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9/365

  “太后何必要为难卑职,再者大明宫即将闭宫,所有的宫女和宦官都已经迁走,太后一人留在大明宫又有什么意思呢?”校尉行了一礼,不卑不亢地说道。
  崔小芙盯着他地眼睛,半天才咬牙道:“好一个张焕,哀家算是见识了。”
  ……
  随着崔小芙的马车渐渐消失在太极宫重重叠叠的宫殿尽头,‘轰!’地一声巨响,玄武门的大门缓缓地关上了。
  ……
  大明宫紫宸阁。这里一直就是大唐皇帝办公之处。它意味着君权所在,但从这两天开始。紫宸阁又重新翻修了,琉璃瓦被全部卸下,那些年久腐烂的木头被抽出,巨大的柱梁也要更换成新的,从早到晚,数百名工匠总在丁丁咚咚地忙个不停。
  紫宸阁既然在翻修,那里面也自然不能办公了,所以在大明宫中书省内,原来右相裴俊的朝房便换了新地主人,张焕从兵部暂时搬到了这里,等待紫宸阁的修复。
  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下旨免除李勉代理右相国之职,但实际上,张焕的搬来就等于向朝野宣布,这里已经没有李勉的位子了。
  大唐对相国的定位是‘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因为重要,所以从来不会专给一人,以至于建国以来就没有专职相国,而是一群相国,比如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这里面的关键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获得这个资格,也就可以被称为相国,一直到唐玄宗后期,大唐地相国之权一直是一种集体执政的过程。
  相国办公地点在政事堂,政事堂是个流动的场所,有时在门下省,有时在中书省,政事堂内的执政事笔也就是相权的标志,各个相国轮流进政事堂办公,轮流掌握执政事笔以行使相权,而唐玄宗后期,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之所以能大权独揽,也就是因为他们长期窃据执政事笔的缘故。
  世家朝政后实行内阁制,内阁大臣也就是从前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为了适应各大世家对权力的诉求,大家均列相位,集体决策,可执政事笔却掌握在右相之手,只是大家轮流做右相罢了。
  在裴俊执政后期,世家开始衰败,内阁制又演变为三大势力的权力平衡,但右相掌握执政事笔的根本点还是没有改变。
  而现在,随着相国党和太后党地消亡,原本地权力架构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了,但不管怎么,在新的权力构架没有出台之前,右相依然是掌握着天下大权。
  张焕此时并没有一步登基,他而是采取了一种较温和地过渡办法。以监国地身份行使军国大权,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张焕究竟是君还是臣,如果是君,那么他的办公地点就不应该是中书省,应该在紫宸阁,或者直接在大明宫麟德殿内。那他全家也应该搬进大明宫,可是事情又似乎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但如果他是臣。那监国与右相的权力又该如何划分,所以在这个君不君、臣不臣的尴尬局面下,张焕便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技术手法,他首先关闭大明宫后宫,将名义上的君主赶走了,这是告诉朝野,他才是大唐真正的君主。其次翻修紫宸阁,既避免了他立即登基造成地不利影响,又可以趁机搬进中书省办公,夺取右相大权,使监国和右相能够合二为一。
  可谓一箭双雕之计,所以,他现在既是君,可又是臣。将君权和相权独揽一身,至于代理右相国李勉只能回到礼部,做他的礼部尚书。
  此刻,在中书省张焕地朝房内,张焕、裴佑、崔寓、卢杞、韩滉、元载六人正在秘密进行一次紧急磋商,磋商的内容是刑部尚书楚行水迟迟不肯回京。他不肯回京的理由很简单,据他本人称,是因为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欲进攻淮南,他必须要留守广陵防备,但张焕得到了情报却是李希烈部正在发生内讧,他手下大将梁崇义和刘洽各占一郡,不买李希烈的帐,有自立倾向,李希烈手中的兵力实际上只有两万人。
