂的伪朝,着实让很多支持李适的大臣对他感到不满,事实上,李亨手中只有八万大军在关中,而郭子仪却有十万大军,还有三万党项雇佣军,实力远远超过李亨,如果他兴兵前来长安问罪,那么大唐的局势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将由他郭子仪来控制大唐朝政,而轮不到李庆安了。
  但李庆安知道,郭子仪这只老狐狸是另有考虑,他可是中唐唯一能善终的中兴之臣,绝不是一个低调就能办到。
  “我是朔方军李国良,奉我家老将军之命前来求见赵王殿下!”
  李庆安催马出列,对李国良厉声问道:“朔方军未得我的允许,怎敢擅入关中,郭子仪为何不来见我?”
  李国良心中凛然,连忙拱手道:“朔方军还在弹筝峡一线,尚未正式入关中,郭老将军派末将前来,一是希望大将军同意朔方军入关中,其次是想和大将军共商给少帝建陵一事。”
  给少帝建陵只是借口,郭子仪明显是想参与新帝的拥立,或者是为了监督李庆安,不要做出违反人臣之事,这些李庆安都心知肚明,他也知道郭子仪已经给自己的让了步,他始终不进逼长安,在某种程度也是不想得罪自己。
  李庆安略一沉吟便道:“回纥不会对甘心受困,他们会随时入侵关内道,朔方军主力不可入关中,请转告郭老将军,我十万安西大军足以驱逐伪帝,不需要朔方大军前来助战,若郭老将军一心想给少帝建陵,那他只需带三千人前来便可,我可以保证他的安全。”
  “三千人?”
  李国良有些为难道:“大将军,三千人是否少了一点。”
  李庆安冷冷道:“如果朔方军是想和安西军一战,可以,他带多少军队进关中都可以,我李庆安奉陪!”
  李庆安毫无修饰的威胁让李国良额头上出了汗,他连忙抱拳道:“末将明白了,末将立刻去回报老将军。”
  李国良不敢多呆,立即回去禀报郭子仪了,李庆安望着他的背影走远,不由冷笑一声,便下令道:“大军在郿县驻扎过夜!”
  命令传了下去,大军立刻加快了步伐,这时,李庆安对他亲兵道:“速去武功县,将裴旻、张筠、崔涣、韦滔、张镐、卢奂等一众大臣给我请来。”
  停一下,他又对另一名亲兵道:“再速到岐阳县,将杨氏兄弟给我找来。”
  ……
  天色渐渐黑了,天空飘起了雨丝,十万大军在郿县城外扎下了连营,李庆安并没有住进县城,而是在大营中的中军帐中等待裴旻等人,他背着手站在帐帘前,凝视着黑夜中密密的雨丝,已经十年了,他入唐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他由一个戍堡小卒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成为大唐最有权势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被无数人拿去细心地揣摩和体会,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改变天下大势,这让他品尝到了权力的甘甜,同样也使他尝到了权力的孤独,没有人可以和他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包括他自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
  是天下吗?可拿下天下之后呢?或许他已经改变了历史,可谁又能保证,大唐在走完一段岔道后,会不会又回到历史原有的轨迹?谁能保证他的子孙就一定比李隆基的子孙做得好?
  困惑,十年来,历史的先知就一直深深地困惑着他,直到今天,他还是找不到指引他前进的灯塔,或许是权力的迷雾遮挡了他寻找灯塔的视线,李庆安深深地叹了口气,或许二十年后,当大唐的强盛推动他走出权力的怪圈,他就能找到另一条不会再使大唐回到历史轨迹的新路。
  而现在,他需要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权力顶峰:天下。
  这时,一名在帐前踌躇的亲兵打断了李庆安重要的思路。
  “什么事?”
  “回禀大将军,有一个道士求见,他说是大将军的故人。”
  “道士故人?”
  李庆安微微一思索,便道:“带他到我大帐来。”
  他暂时收起了思绪,转身回了大帐中,片刻,几名亲兵领着一名身材高大的道士走进了大帐。
  “无量寿佛,大将军一向别来无恙?”
  道士头戴竹道冠,道袍破烂,手执一柄只剩几根毛的拂尘,乍一看像一个来军营要饭的邋遢道士,但他的神色却与众不同,他一双异常明亮的眼睛带着一种期盼的目光,他正是在皇庄惨案中失踪了近一年的李泌。
  “原来是李先生!”
  李庆安笑了起来,“果然被我猜中,先生出家为道了。”
  “贫道有慧根,出家为道是我多年的夙愿。”
  李庆安似笑非笑道:“那为什么今天又回红尘了?不会是偶然路过吧!”
