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3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8/699

  王思礼心中惭愧,可想到安禄山竟然偷袭潼关,他心中便忿忿不平,不禁怒道:“安禄山狼子野心,占领了河东还不够,竟还打关中的主意,他真的是想造反了。”
  “造反他还不敢,他是想学董卓进京,控制住圣上,进而控制天下,我没猜错的话,这支牛马队只是他的先锋,后面应该还有他的大队人马。”
  王思礼不由一怔,有些担忧道:“我手下都是老弱之兵,且伤亡过半,大将军带的兵也不多,如果安禄山大队人马来袭,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庆安不答,他慢慢走到孙孝哲面前,指着这具狰狞的尸体笑道:“王将军,你知道此人是谁吗?”
  王思礼摇了摇头,“我不知,不过此人相当勇猛,应该不是无名之辈。”
  “此人就是安禄山手下大将孙孝哲,武力排名第三。”
  “原来是他,难怪如此强悍,不过他虽排名第三,但也挡不住大将军一箭。”
  李庆安却轻轻摇头道:“如果真在战场上和他一对一的格斗,我远不是他的对手,但我不想和他拼武艺,他却一样死在我的手下,王将军,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王思礼略一思索,猛地明白了李庆安的意思,又不是和安禄山正面作战,他们有潼关天险作为依凭,他的兵来得再多又有什么关系。
  想到这,王思礼心中赫然开朗,他向李庆安抱拳行礼道:“储君有令,命我听从大将军的指挥,从现在开始,我就是大将军的副将,一切由大将军做主。”
  李庆安很喜欢王思礼,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心中便起了招揽之意,但一转念,又想到此人效忠于李豫,如果自己做的太明显,恐怕会让李豫生出疑心,他便克制住了招揽此人的冲动,淡淡一笑道:“我只是奉储君之命来支援潼关,等挫败安禄山后,我便会返回安西,以后镇守潼关的重任还得落到王将军的身上。”
  王思礼叹了口气,道:“安禄山占领了河东,野心毕露,我只担心朝廷无力钳制他,更多的是迁就,那时我们这些下面的将领不知要受多少窝囊气,尤其这次拦截了安禄山进京,他必定恨我入骨,只希望朝廷不要拿我去给安禄山做祭烹,我很担心会有这个可能。”
  说完,王思礼的目光变得忧心忡忡,他走到城垛前,向北方望去,他心中烦闷之极,他忽然挥舞着手臂大喊道:“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我王思礼的容身之处吗?”
  李庆安注视着他的背影,他能体会到这个唐军大将的痛苦,那是一种对朝廷软弱的不满,和对大唐前途的担忧。
  他慢慢走到他身后,一字一句道:“如果真有那一天,王将军不妨来安西,我安西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王思礼猛地回头,紧紧地盯着李庆安的目光,从李庆安的目光中,他看到了一丝诚恳,看到了一种对他的担忧,他不由心中异常感动,默默点了点头,沉声道:“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渡关山,去安西建功立业!”
  李庆安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凝视着他眼睛道:“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一天!”