  李希烈已经自顾不暇,哪有精力再进攻淮南。那么楚行水防备淮西的借口就是假的了。他真正想防备地,或许是驻扎在余杭郡的蔺九寒部。
  张焕万万没有想到楚行水居然会成为最后一个世家堡垒。裴家放弃兵权了,崔家也放弃了私兵,原本是最容易解决的楚家反倒变成了刺头,诚然,一方面是张焕无法给予楚家更大的权力,左相和右相他已分别给了崔家和裴家,对于楚行水,他原计划将吏部尚书给他,但条件是楚家弃兵,可楚行水显然不满意这个条件;但另一方面,是楚行水不愿放弃楚家对淮南的控制,他希望维持原状。
  但张焕担心的并不仅仅是楚行水不肯弃兵,他更担心被楚行水私下接收的李师道,那才是一头狼,是崔庆功第二,楚家稍有大意,就会被他吞掉,江淮尤其是淮南,已是大唐的粮仓和经济中心,是大唐复兴地希望,一旦那里发生兵乱,对大唐将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据我所知,楚行水对李师道也防了一手,将他的濮阳军打散混入淮南军中,李师道现任宝应兵马使,手下有兵不过五千人,而他的心腹亲兵只有两千人,暂时翻不起什么风浪,倒是楚行水手中有十万大军,为养活这十万大军,每年至少要百万钱粮,这样一来,他必然会侵占朝廷的利益,使朝廷的漕运收入大为减少,这将是一个长期地严重后果。”
  说话的是工部尚书韩滉,他最后是王昂心腹,后来成为太后党骨干,在明确张焕的皇族身份后,他便看清了大势,毅然投靠张焕,并主动将手中掌握的数万浙西团练兵交给了兵部,因此也深得张焕的器重,他已经明确表态,如果楚行水执迷不悟,就将由韩滉接任刑部尚书,直接主管刑部。
  同时,韩滉因长期做浙西观察使兼余杭郡刺史,他对楚家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所以当他起来发言时,众人皆十分专注地聆听。
  “楚家自开元初崛起以来,一直在淮南苦心经营,他们虽然没有插手盐铁监的税收,但他们却几乎垄断了广陵最赚钱的营生且并不缴纳一文税负,不仅如此,楚家数十年来在广陵郡、晋陵郡、丹阳郡、吴郡等最丰腴之地占有上田二十万顷,每年获粮数百万石,皆囤在丹阳郡的仓库之中,我曾经亲眼看过,那里所囤的粮食少说也有千万石,所以崔庆功才一心一意要攻打淮南,也是有这个原因在内。”
  韩滉说到囤粮千万石,众人皆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低呼,谁也没有想到,一向低调地楚家竟然是这般富可敌国,此刻众人地眼光一齐向张焕望去,关键就在于他,楚行水是他的亲舅父,首先他地态度如何,才能决定众人的思路。
  张焕也没有立即回答,他召唤众人开会的本意是如何解除楚家的兵权,但韩滉的一席话使他意识到楚家不肯放弃军权的原因远远不是权力难平那么简单,而是他们要维护楚家巨大的经济利益所需,事情变得复杂了。
  此事他需要再好好考虑一下才能决定下来,张焕沉思了一下便道:“我召大家来商议有些仓促,没有给大家深思熟虑的机会,现在我给大家一晚的时间考虑,希望各位回去再想一想,楚家之事我想连同李希烈的问题一并解决,明日卯时三刻,我们在此重聚,现在已过了下朝时间,大家就直接回去吧!”
  众人见说,便纷纷站起来和张焕告别,张焕却叫住了最后要走的韩滉,“韩使君,我想再了解一些楚家的情况,请韩使君到我府中一叙,吃顿便饭,可愿意赏脸?”
  韩滉连忙深施一礼,“监国之请,韩滉荣幸之至,怎敢不从!”
  张焕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那好,咱们这就一同回去。”
卷九
国乱
第三百六十九章
重镇兴商
  丹凤门的侧门缓缓地开了,数百骑兵护卫着张焕的马车从大明宫内疾驶而出,向朱雀大街方向方向驰去,马车内,韩滉坐在前排,扭着身子向后排的张焕讲述楚家的渊源,“楚家向来家风强悍,从开元年间楚明元时代起,楚家便在吴越招收民风彪悍的民众建立田庄庄丁,据说最多时曾到三千人,但这些家丁散布在各个田庄,也未能引起朝廷重视,到了楚家第二代楚檀……”
  说到这里,韩滉迟疑了一下,楚檀可是张焕的外公,如此直接称呼名讳是否会引起他的不快,他偷偷看了一眼张焕,只见张焕正闭着眼睛听自己述说,对提到楚檀的名字他没有任何表情,韩滉心里才慢慢定下,又继续道:“楚家的兴盛就在第二代楚檀的手上,到天宝十二年时,楚家的庄丁大为增加,据说已经超过了两万余人,后来安禄山造反,楚檀又设计杀掉了贺兰进明,兵力一下扩张到八万人,楚行水当时是楚檀的长子,他受命率军北上救援陈留,也就是此战,奠定了楚家跻身七大家族的基础.”
