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精校)第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3/281

  郭子仪没有立即答话,攻打洛阳时他夺了自己的兵权,再利用相州之战夺取李光弼的兵权,这还猜不到吗?想虽这样想,但脸上却没有任何表露,只淡淡一笑道:“平息安禄山造反,一百步已经走了九十九步,最后一步相国自然要亲自督战,这是稳妥的做法,子仪也十分赞同。”
  李清背着手走了几步,徐徐说道:“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当初新帝以皇太孙的身份封楚王、又准备立为储君,结果有三十三位亲王、郡王联名反对,数百名大臣群起抗议。现在被我拥立为帝,虽强势之下众人不敢言,可实际上人心不服啊!安禄山叛乱之初,先帝准各地方大员私募青壮,以抵抗叛军南下。可一旦叛乱平息,该放马南山、休养生息之际,这些手握兵权的地方重臣们还肯乖乖听话吗?我担心他们会以新帝得位不正为借口,各自拥立地方宗室,然后彼此兼并、争斗,而朝廷鞭长莫及,这样一来汉末乱势便重新再现,便是我大唐之祸了,或许郭老将军说我危言耸听,那远的田神功之流不说,就说河东这几员老将军的下属大将,若老将军单枪匹马去河东,他们还肯将兵权交给老将军吗?”
  说到这里,李清微微笑道:“如果朝廷与他们矛盾激化,再生出什么李禄山、长孙禄山之人,郭老将军该如何自保?”
  郭子仪有些坐立不安了。他知道李清的意思,当初他南下攻打洛阳,长孙全绪、张知节是他手下大将尚不肯跟随,而李抱玉、卫伯玉这些后来依附他的大将,耗费自己钱粮募兵,现在有了李清这个表率,他们又怎么可能轻易将兵交出,如果他们一旦拥兵自立,那就是形同造反,自己是河东主将,这用人不察的大罪便坐实了。
  郭子仪在历史上手握军权而历几朝不倒,最后寿终正寝,这便是他为人圆滑、善于审时度势的缘故,朝廷危急,他便出来力挽狂澜,而一但乱势平息,他立刻交权回家,故深得帝王的信任,所以他儿子说出大逆不道之话。李豫也是一笑了之,并不在意,虽然现在的局势使他不再有出头之机,但他心术却没变。
  就在这时,门外一名亲兵飞奔进来禀报,“大将军,韦判官将长孙全绪等人带来了。”
  李清回头瞥了一眼郭子仪,淡淡一笑道:“请郭老将军劝劝自己属下吧!若他们肯随我去相州会战,我既往不咎,并论功行赏,可如果他们不肯……”
  说到此,李清目光忽然变得凛冽如刀,他冷冷道:“那我就以造反之罪,诛他们九族,十万河东军一个不留!”
  至德元年十二月初,李清做了一个局,引河东军入关,他却在陕州灵宝设下埋伏,截断了河东军归路。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河东军诸将纷纷表态,愿跟随他东征安庆绪。至此,李豫最后的希望也被断绝,长安局势逐渐陷入了危急和动荡之中。
  
  第十四卷
家国天下
第379章
两淮势力
  
  郑州以西,宽阔的、满是黑色雪泥的官道上,遮着油布的粮草,装有麦杆和干草的大车、辎重车,载有云梯、攻城车零件的巨大平板车,摇摇摆摆地、吱吱嘎嘎地向前移动。天空中雪片飘飞,正是隆冬季节,垦过的田畦和路边的旱沟都积满了未融化的雪,远方的密林显出模糊的轮廓。
  二十万唐军踏着泥泞、冒着细雪,伴着吆喝和诅咒,杂着皮鞭的劈啪声和车轴的吱嘎向东挺进,声势浩大,有如海潮,延绵数十里,不时可以看到官道两旁躺着奄奄一息的牲口或牲口尸体,还偶尔有一辆轮子朝天的大车。有时一队骑兵冲入这股人流,于是士兵们就不断地叫喊、诅咒,马也立起身子不停地嘶叫。一辆满载粮草的大车,就会滚下斜坡,车上的人也跟着滚下去。
  一队骑兵簇拥着一名军官风驰电掣般从队伍旁飞掠而过,直向中军驰去,马蹄飞扬、雪污四溅。两旁军士躲避不迭,更多人是破口大骂,虽同是唐军,但他们右臂没有扎着蓝色丝带,也就是说,他们是地方上的杂牌军。
  粗野的叫骂声跟了一路,马上军官脸色也愈加阴沉,他虽身着军服、却是文官出身,此人是襄州刺史来瑱,原是东宫善赞大夫,天宝十一年投靠了庆王李琮后被升山从荆襄南下,他也响应李隆基的号召募兵二万余人,和南阳刺史鲁炅、淮西田神功、淮南贺兰进明一起联成犄角之状。
