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途(校对)第1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222

  “皇上已下决心要杀李维正,准备诱他进京,再密杀之。”
  这个消息不仅朱樉大喜所望,连邵闻达也暗吃一惊,邵闻达便插口道:“李维正不是东宫的心腹吗?皇上杀他,不是自折一臂。”
  蒋瓛摇了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东宫手中无兵,当然要倚重李维正,可现在天下指挥使皆东宫任命,李维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皇上现在杀他,我想东宫也不会太反对激烈。”
  朱樉与邵闻达对视一眼,皆承认他说得有理,但朱樉更感兴趣是用什么办法引李维正进京,便道:“那怎么引他进京呢?”
  “本来皇上是要我引他进京,我准备杀李维正之父,逼他来奔丧,但有人提醒我,三所的人可能会泄露真相,所以我便改变主意了,我进宫对皇上说,由锦衣卫出面有点难度,皇上便改由东宫命他进京,而由我动手杀人,据说是准备封其侯爵,召之进京商谈攻打蓝玉事宜。”
  朱樉点了点头,如果能这样杀了李维正,那是最好不过,但他现在最关心的已经不是李维正死活了,他现在最关心是自己的大事,蒋瓛能够给他提供多大的帮助?
  想到这,他眼一翻,目光森然地盯着蒋瓛道:“要我保你一命也可以,但我有个条件,那就是你要替我杀掉一个人。”
  ……
  蒋瓛回到家时,夜已经很深了,但他没有去休息,而是紧急把历年来所得的金珠宝贝都装了箱,又把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找来,嘱咐他们道:“你们连夜出发前往福建,我会安排人送你们秘密上船,你们先到吕宋等候,将来我会赶来和你们汇合。”
  “父亲,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走?”他的两个儿子一起问道。
  蒋瓛摇摇头道:“我不能走,我若走了,你们谁都逃不掉了。”
  当天晚上,蒋瓛安排心腹连夜将妻子和两个儿子送去了福建。
  就在蒋瓛安排好后事的同一时刻,邵闻达也写了一张密条,封在蜡丸里,他找来一名自己心腹下人道:“你速将此蜡丸送到府东街的顾记糕饼店,交给一个交孙济的人,一定要交给他本人,不可有半点闪失。”
  “属下明白!”心腹拿着蜡丸匆匆去了,邵闻达便又在给朱樉的方略草案中,又加了一笔:‘殿下应主动请缨征剿蓝玉,以获军权。’
  ……
第六卷
潜龙出海
第二百零七章
取舍之间
  燕王朱棣关于取舍的一番话,确实在叶天明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月满必亏,水满必溢,叶天明也深知这个道理,君有君路,臣有臣途,如果君走了臣途将会亡国绝种,反之,臣走了君路,则就是抄家灭族,朱棣提醒他的,就是让他不要走偏了道路。
  这几个月,叶天明是有点得意忘形了,他是户部尚书,任职一年不到,便因为詹徽的灭门而兼任了他的职务,吏部尚书再兼左都御史,集整个大明王朝的财权、人事权和监察权于一身,身上光环之荣耀前所未有,连叶天明自己都感到很惊讶,自己究竟是哪里走通了路,仕途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但叶老太太的一句话,却把这一切都揭穿了:若没有你女婿,你早就被那个‘沾灰’下到大狱,折磨致死了。
  叶天明蓦然醒悟了,是的,他仕途的根本转折就是从他被李维正推荐给前太子朱标后,然后又建议他保举皇太孙,正是这一步棋的压准,使他被朱元璋视为皇太孙的支持者,而获得步步高升,但今天燕王的意思却很明显了,就是说他内有重权,外有拥兵,他若不知收敛,就会和胡惟庸、詹徽一样死无丧身之地。
  可又怎么个收敛法,难道要他辞掉户部尚书或者吏部尚书吗?东宫正在焦头烂额之时,怎么可能答应?难道不成,燕王是想让自己和李维正断绝翁婿关系吗?