  韩滉很简洁地介绍了楚家的发家史,他知道张焕更想知道的是楚家的现状,他又略略叹了口气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用在楚家身上最是恰当不过,当年楚家的崛起是何其血性,但天下承平后,楚家占据了大唐最富庶的淮南一代,人口迅速繁衍。家富敌国,楚家也就迅速软化了,如果说人才,楚家确实是人才辈出,楚家地第四代个个才华横溢,连我那儿媳楚明珠也写了一手好字,更不用说楚潍、楚淮、楚漳这几个楚家的子弟。被誉为广陵天骄,只可惜他们才华虽横溢。却是沉溺于诗书歌赋,在政治方面毫无建树,更不用说军事作战,若不是这次中原之乱楚家得了数万李师道的濮阳军,恐怕他们淮南军的战斗力连我的团练兵都比不上。”
  “我听说广陵郡刺史叫做赵严,此人如何?”张焕忽然插口问道。
  韩滉并不知道张焕与赵严的关系,他笑了笑道:“这个赵严的父亲只是个小吏。却能在短短地七八年内做到刺史之职,着实不简单,且不说他为政才能如何,有一点我就很佩服他,当年赵严做金陵县令时,楚行水之弟楚行云想把自己的嫡女嫁给他,命他休掉发妻,他地发妻姓林。听说只是一个医生的女儿,一般人而言,这种事求都求不来,可他倒好,说做妾可以,发妻绝不休掉。这份骨气着实令我佩服。”
  张焕点了点头,赵严从来都是侠义心肠,为自己甚至连命都肯付出,现在看来他的人品还是如旧,并没有被官场所污,广陵郡刺史,张焕微微地笑了,或许解决楚家的危机,就在赵严的身上。
  “监国,我对解决土地问题一直有一个想法。”韩滉终于抓住了和张焕独处的机会。他小心翼翼道。
  “你说!”张焕一下子坐了起来。土地问题一直就是他心头大患,虽然他手中尚有余田。可以暂不触动各大世家、贵族的利益,但现在是大唐人口稀少之际,一旦人口滋生,和各大世家地矛盾将不可避免,而且废奴制又事关各大世家及权贵的切身利益,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推行,虽然可以依仗武力强行推行,但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这段时间张焕一直就是在为此事而殚精竭虑,现在久在江南为官的韩滉居然有想法,怎能不令他惊喜交集,一时间,楚家的问题也暂时被他束之脑后。
  韩滉沉吟一下才缓缓道:“其实我的思路就只有四个字:重镇兴商。”
  “重镇兴商!”张焕心中闪过一丝明悟,他不露声色继续问道:“请韩使君说明。”
  “这是我几十年来在江南为官的体会,也亲眼目睹了江南的发展,无不是因城而起、因利而聚,且不说大唐第一商业都会广陵,商肆之盛,延续百年,东有日本、新罗倭贾至,西有大食、波斯胡商来,天下珍玩,汇聚于此,京中权贵高门在江都开店者更是不计其数,故有大唐商税,七分取自扬州的说法,江南除广陵外,更有润、苏、杭、常等数州,东吴繁剧,首冠江淮,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这是指苏州吴郡;东南名郡,轻清秀丽,百事繁庶,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陆控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地上天宫也,这是指杭州余杭……”
  韩滉不吝辞藻地描绘着江南富庶,张焕也闭着眼睛,想象着那秀丽富甲地东南形胜,一时竟生出了江南一游的念头。
