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途(校对)第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222

  “放肆!”詹徽一声怒斥,“叶天明的名讳是你可以直呼的吗?你有什么资格评论前辈,还不给我滚去看书。”
  詹远志吓得一哆嗦,战战兢兢地退下去,走到门口时,却又听父亲冷冷说道:“他已经不是锦衣卫千户了,你若能有此人一半的本事,我詹家就后继有人了。”
  詹远志浑身一震,他的眼睛里随即闪过一道嫉恨,紧咬着嘴唇退下去了。
  房间里只剩下詹徽一人,他仰头呆呆地望着刷得雪白的屋顶,目光闪烁,半个月前他受秦王之令做了一件蠢事:发起弹劾李维正,可就在他联名奏折送上去的晚上,他忽然又接到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消息,秦王被人从藩国王宫中带走了。
  除了皇上,还有谁能下这个命令,当时这个消息如果能再早两个时辰,他就不会送上那份该死的弹劾奏折了,紧接着的消息更是令他瞠目结舌,李维正南下竟是接受密令调查秦王走私一案。
  秦王走私三十万两白银,不管这些银子用来做什么,秦王都完了,那他詹徽呢?会不会成为殉葬的牺牲品,不!决不能,可这并不是他表一个决心就能解决问题,他需要寻找一个替罪羊,叶天明无疑就是最好的替罪羊,没有背景后台,弹劾书上有他的签名。
  此刻,詹徽也知道李维正是叶天明改变态度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必须要抢在李维正前面,詹徽立刻提笔写了一张便条,命心腹火速送给锦衣卫毒秀士吕思远。
  ……
  自从赵岳被杀后,吕思远便沉默了,一直便处于反省之中,但让他反省的不是在锦衣卫三所争夺上的受挫,而是他发现自己的投靠对象选择错了,赵岳被杀,秦王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命人将他狠狠臭骂一顿,从此再没有任何音讯,也就是说秦王已经不再信任他了。
  秦王态度的变化让吕思远既失望又懊悔,失望是自己看错了人,原以为秦王具有雄才大略,一旦朱标遭遇不幸,他就能担起太子的大梁,但吕思远最终发现秦王是一个野心勃勃,却又心胸狭窄之人,根本就不是一个可托付的明主。
  同时他也很懊悔,有些事情做过以后,是没有办法再消除痕迹,无论如何他都已经向秦王表过了忠心,所以这几个月他一直很低调,甚至李维正的广东之行他也不甚关心,这几个月,吕思远过得很平静,没有任何人来打搅他,直到十天前蒋瓛告诉他,秦王因走私白银大案被皇上削藩了,这个消息如一块大石落井,吕思远的心乱了,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自己很可能要被卷进此案之中。
  吕思远的担心没有错,尽管他沉默了近半年,但有一个人却一直没有忘记他,就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一刻钟以前,他接到了詹徽的一张纸条。
  纸条中只有一句带有威胁性的话:‘今晚务必让罗子齐供出大理寺少卿叶天明为秦王心腹,否则……’
  否则什么,吕思远很清楚,否则他詹徽将告诉蒋瓛,吕思远曾效忠于秦王,这就是吕思远的罩门,一旦蒋瓛知道自己背叛了他,不说地位前途都完了,甚至蒋瓛还会要自己的命。
  这张纸条就仿佛一剂毒药,吕思远知道自己若服下它,他将会滑下更深的黑暗,从此就会被詹徽捏在手中,他将彻底沦为詹徽铲除异己的工具,吕思远心中痛苦不堪,何以解脱呢?
  这时,门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他的管家在外禀报道:“老爷,有个叫李维正的年轻人找你,他说能帮你指点迷津。”
  吕思远心念一转,立刻便明白过来,李维正一定也是为了叶天明之事而来,他略一沉吟,立刻吩咐管家道:“快请他到我书房来!”
  片刻,李维正在管家的引领下走进了吕思远的书房,他拱手笑道:“吕兄,我来给你拜个早年。”
  吕思远苦笑一声,连忙请李维正坐下,并命人上了茶,他也略略欠身笑道:“听说李老弟荣升威海卫指挥使,可喜可贺,锦衣卫虽风光,但毕竟没有什么前途,说白了,永远都是办差的命,所以当我听说李老弟出了锦衣卫,第一个反应就是羡慕,什么时候我也有机会到地方上当一任知县呢?”
