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699

  明月摆摆手笑道:“先生不必多礼,请坐!”
  严庄坐了下来,恭敬地说道:“打扰王妃休息,严庄有罪,但情况紧急,严庄不得不来。”
  明月微微一笑道:“先生言重了,发生了什么事?”
  “王妃有所不知,昨天晚上我接到紧急情报,圣上任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河西闲厩使,很明显,郭子仪是去夺河西的军权,现在大将军还远在信德,我只能来找王妃了。”
  明月一怔,半晌才道:“我虽是王妃,但从不过问军政之事,我觉得先生应该去和王长史,以及段将军商量,找我恐怕会让先生失望了。”
  “王妃有所不知,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把河西的军队调回安西,不让郭子仪夺走军权,而调兵之权在大将军手上,不管王昌龄还是段秀实,他们都调不动河西的军队,我更是不行,现在只有王妃代大将军下令,暂调河西军回安西,或许河西军会遵王妃之令,情况紧急,请王妃务必出面协调此事。”
  明月十分为难,当初她随李庆安来安西时,李庆安便和她有过约法三章,她不得过问安西军政之事,尤其她母亲是大唐名门裴家嫡女,她本人又是独孤氏之女,这种身份更使她小心谨慎,从不过问安西之事,现在严庄却让她代夫行权,这怎么可以?但明月也知道情况紧急,她想了想便道:“这样吧!先生可找王长史和段将军商议,你们共同提议河西军撤回,我可以署名在你们后面,作为证明,若让我单独下令,我可能办不到,请先生谅解。”
  严庄沉思良久,确实只能这样办了,尽管他不想去找王昌龄,但情况紧急,他立刻起身道:“好吧!我这就去和他们商议。”
  ……
  严庄又转到了政事堂,他一进大门,便立刻感受到政事堂官员们对他投来的不满目光,那一道道冷视的目光就象一根根棍子,敲打在他的脊梁骨上,这种得罪所有人的感觉确实很不好受。
  “不过是个幕僚,竟如此嫉贤妒能,小人啊!”
  “哼!我看他不光腿瘸了,连心也瘸了。”
  在低声细语的纷纷议论中,严庄硬着头皮来到了王昌龄的朝房前,王昌龄的正式职务是安西节度府长史,得封散官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衔,主管安西政务,可以说是安西最高政务官,而严庄却没有任何官方职务,他只是李庆安幕僚,但他却握有实权,比如粮食调拨,土地分配,军官升职评判,这些本来是李庆安的权力,他无暇过问,便交给了严庄代行,这也符合唐朝制度,幕僚很多时候就是代主公行权。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严庄和王昌龄有一点权力上的冲突,再加上王昌龄是个极为耿直之人,从不会掩饰自己的不满,去年十月,王昌龄要给安西移民每户每月增加五斗粮食补贴,李庆安口头上答应了,但具体批文到了严庄那里,他却改成了每户只增加三斗,理由是军粮优先,为这件事王昌龄已经和严庄大吵了三次。
  尤其这一次,王昌龄在三天前的政务会议上,当着几百名官员的面公开指责严庄的幕僚不够资格,非但没有劝阻大将军南征,反而支持怂恿大将军南征,简直是愚夫所为,丝毫不留情面,王昌龄的公开指责让严庄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若不是情况紧急,严庄是绝对不会来找王昌龄。
  说起来也是一种人情世故,王昌龄坚决推行废奴制,又不准大户人家多占仆从,平时又直面斥责下属,毫不留情面,按理,这些都是很得罪人的事情,可安西官员们却并不怀恨王昌龄,原因是他光明磊落,没有一点私心,都是为公,为了安西的壮大,而且他自己作身先示行,家里就只有他和老妻,没有一个仆人,在安西也没有一块土地,有人想弹劾他,便偷偷跑到河东太原他的老家去打听,原以为他在老家会奢侈无度,拥有良田美宅,不料他的儿子却住在几间破旧的老宅里,家里只有十亩薄田,还是他用安西的俸禄买的,儿子儿媳还亲自下田种地,这让想弹劾他的人感动不已,回来后反而替他辩护宣传,因此王昌龄虽然直面无情,做了不少得罪人之事,但他的人品却让官员们十分敬佩。
  相反,严庄却真的是得罪了安西的官员,尤其是中下级官员,更是恨他入骨,去年李庆安准备给官员们加薪三成,但严庄却坚决反对,理由是安西官员的俸禄本身已经远比朝廷官员高了,而且朝廷官员还被欠薪三年,如果再大幅度加薪,会让朝廷官员嫉恨安西,处处给安西穿小鞋,道理很对,李庆安采纳了,最后加薪一成五。
  可问题是严庄本人却得加薪五成,他却言辞凿凿,他只是幕僚,是李庆安自己掏腰包,和官府无关,所以不受加薪限制,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让人怎么不恨他。
  严庄走到了王昌龄的朝房门口,正好王昌龄急如风似的走出来,两人险些撞在一起。
  “是你!”