  “安史之乱后,北方满目疮痍,唯有江南商业繁荣、鱼米富饶,给大唐的复苏带来了机会,但自肃宗皇帝起,各地官府对商贾屡经限制,轻则严税苛剥,重则抄家取财,虽然这是摄取军费而不得已手段,但对商贾朝令夕改的做法至今未变,前一任刺史开明,或许鼓励工商,但到了下一任刺史则又限商兴农,打击商贾,这样一来,商贾朝不保夕,便纷纷开店赚钱、入乡买田,使民众始终离不开土地,城镇人口也难以增加。”
  说到这,韩滉微微叹了一口气又道:“我在吴郡做刺史时,曾有巨商赵千年,家有绫机八百张,有雇工两千余人,昼夜纺织,家财巨万,那些雇工按劳取酬,多则日得三百钱,少也有百钱,吃宿皆在赵家,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这样,不费朝廷一米一粟,便可解决近万人的生计,可惜肃宗皇帝听信谗言,派劝农使到江南禁商。把赵千年雇工统统赶回乡里务农,八百绫机付之一炬,赵千年一怒之下回乡买田百顷,终身不再言商。”
  韩滉说到此,张焕便完全明白了他所指的重镇兴商地深刻含义,发展城市规模、鼓励工商,将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样,即使人口滋生。民众也有口饭吃,而且这又暗合自己废奴制的思路,尤其可以控制豪门世家规模,可谓一举数得,但他也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还有许多方面要加以配合,比如铸钱的规模。铜矿寻找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一种主流观念的转变,虽然开元以来商人的地位大有提高,而且崔圆执政时,又更进一步放宽对商人的限制,比如商人可以骑马,可以参加科举、可以穿儒袍,但象韩滉这样建议农商并举。还是秦汉以来地头一遭,绝对会被很多士人反对,事关重大,得从长计议才行。
  韩滉见张焕已有所心动,便又劝道:“当然这是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我建议可先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征榷制,现在盐铁茶酒等大宗商品都是官府专卖,与商人争利,看似官府一时有收入,实则对长远不利,而且除了盐税外,铁、茶、酒并没有多少税利,各人皆私下贩卖,堵也堵不住。当然盐利太大。不但不能放开,而且要加强控制。铁是战略物资也不能放开,其余茶、酒不如放开了反而有利于发展,这是一;其次就是官商问题,据我所知,许多达官贵人开店经商,与民争利,而且不缴一文税钱,尤其利用权力垄断市场,打击大商人、排挤中小商人,这是一个极大地毒瘤,监国不妨利用这次打击楚家地机会,在广陵郡清洗官商,促进商业发展。”
  张焕深思良久,终于点了点头道:“好吧!这件事让我好好考虑一下,我们先集中精力解决楚家地问题。”
  ……
  夜幕很快便降临了,韩滉在张焕府中呆的时间不长,只喝了几杯水酒便告辞了.张焕一直将他送到府门外,韩滉向张焕深施一礼道:“得监国招待,滉不胜感激,将竭尽全力效忠于监国殿下!”
  张焕亦含笑着拱拱手,他见韩滉只有十几名随从,便立刻命令李定方道:“派两队亲兵特别护卫韩尚书,以后就一直跟随,不可有丝毫大意。”
  “遵命!”李定方立刻飞跑去点兵,韩滉却心中大喜,张焕如此重视自己,那就说明刚才地一席话已经有效果了,他连连向张焕施礼,以示内心的感激,随即上了马车,在两百名威武的西凉骑兵护卫下,浩浩荡荡地去了。
  张焕一直目送他远走,才转身回府,忽然,他见不远处停着三辆极为华丽地马车,便问门房道:“那些是何人的马车?”
