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3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0/699

  和东线唐军进展顺利相反,西线之战却打得异常惨烈,于阗军镇是安西大漠以南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拿下于阗镇,就打开了安西的南大门,擅长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六千吐蕃军就可以沿着玉河横穿图伦大沙漠,也就是今天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直抵北部兵力空虚的安西各重镇,因此,对北上道路的争夺也到了生死搏命的程度。
  天刚亮,热浪便如流火一般席卷了戈壁大地,尽管大地上炙热焦烤,但低沉的号角声还是在于阗镇以西吹响了,黑压压的吐蕃骑兵再次出现在地平线上,战役已经打了三天三夜,双方各死伤近千人,尽管吐蕃军几次要绕过玉阗镇,但都被唐军斥候发现,从而被唐军拦截,事实上,于阗镇的归属已经并不重要,吐蕃军就算夺下于阗镇也于事无补,重要的是吐蕃军要突破唐军的堵截而北上。
  唐军还有近三千人,在唐将张永庆的率领下列阵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背后便是黄沙漫漫的大沙漠,约两里外便是玉河,河流在骄阳下粼粼发光,由两条发源于昆仑山的支流汇集而成,一直流向大漠深处,在冬天时会断流,但在水量丰富的夏季,玉河没有断流,横流过大沙漠,一直注入北方的赤河,它被称为生命之河,沿着玉河前行便可一直抵达拔焕城。
  三千唐军在戈壁滩上排列成了枪箭阵,即前面是一千弓弩手,而后面是枪骑兵,弓弩手其实也是骑兵,只是他们暂不骑马,以步兵方式列阵,这样他们能挽劲弩,射程也更远,待吐蕃军杀近时,由后面骑兵迎战,弓弩手上马,又成为骑兵。
  而吐蕃军还有四千余军队,两军兵力相差不大,吐蕃军人数略略占优,但武器上却是唐军占优,尤其是唐军的弓弩极为犀利,三天的战斗,吐蕃损失两千人,是唐军的一倍。
  吐蕃军将领叫嘉扎桑吉,他约四十岁,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尤其熟悉安西的地形,这次吐蕃军为轻装速行,各自只带了半个月的干粮,而穿过大沙漠就至少要半个月时间,而他们在路上已经花了五天,也就是说,他们的干粮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走出大沙漠,当然他们可以杀马补充,但就是如此,他们的干粮也十分紧张了。
  如果这两天他们再冲不过唐军的防线,或者死伤士兵再超过千人,他们这次北征就将以失败而告终。
  吐蕃军惧热不惧寒,异常炎热的沙漠气候使他们有些不习惯,只有早晨的片刻时间内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精力,再过一个时辰,他们将无法忍受大地的炙热,战斗力就会急剧下降。
  嘉扎桑吉默默望着远方的玉河,心中憋足了一口气,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冲过去。
  “杀!”他大吼一声,四千多吐蕃骑兵发动了,他们高举盾牌,战马奔腾,卷起滚滚黄沙,杀气弥漫戈壁,向唐军席卷而去。
  唐军严阵以待,张永庆嘶哑着声音令道:“弓弩手准备!”
