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365

  听张焕问他,他立刻恭敬的答道:“回陛下的话,本来昨天几位娘娘就可以进宫了,但夫人说家里有人受伤,暂不能移动,可能会晚几天。”
  “受伤?”张焕一愣,他一直在路上,并没有得到府中遇刺的消息,张焕停下脚步急忙问道:“是谁受伤了,为什么受伤?”
  “陛下不知道么?”朱光辉也很惊讶,此事已传遍了长安城,主人却竟然不知。
  张焕心中隐隐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紧盯着朱光辉道:“快说!究竟出了什么事?”
  “老奴也是听说,具体情况不晓。”朱光辉心中有些胆怯,他吞吞吐吐道:“听说在七天前,陛下的旧府出现了刺客,小王子险些遇害,最后死了崔娘娘的两个贴身侍女,崔娘娘受了惊吓,还有一个平姑娘伤得不轻。”
  “刺客、平平!”张焕大吃一惊,他府中竟然出现了刺客,‘是谁?是谁干的!’
  他沉思片刻,便立刻对朱光辉道:“现在离关宫门的时间还早,你派人出宫一趟,火速去将李翻云给我请来。”
卷十
铁腕治国
第三百九十章
刺案疑云
  很快,李翻云便在宦官朱光辉的带领下匆匆来到麟德殿,和崔小芙一样,张焕在麟德殿也设了一个书房,便于下朝后在宫内批阅奏折或者接见大臣奏对,张焕的书房就在原来崔小芙书房的隔壁,原本是放置书籍图画的场所,被稍微整理便成了一间干净整洁的房间。
  天气已经渐渐热了,窗外植物茂盛、水湖连波,蚊虫也多了起来,窗户上装了薄纱,虽阻拦了蚊虫的侵袭,却没有机会欣赏窗外的夜景,房间里光线柔和,香炉萦绕着沁人的清香,裴莹虽然没有及时进宫,但她却想得周到,张焕原书房内的一应物品都事先送进宫来,连张焕最心爱的紫藤圈椅也摆放在屋角,此刻,张焕斜靠在李系当年用过的御案后翻看着几本崔小芙遗留下来的奏折副本,奏折里讲的都是一些往事,河东大旱请求朝廷调粮、大明宫蓬莱阁重建计划等等,但有一份奏折却引起了张焕的注意,奏折是蜀郡刺史陈少游所写,关于蜀中无主之地的分配,奏折中陈少游很婉转地告诉崔小芙,蜀中之地皆在军方手中,地方官无权处置,故对官员授地一事只能暂时取消。
  引起张焕重视的并不是陈少游这份奏折本身,而是军队控制土地的问题,他靠军起家,在数年的征战中已在全国各地控制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现都在军方的控制下,为了不让土地搁荒。前年他同意可以暂时租赁给无地农民耕种,收取两成的佃租以养军,现在他登基为帝,所控制地土地也应该归还各地方官府了,但这里面却牵涉出两个问题,首先是军队的利益,他不可能无视军队的利益而不顾。军队讲究赏罚分明,从前可以说天下未定、诸君尚须努力。可现在他已经登基,以前的承诺他需要一一兑现了,其次就是在大量土地转移到地方官府的过程中怎样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按照张焕的思路是建立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隶属于朝廷,这件事不能再拖,需要和重臣们尽快协商了。
  张焕很快便看完了这些过时地奏折。随手将它们推到一边,“安忠顺!”他低声叫了一声,一名年轻的宦官立刻应声而入,他进门垂手道:“请陛下吩咐!”
  “我来问你,一般奏折都是怎么传递地?我是说到传我的手中。”
  “回陛下的话,一般是每天三次,由当值的中书舍人送到前面的御书房,下朝时未批完者。则由陛下决定是否带回宫,若有紧急事情,则不一定有专人,甚至相国也会亲自送来。”
  张焕点了点头,又问道:“那朕在前面的御书房是否布置好了?”