  吕思远说的是实话,李维正和他已经没有了什么利益冲突,他也没必要将李维正视为敌人了,况且这种敌视很大程度上是秦王的关系引发,现在秦王已倒,多一个朋友也就多一条路。
  李维正笑而不语,他端起茶杯细细吮了一口茶,过了一会儿,才淡淡一笑道:“吕兄应该接到了詹徽的指令了吧!”
  吕思远脸色一变,他盯着李维正的眼睛,缓缓摇头道:“我不明白李大人的意思?”
  李维正随和地笑了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吕兄,其实我也知道,我任三所千户的当天晚上,你和王翰去了赵岳的家,你没有出面,就呆在马车里,另外,冷千秋也告诉过我,你是秦王的人,吕兄,我说得对吧!”
  吕思远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半晌,他低声问道:“冷千秋怎么知道?”
  李维正望着这位被秦王之事折磨得神情憔悴的男子,有些怜悯地摇摇头道:“吕兄,亏你还被称为毒秀士,这么简单的事情都看不透吗?冷千秋是谁的人,他又怎么知道你投靠了秦王,其实你早已经被秦王的人出卖了,一直就坐在刀口上,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今天是詹徽来逼你,明天又是某某亲王来要挟你,你答应一件事就等于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一根绳索,本来你还有路可走,可今晚你若真为了詹徽参与到秦王的案中去,你就将置自己于死地,就是蒋瓛也保不住你了,我不妨告诉你实话,秦王一案,有很多相关利益方都在盯着,吕兄何必为詹徽的一己之私而毁掉自己呢?”
  李维正的话字字敲在吕思远的心中,良久,吕思远长叹一声道:“我又何尝想替詹徽办事,只是他抓住了我的把柄,一旦告之蒋瓛,我也无路可走,但凡有第三条路,我也不会冒此风险,参与到秦王案中去。”
  李维正忽然笑了起来,俗话说当局者迷,这句话一点不错,他摇了摇头笑道:“吕兄怎么会没路走呢?当真是钻牛角尖了,如果吕兄愿意听,我就给你指出三条路。”
  吕思远蓦地站起身,向李维正长施一礼,激动地说道:“我愿洗耳恭听,请李大人教我!”
  “第一条路,你若没有写什么效忠书,就索性坚决不承认曾经投靠过秦王,大不了是秦王来拉拢过你,只不过你态度暧昧,不过这样一来,蒋大人必然会怪你隐瞒他,会对你有成见,你将得不偿失,所以这只能算下策;第二条路是你反过来对付詹徽,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以秦王党罪将詹徽扳倒,那时他对你的任何不利言论都可以视为栽赃,不过这里面有皇上的变素,皇上抓罗子齐下狱,而不抓詹徽下狱,由此可见他对詹徽也在犹豫之中,从这一点来,风险与胜率各半,可谓中策。”
  “那李大人的上策是什么?”吕思远有些急不可耐地问道,下策他肯定不会选择,就算他将来不承认詹徽的告发,那冷千秋呢?还有秦王的幕僚,他们若也来指证,自己就无可退之路了,而中策虽比下策稍好那么一点点,但风险太大,詹徽不仅掌握吏部,也掌握监察院,要想扳倒他,蒋瓛第一个就不会支持,所以这个中策也实际难行,他现在关心的是上策。
  “上策其实很简单。”李维正盯着吕思远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
  ‘走?’吕思远缓缓坐下,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开锦衣卫,压根就没有向这方面考虑过,怎么走?去哪里?呆了半晌,吕思远犹豫地问道:“李大人认为这上策可行吗?”
  李维正冷笑了一声道:“如果不可行,那吕先生为何要投奔秦王?”