  一千唐军骑兵已经下马,人人手执唐弩,后背弩箭壶,他们列队成三排,在张永庆的命令下,上前几步拉开了距离,唐军硬弩的射程在两百步左右,而有效杀伤射程在一百二十步,在吐蕃军冲近至三十步时,弩手将后退上马,由后面的骑兵接阵,在吐蕃军奔入杀伤射程的九十步内,一般士兵可以发两箭,而经过训练的弩兵可以发三箭,负责阻截吐蕃军的这支拔焕营都是老兵,都经过严格训练,可以发三箭,也就是一共发三千箭,再加上后排两千骑兵都配有弓箭,他们也能在短时间内射出一轮,这样其实就是五千箭射出,对吐蕃军的威胁很大,不过弓箭的劲力不够,射不穿吐蕃军的盾牌,大多数时候只能伤马,而弩箭则不同,它可以洞穿吐蕃军的盾牌。
  转眼间吐蕃骑兵便冲进了射程内,一千弩兵刷地将唐弩举高,呈三十度倾角向上,敌军越来越近,黄沙弥漫天地,遮天蔽日,已经完全看不见吐蕃军的身影,只听一声鼓响,第一排唐军的三百三十支箭腾空而起,呼啸着向弥漫的黄沙中射去,立刻第一排装箭,第二排射出,紧接着第三排射出,一轮三排箭,千支弩箭俨如织成的一张箭网,铺天盖地射向吐蕃骑兵。
  黄沙中顿时惨叫声四起,不断有人有马中箭,战马摔倒,将骑兵摔滚出去,力量强劲的弩箭贯穿了吐蕃人手中的木盾,射进骑兵的脸庞和胸膛,但吐蕃人已经杀红了眼,不顾生死,策马疾冲,这时唐军骑兵的弓箭也跟着射出,矢如雨注,箭若飞蝗,一场残酷的锋镝噬血战就此生成。
  五千支箭射翻了六百余人,吐蕃骑兵便席卷而至,唐军骑兵也举枪相对,越来越近,双方甚至已经看清楚了对方脸上的怒气,但最前面士兵脸色霎时变了,变得惊恐万分,但是他们已无法停止,只见他们在尖叫声中绝望地闭上眼睛。
  刹那间一声巨响,两支军队轰然相撞,最前面的无数人在这次相撞中悲惨地死去,身体支离破碎,头盔和折断的长枪长矛飞向天空,一场惨烈的鏖战就此拉开。
  战马捉对厮杀,枪刺刀劈,喊杀声、惨叫声、骨骼被砍断的咔嚓声、临死前喉头的咯咯声,此起彼伏,一名吐蕃百夫长凶悍异常,他手执三十斤的大剑鏖战,与他对战的是一名年轻的唐军,经验不足,被他揪住战马,反手一剑,将唐军士兵拦腰斩为两段,内脏滚出,血箭喷出丈外。
  另一名身材魁梧的唐军旅帅大怒,他无声无息纵马疾冲,从后面一枪猛刺,力道强劲,竟一枪刺透了吐蕃百夫长的锁子甲,枪尖从前胸透出,唐将大吼一声将他高高挑在半空,吐蕃百夫长仰面向下,一双铜铃大眼死不瞑目地怒瞪唐将,用最后的力气嚼碎舌头向杀他之人喷去。
  太阳越升越高,炽热的骄阳将烈焰喷向地面,仿佛将大地烤焦烧熔,热浪腾腾,人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令人喘不过气来,戈壁滩上,两支军队的鏖战仍在继续,但双方的体力都迅速下降,汗水和血水混合,不少人因体力透支过度而昏厥,但两军都失去了指挥,混战中无法摆脱对方,也不知这场战斗何时才能结束,或许要战斗到所有人都晕厥过去。
  可就在这时,远方突然传来了响亮的号角声,号角声俨如一阵狂风吹散了逼人的热浪,也吹寒了吐蕃人的心,只见一支数千人的唐军骑兵向这边飞驰而来,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声绣着‘疏勒’二字,这是疏勒的唐军赶到了。
  吐蕃军士气彻底瓦解,他们再无斗志,四散奔逃,尚息东赞企图偷袭安西腹地的阴谋彻底破灭了。
  ……
  于阗镇的阻击战只是一个小插曲,真正决定西线格局的战役却在萨毗泽畔的草原上拉开了。
  萨毗泽的一万五千吐蕃军被封常清军队截断了东去的道路,五万唐军一东一西,将吐蕃军堵在萨毗泽盆地内,唐军并不急于进攻,李庆安知道萨毗泽的绝大部分牛羊都已转移走,剩下的牛羊仅够吐蕃军民熬半个月,他用围堵的办法慢慢地消耗其士气,在围困了十天后,吐蕃军终于开始突围了。
  尚息东赞已无路可走,他索性在随军的数万牧民中尽选男子,凡低于六十岁的男子,只要是高过车轮的少年全部编入军队,这样,尚息东赞可以指挥的军队从一万五千人一下子跃升为四万人,准备从西面突围去乌拉乌兰湖。
  这天上午,唐军斥候发现了吐蕃军的异动,唐军大营的鼓声顿时响了起来。
  “咚!咚!咚!”