  “回禀陛下,三天前便已布置好。就在紫宸阁内,与前太后的书房相邻。”
  “那好,你就辛苦一趟,去朕地御书房看一看,是否有今天的奏折,有的话赶紧给朕拿来。”
  “是!”安忠顺答应一声,立刻向前面的紫宸阁跑去。
  这时,门口传来朱光辉的声音,“陛下,咸平公主到了。”咸平公主就是李翻云年幼时的封号。在三天前。崔小芙正式下诏,恢复了她公主的身份。同时册封张焕的生父前太子豫谥号广平皇帝,这颇有一点讨好地意味。
  “请她进来吧!”张焕立刻挺直了腰,思路又回到府中遇刺一案上来。
  片刻,身着一身道袍的李翻云匆匆走进,此时内务司已经正式改名为监察室,隶属于御史台,李翻云不再担任任何职务,改由杜梅任首任监察令,她名义上虽然恢复了公主了头衔,但她的容貌装扮却没有丝毫改变,李翻云上前向张焕深施一礼,“翻云参见陛下。”
  张焕连忙摆手笑道:“大姐就不要客气了,我今天累了一天,好容易才见到一个家人,就让我轻松一点吧!”
  李翻云有些怪异地看着张焕,伸手向隔壁指了指,无声地向张焕说了一句哑语,从她的嘴型,张焕读懂了她哑语的意思,‘有人。’
  “有人?有什么人?”张焕惊异地顺着她手指方向出了书房门,紧靠书房门是一间小小的房子,刚才来时这房间门是关着地,现在却虚掩着,里面确实有人,张焕好奇地推开小门,顿时吓了一跳,只见里面坐着一个长有山羊胡子的老学究,正捋胡摇头晃脑地写着什么,他忽然若有所感,一抬头见是陛下进来,吓得他赶紧站起来,却不留神头上有一根横梁,‘砰!’地一声,撞得眼前金星四冒。
  “你是……”张焕忽然恍然大悟,这就是传说中记录帝王起居录的史官了,再看他旁边与自己书房相隔的墙壁,竟薄得如纸一样,清晰地传来隔壁李翻云低低的咳嗽声,也就是说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这个老头子掌握在手中,就算自己放个屁,他也会听得清清楚楚,或许还会记录一笔,‘帝颇不雅,下气大声唏嘘。’
  老头子狼狈地揉搓一下额头上的青包,赶紧躬身道“下官东方云,门下省起居郎,记录陛下言行。”
  “不是说宫中不作记录吗?你为何在此!”张焕语气中有些不悦,庆治三年时已经有过规定,起居郎只记录帝王入朝时的言行,退宫则不随,对自己为何要特殊?
  东方云不慌不忙地躬身施一礼道:“规定是非公务时可不作记录,陛下在此可是公务否?”他一边说,一边又提笔将刚才张焕的话记了下来,甚至还将张焕不满的口气也如实写下。
  “你!”张焕确实有些怒了,这史官所作所为实在是可恶之极。
  但东方云却丝毫不害怕,他笑眯眯地指了指身后墙上地一条横幅,只见上面写着:‘不以言获罪,不以谏受刑。’这是他张焕早上采亲口做过地承诺,一口闷气险些没将他憋死。
  张焕郁闷地回到书房,向李翻云摆摆手道:“不管他怎么写,咱们说正事。”
  李翻云见张焕失意而回,便笑了笑问道:“陛下夜召我入宫,可有大事?”
  “我找你来是想问一问府中刺客一事,你们内务司可接手此案?”
  李翻云点了点头,“此案确实移交给内务司,虽然民间盛传是由江都事件引发,但我却认为,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刺杀。”
  “蓄谋已久地刺杀。”张焕紧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他沉思片刻,又问道:“可是发现了什么证据?”
