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699

  张垍听得心惊不已,他急道:“大哥既然发现了李庆安的天大阴谋,为何不阻止他,这恐怕对我们不利。”
  张筠的目光又投向窗外,他似乎又在沉思,但他的眼中分明露出了一丝嘲讽地笑意,他回过头,瞥了一眼兄弟道:“我希望你明白三件事,第一,什么事不经深思熟虑,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轻易言反对或者支持,这就是你一直成不了相国的根本原因;其二,李庆安的银元攻势谁也阻拦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唐民众都喜欢安西银元,甚至连你,不也一样喜欢吗?朝廷的银钱为什么会成为垃圾,当时谁种下的苦蔓,现在就该谁尝苦果,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其三,我也同样希望圣上的新钱法失败,他若不失败,那我几时才能复出?”
  “那大哥的意思是……”
  “很简单,我们要促成王元宝和李庆安的合作,然后我们不闻不问,静观其变。”
  ……
  这天一早,长安东市和西市的安西柜坊同时关门歇业了,柜坊内的钱物都已搬空,掌柜和伙计不知所踪,整个柜坊已经成为一座空宅,片纸不留。
  消息传开,两市的商人们蜂拥而至,很多人都在安西柜坊内存有不少钱,他们急得要发疯了,如果安西柜坊倒闭,他们问谁要钱去?
  西市安西柜坊的大门前已是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商人们急得大喊大叫,拼命向里面挤去。
  在大门上贴着一张停业布告,有人高声念道:“由于内部整理,各地安西柜坊将同时停业两个月,一些未尽事宜,暂委托王宝记柜坊办理,凡在可在安西柜坊存钱客商,可凭安西柜坊之柜票和留押信物,前往王宝记柜坊兑取存钱,王宝记柜坊将以安西银元足额支付,或者静候柜坊复业,事出仓促,不敬之处,请各位客商多多包涵!”
  得知王宝记柜坊可兑钱,商人又调头向不远处的王宝记柜坊飞奔而去,片刻,便将柜坊大门挤得水泄不通,叫喊声响起一片。
  尽管王宝记柜坊已经有准备,但大量赶来取钱的客商还是令王宝记的伙计们忙得焦头烂额,这也难怪,安西柜坊是长安第二大柜坊,由于它能兑换安西银元,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客商去存钱,仅长安一地,存钱量便达四十余万贯,安西柜坊每晚夜行,足足用了十天才搬空了库中存钱,安西柜坊临时关闭,挤兑风潮骤起,数千名闻讯赶来的客商,几乎要将东西两市的王宝记柜坊挤爆。
  面对汹涌而来的兑现人潮,王宝记的伙计和掌柜们在拼死捍卫他们的利益,刘掌柜的声音都喊哑了,“一贯三百文,对!一文钱都不能少。”
  银元的大量供应,使银元对铜钱的比值一度跌到一比一贯二百五十文,但王宝记绝不肯让步,一贯三百文,要么别提钱,‘哗!’白花花的五百枚银元滚落入袋中,沉甸甸地交给一名提钱人,提钱人拼命挤到一个角落,掏出一枚枚银元猛地吹气,放在耳边细听,直到眼角露出眉开眼笑,提钱人这才扛着钱袋挤出了店外。
  安西柜坊关门和王宝记柜坊发生的挤兑案对长安的商人来说,尽管也如战场般生死搏杀,但对于大部分长安人还只是一件小事,远不如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故事让人感兴趣,而同一天发生在平康坊碧凤楼,名妓朱雪娘从良嫁给相州才子周正涛的事件才是轰动一时,把长安人的眼球全部吸引过去。
  王宝记柜坊的挤兑战争还在风起云涌,但围观的路人已经陆续散去,都跑去酒肆打听朱雪娘的故事了,离西市王宝记柜坊约两百步外,有一座三层楼的酒肆,叫归去来兮酒肆,中午时分,这里挤满了用餐的客人,也有从王宝记柜坊抢钱归来的胜利者,喝杯小酒来庆祝自己的胜利,酒肆中喧嚷无比,绝大多数人都在谈论朱雪娘从良一事,朱雪娘的容颜舞姿、娇柔身段,几乎要被人神话,甚至朱雪娘有没有接过客一事,酒客们也争得面红耳赤。