  一句话提醒了吕思远,是的,他为何要去投靠秦王,不就是因为他要给自己谋条后路吗?狡兔死,走狗烹,蒋瓛迟早要被皇上宰掉,自己怎么可能靠他一辈子,走!吕思远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早晚都是一个‘走’字,为什么现在不能走呢?他的钱已经捞足了,也不是什么朝廷职官,不过一个幕僚而已,完全可以一走了之,隐藏起来好好享受几年,待机会出现时再出山谋政,这才是真正的上策。
  李维正从他的眼中便知道吕思远动心了,他微微一笑,给他吃下了最后的定心之丸,“如果吕兄不嫌山东贫瘠,不妨就躲在我的地盘去,我会照顾你。”
  吕思远呆呆地望着墙角发怔,尽管他也有了离开锦衣卫的意向,但事情来得太突然,他需要时间考虑,过了一会儿,吕思远才叹了口气道:“这件事让我好好想一想。”
  顿一下,他又道:“不过李大人可以放心,罗子齐的事情我绝对不会插手。”
  ……
  当天晚上,吕思远给蒋瓛留了一封信,信中他对自己离开原因含糊其词,但他也暗示了蒋瓛,要提防监察院插手秦王案,随即一家人悄悄离开京城,不知所踪。
  ……
  除夕的夜幕渐渐笼罩了京城,大街小巷的爆竹声此起彼伏,饭菜香气飘荡,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笑声不绝,已开始了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时刻,除夕团圆之宴。
  但皇宫内却冷冷清清,丝毫感受不到除夕的热闹和喜庆,朱元璋仿佛没有过年的意识,他还和平常一样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晚饭已经简单吃过,御案上已经堆起了高高的奏折,虽比平常少一点点,但数量依旧很多,这又将是个不眠之夜了,这也难怪,在朱元璋眼中大明江山就是一个大家,子民们要过年过节他不反对,但作为家长,他需要将家里的事情处理完结才有歇息的时候,只是家里的事情一直就是这么多,这也注定了他永远没有歇息的时候,尤其是年底,他要接见属国的觐见,要举行各种重大仪式,还要考虑明年的诸项大事安排,因此更加朝务繁重。
  此刻,朱元璋在考虑一项对北元的重大战略方案,重建东胜卫和大同诸卫,洪武六年,朱元璋意识到北元非一日可灭,遂改变对元策略,以防御为主,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云内等屡受北元侵袭的州郡,边民一概内迁,东胜五卫也随之撤离。
  但经过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和今年的歼灭战,北元的残余势力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从得到的情报来看,北元内部明显出现了分裂迹象,两个大部落瓦剌和鞑靼因内部权力之争发生了对立,北元极可能一份为二,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就不能急于对北元大举用兵,以免北元在大军压境下重新团结,而是应静观其变,等待北元分裂,同时应利用这个机会清剿大明边境附近的残余势力,并巩固大明防御,现在无疑就是重建东胜卫和大同卫的最好契机。
  在朱元璋的计划中东胜建五卫,大同以东建五卫、以西建六卫,这样一共新建十六卫,按平均五千人一卫来算,也就是九万军户,连同他们的家属,这就是五六十万人的规模,但让朱元璋为难的是各边军并无多余的兵力,东胜和大同诸卫不可能平空而出,只能从内地迁移军户,朱元璋为此事已经考虑了整整两天,他最终决定从山西各州府民籍中以四户选一户改为军籍,调赴东胜州和大同州重建防御体系,包括粮食、牲畜和大量筑城物资的调集等等也一并进行。
  这样一来,东胜卫和大同卫将起到屏障河套腹地的作用,东连宣府、开平,西与宁夏遥相呼应,‘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战略决策。
  但这也是一个涉及一省数十万人的大事情,使朱元璋背着手站在山西地图前久久不语,粮食、后勤、筑城等等因素他都得考虑周全。
  朱元璋不由叹了口气,让他担忧的不是民力问题,而是大明的财政,尽管新十六卫可以以屯田方式自给,但早期的迁移和筑城费用都得由财政负担,还有山西税收相应会减少,这一增一减就使得刚刚收支平衡的财政又将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钱粮不足,这是让朱元璋操心了二十几年的老问题,尽管年年开垦荒地,但仍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还有就是宝钞的贬值,据说江浙一带的宝钞已经贬到十贯才抵一两银,民间买卖根本就不认宝钞而只认白银,不管他怎样下旨严禁都无济于事,民不畏死,奈之如何?其实朱元璋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于他无节制的发行宝钞,他心里当然明白,可他又能怎么样?他要和北元作战、他要修建长城,就算士兵不需朝廷养活,但他们的盔甲、马匹、器械呢?还有民夫调集,哪一样不需要钱粮,他以身作则,对自己已经节俭得不能再节俭了,但朝廷每年收入的钱粮仍远远不够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总不能再兴大狱收刮民间富户吧!