  在崔乾佑进攻长安失败、长安朝局发生巨变后,来瑱心中便忐忑起来,他是庆王的亲信,目前对庆王清洗还没有涉及到地方州县,但来瑱已经未雨绸缪,当权者是李清,是庆王李琮的头号死敌,他迟早不会放过自己。
  另一方面,朝廷已经传出消息,平定叛乱后,各路诸侯手中军队都必须解散,让农民归田、商人归市。在这一点上来瑱等人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南阳刺史鲁炅主张服从朝廷的安排,散兵归田。但来瑱和田神功却坚决不肯放弃属于自己的军队,而贺兰进明却态度暧昧,一直不肯表态。
  接到李清会战相州的命令,众人虽不敢抗令,但也不愿竭力相助,除了鲁炅将手中的一万多人全部带来外,其余几人皆留了一手。大都只带部分军队赶来助战,而来瑱便是受众人所托,来探听李清的口气。
  在灵宝收了十万河东军后,李清在洛阳将他们重新整编。将其中近五万老弱遣返回乡。其他全部打散编入安西军,完成整编后。他随即又派三万人进驻河东,连同辛云原来的两万人,一共约五万军,以防止安庆绪趁机取河东,李清本人则亲率二十万大军,向郑州浩浩荡荡开去。
  在队伍的中段,约五千铁甲骑兵独立成一个方阵,清一色的阿拉伯马,黑色的明光铠、肩背短弓、腰挎横刀、手执长槊,个个体格彪壮、目光冷肃,这是李清的直属亲卫,所有骑兵皆从二十万大军中精心挑选,主要来自安西军。
  李清此时身处队伍的后端,数十杆大旗在他身后招展,他也是一身黑亮的铁甲,头上戴着金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耀眼。
  这时,他远远看见一队骑兵驰来,在离他千步外停了下来,随即一名亲兵上前禀报:“大将军,襄州刺史来瑱求见!”
  “请他上来叙话!”
  李清拨马出了队列,片刻,来瑱来到他面前,他跳下马,向李清深施一礼,腰几乎要躬到地上“相国大军前来,来瑱迎接来迟,万望恕罪!”
  李清急忙翻身下马,托着来瑱的手臂将他扶正,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来大人镇守襄州,使安禄山大军无法南下,有大功于社稷,我已着令吏部、兵部拟出草案,待平乱后将封七个国公,襄州来瑱位列第五,南阳鲁炅位居第六,可喜可贺啊!”
  李清一席话大出来瑱的意外,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封为国公,这是开国功臣才有的爵位啊!他说话开始结巴起来,“相国,来瑱无功无劳,怎敢位居高位,来瑱实不敢接受,请相国斟酌!”
  李清却摇摇头道:“有没有功劳我心里清楚,不一定要攻城杀敌才叫立功,如果没有你们成为安禄山南下的屏障,一旦被安禄山取了淮西、江南,我大唐休矣!所以来大人为国公,当之无愧。”
  来瑱心中既欢喜又惭愧,他又想起军队之事,心中一阵紧张,便试探地问道:“听说朝廷要求平叛后将士兵解甲归田,我愿将手中军队交予相国,任由相国安排!”
  “都把军队给我,我哪里养得起!”李清仰天一阵大笑,笑声渐小,他随即摆了摆手道:“兵部正式文书没下来前,不要妄自猜测,那样容易断章取义,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
  说到此,李清沉思一下便道:“既然你问起此事,我也不妨先透露给你一二,平乱后是要将部分士兵解甲归农,以事农务,但并非是全部,否则何以维持内靖,朝廷的方案是计划在全国各地设立三十个团练使,以上州刺史兼任团练使,就拿你的襄州来说,就准备设立襄州团练,定兵员一万人,钱粮由地方负担,负责维系襄州、隋州、荆州、归州、峡州等地的地方治安,来大人是襄州刺史,也将是第一任襄州团练使,同样,南阳鲁鲁大人也将任邓州团练史,但兵力却是八千,各团练史所辖大小不同,布置的军力也将不一致。”
  李清的话让来瑱彻底放心下来,团练使的兵力和权势虽然不能和节度使比,但也算是地方诸侯,看来这就是李清对府兵的改革了,将团练使和刺史捆绑,以解决钱粮来源,同时又让文官任团练使,防止第二个安禄山出现。这样一来地方军的战力必将大大削弱,正好使他的安西军一家独大,可谓一石数鸟,盘算得确实精明,不过自己的军队能保留,这倒也是不幸中的万幸,虽然不知道任期,但不会有变动了。
  “下官想斗胆再多问一句。淮西田神功和淮南贺兰进明,不知相国准备怎样安排?”