  但在三楼的一间雅室里,却谈论着和朱雪娘从良毫无关系的话题,房间里一共有三人,一人便是安西在中原的情报头子胡云沛,坐在他旁边的,是礼部员外郎苗奕,苗奕是碎叶汉人,开元年间举家迁回中原,他也是汉唐会成员,是汉唐会中在朝廷为官的少数官员之一。
  而坐在他二人对面是少府监的冶署丞郑少游,冶署丞只是一名九品芝麻小官,辅助管理熔铸金银铜铁等事宜,他的官职虽小,却掌握着这次李豫发行新钱的一些关键信息,从他们三人的坐姿便可看出一些端倪,胡云沛靠在软褥上,显得放松悠闲,掌握着这次谈话的主动,而苗奕为旁观陪衬,不停端起酒壶给二人劝酒,居中调解气氛,至于郑少游则神情紧张,不时摩挲着手掌,身体微微向前倾,全神贯注地听着胡云沛的每一句话。
  胡云沛在会见郑少游之前,已经派人详细地调查了他的家世背景,他的母亲七十岁了,还有一个病卧在家的大哥,下面又有三个年幼的子女要抚养,全家就靠郑少游的一点俸禄度日,朝廷欠俸两年,使他家几乎陷入绝境,一点田产也卖掉了,现在就靠他妻子给人洗衣度日,而且郑少游曾经偷拿过边料银而被抓住,上司因怜悯他而没有处罚他,但他的年度考评却因此得了下下,升职无望,罚俸三个月,凭这些信息,胡云沛便判断出这个郑少游是容易争取之人,而且不能给他太多的好处,给得太多反而会吓着他。
  “李大将军是善待手下之人,且用人不疑,郑署丞应该也知道石堡城之战吧!在那一战阵亡的所有将士,大将军至今还在抚恤他们的家人,一个也不少,来安西的,给予土地且免税,不愿离开家乡的,则按月给钱米供养,所以他手下之人,大多愿意为他效死命,这些话我也不想多说了,这样说吧!如果郑署丞愿意为大将军效忠,我们每个月按安西四品官员的额度支付给郑署丞俸禄,另外再一次奉送郑署丞三千银元,郑署丞以为如何?”
  郑少游内心的狂喜已经按耐不住,他怎么会不愿意,家里一贫如洗,一家老幼嗷嗷待哺,现在得到了三千银元,那可价值三千九百贯钱啊!还有每月的厚禄,他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效忠欲望,莫说为李庆安效力,就算让他去死,他也心甘情愿。
  “需要我做什么,胡先生请尽管开口。”
  胡云沛见他已经投诚,便微微一笑道:“其实我们的要求很简单,每隔三天,你要写一份关于朝廷铸钱的报告,然后会有人来找你,如果有紧急情况,你也要及时禀报。”
  “这没有问题,我一定会照办!”
  或许觉得自己得钱太容易,有些难为情,郑少游又道:“其实我和铸钱署的张署丞关系极好,如果胡先生需要,我可以帮忙联系。”
  话说出口,郑少游便后悔了,这会毁了他的机会,他心中顿时忐忑不安起来,但胡云沛似乎没有听见他的建议,他在注视远处王宝记柜坊的挤兑人潮,回头淡淡一笑道:“我现在想知道,朝廷的新银钱已经铸造了多少?准备什么时候发行?”
  郑少游精神一振,这件事他倒知道一二,他连忙道:“新银钱已经铸造了二万贯,按一比五十算,这就是一百万贯钱,如果先生需要,我可以弄两枚出来。”
  “可以!那几时发行?”
  郑少游想了想道:“具体发行日期我不知道,但我已得到通知,五天后,也就是十一月初八,第一批二万银钱将正式出库,我们需要到场做最后的验检。”
  “五天后!”
  胡云沛有些得意地笑了,这和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消息完全吻合。
  ……
  大明宫紫宸殿的御书房内,李豫正在听度支郎中第五琦的汇报,正午的阳光洒进房间,使房间变得格外温暖,李豫听着汇报,不觉有些走神了。
  这两天他的心情颇为复杂,喜忧参半,喜是父亲不再过问他的政务,河西事变后,他因为没有按照父亲的计划去做,两人大吵一场,结果便是父亲从此不再过问朝中之事,募兵之权也交还给了他,仿佛就是彻底甩手不管了,这让李豫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可父亲之事刚去,他祖父,也就是先帝李隆基却又苏醒了,尽管现在状态还不好,还不能说话,但毕竟他已经醒了,这就让李豫的心中又变得沉甸甸的,仿佛加了一块铅石。
  他的东宫之位虽然是皇祖父所定,但他登基却没有得到皇祖父同意,没有皇祖父的退位诏书,甚至宗室也没有同意,再退一步,连视同先帝皇后的杨贵妃也没有表态,只是被大臣们拥戴上位,这样,在法理上就有所欠缺,这也是蜀王、吴王和荆王一直不肯承认他的主要借口,他们对天下人宣布,圣上并未退位,小子安能登基大统?
