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途(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222

  这时,数百名燕军终于打开一个缺口。一名燕军百户的身影在城头上出现了,他发出一声狂笑,一刀劈死了一名明军,另一名年少的明军见情况危机,他大吼一声,扑上去抱着燕军百户一同摔下城墙,城下传来了长长的惨叫声。
  盛庸大怒,他抢过一柄大刀,如雪片般舞动,将十几名眼看要冲上的燕军劈砍下去,城墙上的明军一涌而上,又堵住了这个缺口。
  十几名明军抬过一把长叉,叉住了楼梯,数十人一起用力,大喊:“一、二、三!”
  燕军的云梯被长叉叉出去两丈远,渐渐地重心向外偏移,众人一声呐喊,云梯轰然向外倒去,云梯上的近百名燕军,发出一连串长长的惨叫,和云梯一起重重地砸倒在地上。
  这时,一名士兵匆匆奔上城头,举着一封鸽信大喊:“都督。朝廷急件!”
  盛庸接过信展开读了一遍,他轰然大喜,高声喊道:“兄弟们,辽东军在凤阳大败燕军先锋,燕将张玉阵亡!”
  辽东军出兵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城头,明军顿时士气高涨,一次次打败了燕军的冲击,盛庸局势已经被己军控制,他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匆匆走下了城墙,去寻找布政使铁铉去了。
  铁铉正在布政衙门里制订粮食配给方案。济南城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为了打持久战,他开始要考虑粮食的供给问题。
  盛庸大步走进来笑道:“铁大人,无须担心粮食问题了,燕王不久将撤军。”
  铁铉一怔,“这是为何?”
  “大人请看这份鸽信。”盛庸把信递给了他。
  “是朝廷援军要到了吗?”
  “大人看看就知道了。”
  铁铉展开鸽信匆匆一读,他脸上也出现了一丝惊喜,凤阳大捷,辽东军终于出兵了,但他眉头很快就皱了起来,他是文官,比盛庸更懂得李维正选择这个时机出兵的深层用意。
  “大人觉得不妥吗?”盛庸看出了铁铉眼中的担忧,不禁愕然。
  “辽东军有甲兵数十万,盛将军觉得他们是支援我们方便,还是跑去凤阳方便?”
  盛庸想了想,他心中也有了疑惑,“大人说得不错,山东和辽东一衣带水,当然是援助我们方便,跑到凤阳去,是不是有点舍近求远了。”
  “不仅如此,李维正还本末倒置了。”铁铉苦笑一声道:“他想让燕军撤军还不简单吗?派几万人出山海关,象征性的攻打一下北平,燕王能不撤军?上次他在河北收拢败兵时,不就这样干过吗?他还用得着千里迢迢跑到凤阳去,而且还是本人亲自出征,这意图也太明显了。”
  “铁大人的意思是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他是有政治目的才去的。”铁铉长叹一声道。
  盛庸也有点担心了,他连忙问道:“他会对皇上不利吗?”
  铁铉摇了摇头,“这倒不会,他此举是想雪中送碳,博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估计我大明王朝又要出一权臣了。”
  盛庸沉默了片刻便道:“他只要拥护皇上,我愿听从他的指挥。”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飞奔而来,一名军士大声禀报道:“盛都督,燕军撤退了。”
  盛庸霍地站起身。不用说,燕王也一定得到凤阳的消息了。
  ……
  城头上,盛庸和铁铉凝视着远方的燕军,看样子燕军并不是后撤,好像是北撤了,铁铉大喜,连忙对盛庸道:“盛将军,燕军既无心战,我们是不是追击他们。”
  旁边几名大将也纷纷喊道:“将军,下令吧!弟兄们可憋了一口气啊!”