  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在年中时放宽了对商贾的限制,期盼以此能增加税收,朱元璋不由又想起了次子秦王的三十万两白银,以三万两黄金就从日本换来三十万白银,这中间利润之厚让他也不禁为之瞠目,他也为之动心了,所以他才决定将库存的旧装备借高丽之名卖给日本南朝,以延长日本南北朝的对峙,并获得日本的银子,只可恨倭寇和日本地方军阀的袭扰,使他的计划至今没有能够完成。
  “陛下,太子在外求见。”一名太监的禀报声打断了朱元璋的思路。
  朱元璋愣了一下,除夕之夜,太子不和家人团聚,跑到自己这里来做什么?他随即又笑了,也好!太子到来正好和他商量一下分封诸王的问题。
  ……
  (朱元璋抽山西民籍重建大同及东胜诸卫应发生在洪武二十五年,这里提前了一年。)
第五卷
鹰击长空
第一百二十七章
出发前夕
  “儿臣参见父皇!”朱标跪下,恭恭敬敬地给父亲叩头行礼。
  “皇儿免礼平身。”
  “是!”朱标站了起来,今天是除夕之夜,本来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但就在两个时辰前,李维正紧急来拜访他,将叶天明的情况给他讲述了一遍,恳求他在皇上面前给叶天明求情,撇清他与秦王的关系,尽管李维正是以私人事情来求太子帮忙,但朱标想到的却是父皇可能会掀起的清算风暴,以秦王党为契机,大兴诏狱,再一次大规模地株连朝中大臣,这是朱标绝不愿意看到的,空印案、郭恒案,株连了数万人,朱标屡屡劝阻无效,为此还和父皇发生严重的对立。
  但这一次,党案尚未开始,他必须赶在父皇决心未下之前说服他取消对秦王党的清洗。
  朱元璋却不知道太子是为救人而来,他从御案拿起一本奏折递给朱标道:“皇儿来得正好,这是礼部按朕的意思草拟的十王封,你看一看有什么想法?”
  朱标心中暗叹一口气,父皇封王更加变本加厉了,非但不限制早封的亲王,反而再增变数,这一封就是十王,天下要害之地皆归藩国所有了,朱元璋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他温和地笑了笑道:“你不用担心,这些都是你的弟弟,有他们坐镇天下,我朱家江山可固若金汤,让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也无可乘之机,至于人人议论的藩王坐大,朕以制度束之,使他们成为朝廷拱卫,取其利而禁其弊,以朱氏血亲世代镇守边陲,不复当年安史之乱也!”
  朱标没有说话,他打开奏折默默看了一遍:朱旃为庆王、朱橞谷王,朱松韩王、朱楹安王、朱楩岷王、朱栋郢王、朱权宁王……看到朱权那里时,朱标不由一愣,‘宁王’,他一时没有明白这个宁王的封地在哪里?他指了指朱权问父皇道:“父皇,不知十七弟所封的宁王在哪里?”
  “大宁你知道吗?”朱元璋笑了笑道:“北元即将分崩离析,许多蒙人小部落相继投靠大明,朵颜部已于去年在大宁投靠我朝,朕看其部善骑彪悍且人数众多,故成立了朵颜三卫,再加上大宁、泰宁和广宁三卫,一共六卫,朕就准备设立宁国,由权儿就藩统一辖管。”
  朱标点了点头,将折子还给了父皇道:“父皇的安排十分妥当,儿臣并无异议。”
  “你就同意就好,朕准备尽快册封,让他们早日能独当一面。”朱元璋收了折子又问道:“皇儿准备几时巡抚陕西?”