  王昌龄见是严庄,他顿时怒形于色,一瞪眼道:“你来做什么?”
  严庄心中恨得就想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一顿,但这样做了,河西军就真的完了,他强烈克制住内心的不满,阴沉着脸道:“我是为公事而来,请你公私分明。”
  王昌龄的风格是对人不对事,他不喜欢一个人,从来就不假于色,但若是为公事,他就算再讨厌此人,也会公事公办,不会为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公事。
  “那你进来说吧!”
  王昌龄转身进了朝房,直接坐了下来,严庄知道王昌龄的规矩,除了李庆安外,他不会给任何人倒茶,也不会请人坐下,想坐就坐,不想坐就站在那里,因此他一进门便不客气地坐了下来。
  “郭子仪出任闲厩使的事情你知道了吧!”
  王昌龄点了点头,“我今天上午刚刚知道,传言是要封郭子仪为河西节度使,怎么又变成主管马政,着实有点让人不理解圣上的用意。”
  “那是你不理解。”
  严庄冷笑一声,“我可是清楚得很,这是高明的策略。”
  “什么策略?”
  不知不觉,王昌龄已经忘记了对严庄的不满,他关切地问道:“你快说说看,究竟是什么策略。”
  “取消河西节度,将河西一分为二,这是圣上颁布过口谕的,天下都知道,他若又突然取消口谕,再封郭子仪为河西节度使,这必然会失信于天下,所以他就用闲厩使的任命让郭子仪堂而皇之去河西任职,这时,他再暗中拉拢河西驻军高官,荔枝守瑜他拉拢不了,但孟云、罗正义等人,他们本来就不是安西派系,若圣上许他们为大将军职务,再封高爵,你说他们还会再效忠安西吗?再加以郭子仪的威望,双管齐下,河西军不保了。”
  严庄的分析让王昌龄感到一阵毛骨悚然,他急道:“可是大将军不在安西,我们无权调动河西军,这可怎么办?”
  “所以我才来找长史商议。”
  严庄见王昌龄似乎完全忘记了得罪自己之事,他不由有些悻悻道:“我刚才找过王妃,此时只有王妃出面,或许可以让河西军奉命撤回安西,但王妃不愿单独发令,让我们再加上段将军,三方联合下令,她在背后署名支持……”
  他还没说完,王昌龄便跳了起来,“那还等什么,我去找段秀实!”
第三百八十七章
张掖惊魂
  九月中旬,入冬的第一场寒潮席卷了河西走廊,大地萧瑟,高寒处更是降了大雪,使商人们行路倍加艰难。
  这天上午,一队骑兵穿过焉支山峡谷,来到了祁连城,一名老将军纵马冲上高坡,打手帘眺望远处的祁连城,他看见一群战马从祁连城边奔驰而过,不由大笑道:“想不到我郭子仪竟会来河西放马了。”
  听他说得幽默,身后的几个随从都跟着笑了起来,跟随郭子仪同来的朔方节度副使程千里笑道:“老将军有空去安西看看,那里草原辽阔,才是放马的好地方呢!”
  程千里也是命运多蹇,在安西呆不下去,被迫回京赋闲,后来又得到李豫的推荐,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偏偏时任河东节度使的荣王李琬不喜他,将他架空,使他的节度副使有名无实,紧接着安禄山占领河东,却有心拉拢他,但程千里不愿意为安禄山效命,便弃官逃回了长安,他这一举动得到了新帝李豫的赏识,又被任命为朔方节度副使,这次郭子仪奉命来河西执行特殊使命,李豫特地叮嘱,命郭子仪带他同来。
  郭子仪听程千里说起安西,他不由感慨道:“我已年迈,恐怕此生再无机会去安西了。”
  “我倒不这样认为。”
  程千里向两边看看,便压低声音道:“这次老将军若能顺利夺回河西军,我认为圣上早晚会派老将军率军打进安西。”
  “不可胡说!”