  实际上,三王的指责多少有点道理,按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他先作为皇储监国,等先帝真正驾崩了,他才能正式登基,而偏偏皇祖父得了那种生死不知的病,如果他二十年不醒,自己还要监国二十年不成?
  正是在这种考虑下,他答应了大臣们的请求,正式登基为帝,他唯一的期望就是皇祖父永远不要醒来,或者就此死去,他父亲不久前也暗示过他,已经半年过去了,可以让皇祖父病逝了,就在李豫迟疑之时,皇祖父却忽然醒来,这样一来,大唐实际上就有了二帝,这将是一件极为尴尬之事。
  “陛下!”
  户部侍郎裴旻刚要发言,却发现李豫有些走神了,便小声地提醒他,李豫一下子醒悟,便歉然地笑了笑道:“裴爱卿请说!”
  御书房中除了第五琦和户部侍郎裴旻外,还有右相杨国忠、少府监杨慎余,以及翰林大学士李泌,他们正在最后决定新银钱发行的具体措施。
  自从李豫决定发行新银钱之日起,便遭到了不少重臣的反对,尤其户部侍郎裴旻的反对最为强烈,他三次上书李豫,指出这是典型的杀鸡取卵的行为,虽然眼前可以获得一定的钱财,但这获利是剥削民众所得,会严重影响朝廷的币制信誉,会造成物价飞腾,民不聊生,与他呼应,刑部尚书李砚也指出,两年前的银钱泛滥使米价翻了一番,许多中低层民户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再发行劣银钱无疑雪上加霜,甚至会引发民变。
  在大臣们的一再反对下,李豫不得不作出让步,一是减少发行量,将预定的三十万贯银钱减少为二十万贯银钱,比值从原来的一当五十,减少为一当三十,并将第二批铸造银钱的含银量稍加提高为银三铜五铅二,这样,就基本上符合了正常一比十的银钱比例,在李豫作出让步后,政事堂最终批准了银钱的发行计划。
  发行时间早已定下,就在十一月初八,也就是五天后,正式发行新银钱,这个发行银钱的时间十分绝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以防止事先泄露消息,造成市面混乱。
  但此时,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户部侍郎裴旻反对先发行第一批银钱,因为第一批两万贯银钱是按照银一铜六铅三的比例做成,一文银钱的含银量太低,如果是一比十,还勉强符合正常的银钱比例,但李豫却坚持按照妥协过的一比三十的比例,坚决不肯再让步。
  “陛下,臣很担心一旦新钱在民众心中造成恶劣影响后,再发行第二批新钱恐怕不会有人再相信了,陛下,不可大意啊!”
  这时,第五琦却道:“陛下,臣和裴侍郎的想法有些不同,臣调查过,其实不管是新钱还是旧钱,民众都不愿意,因为前两年的劣银钱泛滥害惨了民众,除非是效仿安西发行足量银元,但我们办不到,要么就是发行大钱,以一当五十,臣以为这还不如发行银钱,因为第二批银钱发行后,大家便会渐渐地发现,含银量也不低,这样疑惑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所以无所谓先发后发。”
  李豫想了想,又问杨国忠道:“杨相国的意见呢?”
  “臣支持第五郎中的看法。”
  杨国忠对发行银钱一事并不是很热心,从前那是张筠的地盘,而现在张筠虽然不在,但他的心思却全部放在下月开始的官吏调整之上,今天李豫诏他来讨论发行银钱,他也是勉为其难。
  杨国忠之所以支持第五琦,其实和银钱本身一点关系没有,而是因为他不喜欢裴旻,裴旻是李庆安的妻舅,从前的东宫党人,曾经和他的关系很僵,他还记得当年裴旻曾经在李隆基面前弹劾过他杨国忠私养别宅妇,使他被李隆基狠狠训斥一顿,他心爱的小妾也被迫送人,那件事使他对裴旻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只要裴旻反对之事他就坚决支持。
  “臣也认为银钱不在乎新旧,需要时间来让民众慢慢适应,裴侍郎屡屡阻挠陛下的筹钱大计,我看是另有隐情吧!”
  说完,他瞥斜睨着裴旻,目光中充满了冷笑,他有必要提醒圣上,裴旻可是李庆安的妻舅。
  “杨国忠,你休要血口喷人,圣上刚刚即位,为天下黎民所盼,我是为维护圣上的名声,哪有什么隐情?”