  盛庸目光收敛,他冷冷道:“不!这必是燕王的将计就计,他围我们一个多月,一封鸽信都进不来,怎么今天放进来了,我们如果追击,必中他的计谋。”
  他转身喝道:“传我的命令,全军不得懈怠,要严防今晚燕军的突然杀回。”
  ……
  朱棣哀痛之极,他的心腹大将张玉阵亡了,从得到这个消息开始,他一天一夜水米未进,不仅是张玉,他最精锐的三万燕山铁骑也全军覆没,朱棣对李维正的恨已经是刻骨铭心,直到今天他才明白李维正的真正用意,他不是要做什么高丽王,他是要做大明的曹操,这么多年来,他竟一直把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
  朱棣仿佛看到了一盘棋,这盘棋早在李维正被削职回乡时便开始了,是他和父皇在下的一盘棋,这盘棋中无论是自己还是朱允炆、秦王、辽王、宁王,都不过是他们二人的棋子,难怪父皇要召他进京杀之,又难怪他不肯进京,只可惜父皇驾崩后,竟没有把这盘交给他的后人,就变成了李维正一个人在下天下之棋,利用自己和朝廷的战争,一步步实现他的目标,现在他成功了,利用李景隆二次大败,在朝廷无兵可用时他出兵了,这个机会,他捏得太准了,这一步就是他的收官之棋,朱棣忽然有一种疲惫的感觉,做棋子的滋味不好受。
  “殿下真的要接受朝廷提出的议和吗?”旁边的谋士韩潞低声问道。
  “这不是小皇帝提出来的,这是李维正提出来的。”朱棣长长叹了口气,“我们不接受又怎么办?辽东始终是心腹大患。”
  “那殿下回去打算进攻辽东吗?”
  朱棣摇了摇头道:“这件事我也不知道,回去再商议。”
  说到这里,他走到大帐门口,望着远方黑黝黝的济南城,不甘心地说道:“就算是议和,我也要拿下济南城再说。”
  这是,一匹战马向燕军大营疾驰而来,马上斥候翻身下马,跑进了大营,“殿下,济南城情报!”
  朱棣精神一振,连忙问道:“快说!济南城头现在情况如何了?”
  “回禀殿下,济南城头依然在忙碌地战备,没有半点懈怠,反而更加戒备森严。”
  朱棣呆了一下,半晌他长叹一口气道:“老天不给我战机啊!”
  他无奈地摆了摆手,下令道:“传令,大军北撤,返回北平。”
  他又深深看了一眼南方的夜空,忽然一咬牙道:“李维正,那咱们就再来下一盘天下之棋吧!”
  ……
  燕军正式北撤,但在天明前,突遭盛庸轻骑的衔尾追杀,燕王措不及防,后军大败,后军主将陈亨在败军中被杀。
  ……
第六卷
潜龙出海
第二百六十三章
道衍远谋
  李景隆自从大败后。就仿佛失踪了一般,谁也不知道他躲在何处,他的府宅被烧,妻子带儿子李增枝住回了娘家,仆役也多散去了。
  但李景隆又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千古未有的仁慈皇帝,在他手中丧尽了百万大明军卒,却仅仅只被免去大都督一职,连他曹国公的爵位也保留着,甚至还改封他为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高官,这是他何其之幸也。
  此时的李景隆藏匿在右军都督徐增寿的府中已经整整一个月了,这天下午,徐增寿散朝归来,有仆役来禀报,曹国公有事找他,徐增寿快步来到李景隆居住的东院,老远便听见了一阵悠扬的琴声,徐增寿摇摇了头,这个李景隆也太多情了,这个女人连陪他败两仗。这种不祥之人居然还留在身边。
  书房内,李景龄半靠在软褥上,手里拿着酒杯,一边饮酒,一边跟着琴声摇头晃脑,韩千娇一身白衣似雪,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此时她已经脱离了燕王情报机构,李景隆风光时她不觉得,可他败了时,韩千娇倒喜欢上了这个自命风流的人物,对他动了真情,一直就跟在他身边。
  李景隆正眯着眼欣赏佳人窈窕背影,忽然院里传来了一声重重的咳嗽,李景隆立刻听出来,这是徐增寿到了,他立刻低声吩咐韩千娇道:“徐增寿到了,你回避一下吧!”
  韩千娇立刻起身进了别室,李景隆将杯子放下,走到门口笑道:“徐都督今天回来得早啊!”
  徐增寿背着手慢慢走进了李景隆的房内,扫了一圈,见屋里随处可见倾翻得酒壶,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酒味,他笑了笑,“事情已经过去了,景隆兄何必又一直耿耿于怀呢?”
  李景隆始终认为自己大败的原因六分是朱允炆催促得急,三分是将士不用命。余下一分则是燕王太厉害,至于自己,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机会放手施展才能。
  他傲慢地抬头道:“我有什么耿耿于怀,耿柄文不是也败了吗?这世上能敌得过燕王的,又有几人,我本来就想慢慢对阵,就因为他在后面催促得急,不败才怪,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开心得很呢!”
  徐增寿见他不认错,也不多说什么,便笑问道:“景隆兄找我有事吗?”