  郭子仪有些不满地瞥了他一眼,道:“圣上并没有此意,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攻打安西。”
  “可是……”
  不等他再说,郭子仪便一摆手止住了他,“程将军,有一点我希望你能明白,李庆安的安西军是大唐的西墙,不到万不得已,我不希望这堵墙倒掉。”
  说完,他一催马,向祁连城疾速而去,程千里望着他的背影,不由暗暗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老将军,有些事情不是你我能决定的。”
  ……
  夜幕笼罩着张掖城,清冷的月色从薄薄的云纱里透出,将一缕淡淡的清辉散在大地上,使张掖城显得格外的寒冷凄凉。
  这时,一阵马蹄声从远方传来,只见一队骑兵出现在远方的官道上,迅疾驶近城门,一名为首的军官挥手大喊:“我是罗正义将军,有紧急军情要见孟云将军。”
  城上守军正是孟云部,他们见夜色中的来人正是罗正义,便立刻开了城门,一队骑兵飞驰进了张掖城。
  河西行营总管衙门内此时还亮着灯,荔非守瑜彻夜难眠,郭子仪将赴河西任闲厩使一事他已经知晓,而且他还得到了比碎叶更复杂的情报,哥舒翰的军队已经撤出凉州,现在驻扎在凉州的军队是两万朔方军,另外大斗拔谷也出现了一万陇右军,这说明朔方军和陇右军已经联合,情况变得扑朔迷离。
  荔非守瑜现在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安西有极其严格的军队调动制度,除了各将领的亲兵外,百人以上的军队必须要有安西主帅李庆安签字加印,如果他擅自将军队调离甘州,那就是安西军最严重的罪责,罪当论斩,当然,若情况危急,他荔非守瑜也情愿背负这罪责,保全军队。
  但如果军队撤离河西,那就意味着将河西拱手出让,安西军进入中原的走廊也就随之消失了,后果也同样严重,现在究竟是保军还是保土,使荔非守瑜陷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这时,门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兵在门外禀报:“将军,碎叶急信!”
  荔非守瑜大喜,急道:“快拿进来!”
  亲兵进来,将一管红色的鸽信递上,荔非守瑜拆开信,不由微微一愣,信的内容很短,形势危急,命他即刻撤军回安西,信下面是碎叶政事堂的大印,还有王昌龄、段秀实和严庄的签名,但在最下面还有赵王妃独孤明月的签名。
  荔非守瑜慢慢放下了鸽信,在他记忆中,这是王妃第一次公开署名,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就是干涉安西军政,但荔非守瑜知道,王妃从来不会干涉安西内政,何况她现在还身怀六甲,这一次,因李庆安不在安西,只能说明事态紧急了。
  既然有王妃的署名,荔非守瑜再没有犹豫,他立刻下令道:“立刻命孟云来见我。”
  目前驻守河西的四万军队,正是几个月前李庆安拉拢的河东军,由于时间太短,李庆安还一时无法更换河东军的大将,依然任用他们为将,四万河东军分别驻守在甘州、肃州和瓜州,其中孟云和罗正义的两万军队驻扎在甘州,而吴庸的两万军则分别驻扎肃州和瓜州。
  这河东三将中以吴庸的兵力最多,以孟云的兵力最精,而罗正义的军队最少也最弱。
  目前张掖的一万守军正是孟云的部下,孟云是河东三将中资格最老的一个,年约四十五六岁,在河东从军二十余年,从一名小兵一步步做到了大同军兵马使,官拜云麾将军,在河东军中威望很高,他现在被任命为河西行营副总管、甘州都督,他手下有部众一万五千人,都是忠于他的大同军精锐。
  此刻,孟云正在接见刚刚从祁连城赶来的罗正义,罗正义是河东三将中实力最弱的一人,他原来是承天军兵马使,官拜宜威将军,比孟云低了几级,他手下只有五千部众,而且大多是老弱残军,因此罗正义在三人的地位也最低,来河西后被任命为祁连兵马使兼甘州副都督,驻兵祁连城。
  虽然罗正义在三人中职位最低,但他却是李豫最先拉拢的人,他的叔叔罗秉真是朝中尚书左丞,李豫便是通过他叔叔,将招安三将的密旨先给了他,今天,罗正义从祁连城赶来找孟云,正是为了此事。
  “大哥,这可是圣上给咱们的亲笔旨意,机会啊!”
  罗正义压低声音,他不敢惊扰孟云的沉思,孟云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桌案上的密旨,上面清清楚楚有他的大名,孟云若效忠于朕,封金吾卫大将军、平夷县公。
  河东平夷县便是孟云的家乡,将他的家乡封爵给他,令孟云怦然心动,但孟云也知道效忠圣上,也就意味着背叛李庆安,当初他可是发过毒誓,将效忠李庆安,如果他背叛李庆安,那誓言又算什么呢?
  他沉思良久,又沉声问道:“郭老将军现在何处?”
  “郭老将军就在祁连城,程千里也来了。”
  罗正义非常了解孟云,他知道孟云正处于犹豫之间,便取出一封信,递给他道:“这是郭老将军给将军的亲笔信。”
  孟云拆开信,信只写了半页,意思也很简单,背叛李庆安只是小节,效忠圣上才是大义,是气节,是迷途知返,他劝孟云抓住这个机会,不要再执迷不悟。
  “大义、气节!”
  这四个字俨如大锤一样,重重地敲在孟云的心中,使他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大义和气节足以抵消他所发下毒誓的担忧,他的目光又回到了密旨,这一刻,大将军和平夷县公的册封竟是如此诱惑他。
  “干!”
  他拳掌一击,霍然起身道:“我决定了,效忠圣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