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365

  裴俊清朗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大殿里已是一片寂静,惊讶、疑虑、赞成、愤恨,所有地情绪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提案,连吏部的官员没有听说过,这是裴俊的第一次提出,没有经过任何讨论,便直接要太后批准。
  张焕依旧在冷笑不止,这还是崔小芙和裴俊二人在继续做戏。相国提出议案、太后直接批准。这就等于在告诉所有的大臣,今天在朝堂上。太后可以决定一切。
  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布局,目标就是他张焕。
  “相国所言极是,哀家听闻去年九十七名新科进士,录用为官者只有五名,这无疑是对大唐科举制度的严重损害,相国门荫改制一案,哀家批准了,转发吏部执行。”
  崔小芙当场在裴俊的奏折上批了个‘准’字,交给了旁边地宦官,裴俊深施一礼,“臣谢太后恩准!”
  他眼一挑,迅速地瞥了崔小芙一眼,随即慢慢地退回了朝班,当年,崔圆提出新门荫制度,经过了激烈的交锋和幕后交易,好容易才最终得以通过,可今天废除当年的新门荫制度,却仅仅用了一盏茶的时间,只有裴俊和崔小芙二人的表态,便算通过了,这让许多人都惊疑不止,不知道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崔小芙有些得意的笑了,这就是今天朝会地精髓所在,没有内阁的制约,没有裴俊的反对,那么,一切就由她太后说了算。
  她的目光扫了一圈大殿,落在了李勉的身上,下一个,就该是他提出段秀实任朔方节度使了。
  “臣有本要奏!”一声响亮的呼声将她的目光向另一个方向拉去,崔小芙的眼睛陡然间眯起来了,她身体前倾,紧紧地盯着大殿上,张焕出列了,他是看懂了什么吗?
  崔小芙身上所散发的强烈的敌意连她身旁年幼地李邈也感受到了,他不安地侧头向母后望去,崔小芙立刻便发现了皇上地不安,她的身体随之放松下来,笑着拍拍儿子地手,示意他不要紧张。
  “张爱卿,请讲!”
  “臣今天要说的是关于我大唐兵制的一些革新。”张焕不慌不忙地从怀里取出一本奏折,向众人微微欠身,朗声道:“众说周知,在天宝六年以前,我大唐实行府兵制,百姓半兵半农,自备衣甲粮草、就近而从军,朝廷则以无偿授田和减免赋税来补偿百姓,此府兵制实施百年,造就了我大唐强盛一时的威名,也使大唐的军队牢牢被朝廷控制,但后来土地制度崩溃,朝廷也无力约束士兵,使得府兵制最后名存实亡,改为募兵制,但不管募兵制也好,府兵制也好,毕竟朝廷都能控制近百万大军,可时至今日,朝廷手中能用的团练兵还不足十万人,且星罗棋布,有的州郡还不到五百人。连当地土匪人数都比不上,能被朝廷所控制地军队还不足区区十万人,传出去实在是让人笑话,可臣也知道若人数多了,地方官府又承受不起,所以臣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说到这里。不仅是大殿里的大臣,就连崔小芙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张焕虽然仅是指团练兵一块,回避了世家和军阀手中的军队,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并不是朝廷不想增加地方团练兵,而是负担不起,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由近五千万降到一千五百万。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数慢慢上升到了二千二百万,但自耕农的户数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其实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地严重,朝廷的财政收入更多地是依靠盐税、商税等来维持,而不是租庸调的赋税。
  相对应的,就是地方官府的窘迫。土地上生产出来的财富都到了世家豪门的手上,所以七大世家能各自养兵数十万、数万,也就是这个原因。
  地方官府无钱无粮,自然也无法募兵养兵,也就造成了团练兵数量的稀少,如果张焕能解决这个难题。倒也是一大本事。
  张焕见众人地兴趣都被吸引过来,连裴俊也十分专注地听他的讲解,他不由微微一笑,轻捋长须继续道:“臣在地方为官多年,深知流民的数量十分惊人,他们也渴望能够安稳下来,所以如果能给他们一片土地,地方官府也无须负担什么粮饷,让他们半兵半农,这样。按最保守的估计。地方团练兵至少也能增加二十万。”
  这时,大殿已经一片沸腾之声。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张焕所谓的改革其实就是恢复府兵制,只不过范围稍小一点,说白了,也就是他陇右的军户田亩制。
  赞成者有,反对者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连崔小芙也陷入沉思之中,她似乎觉得张焕的目的并不是那么单纯,改革兵制,这是何等大事,需要反复商议讨论,将其利弊一一剖析清楚,才能择机推出,但他却在朝会上轻描淡写说出,似乎几句话便可以确定,是不是太轻率了一点?