  叶天明已经朝中第一高官,他的心智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叶知府了,他立刻想通了燕王的真实用意,竟是要自己断绝与李维正的关系,而且还不是那么简单,关系是不好随便断绝的,他是要让自己和李维正翻脸,也就是让自己在朱允炆面前说李维正坏话,这样朱允炆才不会在意自己和李维正有勾结的可能了,其实说到底,就是让朱允炆和李维正翻脸。
  叶天明不得不暗叹,这个燕王,时时刻刻都在使刀子,稍不留神就会栽进他的陷阱里。
  其实叶天明让儿子送酒给朱棣,也是他的一种试探,他在试探朱棣能容自己,从眼下的情形来看,朱允炆不会在意自己位高权重,到是这个朱棣很在意。
  叶天明不由望着夜空冷冷地笑了,“燕王殿下,你或许还不知道,你的命运就捏在我的手上。”
  ……
  冬天到了,十一月的辽东已被白雪皑皑覆盖,山舞银色、原驰蜡象,枝头的冰挂晶莹剔透,原野中只有一望无尽的白色,虽是寒冷的冬天,但辽东并不乏热闹,迁移来的二十万户内地移民,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好了一条贯穿南北宽阔官道,官道沿东海岸边,宽一丈五,用泥夯实了,寸草不生,北到沈阳卫、南抵旅顺卫,延绵数百里,耗时整整半年才完成,沿着这条官道,有近十五万户移民都居住在它的附近,这条管道牵涉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它也使得数万筑路军民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仅用八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这条幸福大道。
  道路的修好给辽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明军东征日本成功,至少二十年内不会有倭寇来袭,李维正便将许多原计划移民女真人地区的汉民都留在了辽东半岛,使辽东半岛的人口从原来的数千户两万余人,一下子猛增到八万户近四十万人,一座座城市出现了,大片荒地变成了农田,但靠仅农业是无法养活这么人口,九月返回辽东后,李维正便正式开设工厂,他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他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加工、纺织、造纸、造船等等,他一方面派人暂时去朝鲜采办材料,另一方面他从二十万移民中寻找工匠,大量招募工人,仅仅两个月时间,他的第一个工厂,造纸厂便顺利建成了。
  先建成造纸厂,也是一个巧合,在迁来的移民中就有一家人在登州开造纸作坊,他们跑到官府申请,想重新在辽东开造纸作坊,正好让发愁的辽东官员们抓个正着,用高薪聘请他们承办官方纸厂。
  李维正这几个月,几乎一直在忙碌着经营辽东半岛,他在移民中招募了大批读书人进入官府为吏,办厂、办学,带领百姓开垦荒地、建设城池,扶老问寡,救济贫苦,审案断案、调解纠纷、建立秩序等等,将原本只有军队驻扎的辽东迅速变成了军队和地方官府共存的局面,但有一点不容马虎,辽东没有什么知县、知府,只有各个隶属于辽东都司的巡检司,巡检司其实就是变了名的地方官府,巡检就是知县,两名巡查分别是县丞和主簿,其中还有各房书吏及巡检役员,辽东军民,无论军户民户皆归其统管,实际上李维正已经变相地在辽东废除了军户制。
  十一月,辽河防卫所传来消息,朝廷的宣旨官已经抵达辽东,现正在辽河防卫所等待,李维正立刻下令用快船送宣旨官至旅顺港。
  宣旨官是礼部大使,名叫钱伦,另一人是礼部副使杨致意,两人从十月便出发了,走陆路,过辽西走廊,跋涉了整整一个多月才抵达辽东,却又在辽河防卫所呆了十天,才终于踏上前往旅顺港的海船。
  渤海海面上风平浪静,还没有结冰,白色的海鸥在头顶上盘旋,发出尖利的叫声,北风正劲,一帆风将快船像箭一般向南方射去。
  “致意兄,我总觉得李总兵似乎要对我们隐瞒什么,先是把我们羁绊在辽河防卫所,不让我们前来,然后又用海船送我们前往旅顺,这不就是辽东之地我们一眼都没看见吗?”钱伦忧心忡忡地凝视着海面道。
  “我也有同感,在辽西走廊,无论我们问谁,都不知道辽东的情况,就仿佛辽东是被一只铁桶密封起来一样,这很是奇怪啊!”
  “莫非……”两人对望一眼,异口同声道。
  船上安静了,两人心情沉重地站在船头,谁也没有说话,他们开始意识到这次辽东之行的艰难,李维正真的肯接受这份圣旨吗?
  ……
  此时的李维正已经在旅顺港久候多时了,他也意识到了他将面临一生中最大的挑战,无论他在辽东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朱元璋都不会容他了,这不仅仅因为孙济发来了密报,他从一轮轮的清洗案中便看出了朱元璋的决心,任何有可能挑战朱明天下的人,他朱元璋都不会让他活下去,而蓝玉在贵州的自立使他的决心更加坚定了,正如他年初的猜测,朱元璋若真下决心杀他,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他病到什么程度,他都绝不会饶过自己。
  而他该怎么办?李维正知道,只要他不遵旨回京,那他就是第二个蓝玉,除非朱元璋改变了主意,不过他也并非没有办法,关键是要把握住时机。
  这时,眺望台传来一声炮响,随即一股红烟升起,这是有船进港的信号。
  “大人,他们来了!”一名亲兵指着远方海面上喊道。
  李维正举起千里眼向海面上望去,原本是一个小黑点,在千里眼里小黑点放大了,他已经看见了船头上的两个宣旨官,“终于来了!”他自言自语道。
  小船箭一般飞驰而来,很快便靠岸了,钱伦和杨致意先后走上岸,他们皆见过李维正,见他亲自来迎,连忙拱手道:“劳李总兵大驾,下官担待不起。”
  李维正呵呵回礼道:“你们可是宣旨官,代表皇上圣意,我焉敢怠慢。”
  钱伦见李维正身着官服,后面跟着一群官员,他脸色一肃,从封函中取出了一卷圣旨,举在手上道:“皇帝陛下有旨,辽东总兵李维正接旨!”
