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699

  郭子仪用木杆一指门山县,接着道:“这里是离伏陆县最近也是最大的渡口,有斥候报来消息,已经有一支河东军向门山县而去,他们必然是去征集渡船,河东军渡河之时,便是我们发动总攻之机,那时他们军心涣散,无人思战,甚至不用伤一兵一卒便能将全体河东军归顺殿下,都是唐军兄弟,不用见刀兵,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李亨这才明白了郭子仪的布兵,不由叹道:“步步料敌在先,果然是高明之极,而且慈心仁义,得老将军,是我之幸也!”
  “哪里!哪里!我只不过是雕虫小计,殿下才是高明手段,为殿下效力,是郭子仪之幸也。”
  ……
  正如郭子仪的所料,李琬的军队确实军粮枯竭了,他原本想在伏陆县补充粮食,不料伏陆县竟已成了一座空城,一颗粮食也没有留给他,万般无奈之下,李琬只有杀马来做军粮了。
  河东军的大营里,李琬心情极为沮丧,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在对峙十几天时间里,他为什么不派一支军队进入长安,先控制住朝廷,而像傻子一样和李亨空耗,白白浪费了十几天的时间,直到李国良的军队封锁了他南下的道路,他才幡然醒悟,但是已经晚了。
  此时,李琬一个人坐在营帐喝着闷酒,懊悔得心都要碎了,上天已经给了他机会,他却没有能抓住,一步走错,他或许最终将万劫不复,他现在只能渡河去河东,可听说河东已经被安禄山所占,没有他的位置了,李琬便想着借道河东去河南道,尤其是兖州、徐州等齐鲁之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自古就是繁盛之处,他就去做一个齐王也就罢了,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被安禄山拦截。
  这时,门外传来了奔跑之声,一名斥候气喘吁吁来报,“殿下,有河东消息了。”
  李琬精神一振,急道:“你快说,河东什么消息?”
  “第一个消息是汴王和西凉王兄弟领三千败兵今天上午从延水县渡过黄河,已经先去河东了。”
  “这两个王八羔子,跑得倒快。”李琬骂了一句,他忽然反应过来,不对啊!安禄山,怎么会没有安禄山的消息,他急问道:“那安禄山呢?有他的消息吗?”
  “安禄山已经在数天前率大军去潼关了,现在河东空虚。”
  “什么?”李琬大吃一惊,安禄山要进关中了吗?那样一来,大唐岂不是完了吗?
  他的念头一闪而过,但他想到得更多的却是河东,河东空虚,这不就是他的机会吗?
  他此时已经没有心思考虑渡河的危险了,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立刻开赴门山渡河,告诉将士们,我们将返回河东。”
  四万河东军开始连夜起拔了,他们渡河西来时马匹就不多,现在马匹大半都充了军粮,只剩下不到五百匹,由李琬的五百亲兵驾驭,他们护卫李琬,一马当先,向六十里外的门山县奔去。
  这时,郭子仪也接到了消息,他并不着急,也命令唐军起拔,远远地跟着河东军向东而去。
  门山县是一座中县,隶属于延州,有居民两千户,大多以种田和黄河贸易为生,门山县是黄河峡谷北部的最后一座渡口,再向南,数百里的黄河都无法渡河,因此这处渡口显得异常重要,往来商贾民众不断,黄河两边活跃着数百艘渡船。
  河东军斥候得到的消息是,李璿和李璥兄弟提前半天在北方的延水县渡河,惊扰了黄河沿岸的渡船,大部分渡船都躲藏起来,因此李琬的先头部队并没有收集到太多的渡船,只抢到了十几艘渡船,这样,河东大军不能一次性渡河,只能分批渡河。
  李琬又急又气,但他也无可奈何,只得下令立即渡河,指望着在对岸能再找一些船,否则四万人根本就无法全部过河。
  第一批一千余人登船了,岸上大部分河东军都已赶到,叫声、骂声,喊成了一片,李琬站在码头一处高地上,焦急不安地催促士兵上船,这时,一名亲兵奔来喊道:“殿下,你也请上船吧!”