  李清淡淡一笑道:“每个人的功过是非本相心里都清楚,来大人知道自己便是了,其他人不要多问。”
  “是!相国教训,卑职将铭记在心!”
  ……
  在郑州靠近东门的一处大宅里,来瑱、田神功、贺兰进明、季广琛,以及刚刚赶来的许州刺史李奂齐聚一堂,商议来瑱从李清那里探来的消息,团练使这个新鲜事物让他们都疑惑不定。
  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保住在安禄山叛乱中所得到的利益,否则他们和那些叛乱中的缩头刺史又有何区别。爵位是一方面,但更重要是战乱中所得到的地盘控制权能否持续下去。
  除了来瑱,其他人都忧心忡忡。不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什么?房间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想自己的心事。
  “会不会这其中有诈?”
  语惊四座的是李奂,他也是大唐宗室,只是血缘略略偏远,但对李清的仇恨和一般宗室并无区别。有了偏见,李清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带血的。他认定李清召他们会攻相州的真正企图是要吃掉他们,因此他迟迟不肯出发,可他又担心自己会漏掉什么好处,所以在观察了很久后,发现李清确实没有将其他人怎样,这才姗姗来迟,许州离郑州最近,他反倒是最后一个到。
  李奂见众人的目光皆向他看来,便清了一清喉咙道:“李清行事心狠手黑,为达到目得不择手段,先皇退位便是他逼宫所为,而后又独揽大权,此人以军权起家,又岂能容我等在他卧榻酣睡,现在又推出什么团练使,难道他真的能容忍地方诸侯存在吗?所以我以为他其中恐怕有诈,事情恐怕不会是那么简单!”
  李奂说罢,见大家都低声议论起来,心里不免有些得意,眼一转,却见来瑱一脸轻蔑地望着他,李奂不由怒道:“来使君,你认为我是杞人忧天吗?”
  来瑱站起来,嘴一撇道:“如果你是李光弼,这样说我相信,可惜你不是,你实在太高看自己了,你那几万人恐怕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二十大军一过境,你的许州和陈留都会被扫为齑粉,他还有必要费心耗神来谋算你吗?”
  “话不能怎么说!”
  徐州刺史季广琛站起来摇摇头道:“李刺史居安思危是对的,虽然我们每个人看似兵力少,可加起来也有十几万人之众,李清不会忽视我们。我一直在想,安庆绪在相州的兵力也只要六万人,再加上魏州薛嵩的两万人,一共也不过八万,他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将关中大军倾囊而出,我觉得这其中必然有更深的原因,只不过我也不敢妄猜。”
  来瑱见季广琛反对自己,心中着实不高兴,他拉长了声调问道:“按季刺史的意思,团练使是假的么?”
  “非也!”季广琛轻轻摇摇头道:“团练使或许是真的,我以为这是李清以右相掌军的一块遮羞布,刺史都能带兵,为何相国不能?问题是团练使该由来担任,是我们在座的诸位吗?还是他自己的心腹,这才是最要紧之事。”
  “季使君说得极是,正是我所想的!”
  李奂一步站出来,斜眼瞥了一眼来瑱道:“如果我们都团结起来,成为一股势力,那他李清就绝不敢轻易动我们,反之,如果大家都象某人一样,得小利而忘大义,那我们早晚都必死无疑!”
  “你说谁得小利而忘大义!”
  来瑱大怒,一下子拔剑在手,指着李奂的鼻子喝道:“你把话说清楚,有种就直接点名!”
  “好了!不要闹了!”一直沉默不语的田神功站了起来,他是这些人中势力最大的一股,有兵五万余人,控制着淮西的申、光、唐、颖、寿五州,刚才李奂之言,就是他心中一直所想,如何将众人的势力都抓到自己手上。
  既然李奂提出这个话头,他便接着往下说了,“其实现在所谓的朝廷也就是他李清的朝廷,挟天子而令诸侯,能与他抗衡的势力已经寥寥无几,河东长孙全绪为首的河东军,还有李光弼,再有就是我们这些两淮一带的势力,要想不被他逐一击破,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推举出我们共同的首领,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利益,大家看看,我说得对不对?”
  第一个表态的自然是李奂,他站在房子中央高声道:“我赞成田将军所言,我们大家是应该联合起来对付李清!”
  “对付谈不上,只能说是抗衡!”季广琛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这时,坐在屋角的贺兰进明举手道:“我也赞成!”
  最后只剩下来瑱一人了,他见众人的目光都向他看来,他冷冷一笑道:“这个首领,该不会是田将军毛遂自荐吧!”
  “不!田谋才疏学浅,怎么能担此重任!”