  鼓声激昂高吭,振奋人心,近二万五千名唐军在辽阔的草原上列阵以待,这是安西唐军在怛罗斯战役后又一次较大规模战役,如果能全歼这支吐蕃军,那吐蕃人在短期内将无法攻击安西,这就让安西军能安心对付大食,争夺信德和旁遮普,得到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争夺吐火罗,将大食的势力赶过阿姆河以西,恢复大食东征之前的势力格局,这是李庆安的第一步目标。
  李庆安对这场战役有着必胜的信心,他有五万安西军主力,而对方只有一万五千人,至于那些临时组织起来的牧民,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尽管尚息东赞出奇兵,企图围魏救赵,扰乱他的后方,但李庆安认为这其实是尚息东赞的败招,将本来就人数有限的军队分拆开了,而他的奇兵也未必有效,攻占于阗镇没有什么意义,去攻打龟兹、拔焕城又路途遥远,就算成功了,等消息传来,恐怕这边战事早已结束了,远水解不了近渴,更何况他已经派兵拦截,更用飞鹰命令疏勒的荔非守瑜派军来援,吐蕃奇兵也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相反,如果他是尚息东赞,他则会采用金蝉脱壳之计,留少量军队在萨毗泽,并让牧民扮作军队住进帐篷中,而主力军队则扮作牧民南撤去乌拉乌兰湖,这样等唐军发现上当时,吐蕃主力早已经走远了,说不定还能去支援陇右,打哥舒翰的后背。
  但尚息东赞没有采用这条计策,这是他的失策,一步走错,吐蕃军就将付出全军覆没的代价。
  李庆安冷笑一声,尚息东赞已经没有机会了,他立刻下令:“大军列阵!”
  二万五千唐军迅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偃月阵,旌旗招展,随风飘扬,弓弩军排列在前,其后是骑兵队,最后是步兵队,另外还有两支战车军,共三百辆。
  这是安西第一次投放战场的战车,每辆战车由五匹马拉拽,战马都披有盔甲,设有两名驭手,战车形状颇像后世的集装箱,木质结构并包有三层熟牛皮,内部结构复杂,两侧开有射击孔,顶板和后板可以打开,车内是五名唐军操作手,并装有一到两架小型投掷武器,或床弩、或小型投掷器、或连环劲弩,因敌施用,这次对付吐蕃军,战车内大多是两具连环劲弩,一箭二十支,就从两边的射击孔中射出,也有部分战车装了床弩,这种战车主要是从侧翼打击敌军,威力极大,但它的弱点也很明显,主要是不能落单,必须有骑兵护卫。
  当唐军列阵以待,远方的吐蕃大军也出现了,他们没有阵型,黑压压的铺天盖地,足足有五六万人,全部都骑在马上,他们交叉混杂在一起,很难分清谁是普通牧民,谁是吐蕃士兵。
  “大将军,吐蕃人恐怕不是来和我们打仗的,他们是要逃跑!”副将田珍看出了吐蕃军的企图,低声对李庆安道。
  李庆安摇摇头道:“不要大意,当心敌军用这种姿态来迷惑我们!”
  他又下令道:“传令给封常清,他可以从后面进攻了。”
  唐军中立刻飞腾起了几只雄鹰,振翅向东方飞去,封常清在萨毗泽的东面,和李庆安相距有二十几里,他们之间是用猎鹰来联系,但此时的封常清也开始发动了,距离吐蕃人不足十里。
  “呜!~~”号角声突然吹响,三里外的吐蕃人发动了,只见数千人尖叫着骑马向这边冲来,他们越来越近,李庆安的眼睛忽然眯了起来,他看清楚了,冲来的竟然全部都是女人。
第三百一十八章
吐蕃战役(下)
  数千吐蕃人已经奔到了数百步外,他们的身影有些与众不同,声音也异常尖细,李庆安已经看清楚了,奔在前面的数千吐蕃骑兵竟然全部都是女人,李庆安的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吐蕃主帅尚息东赞脸上那一丝阴冷的笑意,或许这就是他的出奇不意吧!用女人来迎接唐军的箭阵。
  李庆安已经有些摸到了这个尚息东赞的脉路,他总是喜欢走偏锋,上一次是出奇兵偷袭安西内地,思路虽然不错,但就是有点考虑不够周全,这次也是一样,用女人来打前锋,企图使自己不忍下手而自乱阵脚,难道他就没有想到,剑能杀敌也能伤己的道理吗?
  这时,所有的唐军都向李庆安望来,这些女人是杀还是不杀?李庆安眯着眼睛看了看天色,天色已经变了,刚才是阴云密布,而此刻已是乌云翻滚,阵前一股飞沙走石,沙尘弥漫在空中,一场夏雨即将到来。
  李庆安嘴角露出一丝冷酷的笑意,他在笑尚息东赞作茧自缚,本来可以有机会和唐军一搏,但他却把这么多平民裹夹在军中,使他失去了老天的眷顾。
  “杀!”