  就在众人喧沸地讨论声中,只听张焕高声道:“兵部可以择一地进行试验,若切实可行,再向全国推广。”
  崔小芙忽然眼前一亮,她明白张焕的意思了,当即便向殿中监李秦川摆了摆手,李秦川立刻高声道:“肃静!朝堂之上,请保持肃静!”
  大殿上立刻安静下来,裴俊一步站出来道:“太后,臣并不赞同张尚书所言,且不说各地流民人数只是泛泛而谈,官府并无统计,就算这部分流民的人数就象张尚书说的一样,人数众多,那安置他们的土地呢?从哪里来?地方官府手中虽然是有一点土地,但这些土地的收入是要保障地方官府能正常运转,还有官员地职分田,还要养活现有的团练兵,如果都用来募兵,那地方官府也就无法生存了。”
  崔小芙却笑了笑道:“哀家倒赞成张尚书的后一个建议,找一处地方来做试验看一看,不试试看,怎么能知道行或不行呢?裴相国,你说是不是?”
  裴俊见崔小芙一意坚持,他也知道崔小芙是另有目的,便不再反对,“臣听从太后安排。”他行一礼便退了下去。
  这时张焕又取出一本奏折,交给一名宦官道:“这是东海郡团练使王连江请求增加团练军人数的奏折,臣考虑,就从东海郡着手。”
  宦官将奏折交给崔小芙,她翻了翻,用哪里为试验地她并不关心,她关心地是谁来做这件事?
  崔小芙将奏折一合便对张焕笑道:“此事哀家同意了,不过兵部元侍郎伤病在身,无法处理公务,现在兵部人手本来就不足,又增加了这档子事,哪里还忙得过来,所以哀家想个折中的办法,在兵部再设立一名左侍郎,专门负责兵制革新之事,尚书以为如何?”
  朝堂之上霎时间悄然无声,静得连心跳的声音都听得见,不少人斜眼向张焕瞅去,他作茧自缚了,张焕却微微一笑道:“不知太后打算推荐何人为兵部左侍郎?”
  “济阳郡王李怀曾任剑南节度府长史,略略知兵,哀家推荐他为兵部左侍郎,张尚书以为可行?”
  张焕沉吟片刻便道:“臣并无异议。”
  “那相国呢?”崔小芙的目光又向裴俊看去,此时,裴俊也明白了张焕的用意,他是看出今天朝会的安排,所以他让步了,以兵部左侍郎换取朔方节度使,这个买卖对崔小芙是合算地,毕竟张焕地军队驻扎在朔方,就算段秀实得了朔方节度使这个名,他也未必能控制住朔方,而元载有伤,一两个月之内不能上朝,李怀去一趟东海郡,只稍加部署,便可返回夺权,崔小芙岂会让他一直真的呆在东海郡?
  这一刻,裴俊忽然觉得自己对张焕做得有些过分了,他心中十分不安,这种不安不是因为张焕是他地女婿,而是长安的粮食要从陇右送来,一旦真把张焕惹怒,断了粮食供应,他裴俊又去找谁去?
  想到这,裴俊立刻出列对崔小芙道:“启禀太后,臣也同意设立兵部左侍郎一职,不过臣也想借这个机会提请太后同意,任命原朔方节度副使马璘复出任朔方节度使。”
  “好!传哀家旨意,封济阳郡王李怀为兵部左侍郎,立刻赴东海郡考察兵制改革一事,另外封原朔方节度副使马璘,出任朔方节度使,即刻上任。”
  这个结局就是崔小芙想要的,博弈了近一个月,她终于在朝会上赢了张焕,她心情十分舒畅,今天朝会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她见时辰已经不早,便对殿中监道:“再问问百官,还有无其他事禀奏,无事便散朝。”
  “太后有旨,各位大臣有事可禀奏,无事便可散朝。”高亢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声音尚未消失,只见从宗室的队伍走出一人,他朗声禀报道:“臣有事要禀奏太后!”