  “我等一下再渡河!”
  “殿下!”亲兵靠近他小声道:“斥候已经发现有骑兵从东南方向杀来,马上就要杀到这里了。”
  “啊!”李琬惊得脸色惨白,郭子仪的军队这么快就杀到了吗?
  “来了多少人?”他急问道。
  “不清楚,但听说铺天盖地,气势骇人之急。”
  亲兵刚说完,岸上忽然传来一片大喊,喊声惊恐之极,只见远处出现了遮天蔽日的旗帜,速度极快地向岸边杀来。
  岸上的河东军开始争先恐后上船,登船处一片大乱,一艘船被挤翻沉了,百名士兵落水,在大声呼叫,岸上乱成了一团,李琬的亲兵见形势危急,他们架起李琬便向一艘大船奔去,瞬间跑上了船,大声催促:“快!快开船。”
  十几艘渡船先后离开了码头,码头上挤满了数万名河东军将士,他们哭声震天,四散奔逃,河东军粮食断绝,心中又畏惧郭子仪,士气低迷之极,他们早就忘了自己也是军人,忘记了他们还有四万之众,足以和任何一支军队抗衡,此时,包括将领在内,他们见荣王已逃,便知道大势已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命!
  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来的并不是郭子仪的大军,而是一支潜伏在附近的奇军,只有两千五百人的安西骑兵,李庆安已经等候了一天一夜,他知道自己兵力不足,只能等待最佳的时机出现,那就是河东开始渡河的之时,隐藏大部分船只也是他所为,他命人扮作逃难的散兵,大肆抢掠渡船,使得大部分渡船都逃去了对岸,这样,便给河东军渡河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安西军铺天盖地杀来,他们每人手执三杆大旗,形成了万旗遮天蔽日的骇人景象,将河东军吓得一片大乱。
  瞬间,安西骑兵呼啸而至,他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将四万河东军团团包围,横矛立马,利刀出鞘,杀气腾腾。
  这时,河东军发现来的骑兵并不多,而且似乎不是郭子仪的部队,有些将领认出,这支骑兵似乎是安西军。
  河东军慌乱地局面渐渐平稳下来,这时,李庆安飞马冲出,高声喊道:“我是安西李庆安,河东军将士不必惊慌!”
  码头上迅速安静下来,李庆安在唐军中的威望极高,他本身的崛起就是一个传奇,是无数大唐将士崇拜的楷模,他南征北战,为保卫大唐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他赏罚分明,善待士卒,给他们家人以生存的土地,杜绝军中腐败,为阵亡将士争取抚恤,这些事迹早已深入大唐每一个将士的心中,使李庆安的声望已经达到了王忠嗣的高度,所以当他突然出现在四万河东将士面前时,并没有引起骚乱,相反,他的出现给四万河东将士带来了希望,四万将士望着这位威名赫赫的安西节度使,每个人眼睛里都充满了期待。
  “我们都是大唐将士,没必要互相残杀,与其被自己人杀死,不如齐心协力去对付南侵的回纥人,我从安西赶来,就是要平息这种令人痛心的内斗,将士们,听从我的安排,我一起效忠新的大唐皇帝,绝不容许内战!”
  李庆安声音高昂,他的每一个字都随风传出去,传入每一个士兵和军官的耳中,极富感染力,这时,李庆安又高喊道:“杜翼飞将军,孟云将军,罗正义将军,你们可在?”
  这三人正是河东军的主要将领,听到李庆安的传唤,两名大将从军队中走出,一人抱拳道:“在下孟云,大同军兵马使,参见大将军。”
  另一人也抱拳道:“在下罗正义,承天军兵马使,参见大将军。”
  李庆安给他们二人回礼道:“杜翼飞将军可在?”
  孟云一指河面上渐渐远去的黑点,道:“杜翼飞将军已经乘船先走,他的军队暂无人统帅。”
  “那副将可在?”