  李庆安低声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五千弓弩兵跨步上前,五千具黑黝黝的唐弩指向空中,杀机在迅速弩机上凝聚,其余唐军长刀出鞘,控制住有些不安的战马,等待着爆发一刻的到来。
  女人们越奔越近了,已经可以看见她们在挥舞双手,向唐军表示自己没有武器,这些妇女大多是为了逃命,她们生活在萨毗泽,平日里只会挤奶放羊,伺候男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经历战争的考验,也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距离死亡如此之近,她们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吐蕃主帅尚息东赞的替罪羊,她们越跑越近,离唐军已经不到百步,进入了弩箭的杀伤射程内,这时,后面的一些牧民已经有些意识到了危险,他们开始停下脚步准备调头逃跑,却被凶狠的吐蕃军用长剑威逼着继续前进,在吐蕃军队伍中,尚息东赞有些得意地笑了,唐军不是自诩仁义之军吗?他们下得了手杀这些妇孺吗?只要他们稍一迟疑,妇孺和牧民就将冲乱他们的阵脚,他的军队便可以杀进唐军队伍了。
  “再进百步,准备突击!”
  尚息东赞刚刚下达了命令,前方忽然一阵大乱,唐军箭阵爆发了,数千支弩箭一齐射向奔来的女人群中,惨叫声四起,这些女人没有任何防备意识,片刻间,便有上千人从马上中箭栽下,马蹄从她们身上踏过,顿时血肉模糊。
  女人们惊恐万状,纷纷调头逃命,就在这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落下,一场不期而至的夏雨席卷萨毗泽盆,唐军的弓箭无法使用,李庆安一声令下,骑兵骤然发动了,一万骑兵气势万钧地向吐蕃猛扑而去,他们高大威武,杀气腾腾,霎时间将吐蕃军混乱的阵脚冲开了一个大口子,倾盆大雨忽然而至,雨雾弥漫,能见度急剧降低,吐蕃军阵更加混乱不堪。
  尽管吐蕃人的总人数还比唐军多上一万,但一直过着平静生活的吐蕃牧民们非但不能帮助吐蕃军打仗,反而拖累了吐蕃军的突围,当唐军的箭矢毫不留情射向奔来的妇女时,吐蕃阵营大乱,死亡和流血吓坏了奔来的吐蕃妇女,她们调头逃跑,又带动了她们的家人,这些从没有经过战事的平民被唐军的冷酷杀戮吓得胆寒心裂,吐蕃军官也喝止不住他们的惊恐逃窜,他们的混乱就俨如被风吹去了混杂的沙粒,露出了下面坚硬的壁石,一万五千吐蕃军昭然出现,但是已经晚了,他们已无法保持住阵脚的稳定,混乱的局面使唐军最犀利的骑兵冲毁了吐蕃军的防御。
  这时,尚息东赞心中悔恨不已,他才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绝大的错误,老天已经将胜机送给了他,他却白白放过了,他竟忘了,唐军的弓弩在雨中是无法射击,如果他没有带这些牧民,如果他在大雨下起后再突然发动冲击,没有弓弩军的威胁,在高原之上战争,鹿死谁手,还未为可知!
  尚息东赞没有抓住天降大雨的机会,但李庆安却抓住了吐蕃一片混乱的良机,下令全军掩杀,骑兵冲乱吐蕃军的阵脚,东方又传来嘹亮的号角声,吐蕃军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更要命是混乱,在滂沱大雨中,哭喊声、哀求声和茫茫的雨雾连成一片,士兵和牧民混杂在一起,还有妇孺老人的挣命,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吐蕃军败局已定。
  见大势已去,尚息东赞下令突围,原本是一场令人期待的战役,最后却演变成一场毫无悬念的单方面的追击和屠杀,尸体遍野,血流成河,到处是残肢断臂,在唐军的绞杀和追击中,一万五千吐蕃军死伤惨重,逃脱者不足三千人,吐蕃军被斩杀八千人,四千余人被生俘,上万牧民被杀,近三万吐蕃牧民被俘虏,他们被从东面杀来的封常清军包围,封常清喝止住了唐军对他们的屠杀,将他们全部生俘。
  萨毗泽盆地的雨来的快,去得也快,倾盆大雨变成了霏霏细雨,细细密密如针尖般的雨丝洗刷着草原上的血迹,李庆安立马在一处高丘之上,目光冷然地注视着唐军打扫战场,他刚刚得到消息,于阗的唐军已经拦截住了吐蕃奇兵的北上,由于疏勒援军及时赶到,吐蕃军已经被击溃,吐蕃大将嘉扎桑吉在乱军中被杀,人头被送来请功,但唐军也损失惨重,四千唐军损失过半,伤亡两千余人,再加上今天阵亡的一千余,唐军以死伤近四千人的代价一举夺下了萨毗泽。
  雨已经彻底停了,战场已经打扫完毕,一队队战俘正被押解而来,在李庆安眼前,唐军骑兵押解着一队队被俘的吐蕃士兵走过,他们垂头丧气,很多人都带着伤,远处,大群吐蕃妇孺被唐军驱赶而来,跌跌撞撞,哭声震天,在她们身后,跟着一群群神情惶然、眼光呆滞的牧民,他们大多数已妻离子散,财产荡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不知道他们是否会遭受屠杀的命运。
  这时,一队唐军簇拥着封常清飞驰而来,封常清在马上拱手道:“卑职参见大将军!”