  出来之人正是顺化王李侨,这时,张焕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冷冷的笑意。
卷七
入朝
第二百八十八章
朝战风云(下)
  含元大殿上略略有些骚动起来,不少心机灵动的人已经猜到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了,张焕输了一局,他岂能不再别的方面找回来,而现在,李侨的出面似乎正应对了这种猜测。
  不仅是一般的大臣,崔小芙、裴俊、李俅、李勉,甚至崔寓、楚行水等等,谁也没有料到李侨会在这个关键时候有奏折要上,这是一个连京城都懒得返回的逍遥王爷,他从来不干政,更不会在大朝上发言,就是这么一个几乎让人遗忘的王爷,偏偏在最敏感、最紧要的时候他出面了。
  “臣弹劾宗正寺卿三年未组织臣等对宗庙的祭祀,失职在先,且对诸先帝之大不敬。”
  李侨的声音不大,但在一片寂静的含元殿里还是清晰地钻入了每一个人的耳朵,“臣要求立即罢免宗正寺卿李俅!”
  大殿里一片大哗,‘一个绝妙的反击’,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认为,在被迫以兵部左侍郎换取朔方节度后,张焕的反击到了,几个准备借大朝上奏折的大臣,也悄悄地将自己的奏折收了起来,大朝之上,他们只是看客,去感受大唐第一军阀和大唐最高统治者的碰撞。
  站在殿角的崔庆功有些吃醋了,他竟然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边缘化,在几个月前引发惊涛骇浪,本该在这次大朝中出尽风头的他,彻底被人遗忘了。
  韦德庆依然保持着他冷漠的神色,仿佛大朝中地风起云涌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他的注意力始终在张焕的脖子上。
  裴俊似乎半睡着了,他的戏已经唱完,剩下的就是崔小芙与张焕的对手戏了,和他无关,宗正寺,宗正寺是做什么的?张焕地目的还不显而易见吗?
  在短暂地大哗后便是沉寂,死一般的沉寂。连崔小芙也保持着沉默,这个问题不该她来解释。
  “臣冤枉!”当事人出现了。宗正寺卿李俅几乎是扑了出来,肥硕的身躯撞开了一条路,仿佛泰山压顶般地横在李侨面前,再配合他那两道狰狞的目光,如果将大殿换成丛林,那李侨早已被他嚼成了碎片。
  “你……血口喷人!”李俅气得浑身发抖,无论如何他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
  “我血口喷人?”李侨重重地哼了一声。他指着大殿里所有的宗室和文武官员,高声质问道:“祭祀宗庙并不是什么秘密之事,你问问所有人,这三年来,你几时开启过宗庙的大门?”
  “不要激动,冷静下来!”离李俅最近地金吾卫大将军李运忍不住提醒他道。
  提醒声清晰入耳,俨如一盆冷水淋下,李俅忽然一下子冷静了下来。李侨不过是条狗而已,真正的幕后者还站在那里冲自己冷笑呢!
  ‘这是个阴谋。’
  李俅猛地后退一步,他略略整理了一下思路,便昂声道:“太后,臣也承认确实是有三年没有进行宗庙拜祭,但并非是臣不想。而是臣有难言的苦衷。”
  “爱卿不妨说一说是什么苦衷?看看顺化王能否理解你。”
  崔小芙的话虽然是说给李俅和李侨二人听,但她的目光却是注视着张焕,含元殿虽然极为深阔,但崔小芙与张焕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不足三十步,她在暗处,张焕在明处,从她这里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张焕的表情变化。
  他脸色很平静,和所有的官员一样都在看着两位王爷之间地博弈,仿佛此事和他毫无关系。退一步说。李俅三年未祭宗庙,大殿里所有人都知道。却没有人将它当回事,当违规成为习惯之后,那习惯也就成了新的规则,如果深究起来,该被弹劾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比如将公文带回家批阅问题、比如官员禁止经商问题、包养情妇问题、违规娶妾问题、私占公廨田田租问题,这些都是大唐律法中明令禁止的,但这几年来散漫的作风已经侵入到朝廷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不酿出大事,也不会有人来过问这些琐事,说到底,这是大唐监察制度缺位所导致地一系列后果。
  “每祭祀一次宗庙,最少也需要耗费两万贯钱,但臣所在的宗正寺每年经费只有三万贯,而日常公务开销,官吏的差旅开支及补贴、薪炭补贴、车马用度,宗室子弟的婚丧嫁娶补贴等等,所有这些都要用钱,三万贯钱已经是非常紧张,哪还有钱举行宗庙祭祀?各位大臣,朝廷的财政状况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每一个部省都在考虑如何节俭开支,我想,不止是宗正寺,就连大明宫上月烧毁的蓬莱阁,太后也不是明着表态不再重建吗?”