  孟云回头一招手,大喊道:“请吴庸将军过来。”
  从队伍中又出来一名将领,年纪颇轻,似乎还不到三十岁,他上前施礼道:“末将吴庸,太原兵马副使,参见大将军。”
  “杜翼飞将军不在,先由你来统帅部众。”李庆安的命令短促而有力,不容人拒绝。
  “末将遵令!”
  这时,李庆安又看了一眼三人,取出了李豫的亲笔信,这封信中不仅要求潼关守军听从李庆安调遣,也包括了其他军队,他把信递给三人道:“这是储君的亲笔信,现在河东已被安禄山占领,你们渡河将被安禄山全歼,我自会禀明储君,给你们一个安排,为防止没必要的内讧,希望你们暂时听从我的指挥,可能办到?”
  三人传阅了李豫的亲笔信,信中很明确,要求潼关、河东及陇右诸军听从李庆安的指挥,又想到河东被安禄山所占,他们已无路可去,三人对望了一眼,早听说李庆安是储君李豫的铁杆支持者,跟随他应该没有问题,但更重要是他们已无路可走,要么只有投降李亨,可如果要投降李亨的话,在青刚岭大营就可以降了,现在再降,他们讨价还价的本钱便没有了,而李庆安是作为居中调解人的身份出现,受皇储的委托,所以跟着他……
  三人的想法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一起去了,便一起躬身施礼道:“我等愿听从大将军指挥。”
  李庆安大喜,他带来的兵力太少,要想降服河东军风险非常大,他唯一的依仗就是自己在大唐军中的威望和储君李豫的这封亲笔信,赌河东军的高层不愿意背叛朝廷,现在看起来自己的押注成功了,他当即下令道:“传我的命令,河东军全部入驻门山县。”
  他的命令下达,几名大将分头去指挥军队,四万河东军开始浩浩荡荡向门山县进发。
  门山距码头不过十里,当李庆安刚刚率大军抵达县城,郭子仪的大军也赶到了,出现在五里之外,李庆安立刻令士兵加速进城,同时派人去和郭子仪交涉。
  郭子仪已经停住了军队,早在十几里之外,他便已经得到了消息,一支二千多人的安西骑兵已经抢先赶去了码头,并似乎已经招揽了四万河东军,这着实让郭子仪吓了一大跳,因为这也是他想做的事情,趁河东军走头无路时把他们招揽到自己的部下,没有一个将军会嫌自己的兵多,郭子仪也是一样,但他听到第二个消息时,他的焦急之心便已经没有了,是李庆安亲自出马,招揽了四万河东军,这令郭子仪百思不得其解,他为了防备安西军和陇右军北上,在西黄河沿岸部署了大量的斥候,部署几道防御网,李庆安是怎么过来的,自己居然不知道,难道是插翅飞来,郭子仪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李庆安根本不是从河西过来,而是从潼关过来,他布下的斥候当然没有任何作用。
  “老将军,李庆安派人送来了两封信。”
  一名士兵打断了郭子仪的愣神,他有些茫然地接过了信,一封信是给他的,而另一封是给李亨的信,‘朔方节度使郭大将军亲启’,‘雍王殿下亲启’。
第三百七十章
天下六分
  信皮上的字写得很缭乱,连郭子仪这样老武夫也看得出来,李庆安写得字很差,不少七八岁的孩童也写得比他好,郭子仪不由微微叹了口气,这又有什么用呢?李庆安的手段着实让他领教了,无声无息地躲在暗处,趁自己还没有到来,而河东军已经开始渡河的空儿,一举出兵夺走了河东军,这个机会只有一个时辰,而李庆安便精准地抓住了这个一个时辰,一分一毫都没有浪费,甚至包括他写这封信来稳住自己,这让郭子仪不由感慨万分,他曾经写信让老部下李光弼回朔方,但李光弼却回信告诉他,他愿为李庆安效力,起初郭子仪不理解,但现在他理解了,李庆安把握机会的能力,是所有人都望尘莫及,更不用说他只用两千骑兵便控制住了四万人,如果他没有事先安排的话,那只能说明他的声望已远远不是自己所能比拟,声望!郭子仪叹了口气。
  ‘老将军欲保全河东军之心,庆安敬佩,庆安也欲效老将军之仁义,使河东军为储君所用……’
  看到这里,郭子仪便知道没有必要再看下去了,他有大义,李庆安何尝没有大义,都是打着诸君的牌子,只是看谁更响亮一点罢了。
  “传我的命令!大军撤退。”
  郭子仪调转了马头,他又忍不住回头向门山县城看了一眼,他很想和李庆安谈一谈,以后吧!