  “儿臣准备二月就出发。”
  朱元璋点了点头肃然道:“皇儿可放心前往,朕已命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凉国公蓝玉赴陕西备边,假如西安有事,你可直接调用三将,但朕是希望能平平静静地解决秦王的藩国,你要谨记这一点。”
  听到父皇希望平静解决秦王之事,朱标立刻抓住机会道:“儿臣也正有此念,二弟虽一时糊涂,铸下大错,但他毕竟是儿臣的亲弟,父皇的次子,儿臣想恳请父皇不要将此事闹大,以其它借口削藩,让朝廷能保持稳定。”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朱标一眼,他似乎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不由冷笑一声道:“你是在为罗子齐求情吗?”
  朱标跪下,他连连叩首道:“儿臣正是此意,恳请父皇不要因秦王过失株连大臣,现在朝廷稳定,正是大家齐心协力振兴大明的关键时刻,父皇若以秦王党案株连朝臣,不仅朝堂动荡,诸位皇弟也会人心惶惶,二弟更是不能自保,势必动摇我大明社稷,事关重大,请父皇三思!”
  朱元璋眼睛半眯,注视着太子半天没有说话,很好!太子居然敢用这种口气对自己说话,是羽翼丰满了吗?怒气渐渐在他心中升腾,但一想到今天是除夕之夜,朱元璋便强压住怒气,换了个话题淡淡道:“你对朕封李维正为威海卫指挥使怎么看?”
  朱标准备拼着被父皇责骂也要劝服他放弃株连计划,却不料父皇忽然转变了话题,他一时不明白父皇的用意,便小心翼翼答道:“儿臣以为父皇是在磨练他。”
  朱元璋哼了一声便道:“没错,朕是想好好磨练此人,因为朕答应过将他交还给你,但朕不想把一个锦衣卫千户交还给你,而是要还你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大将,朕时时刻刻都在为你考虑,可是你又为朕考虑过吗?你真以为朕是个嗜杀无度的人吗?”
  朱标心中惶恐起来,他慌忙道:“父皇息怒,儿臣知道父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朱家的千秋万代考虑,可是父皇这样也太累了,除夕之夜也在为国事殚精竭虑,儿孙自有儿孙福,儿臣恳请父皇能保重龙体,能像寻常父亲一样,享受天伦之乐。”
  虽然朱标的回答有点不对题,但朱元璋的怒气却消了,长子从小就宅心仁厚,刚才那些冒犯之语也应是出于好意,他点了点头,便接着刚才李维正的话题道:“朕想磨练他固然是一方面,但朕其实还有更深的打算。”
  他走到墙边,木杆指着墙上的地图道:“这次从海路运粮到广东赈灾给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朕一直在焦虑北方边境驻军的军粮不足,这次从浙江海路运粮到广东,朕发现不仅快捷,而且沿途粮食消耗不足半成,可如果从陆路用民夫和大车运粮到广东,不仅损害民力,更关键是至少要消耗掉五成的粮食,朕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向北方边境运送军粮,十几年来从江浙、湖广、四川远送了大量的军粮到北方,走的大都是陆路,这里面至少有四成是被路上消耗掉了,假如我们改走海路,那就能省下大量的粮食,也就使北方军粮陡增了近三成,这不就解决大问题了吗?”
  朱标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其实这一直就是元朝从江南运粮到大都的途径,而且这个问题几年前便有大臣提出来了,只不过当时是谈及放海禁,结果被父皇一怒之下杀了,再没人敢提及此事,父皇显然是忘记了此事,朱标连忙赞道:“父皇高瞻远瞩,儿臣钦佩之至!”
  朱元璋呵呵笑了,他对自己的发现颇为自得,其实他也知道这是元朝的运粮方式,只不过他绝不肯承认大明是在步元朝的后尘。
  他又指着天津卫道:“粮食从京师走海路到天津卫,再走卫河进入大运河,最后到北平,一路畅通无阻,这样就不用朕再花大力气疏通黄淮运河,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还节省了时间,但这里面也有一个妨碍,那就是日益猖獗的倭寇,他们必然会袭扰运粮船,朕思量再三,为了早日打通海上运粮通道,大明就得改变平倭的策略,从单纯防御改为主动出击,几个月前,我广海卫二千水师便歼灭了五百倭寇,由此可见这些倭寇也不过是些乌合之众,这就是朕任命李维正为威海卫指挥使兼蓬莱千户的根本用意,他既然能在广东干掉五百倭寇,那也一定能替朕扫清多年袭扰我大明沿海的众多倭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2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