  ……
  李庆安的预料完全正确,下午时分,一支约三万人的安禄山军队便抵达了潼关,按照高尚的策略,应先是安庆绪率六千人先去控制住长安,随即河北大军进入关中,但安禄山却做了个小小的修改,改为安庆绪率牛马队先夺取潼关,然后大军进入关中,无论怎么修改,两计的结果都是一样,安禄山的军队控制住长安和关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安禄山的霸业。
  但安禄山和高尚却没有想到,李庆安竟率三千骑兵先一步抵达了长安,并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以致他们没有能夺下潼关,功败垂成,但此刻安禄山还不知道他的计策已经失败,他半路有些感恙,便暂时留在绛州闻喜县养病,命史思明先率领三万援军进关中。
  三万大军驻扎在离潼关约五里外的一片低缓的山坡上,与潼关遥遥相对,不远处便是浩荡的黄河,蜿蜒盘旋向东而去。
  大营里史思明铁青着脸,冷冷地看着坚决不肯担责的安庆绪,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左膀右臂,在河北军中地位极高,而且当年他也是跟着安禄山由一个边境小商贩,一步步掌控了范阳军和平卢军,可谓最资深的元老,是安庆绪的叔辈,安庆绪尽管是安禄山的儿子,但史思明面前,他还是不敢张狂,严明的军纪之下,史思明可以杀他。
  所以安庆绪心中颇为忐忑不安,他知道自己没有拿下潼关的后果,将使父亲的计划功亏一篑。
  他跪在地上极力替自己申辩道:“副帅,我虽是牛马队主将,但让孙孝哲打前锋是大帅之令,我们就一共两员大将,他做了前锋,那我就必须镇后,否则我们都去争功,后路无人镇押,是兵家大忌,所以,潼关兵败,完全是孙孝哲的责任,等我得到消息时,前锋已被赶出潼关,孙孝哲丧命在关中,请副帅明察。”
  史思明克制住内心的怒火,冷哼了一声道:“前锋为孙孝哲不错,但临战排兵布阵是你,你为何要让三百慢牛在前,白白消耗了时间,如果是骑兵队在前,进去的军队会更多,王思礼的三千弱旅还能抵挡得住吗?根本就不会兵败,这你又如何解释。”
  安庆绪还来不及向史思明汇报完整的情况,是以史思明还不知道援军到来,他还以为牛马队是被三千弱旅杀败,这就使他极为不满。
  安庆绪连忙解释道:“副帅,我们并不是被王思礼的弱旅杀败,相反,我们眼看要得手,他们的援军却到了,凶猛异常,仅三百骑兵便将我们杀得血流成河,惨败而逃。”
  “是谁!”史思明重重一拍桌子,怒道:“什么援军这样嚣张,这六千军是安帅亲自挑选的精兵,连他们三百人都抵不住吗?你说,谁会有这样的实力?”
  史思明有些不相信安庆绪的话,这时,安庆绪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嘲讽,他徐徐道:“此人副帅应该比我更熟悉,他便是安西的李庆安。”
  “什么!”史思明腾地站起来,慢慢地他又颓然坐下,竟然会是李庆安,他仿佛呆住了一般,这一刻,他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一支在鼓声中飞掠空中的壶箭。
  半晌,他的声音变得有些嘶哑,问道:“怎么会,他怎么会出现在长安?他应该在安西才对。”
  “副帅也应该在幽州才对,那怎么又会出现在潼关?”安庆绪的口气中已经有一丝掩饰不住地嘲讽。
  此时,史思明已经没有心思去辨别安庆绪的语气,他心中乱成一团,一挥手道:“你去吧!此事我自会向大帅禀报。”
  安庆绪如释重负地退下去了,大帐里空空荡荡,亲兵们也退下去了,史思明心中烦乱之极,他背着手慢慢走到大帐前,凝望着五里外的那座雄城,他不由想起了那一幕幕使他不堪回首的往事,他想忘记、却偏又在他心中越刻越深的往事,这竟成了他一生的恶梦,李庆安,这个他一生也不愿意再见到之人,此刻就在潼关之上,成为他绕不过的一头拦路虎。
  “李庆安,为什么冤家竟会如此路窄?”史思明喃喃地低声道。
  ……