  “封将军辛苦了!”李庆安笑着点了点头。
  封常清也叹道:“卑职原以为会是一场恶战,满怀希望,却没想到战争竟这么快就结束了,甚至两军还没有正面对阵,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这是因为吐蕃军一心只想突围而无心恋战的缘故,这也说明吐蕃人无暇西顾了,否则,萨毗泽地区怎么可能只有两万人,歼灭了他们,我也算完成了朝廷交代的任务。”
  李庆安的语气很轻松,但他心中也是有些遗憾,为这场战役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原以为会是一场恶战,却没想到这么快就结束了,不过这也是在他的意料之中,历史上播仙镇之战,安西军也一样是轻松获胜,这和安西军本身的强大密不可分。
  这时,封常清看了一眼一路哭号走来的吐蕃妇孺老人,他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便问道:“大将军,这些牧民怎么处置?”
  李庆安淡淡一笑道:“我想把他们全部杀了!”
  封常清吓了一大跳,连忙摆手道:“大将军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李庆安瞥了他一眼道:“老人杀掉,男人驱使为奴,女人没入军中为妓,吐蕃人不就这样对付我们汉人吗?”
  封常清叹了一口气道:“那是吐蕃军的残暴,如果我们也这样残暴对待对方平民,这又和吐蕃军何异?再者,大将军已在安西废奴,再用吐蕃奴,似乎有点难以解释,而且朝廷也会有非议,不利于大将军的名声,请大将军三思!”
  “我不过说说罢了!我既已废奴,自然也包括吐蕃人。”
  李庆安笑了笑道:“这些吐蕃战俘和平民我准备全部送往银城,就让他们在银城为民,以开采银矿为生,另外,尚息东赞送去乌拉乌兰湖的三万吐蕃牧民我也不想放过。”
  说到这,他对封常清令道:“我给你五千骑兵,配备双马,你给我日夜兼程赶去乌兰乌拉湖,将那三万牧民和他们的牛羊都给我追回来,算你首功!”
  ……
  逻些,布达拉宫,在一阵低沉的长号声中,数百名侍卫和几名大臣簇拥着年少的吐蕃赞普从高高的台阶上走来,他全副武装,后背弓箭,手握长剑,一身盔甲,不远处,大伦囊协达赞在几名苯教大祭司的陪同下,恭敬地等着他过来。
  此时虽然佛教已经传入高原,但本地宗教苯教依然在吐蕃占着优势地位,宗教的传播和信仰需要一个长久信仰的过程,也需要统治阶层的大力推广,佛教真正在吐蕃得到大发展,正是得力于这个少年赞普在后来的岁月中大力推广。
  少年赞普正是吐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兴之主赤松德赞,赤松德赞于天宝元年出生,他自称是唐金城公主之子,事实上这不过是个托词,金城公主已在他出生的两年前去世。
  赤松德赞是在他父亲赤德祖赞几年前死于石堡之战后即位,今年他才十一岁,但少年老成的他比同龄人的心智显得更加成熟,这段时间他忧心忡忡,就在前几天,一名侍卫冒死告诉他了一个消息,唐军大举进攻吐蕃,萨毗泽的吐蕃军被歼灭,吐蕃西北部的羌塘已无兵把守,而东面的唐军已经攻占了九曲和乌海,将达扎路恭围困在柏海,眼看柏海即将不保。
  赤松德赞心中焦虑到了极点,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大伦囊协达赞将军队收缩到逻些附近所导致,吐蕃疆域数千里,可边疆和辽阔的高原上竟然无兵把守,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他当然也知道囊协达赞收缩兵力的目的是什么?将军队掌握在他手中,使他大权牢牢在握,结果是尚息东赞被赶走,达扎路恭被迫离开逻些,整个吐蕃就是他一人说了算,他甚至没有把自己这个吐蕃赞普放在心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0/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