  ……
  李庆安站在城头上,远远眺望郭子仪大军开走,他心中也不由生出一丝敬佩之感,他知道郭子仪放弃和自己争夺河东军,并不是他害怕自己,他根本就不怕,只要门山县围困个三五日,饥饿的河东军便会举手投降,郭子仪是不愿意唐军自相残杀,而宁愿把河东军拱手送给自己,这才是一个大将的风范,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人情,李庆安也体会到了郭子仪老于世故的一面。
  “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在敬佩之余,他也忍不住轻轻骂了郭子仪一句。
  “你们放开我,你们这帮混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堂堂的大唐右相国。”
  一阵怒骂声忽然从身后传来,李庆安霍地转身,只见几名亲兵押着一个人走上前,正是大唐右相国杨国忠,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老农衣服,脸上还有没有洗净的煤灰,被抓他的人用一根牛绳缚了,双手反剪在身后,在拼命挣扎,显得颇为狼狈。
  杨国忠在三天前便从荣王的军营中逃出,在他看来,荣王已经和他不是一条路上的人,陪他一起死,这是他杨国忠绝对不干之事,便思量着逃走回京,刚开始荣王对他看管得很严,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但随着荣王自顾不暇,对他的看管也日渐松懈,终于给杨国忠抓到一个机会,藏进一辆运粮车中逃了出来,他不敢直接回京城,而是躲进了门山县,租赁了一间小屋,就这么住下来,总想着等事态平息后,他再从从容容进京,不料今天四万河东冲进县城,四处收刮粮食,抢走了杨国忠准备回京的盘缠,他一怒之下暴露了真实身份,便被士兵逮了起来。
  此刻杨国忠才发现,站在他面前之人,竟然是他的老对手李庆安,杨国忠一下子安静下来,嘴张得老大,神情惊讶万分,“怎么会是你?”
  李庆安打量了一下杨国忠,微微笑道:“你这样去京城,走在大街上,也保证没有人相信你就是右相国。”
  他一摆手,“松绑!”
  几名亲兵松开了杨国忠,杨国忠舒了一下身子,刚要怒骂亲兵,李庆安却抢先笑道:“士兵们没见过世面,见一个乡下老农冒充杨相国,便想着要狠奏一顿,然后再抓来报信,杨相国,这可是在保护你的名声啊!”
  “这个……”杨国忠摸了摸被打得鼻青脸肿面庞,一句话说不出来。
  “来人!搬张椅子来给相国坐下,再倒杯茶来。”
  喝了口热茶,杨国忠终于从惶恐不安中恢复了一点点相国的气度,他叹了口气,黯然道:“估计圣上熬不过这次了,快二十天了,还是昏迷不醒,哎!大唐有难了。”
  “大唐有储君在,不会有什么难,倒是你杨相国恐怕会是有难了。”
  杨国忠心中一跳,期期艾艾道:“大将,你这话什么意思?”
  李庆安笑了笑,岔开话题道:“我想问一问杨相国,现在想去哪里?回京城,还是去河东,去成都或者襄阳?”
  杨国忠沉默了,低头不语,李庆安又淡淡地一笑道:“杨相国不要误会,我不是问你的立场,我是想派人护送你,所以要知道你的去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