  李景隆半晌没有说话,过一会儿他才嫉妒地说道:“我听说盛庸在济南打败了燕王,皇上一定高兴坏了吧!”
  徐增寿却摇摇头道:“没有像你想的那样高兴,这次胜利在朝中争议很大,有人庆祝,但也有人认为盛庸是在燕王决定议和后才偷袭得手,胜之不武,有损皇上信誉。”
  “这是谁说的?”
  “就是推荐你为帅的黄子澄,齐泰也是这样认为,他俩为李维正一事闹得很僵。在这件事情上两人倒是颇为默契,一个黄子澄就让皇上有些犹豫了,现在又多了个齐泰,在他们的劝说下,皇上至今没有对此事表态,不过我估计最后会小有封赏,毕竟他击败了燕王。”
  李景隆没有料到会是这个结果,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幸灾乐祸的笑意,想起盛庸对自己的无礼,他便恨恨道:“要不是我在济南不肯投降燕王,给他留下了一点兵,他可能会到这个便宜吗?唉!我一时糊涂,却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徐增寿看出了李景隆投降燕王之心,他便试探着问道:“景隆兄是怎么看这场夺位之战?”
  李景隆冷笑一声道:“我认为这不过是皇家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罢了,就是由于先帝立皇储不妥导致,前太子病逝,本来就不该由长孙即位,无德无能,仅仅是因为皇上的爱屋及乌,便登上帝王宝座,要是我为皇子,我同样也会起兵争位。”
  朱允炆对李景隆的仁慈,非但没有让李景隆感激,相反,他加更瞧不起朱允炆,而燕王两次大败于他,却让他对燕王充满了敬佩。
  徐增寿明白了李景隆的心思,便话题一转笑道:“你现在还有一个机会重新复出,就不知你自己愿不愿意。”
  李景隆‘腾!’地坐直了身子。其实他找徐增寿,就是想问一问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出山,不料对方竟主动提出来了,使他大喜过望,连忙问道:“什么机会?”
  徐增寿笑了,他压低声音道:“皇上忌惮李维正手握重兵,便准备十将去江浙湖广一带募兵练兵,如果你想抓住这个机会,那就听我的安排。”
  ……
  正如徐增寿所言,盛庸追袭大败燕王后,燕王立即遣使入朝谴责朱允炆失信,他自言正是因为相信朝廷有议和诚意,他才主动北撤,不料却遭追击,损兵折将,伤亡惨重,他要求朱允炆对他作出解释,否则,他绝不接受议和。
  这件事在朝廷却引发了争议,褒贬各半,这中间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皇上是否真的失信,是议和在先,还是议和在后。很明显,燕王撤军时,朝廷议和的使者才抵达徐州,所以以刑部尚书暴昭为首的官员都认为盛庸出兵是正常的军事行动,而盛庸和铁铉固守济南,挡住燕王南下,现在又大败燕王,应该大力褒奖;而黄子澄和齐泰却认为,燕王之所以北撤,就是因为朝廷议和的决意已下,燕王为了表示诚意而撤兵。朝廷已经连续发了数封鸽信给盛庸,但他却不考虑皇上的信誉问题,擅自出兵,导致皇上失信,不应该有任何褒奖,反而应斥责盛庸才对。
  褒贬两派争论不休,使朱允炆左右为难,最后,中间派徐辉祖出来打圆场道,盛庸在关键时刻率哀军牵制住燕王大军南下,为辽东军的出战赢得了时间,即使有小失误,也绝对是功大于过,无论如何朝廷应该褒奖前军将士,否则天下士兵再无人肯为朝廷卖命。
  在徐辉祖的苦劝下,朱允炆最终被说服了,他决定褒奖济南抵抗的将士,而主将盛庸则封历城侯、前军都督,布政使铁铉加封为吏部尚书。
  就在朝廷对济南保卫战下最后结论的时候,李维正已经率大军离开京城,正在前往武昌的路上,而燕王朱棣则黯然返回了北平。
  朱棣的心情十分忧郁,这一次南征,他可以说是以失败收场,先是左军大将张玉阵亡,紧接着又是后军将陈亨重伤不治身亡,且不说在济南城下损失惨重,最要命是跟他久经沙场的三万燕山铁骑全军覆没,使他心痛之极,回到北平,他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见。
  晚上,姚广孝背着手来到了朱棣的书房门口,一名亲兵百户拦住了他,“大师,王爷有令,谁也不见。”
  “难道连我也不见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2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