  田神功站起来笑咪咪道:“我推荐一人,既得高望重,又是宗室嫡系,由他来带领大家,名正言顺,此人便是嗣王李巨。”
  嗣王李巨,现住在颖州,一直便看着田神功的脸色过日子。
  
  第十四卷
家国天下
第380章
里应外合
  
  李清的大军驻扎在郑州城南约十里处,这里原是荥阳粮库。安禄山大军开过以后,粮仓都被洗劫焚毁,只剩下黑漆漆的残垣断壁,但这里地势开阔,又有良好的防御工事,故被选为暂时的驻兵之地。傍晚时分,二十余万大军扎下了十几里的连营,如同千万朵蘑菇同时在大地上冒出,一眼望不到头。
  次日天色刚麻麻亮,李清的大帐里便有了客人,爽朗的笑语声穿透晨雾,百步外皆可听见,这是南阳刺史鲁炅,他不屑与田神功等人为伍,天不亮便带着一万余人前来投靠李清。
  鲁炅身子干瘦,但嗓门却奇大,属于心里有话藏不住那种人,几乎不用李清询问。他便主动将两淮局势倒了出来,不过声音该小的时候,鲁炅的嗓门却又能立刻捏紧,“相国,两淮诸将中以田神功势力最厚,足有六万余人,而且不是乌合之众。他曾和安禄山大将令狐潮打过一仗,三万对三万,打了个平手,后来季广琛一万援兵至,将令狐潮杀得大败而逃。他带兵有两下子,但野心也大,相国想将他的军队解甲归田,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说到此,鲁炅添了一下嘴唇,意犹未尽道:“如果把两淮势力比作一条蛇,那田神功就是蛇的七寸,捏住了他,也就解决了两淮问题,哎!说起我们两淮,土地丰腴、物产富饶。”
  李清一直默默地听着,不时拎起小茶壶将他的杯子注满,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鲁滔滔不绝讲了足有一刻钟,直到端起杯子发现是空的,这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喧宾夺主了,他的话语嘎然而止,挠了挠后脑勺歉然道:“我一时收不住话题,扰相国清听了。”
  “不妨事!鲁使君话虽多了一点,但言之有物,听起来倒也不厌烦。”
  李清替他将水加满又笑了笑道:“鲁使君心系朝廷,忠心可嘉,你依然将本部军带回南阳,本相再派三万军助你,待我大军过黄河后。替我稳住两淮局势,等平乱结束后,本相一定会重用于你。”
  鲁炅大喜,他随即告辞而去,李清又命大将席元庆率三万军与他一同南下,待以上诸事都安排结束后,天色已经大亮。
  李清起身慢慢走到帐外。早晨的空气清新而寒冷。紫红色的朝霞映红了他的脸庞,用力拉直了腰。活动了一下筋骨。
  收拾了河东零星的军队后,他就将面对两淮势力。他们又和河东单纯的军人不同,而是真正的地方势力,把持地方政务、控制地方财政。军队也是他们私募而来,具有很强的家族性质,说得严重一点,这就是藩镇割据的雏形,单纯的调动或升迁解决不了问题,向他们妥协、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更是不可取。只要军队在手,他们必然会不断壮大、对地方的控制也愈深,最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历史上的藩镇割据正是由于唐王朝与各地方势力的妥协而最终形成,两淮的困局必须尽快解决,却又不能轻易动武,否则打草惊蛇,再想将众人召集起来,就难了,李清沉思了良久,要想解决两淮的局势,首先得寻找到一个突破口。
  李清背着手在大营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帅帐,眼看太阳已经老高,可两淮诸将们除了鲁炅外,谁也没有来拜见他,看来昨天团练使的方案并没有起效果,众人还是起了戒心。
  就是这时,一名士兵向这边飞奔而来,“禀报大将军,襄州刺史来瑱求见!”
  “带他来见我!”李清的脸庞微微露出笑意,刚想睡觉,便有人送来了枕头。
  来瑱很快被带进帐来,虽然他昨日答应田神功的倡议,拥戴嗣王李巨为两淮之首,但他仍旧有自己的盘算,如果田神功没有提出嗣王李巨之事,或许他还会和众人一起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但现在他已经看出了田神功的野心,那就是扶持李巨为傀儡,以富庶的江淮为根基,自立和长安抗衡,虽暂时不会称帝,但割据之势已成。
  一旦被他绑上战车,自己就将身不由己,莫说襄州刺史之位难保,恐怕就连自己的两万人也迟早会被田神功收入囊中,来瑱经过一夜的考虑,既然李清已经不再用李琮之事为难于他,又许诺他为国公,他又何必为田神功作嫁衣呢?
  “卑职来瑱有罪,特来向相国请死!”来瑱再没有昨日那般矜持,一进大帐便跪了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3/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