  “两名一人被杀、一人逃脱,没有留下任何证据。”李翻云取囊中取出一本册子,递给张焕道:“案子我已经交给了杜梅,所有的材料都在他那里,这是我整理的关于此案的一些关键,你不妨看一看。”
  张焕心里有一些诧异,李翻云一手不知经过了多少大事,她卸任后别的东西不记,偏偏将这案子放在身上,一转念他便明白过来,这必然是朱光辉先告诉了她,不过她特地将此案记下,说明此案也必有不寻常之处。
  他心里想着,手中却不露声色地翻看起小册子,却是越看越心惊,那天晚上崔宁房中的血腥气仿佛扑面而来,明珠被砍掉了头,明月被捅了十七剑,平平身中七剑,其中一剑刺穿了肺叶,最后拼死杀了刺客。
  看到最后,张焕的脸阴沉似水,小册子已被他紧紧地攥成一团,‘是什么人竟如此大胆,敢入府杀他的家人。’
  “我原以为此案是韦家所为,韦家在这次江都事件中也损失惨重,但他们却没有参加李勉的暗谋,一直保持着沉默,以他们对你的仇恨,很难想象他们会把这次损失咽进肚里,而且听说韦家在韦德庆老母遇刺后,还特地招募了一批高手护院,所以我最初认为韦家的嫌疑最大。”
  不等李翻云说完,张焕立刻摇头道:“不可能是韦家,我与韦家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深知韦家的懦弱,无论是韦谔还是韦清,他们都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魄力。”
  “是!从一些细节上推敲,我最后也排除了韦家。”李翻云冷笑了一声便道:“我不说刺客为什么能那么巧地碰见守卫交班脱节,就算是他们运气好,那又怎么解释三个暗哨被偷袭干掉,他们怎么会知道暗哨的位置?还有他们又怎么知道只有三个暗哨而没有第四个呢?所以我可以大胆地推测,此次刺杀必有内应,事后我一个人一个人地排查跟踪,皆没有人和韦家有关联。”
  忽然,李翻云见张焕脸色霎时变得惨白,知道张焕已经猜到了,她立刻闭口不再多言,停了一会儿,李翻云低声道:“今晚我其实是来和你告别。”
  张焕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背着手慢慢走到窗前,良久,他低低叹道:“你要去哪里?”
  李翻云摇了摇头,淡淡一笑道:“云深不知仙山何处,我已了断了凡尘俗事,该去寻找属于我的归宿了。”
  张焕再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回头看她一眼,只负望着窗外隐约的夜景,李翻云默默地向自己的弟弟行了一礼,转身走了,很快她的修长的身影便消失在沉沉的夜色之中。
  张焕的眼睛里充满了悲哀,不仅仅是为自己一个亲人的离去,他推开了窗户,望着自己的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充溢在他的内心。
卷十
铁腕治国
第三百九十一章
临朝首日
  第二天黎明前,夜里的雾霭已经逐渐散去,在大明宫的白墙红瓦上留下一层雾霭转化而来的露水,但那雾霭依然还仿佛透明的轻纱般笼罩在湖畔和绿树之中。
  在通向勤政殿的小道上,朱光辉带着十几个宫女和宦官步履焦急地向前疾赶,昨夜是新帝在大明宫的第一夜,他们就犯下了大错,竟无人知道皇上在哪里歇息,找遍了各处都不见,还是小宦官安忠顺机灵,提醒众人皇上会不会又回了麟德殿,他昨晚拿回来了几十本奏折。
  朱光辉记得勤政殿书房的灯是自己吹灭的,陪皇上回了寝宫,怎么会又回去?但抱着一线希望,朱光辉又赶回了麟德殿。
  果然,老远就见书房的窗子开着,他临走前可是关好的,难道真的在里面吗?朱光辉心急火燎地走进大门,忽然,一名侍卫拦住了他,“嘘!皇上睡着了,还不到一个时辰,不要打扰他。”
  朱光辉点了点头,压低声音道:“今天上午有政事堂会议,上朝的时间快到了。”
  侍卫向两边撤开,让朱光辉进去,他快步向书房走去,起居郎已经离去了,书房的门虚掩着,朱光辉轻手轻脚地推开门,却愣住了,房间里灯已经灭了,炉香也焚断,一叠高高的奏折堆如小山,大唐新帝正趴在桌案上睡着了,身上盖着一领战袍,估计他的亲兵给他盖地,在他面前一本奏折还翻着。手中的笔落在地上,污了一团。
  朱光辉忽然感到鼻子一阵发酸,他在大明宫中已经三十年,曾经伺候过几任皇帝,无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从没有过彻夜批阅奏折,但让朱光辉感到心酸的不是张焕的勤奋,而是他体会到了张焕内心那种难以言述的孤独。
  “陛下!”上前轻轻地推了推张焕。张焕一下子醒了,他发了一会儿呆。忽然问道:“现在什么时辰了?”
  “回陛下的话,现在是卯时一刻。”
  “啊!”张焕一下子跳了起来,还有一刻钟就到上朝时间了,要来不及了,他慌慌张张穿上鞋,埋怨道:“为什么不早点叫我,我定的规矩难道要我第一天就违反了。”
  朱光辉苦着脸一言不敢发。今天才是第二天,什么事情都是一团乱麻,他哪能事事都考虑得到,他赶紧命人出去打洗脸水,又上前替张焕整理衣裳,他见几个宫女站在门口发愣,不由怒道:“还不赶快过来给陛下梳头!”