  半夜里,安禄山的回信到了,信中他大骂安庆绪无能,又责令史思明必须在三天内拿下潼关,若拿不下,提头来见。
  四更时分,安禄山的一万大军便悄悄离开了大营,向潼关摸去,他们想尝试夜袭的可能,夜色深沉,黑漆漆的山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军队在羊肠山道上摸索着向上攀登,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想搬开一棵横在山道上的木头,不料这竟是唐军埋在山道上的报警机关,随着轰隆隆的一阵巨响,一块重愈百斤的大石从山坡上滚落,顿时砸翻了五六名士兵,凄厉的惨叫声惊破了黑沉沉的夜。
  潼关上忽然鼓声大作,一片火把呼地燃起,猎猎照亮了夜空,弓弦声此起彼伏,箭如飞蝗,片刻之内,百步内挤满的几百士兵死伤过半,剩下的一百余人连滚带爬向山下逃去。
  紧接着,两块磨盘大的巨石翻滚着从城头先后抛下,沿着羊肠小道向黑压压的河北军砸去,山道上顿时传来一片惨叫声,近百人被这两块巨石砸翻,血肉模糊。
  士兵胆寒股栗,齐声大喊一声,掉头便向山脚下逃去,后面的士兵被带动,也一起奔逃,片刻,山道上的士兵便逃得一个不剩,丢下了一地的尸体。
  天渐渐亮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潼关内外,这时,史思明在一队亲兵的簇拥下牵马走上了小道,他们挥舞着旗帜,示意城上士兵不要放箭,史思明无可奈何,他必须要索回孙孝哲的尸首,孙孝哲是安禄山的爱将,娶了安禄山的侄女,索回孙孝哲的尸首也是安禄山的命令之一。
  史思明非常清楚夺下潼关的难度,潼关地势险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加上是安西军勇猛无比,王思礼又擅于守城,号称天下第一守将,要想拿下潼关,几乎就是白日做梦,能拿回孙孝哲的尸首,也算是一个交代。
  当然,他也可以派其他人来和李庆安谈判,但史思明心中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想利用这次和李庆安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来检测一下李庆安对他的影响,他希望能够就此摆脱心中的那块阴影。
  城上数千把弩弓都冷冰冰地对准了他,史思明站在百步外一块凸出的大石上,双手拢口向城上喊道:“请节度使大将军出来答话。”
  这时,城头上几名士兵闪开,李庆安拿着一副弓箭走到城垛处,他对史思明笑道:“原来是故人,史将军别来无恙否?”
  “大将军,我想大家都是误会,我家大帅听说关中空虚,他唯恐关中被歹人所袭,伤及皇储,便决定进京护驾,没想到竟引来一场误会,伤及士卒,让人痛心啊!”
  “既然是误会,那史将军就可以带兵回去了,有我在关中护驾,不需要安帅再操心,他还是好好地管束好自己吧!”
  两人在城上城下一说一答,数万名两军将士都在望着他们,山岭上鸦雀无声,只听两人在虚伪客气地寒暄。
  史思明硬着头皮道:“只要大将军把孙孝哲的尸首还给我,我便会即刻撤军,这是我唯一的条件。”
  李庆安冷冷笑道:“史将军何不早说,那具臭皮囊我见了恶心,便已命人将他喂狗了,很抱歉,已经没有了。”
  “李庆安!你大胆。”
  史思明勃然大怒,指着李庆安大骂:“孙孝哲将军是河北名将,你竟敢如此羞辱他,你不怕天谴吗?”
  李庆安猛地拉开了弓箭,箭尖对准史思明道:“狗屁名将,不过是个叛贼罢了,史思明,你还有胆子在我面前说话吗?”
  史思明的心仿佛坠入深渊,他呆呆地看着李庆安的箭,往事如潮水般涌来,箭,李庆安的箭,那最后一箭的可怕,一种刻骨铭心的恐惧感瞬间便将史思明吞没了。
  “不!不!李庆安,你不要射。”
  李庆安冷笑一声,一箭射出,正中史思明的头盔,将头盔射出一丈多远,史思明在这一刻变成了泥塑,一动也不动,两只眼睛里一片空白,泛着一种死亡特有的灰色,他突然大喊一声,“我要死了!”