  门房看了一眼,连忙道:“那是一名大商人的马车,他求见老爷,并说曾是老爷的故人,管家不敢赶他走,就让他在这里候着,已经快两个时辰了。”
  “故人?”张焕想了想,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的哪个故人是大商人,他便吩咐道:“去把他带过来。”
  门房应了一声,飞奔向马车跑去,片刻,马车车门开了,从里面下来一个极为肥胖的男子,远看仿佛大肉球一般,正吃力地向这边跑来。
  张焕心念一动,他忽然知道这个人是谁了,宋廉玉曾经说过,郑清明在广陵专做跨海贸易,现已是富可敌国,张焕的眼睛慢慢眯了起来,怎么会这样巧呢?自己这两天正在考虑广陵之事,他便来了。
  他见对方行走十分困难,便对李定方笑道:“带两个弟兄去帮帮他。”
  片刻,几名亲兵扶着那肥胖男子慢慢走来,走近了张焕一眼便看见了那双浮肿而好色的眼睛,果然是郑清明,郑清明便是张焕当年在太原读书时好友,是一个有钱地富家子弟,最大的毛病就是好色,一起赴京参加科举时,他因为考引忘在青楼而落榜,后回乡继承家产,数年前朱泚乱蜀时,他从蜀中逃出去了广陵,在赵严的帮助下做起了和日本的贸易,走私、贩奴无所不为。只短短数年时间,便成了一名富可敌国地大商人,拥有一支二十艘苍舶船的船队。
  虽然郑清明富可敌国,但在张焕面前他却不敢有丝毫放肆,他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草民郑清明叩见雍王殿下!”
  在张焕从前地好友中。除了林知愚战死在武威郡外,赵严做到了广陵郡刺史。宋廉玉做到太常寺少卿,而辛朗也被升为高昌都督、北庭都兵马使,唯独这个郑清明从了商,虽然有钱,但是地位却很低下,张焕听着他熟悉的声音,忽然想起了他当年奔跑去饭堂的速度。心中不由泛起一阵温情,他连忙上前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听说你居然娶了一百个老婆,着实令人羡慕啊!”
  郑清明从张焕的眼睛里又仿佛看到了当年地张去病,他惊惧之心渐去,又听张焕打趣他,不由挠了挠后脑勺嘿嘿笑道:“我特地给去病准备一点见面礼。”
  “郑大商人居然给我准备见面礼,是什么?”张焕也不由有了兴趣地问道。
  郑清明立刻扭过头去。向马车中大声吼道:“你们都统统下来。”
  只见两辆马车的车门打开,从里面下来了一群千娇百媚地美娇娘,个个肌肤白皙、容貌秀丽,只看得一群侍卫个个目瞪口呆。
  郑清明有些得意地笑道:“这里面有十五个日本女子和七个新罗女子,年纪都是十七、八岁,且个个都是处子。是我花重金从日本和新罗买来,又教她们歌舞,特献给去病……不!雍王殿下。”
  张焕没想到郑清明居然会送自己女人,他怎么可能接受这种礼物,刚要拒绝,却似想到什么,便瞥了一眼身边的侍卫,他们不少人都到了该成家的岁数,自己是该替他们考虑一下了,便点点头对郑清明笑道:“你地礼物我收下了。”
  他随即指了指这群女子对孙管家道:“把她们带进府去交给夫人。”
  “是!”孙管家连忙上前将一群女子引进府内。先在别院先安置了。
  张焕见那群女人走了。这才又问郑清明道:“你来找我,不会是叙叙旧那么简单吧!”
  给他郑清明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来找张焕叙旧,他当然是有事而来,郑清明见左右无外人,便低声道:“我是受赵严之托,有大事告之去病。”
  张焕微微一笑,果然不出自己地所料,赵严对楚家一事没有袖手旁观,看来,他一直很关注朝廷的情况。
  “你随我来!”张焕带着郑清明来到了自己地书房。
  进了书房,张焕让郑清明坐下,又命侍女上了茶,他这才问道:“赵严有什么大事让你转告于我?”
  “具体是什么事他没说,只让我转交一封信给你。”郑清明小心地从怀里摸出一封信,递了过去,亲兵上前接过,转呈给了张焕。
  张焕将信拆开,赵严那刚劲地字体便在他眼前跳出,内容也和他所想大致相同,楚家内部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绝不会把淮南军交给朝廷,楚行水每天都在亲自训练军队,并且阻挠漕运船只北上,在信的末尾,赵严表示会坚决效忠朝廷。
  虽然知道会是这个结局,但张焕心中仍旧充满了遗憾,楚行水让他失望了,楚行水还是没有崔家和裴家那样有远见,难道他不知道,自己是绝对不会再允许世家拥有军队吗?
  张焕心中暗暗地叹了口气,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他也无可奈何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9/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