  “不!不是。”
  李泌很坦白,“我是为劝大将军而来,也是为了大唐五千万民众的命运而来。”
  李庆安深深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先生坐下说吧!”
  李庆安请李泌坐下,又命亲兵给李泌上了茶,他微微笑道:“先生这一年在哪里出家。”
  “贫道在衡山出家,近来在中原云游,听说吐蕃大败,贫道便赶来求见大将军。”
  “原来李道长身在道门,心却在朝堂,倒也难得。”
  李庆安淡淡地讥讽了一句,尽管这个李泌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臣,治国大匠,但李庆安却对他并不感冒,就像对李白一样,慕其名,而不重其人,相比之下,李庆安却更欣赏李泌的外甥张志和,那个脚踏实地在安西为民谋利的年轻县令,以及同样是历史名臣,却勤勤恳恳在安西治理财政的刘晏,李庆安比较喜欢踏实做事的人,对李泌这种动不动就遁入空门避祸的布衣相国,他不感兴趣。
  李泌听出了李庆安讥讽的语气,他尴尬地笑了笑道:“入道门并非就不能问天下事,我并非为求富贵,只想为天下苍生尽一点绵薄之力。”
  “天下苍生?李道长的口气很大啊!”
  “非也,并非是贫道的口气大,而是大将军的每一个决定都事关天下苍生,若芝麻小事,我又何必来找大将军?”
  李庆安笑了笑,这次他没有再讥讽了,便道:“继续说下去。”
  李泌忽然站起身,向李庆安深深施一礼道:“我早在安西便知道大将军志在天下,但我从来没有向敬宗皇帝提起过,我也深为赞同大将军在安西限田限奴的举措,大将为建成太子之后,入主大明宫并非不可以,但如果大将军这次就入主大明宫,将是大将军最不明智的决定。”
  “继续往下说!”
  李庆安脸色没有半点表情,看不出他在想什么?李泌不由暗暗一叹,他发现李庆安的城府更深了。
  但话已至此,他只得硬着头皮继续道:“我记得大将军曾给我说过,大将军平生最佩服之人便是魏武帝曹操,但曹操生前封汉魏王,死后也是谥号‘汉武王’,终其一生也不敢离开一个‘汉’字,只有他儿子篡汉登基后才追封为魏武帝,这是为何?就是他不肯背篡逆之名,大将军是李唐宗室不假,但大将军想过没有,若大将军登基,天下人会以为南唐是正统还是大将军为正统?大将军以替敬宗少帝昭雪之名而来,最后却自己登基,大将军又怎么圆这个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我劝大将军忍一时之权欲,先扫天下,再立名碑。”
  李庆安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脸色变化,却使李泌心中感到了一丝暖意,李庆安还没有他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
  “先生其实可以不用告诉我!”李庆安注视着李泌道。
  “非也,贫道也说了,贫道是为天下苍生而来,并非有私心。”
  “那我就多谢先生了。”
  李庆安向李泌躬身一礼,回头令道:“来人,给先生准备五百两黄金。”
  他又向李泌笑道:“阿堵虽俗,但可为先生建一间道观,先生莫要推辞!”
  李泌仰天一笑,“五百两黄金,我可拿不动!”
  他拂尘一甩,便扬长而去,远远还听见他清朗的歌声:“建成又如何?世民又如何?同为木子李,苍生享太平……”
  李庆安笑着摇了摇头,这个牛鼻子老道,倒也有可取之处。
  这时,一名一直等候在旁边的亲兵禀道:“大将军,杨氏兄弟已经到了。”
  杨氏兄弟就是杨国忠的两个儿子,杨暄和杨昢,两兄弟是杨国忠暗中放在长安的人质,本来一直生活在长安,因李亨登基,两兄弟惧怕李亨报复,跑到岐阳县躲避,这次李庆安回关中,第一件事就是指明要他两兄弟来见。
  原因很简单,杨国忠若不给李立一点更大的功劳,他怎么可能让自己饶过他。
第五百二十八章
祸水南来
  一更时分,数千安西军护卫着李庆安的家眷及一群大臣来到了郿县,李庆安的妻儿以及官员的家眷们住进了郿县,而裴旻等十几名重臣则被军士请进了军中大帐。
  一行大臣在士兵的引领下走进了大帐,大帐内灯火通明,军士已经做了简单的布置,一排宽大的桌子按照西域的风格排列,两边都有高背椅子,尽管椅子已经在宫中出现,但对这些习惯于跪坐的重臣们还是有一点不习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