  史思明竟不顾一切地跳下大石,撒腿便向山脚下跑去,系头发的绳子被树枝挂掉,军服被划破,军靴也掉了一只,他全然不顾,他脑海只有一个字,‘逃!’逃得离李庆安越远越好。
  在两边数万将士众目睽睽之下,史思明就一个疯子,披头散发,赤着脚,胡乱挥舞着手臂,跌跌撞撞地向山脚下奔去,双方将士一片大哗,史思明好歹也是河北名将,官拜范阳节度副使,在李庆安面前,竟变得如此不堪吗?
  李庆安望着他的背影,轻蔑地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史思明,你这一辈子也休想摆脱我的阴影。”
第三百六十八章
退而结网
  第二天中午,安禄山的后续二万大军也抵达了潼关,与此同时,由李庆安牙帐都尉何颍川率领的五千新募军也赶到了潼关,这五千新军原本都是各地的府兵,因土地兼并而逃户成了流民,现在又被重新组织起来。
  这就是李庆安的策略,他不可能长期留在长安,甚至短期都很困难,一旦李亨主力返京,他就必须立刻离开长安,但长安却必须有他的势力,这两万新军就是他的势力代表,为此,他特地留五百亲卫给南霁云,这五百亲卫每人带领四十名新军,这样一来,整支军队就被安西军严密控制住了。
  五千新募军到来,给潼关的防御增加了极大的力量,也使安禄山入关中控制朝廷的野心彻底破灭了。
  潼关城头,李庆安神情复杂地望着远方安禄山的军营,他刚刚接到一份紧急情报,远在庆州的青刚山大营出现了异动,派去监视情况的安西军斥候发现哥舒翰的使臣秘密抵达了青刚山大营,不久青刚山大营的唐军便向汴王兄弟发动了猛攻,不等荣王赶来营救,便一战击溃了汴王和西凉王的一万余军队。
  直到这时,李庆安才明白了李亨一直按兵不动的真正目的,按理他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又有郭子仪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他竟然和汴王、荣王的军队对峙了十三天之久,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李亨的动机。
  原来李亨竟是要和哥舒翰搭上关系,也由此可见,哥舒翰必然已经投靠了李亨,所以他才放开手脚,大肆进攻其他两派亲王。
  李庆安心情十分复杂,李亨大军回京的时间已指日可待,大唐的变局即将到来,留给他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他该如何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时机,时机稍纵即逝,他能把握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吗?
  “参见大将军!”李庆安的牙帐都尉何颍川快步走上前,半跪给李庆安行了一礼。
  何颍川是李庆安当年在扬州招募的团练兵,在石堡城之战中受了重伤,一直休养了近两年才渐渐康复,成为李庆安的亲兵卫三都尉之一,这次李庆安进京,除了南霁云外,他便是最主要的将领了,按照李庆安的部署,南霁云镇守京城,何颖川则驻守泾州,这样双方可以互相呼应,互为犄角,若遇到危机,他们也可以从泾州撤出关中。
  此刻潼关危急,何颍川便暂时不去泾州,而赶来潼关支援。
  “新募军感觉如何?”李庆安笑着问道。
  “我们这次招募的新军绝大多数都是从前的府兵,至少六成以上都是关中人,底子非常好,弓弩刀法都十分纯熟,几乎不用怎么训练他们就能出战,从这次强行军便可以看出来,纪律非常好,没有一个人掉队。”
  何颍川对他的新部下不吝赞美之词,看得出他非常喜欢这支新军。
  李庆安点点头道:“这两万军队你们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条件成熟可分批送骨干来安西训练,另外要好好善待他们,所需军饷自有聚海行柜坊提供,我也会命安西的官员在安西给他们分配军田,就把他们视为安西军对待,给他们一种认同感,以后我不在长安,你们要和我随时保持联系,到时自会有人去找你们。”
  “末将遵令!”
  “还有一件事你要记住了,一定军纪严明,不准你们在长安败坏我的名誉,听见了吗?”
  “末将绝不敢,一定会约束好部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8/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