  李维正顿时跪了下来,他身后的一群官员也纷纷跟着跪下,两名钱伦的随从立刻摆上香案,焚香准备,在袅袅的青烟中,钱伦展开了圣旨,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辽东总兵李维正东征日本九州,剿灭倭寇根据,使大明百姓免受倭寇侵袭,有功于社稷,特加封其为定辽侯,赏银五千两,今贵州有事,为用人之时,朕升李维正为四川都指挥使,骠骑将军、北路军总兵官,回京述职任新,钦此!”
  李维正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道:“臣李维正遵旨,谢皇帝陛下圣恩!”
  钱伦见他接旨了,他大喜过望,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居然没有发生,他们原担心李维正在辽东有造反之意,可现在看来竟是一场误会,他连忙笑道:“不知道李总兵能几时返京?”
  “现在大雪封路,不少移民都被困在山中,我准备解决完此事便进京述职。”
  钱伦一愣,这时间说得竟是如此活络,如果一冬救不出,那岂不是要到明年春天了,他心中大急,刚要再说,李维正却一摆手止住了他,“钱使者,我也知贵州事急,我心里有数,请你直接禀报皇上,除非有比贵州蓝玉更重要之事,否则,我绝不会耽误。”
  钱伦无可奈何,他也不敢耽误,便不再多呆,便和副使乘坐李维正安排的船只离开旅顺港前往山东,直到目送他们的坐船走远,李维正的脸忽然一沉,冷冷下令道:“传令金山卫、复州卫、辽阳卫、旅顺卫、建州卫、铁岭卫,以及辽东都司后勤,全军紧急调动,李成桂再叛大明,大军准备随我进军朝鲜。”
  ……
第六卷
潜龙出海
第二百零八章
朝鲜战略
  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六万明军在白雪皑皑中分兵两路突袭朝鲜,一路翻越摩天岭,直插朝鲜国都开京,另一路则走海路,直接在开京以北的明朝租借港登陆,仅三天,六万大军便兵临开京城下,没有得到任何事先警告的李成桂慌了手脚,他一方面派使者前去谈判,另一方面立即组织起负责拱卫开京的五万直属卫队,情况的发展相当不妙,派去的使者被明军所杀,而明军气势汹汹开始架炮轰城,三百门大炮集中火力猛轰东墙,仅仅一夜,东墙轰然坍塌。
  天亮时,明军骑兵冲进了开京,李成桂下令抵抗,他同时开南城门逃跑,但不幸的是,他刚出南城门便被明军包围,朝鲜国王李成桂在正式即位不到一年半,便成为了明军的俘虏,随着国王被俘,与明军正在巷战的朝鲜军再无抵抗意志,纷纷投降了大明军队,开京被明军正式占领,随即,三万军再向南进发,如秋风劲疾,横扫朝鲜半岛。
  三天后,辽东总兵李维正的宝船抵达了开京,他在一千亲兵侍卫的簇拥下,进入了开京城。
  开京城是李维正第一次来,这座高丽王朝数百年的首都已被经营得繁荣而发达,它建筑的风格和宋时的中原很相似,而且完全可以和中原的任何一座中型城市相媲美了,‘哒!哒!’的马蹄声敲击在铺着石板的大街上,一千士兵分两列执矛而行,刀戈锐利、旗帜鲜明,大街两旁布满了明军士兵,数十万开京百姓被驱赶出来拜见,巷战后的尸体已经被运走,血迹被冲干净,倒塌一半的院墙也被临时用土盖上,明军士兵也停止了对普通人家的袭扰,秩序开始恢复了。
  李维正骑在马上冷冷地打量着这座王城的一切,三天时间占领一个已经屈服的国度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李成桂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只随时可以捏死的蚂蚁,关键是几时捏死他?这不取决于他的心情,而是取决于时机,时机就是现在,朱元璋正式要对他动手了,他如果不回去只能有一个借口,那就是女真人在朝鲜的挑拨下和汉人发生了争夺土地的火并,同时朝鲜再次趁机大举北侵,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朱元璋才拿自己无可奈何,其实这个策略是李维正学习中唐的安禄山,朝廷几次欲调走安禄山,总有契丹、奚人造反,然后安禄山去镇压,使朝廷不得不放弃调他的念头。
  今天李维正也是一样,朱元璋调他,朝鲜便造反,然后他镇压,这就向朱元璋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是不会回来,大不了我在朝鲜自立为王,反正我也姓李,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也不敢再逼他,双方心知肚明就是,但他也知道朱元璋不会这么善罢甘休,就像他杀蓝玉的家人一样,根本不怕他造反,朱元璋的某种决心还是令人可怕的,所以他必须再走一步后棋。