  李俅言词凿凿,他不举行祭祀固然是各种原因综合考虑的结果,包括他与嗣寿王李偡的不和,甚至太后崔小芙也暗示他少举行宗室活动,但他也知道,两年未举行宗庙祭将有免职的危险,为此他的幕僚早就和他商量好了对策,以无钱举办为由进行推脱,朝廷财政拮据,须例行节俭之风,这是一个极为光面堂皇地借口。
  他越说越有理,瞥了一眼李侨,冷冷哼了一声道:“朝廷地艰难不是那些在陇右醉生梦死的人所想得到地?”
  “宗正寺卿所言差矣!”一直在等待机会出列的卢杞终于站了出来,他向崔小芙施一礼道:“太后,请容臣禀明情况。”
  事情似乎有些复杂了,现在不仅是两个王爷之间的斗口,连户部也被牵扯出来,卢杞是裴俊的心腹,那是不是张焕与崔小芙的斗争终于牵涉到了裴俊呢?
  众人拭目以待。
  “卢爱卿请说!”崔小芙克制住心中的不悦,冷冷道。
  明明李俅已经占据上风。此事将不了了之,却不料卢杞跳出来多事,她不满地向裴俊望去,只见裴俊还是闭着眼睛,对外事不闻不问。
  张焕地脸上却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在他的布局中,最担心的一环就是卢杞。如果他不肯站出来,那只好自己亲自出面了。可那样一来,崔小芙或裴俊就极可能识破他的计划,而现在,他便可以从容地看着水到而渠成。
  “宗正寺卿,你所言不进行宗庙祭祀的原因是无钱,那我就问你,宗正寺每年都预算都是三万贯前。那为何从前可以祭祀,而现在却不能祭祀了呢?”
  “这个……”李俅一时语塞了。
  卢杞冷笑了一声,便对众人道:“太后、陛下、各位大臣,宗正寺举办宗庙祭奠的费用并不在每年地三万贯经费之中,而是要他单独申请,可事实上,他三年来从没有申请过这笔费用,是他自己不作为。怎么能说是户部不肯拨钱给他呢?”
  “哼!自己不作为,还想将责任推给户部,若没有卢侍郎的解释,我还以为洛王真有难言地苦衷呢!”
  抓住了把柄的李侨,不再给李俅解释的机会,他上前向崔小芙施一礼道:“臣这次回京就是为了参拜宗庙。昨日所见,宗庙内已有多处殿堂腐朽,损毁之处颇多,而这是宗正寺不可推卸的责任,臣再一次建议罢免宗正寺卿之职,以能者居之。”
  在愤怒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大殿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所有的人都向崔小芙望去,看她将如何庇护李俅。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稚嫩地声音从玉阶上传来。“顺化王安知宗正寺卿不肯提出经费申请的原因其实是为了节约朝廷的开支呢?”
  整整两个时辰。大唐天子李邈都是一言不发,就在大家都已将他遗忘之时。他却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出手了。
  血浓于水,李俅是他的生父,父子之情使他终于不顾母后事前令他不得参政的敬告,毅然替其父解围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刷地向这个年幼的皇帝望去,连一直闭目地裴俊也睁开眼,露出了惊讶之色,李邈索性站了起来,高声道:“朕以为,祭祀宗庙纵然是礼制而不可擅废,但在朝廷财政拮据之时,可以考虑拜祭的次数和方式,比如将一年一祭改成三年一大祭、每年一小祭,尽量利用现有物资和宫廷中人,以节俭开支,这样便可以将钱用到民生大事中去,朕想,祖宗也会同意我们这样做,宗正寺卿……”李邈的目光投向了站在大殿正中的李俅。
  “臣在!”李俅心中一阵激动,自己的儿子在关键时挺身而出了。
  “朕建议你重新拟定祭祀宗庙的规则,交与太后和相国批准,三年不祭祀宗庙确实不该,希望你尽快准备,在中元节时一并开始祭祀。”
  “臣遵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