  裴旻向李豫深施一礼,“陛下,臣忠心耿耿,一心为国,请陛下明鉴。”
  “裴侍郎误会了,杨相国没有其他的意思,不要往心里去,朕知道你忠心耿耿,没有怪你之意。”
  话虽这样说,李豫确实一下子想起了裴旻是李庆安的妻舅,他心中有些不舒服起来,他沉吟一下,又问李泌道:“先生的意思呢?”
  李泌其实是支持裴旻的意见,但有一点裴旻却不知道,那就是李隆基已经苏醒了,如果李隆基恢复健康,而李豫还是这么弱的话,李豫就会陷入极端被动之中,李隆基未必准他再募集军队,所以必须要在李隆基恢复健康之前,十万火急地招募一批忠于他军队,而这就需要钱,如果等第二批含银量高的银钱铸造出来,那至少要一个多月以后了。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李泌主张立刻发行银钱,强制兑换一批铜钱招募士兵,然后等第二批银钱出来后,再收回第一批银钱,这样造成的后果就会稍微缓和一点。
  李泌便点点头,“铸好第二批银钱的时间太长,恐怕会生变故,臣同意第五郎中的建议,按照原定计划日子发行新银钱。”
  李泌的态度无疑给李豫吃了定心丸,他见裴旻还要说话,便一摆手打断了他,用一种绝不容反对的语气道:“发行银钱,朕一而再、再而三地征求了大家的意见,该做的让步也做了,现在只剩下五天,朕不想再做任何改变,任何方案朕都不会再接受,就此决定,照原计划发行新银钱。”
  说完,他目光严厉地注视裴旻,等待他的表态,如果他再敢言一声反对,就立刻罢免他,裴旻暗暗叹了口气,其实他还有个方案,那就是先从大柜坊借钱应急,等第二批银钱铸造完成后,用它还给柜坊,总之第一批银钱绝不能发行,应该回炉重铸,可惜,他没有机会再提了。
  “臣遵旨!”
第三百九十四章
消息走露
  碎叶,夜幕已经降临了,李庆安的内书房中灯火通明,一盆炭火烧得正旺,不时爆起一连串的火星,噼啪作响,屋角的一只紫铜炉中,袅袅地冒着一缕若隐若现的白烟,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
  李庆安正坐在灯下聚精会神地看书,他伸手取过茶杯,慢慢送到唇边,却一下子惊觉,茶杯已经空了。
  这时,门开了,他的偏妃如画端了一杯茶走了进来,见李庆安正端着茶杯发怔,不由抿嘴一笑道:“我来得正好啊!”
  她跪坐下来,将茶盘放在桌上,把一杯热腾腾的茶和他换了,李庆安眉头一皱,“是参茶?”
  如画笑道:“这是大姐吩咐的,你必须要喝掉。”
  李庆安放下书,笑着把茶杯推给她,“你知道我不喜欢喝参茶,这玩意容易上火,去,给我换一杯蒙顶茶,或者白水也行。”
  如画却把手背在身后,摇头笑道:“我不干,大姐知道了,会说我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成,要不你把参茶先一口喝了,我再给你煮蒙顶茶去。”
  “你们就只听大姐的话,我的话就不听了吗?我给你说了,喝参茶我容易上火。”
  李庆安捏了一把她细嫩的脸蛋,笑道:“快去吧!这次听我的话,晚上我好好奖励你。”
  如画媚眼如丝,轻轻瞟了他一眼,“哎!就你难伺候,那你就稍等一下。”
  如画腰肢轻摆,风情万种地出去了,片刻,她又端了一杯茶进来,跪下身将茶杯递给李庆安,“大哥,蒙顶茶其实已经给你煮好了。”
  李庆安一边喝茶,一边搂着如画,手在她身上轻轻摸索,如画依偎在他怀中,手中把玩着桌上的一枚银元,这时她忽然想起一件事,连忙坐直身子笑道:“吃饭的时候我给你过,我你有一个关于银元的建议,你听不听?”
  “是什么建议,你倒说说看。”
  如画把银元托在手心笑道:“你的安西银元好是好,可就是币值太大,一枚银元值一贯多钱,买个大东西还行,可要是买点小玩意,比如两三百文的笔墨纸砚之类,拿着两三百文钱出去,又嫌重了,别人找你七百文钱,又更重,所以我们就在说,能不能做点小银钱,比如一枚银钱价值五十文左右,介于银元和铜钱之间,这样就更便利了。”
  其实发行小银钱也有官员提议过,但考虑银钱被假冒,会损害安西的名声,因此被大家否决了,李庆安笑了笑道:“发行小银钱容易被假冒,就像朝廷发行银钱一样,朝廷发行一枚银钱,外面就会出来十枚一样的银钱,真假难辨,最后被人唾弃,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发行银钱就没有意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