  几个宫女应了一声,四下慌乱地找梳子。张焕叫住了她们,“来不及了,先让人去开了御书房,再给朕准备两盘点心。”
  就这样,第一天上朝,衣服没换、头也没有梳。就匆匆洗了一把脸,张焕上了龙辇便向紫宸阁而去,临走时他又再三叮嘱朱光辉,今天务必要将自己地妻儿接进宫来。
  张焕御书房在紫宸阁内,就在崔小芙书房的隔壁,一切都是重新置办,早在年初张焕为监国时便已开始准备,房间宽敞而明亮,可以眺望远处地重重宫殿,卯时两刻正。当含元殿钟楼的钟声悠远地敲响时。张焕准时出现在了御书房的门口。
  “臣东方云参见陛下!”比张焕来得更早的是起居郎东方云,他一反昨夜的笑颜。异常严肃地向张焕深施一礼。
  “爱卿辛苦了。”尽管昨晚深恨此人,但张焕还是十分敬佩他的敬业,心中不由对他有了一丝好感。
  “咱们一起进去吧!”
  御书房内已经通了风,打扫得一尘不染,整个御书房共有八间屋子,一间办公用的正屋,一间休憩地内室,一间放置沙盘和地图的行军室,一间会议室,一间翰林室,其余三间便是放置各种图书典籍的书库,而起居郎东方云就坐在张焕一侧的角落里,如果有机密大事按例可以要求他回避。
  一张紫檀雕成的御案上整齐地码着两叠如小山般的奏折,一部分是昨晚他没有批完的折子,另一部分是今早开门时中书舍人刚送来的新折。
  虽然新帝登基时事情稍多,但做皇帝确实是一个极为辛苦地职业,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送来,若稍微懈怠就会越积越多,还要召见臣子应对,还要开朝会,使皇帝每天都疲惫不堪,稍有作为的皇帝都会通宵达旦地批阅奏折,可一旦遇到纨绔子弟登基,他们就决不可能这样辛苦地操劳国事,或托以内侍,或干脆就当甩手大掌柜,前者致使宦官专权,后者导致权臣遮天。
  当然,张焕没有那个福气享受皇帝的荣华富贵,他刚坐下来,小宦官安忠顺便将一本随奏折送来的目录表递给了他,“陛下,这是中书省送来的奏折目录,加上昨晚地奏折,一共是一百六十五本,请陛下过目。”
  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清单目录,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奏折出入宫的过程中被人动手脚,另一方面也是便于皇帝能一目了然,能拣重点事情先批阅。
  “朕知道了,你先放在这里吧!”张焕端起茶杯先喝了一口茶,又瞥了一眼东方云,见他正一丝不苟地准备笔墨,他暗暗点了点头,便对安忠顺道:“你先去一趟中书省和门下省,请裴、崔二相过来,还有礼部卢尚书也一并请来。”
  安忠顺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张焕这才拿起奏折目录大致看了一遍,从奏折上的时间看,大都是前些天积下来的重要事情,属于他登位后发生之事不过十余件,有江淮转运使刘晏奏请漕运恢复旧道、沿途加修仓库;有刑部尚书张破天奏请天下大赦、以示皇恩浩荡;有户部尚书韩滉奏请组建同业商业协会、以发展大商业、大作坊,并建议先在广陵、吴郡和余杭三郡试行。
  对于韩滉的这个建议他却十分感兴趣。他很快便找到了编号为一百六十二地这本奏折,一打开,韩滉那充满了热情洋溢的字体映入眼中,“臣以为抑土地兼并的根本是兴工商,工商兴则民有他养、税有他征,不被土地所困缚……然商人本性唯利是图,须加以约束。臣故提商业协会一案……”
  张焕默默的看着这本思路超前地洋洋万言书,韩滉所描绘地理想境界现在是无法办到。在民以食为天的前提下,若粮食没有大幅度盈余是不可能言商,然而粮食要有盈余,一是发展耕作技术以提高亩产,其次就是将人口逐渐一年两熟地江淮转移,甚至要开发一年三熟的更南方,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给予农民自己土地。使他们是为了自己而种粮。
  工商、粮食、土地、人口这四者是一环扣一环,另外还有交通、货币等等问题都需要解决,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之事,不过确实可以在江都、苏州一带先试行。
  这时,门口传来了宦官安忠顺地声音,“陛下,裴相国、崔相国和礼部卢尚书已经请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