  在李维正身后,还有一辆小小的马车,马车里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少女,她忧伤地望着故国,这个少女就是王顺姬,当年的高丽末代长平公主,现在唯一还活在世间的高丽王室。
  李维正被贬后,她一直藏匿在北平药局,直到李维正复出后来到辽东,她才重见天日,李维正一直将她养在府中,等待着机会,现在就是正式用她这枚棋子的时机了。
  王顺姬今年已经十八岁,已经是一个完全成熟而美丽的女子了,她此时的心情可谓酸甜苦辣,五味纷杂,重回故国的喜悦,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伤,还有百姓对于高丽的淡忘更让她心中充满了苦涩,她曾在路上过了两个农民,还愿意回到高丽吗?回答她的是一脸的茫然,仿佛高丽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让王顺姬忧郁难展笑颜的还有就是他对自己的态度,不冷不热、不近不远,高兴起来可以抱起她像情侣一样地在她脸上亲吻,说甜言蜜语哄她开心,可不高兴起来,从她面前走过也像没看见她一样,比如现在,他们同行两天,同坐一艘大船,可他居然连看都不看她一眼。
  王顺姬望着李维正高高的背影,她将脸伏在手臂上,忧伤地叹了口气,有时候,她多希望自己不是什么高丽公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汉人少女,和倩倩一样地是他的妹妹,或者做他的贴身小丫头,这该多好。
  ……
  在王顺姬马车旁边骑马跟着一个中年男人,他就是当年把王顺姬从高丽带出来的高丽旧臣崔平,崔平是曾经和李成桂具有同样权势的高丽重臣崔莹的弟弟,官拜高丽户部侍郎,他在蓬莱和王顺姬分手后,则去了北元,企图得到北元的支持,重新复国,毕竟他哥哥崔莹就是死硬的北元支持者,不料他在北元呆了两年,最后却等来了北元灭亡的结果,他又逃回中原,重新去山东找李维正,这才得知李维正已经到辽东了,而且干掉了李成桂的北侵,这让崔平为之欣喜不已,他立刻投奔李维正,并成为他的一名文书,这次他随军而来就是要帮助公主接收高丽旧臣。
  “公主,你放心吧!李成桂篡国时间不长,国内仍有大量忠心于高丽的旧臣,当时大家四散逃匿于民间,只有公主振臂一呼,‘高丽复国!’我想会有大量的人来响应,至于老百姓,只要我们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比如土地之类,他们才不管谁得天下。”
  王顺姬幽幽叹了一声,“崔叔叔,我想想这些事情就头痛,我想好好找一找,最好能找出一个高丽王室来当国王,我真的不想做这些事情。”
  崔平咧了咧嘴,她不做怎么行?李维正养她这么多年,就是要让她做高丽女王的,他也叹了口气,所谓高丽女王,也不过是李维正的傀儡罢了。
  这时,一名骑兵飞马上前道:“崔先生,总兵大人有请。”
  崔平不敢怠慢,连忙催马跟骑兵上去,其实在某种角度上说,他比王顺姬更加奴化了,他曾经做了李维正文书,领他一份薪水,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视为李维正的属下了。
  崔平来到李维正面前躬身道:“大人,有事找我吗?”
  李维正客气地笑了笑道:“从现在开始,我应该叫你崔中书才对。”
  崔平一愣,他随即大喜,李维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正式封他为新高丽王国的中书令了,一路上,他与李维正商谈如何重建高丽,说了很多,但李维正始终没有告诉他,他将在新王朝中扮演什么角色,现在才正式通知他,他就是高丽的第一宰相,中书令。
  “多谢大人栽培,属下感激不尽。”
  “不用客气,你好好辅佐公主治理高丽,让我有个稳定的后方,将来有一天,我会让高丽正式立国,那时我就不再干涉高丽的内政,这是我的承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2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